(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一:“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二:“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必须改组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文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是不够的,应该汇集一切革命力量进行国民革命。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2.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时间
1923年
内容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中共三大会议
国共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革
命
同
盟
工人
农民
小资
民族
资产
中共三大:
地点
广州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3.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开始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时间、地点
中共代表
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广州
李大钊、林伯渠、
毛泽东、瞿秋白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由此开始。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 会议会场
出席会议部分人员签名录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4.识读表格中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新三民主义的作用是什么。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目标) 三大政策
(方法手段)
民族主义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强调反帝反封建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更广泛的民主
维护工农的利益
反帝反封建的一致性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作用: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5.观看《黄埔军校创建始末》视频,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黄埔军校的全称、创办时间、地点和领导。
成果——黄埔军校: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黄埔军校 全称
时间
地点
领导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军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革命者来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成果——黄埔军校:
孙中山
周恩来
蒋介石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6.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黄埔军校的创办起了哪些作用。
成果——黄埔军校:
孙中山总理检阅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国)张灵甫
(国)薛岳
(国)白崇禧
(国)胡宗南
(共)陈赓
(共)徐向前
(共)叶剑英
(共)林彪
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共名将代表
材料:“统计自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6期学员,共计2万多人。”——黄修荣:《国民革命史》
二、北伐胜利进军
1.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找出决定北伐的政府、北伐目标和开始标志。
1925年7月成立的广州国民政府
政府:
材料: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直系军阀——吴佩孚
控制范围:湖南、湖北、河南
兵力:总计约有20万
直系军阀——孙传芳
控制范围:江西、闽浙地区
兵力:总计约有20万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奉系军阀——张作霖
控制范围:东三省等地方
兵力:总计约有30万
目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开始标志:
二、北伐胜利进军
2.观看视频《叶挺独立团》,观察《北伐战争形势图》,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二、北伐胜利进军
2.观看视频《叶挺独立团》,观察《北伐战争形势图》,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城头,击溃吴佩孚主力。
(1)进程:
(2)结果:
②北伐军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①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②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二、北伐胜利进军
3.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工农革命运动发展的概况,分析北伐胜利进军与工农革命运动的关系。
材料2:为配合北伐军,中共湖北区委领导下的武汉工会发动各行业工人群起策应。铁路、轮船工人破坏和阻碍吴军交通。汉阳兵工厂工人于9月1日开始总罢工。 ——杨天石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1:鞭炮毕剥之声联珠裂帛,各村人民与农会有迎于十里之外者,殊甚可感。农民协会组织尤为发达。将来革命成功,当以湖南为最有成绩。
——《蒋介石日记》
①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材料3:在湖南,从北伐军1926年夏进入那里到第二年1月,农民协会会员从40万人激增到200万人。在城市,工人运动也高涨起来,湖南、湖北两省总工会相继成立,上海工人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②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关系:
(1)概况:
二、北伐胜利进军
4.阅读材料,说说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1927年的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首先以主力指向湖南、湖北战场……再集中兵力转向东南各省……最后进入长江以北地区……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战功呢?主要的—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甲。”
——《叶挺传》
材料六: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支援北伐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五: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
将士浴血奋战,中共模范
北伐目的明确,方针正确
苏联大力援助,有力支持
北洋军阀丧失民心且各自为战
北伐出师有名,人民支持
探究问题: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其罪行有哪些?结果如何?
(1)原因:
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②帝国主义势力支持。
(2)罪行: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①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汪精卫
在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下,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者、民主人士被杀害。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33万多人被杀。—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3)结果:
②1927年7月,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分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概况。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
(2)人物
(3)地点
(4)性质
1927年4月
蒋介石
南京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仪式
宁汉合流,国民政府建都南京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形式上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历史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皇姑屯事件
6月4日凌晨,当张作霖的列车经过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伏的炸弹炸毁,张作霖伤重不治。
(2)统一标志:
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4.阅读材料分析,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呢?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
教训:
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合,民族兴,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等。
启示:
课堂小结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国民革命开始
北伐胜利进军
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战果: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影响: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开始时间:1926年7月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建立: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形式上统一: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1.(2024·江西中考)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达成一项联合宣言: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有关放弃在华的特权与利益。这一宣言( )
A.确立了三民主义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促进了国共合作 D.表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2024·云南中考)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是抱有无穷希望的,他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军校的创办( )
A.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B.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C.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D.实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3.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赢得“铁军”称号的部队是( )
A.叶挺独立团 B.东路军 C.冯玉祥部 D.国民革命军联军
C
B
当堂达标
A
4.(2024·新疆中考)学者陈旭麓这样描述某一事件:它开始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悲壮歌声中,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继续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这一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北伐战争
5.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利用国家政权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亿至二百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农民阶级的利益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工人阶级的利益
6.“这一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材料中的“事件”是( )
A.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 B.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C.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D.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
D
D
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1)材料一中“军校”指的是什么学校?“军校”的创办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引自《北伐宣言》
(2)依据材料二,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伐战争中领导独立团占领汀泗桥的著名将领是谁?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与此同时,工农运动走向低谷,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事实表明: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
(3)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共产党员人数急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1)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统一全国。叶挺。
(3)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