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2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2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5 10:16:4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这个“第一枪”指的是什么事件?溥仪为什么会从“皇帝”变成“公民”?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的集会上,末代皇帝溥仪感慨万分的对熊秉坤说:“感谢你的第一枪,它帮我从一个神变成了一个人,由一个皇帝变成了共和国的公民”。
鹿钟麟(左)、溥仪(中)和熊秉坤(右)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武昌起义的条件、时间和起义主力。
(1)条件:
②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①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2)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创立新式陆军,史称“新军” 。湖北新军中大量军官曾官费留学日本,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的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3)主力: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一、武昌起义
2.观看视频《武昌起义》,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和相关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武昌起义的过程,说出起义在全国的发展情况。
一、武昌起义
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汉阳、汉口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1)过程: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政府大门前合影
(2)发展: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革命党人
01
1911年12月2日,江浙革命党人攻占了南京。
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镇。
经过协商,最后决定以南京作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02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了上海,他的回国使得国内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志们,我回来了!
03
1911年12月29日,十七个省的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进行了临时大总统的选举。
04
最终,孙中山以16票领先,成为临时大总统。
It’s me!
1票
16票
黄兴
孙中山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选举的临时大总统是谁。
孙中山。
(1)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权时代结束,党权时代开始了!
地点
政府名称
(2)意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中华民国成立概况,分析其意义。
时间
日历变了
领导变了
机构变了
(1)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大家算一算,1919年是民国多少年?
公历n年-1911=民国n年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
(3)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正式成立
黎元洪
孙中山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成立后的重大变化有哪些。
(1)颁布时间: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及目的。
项目 史实
主要内容
地位
意义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国家体制)
平等(人民权利)
自由(人民权利)
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地位和意义。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清政府
支持



外国列强
革命党人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 压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妥协退让
被迫重用
逼宫
局势:武昌起义成功后,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奉命率军南下镇压革命。湖北军政府迫于压力与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2.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窃取革命果实的。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廷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第三步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是什么。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
袁世凯掌握
军队和实权
帝国主义
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
旧官僚的进攻
资产阶级
的软弱和妥协
外因
外因
内因
内因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实力弱小。
探究: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7.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二次革命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材料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数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二次革命
材料2:(宋教仁说)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的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摘编自《辛亥革命回忆录(一)》
材料3:1913年春,袁世凯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不成,便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刺杀身亡在上海火车站,即为“宋案”。经查,此案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宋教仁遇刺
(2)1912年8月,宋教仁等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3)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5.观看《二次革命》视频,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过程: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孙中山召集会议,发动二次革命。
·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6.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二次革命的结果,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
结果: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失败)。
材料: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只有李烈钧和黄兴分别在湖口和南京组织抵抗,稍晚一些时候,四川的国民党人也做了一些抵抗;而其余宣布独立的地区人采取观望态度。
南北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涣散。
原因: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7.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从帝制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打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阵脚,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民国视年民主共和体制虽未真正贯彻实施,但却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2)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剪辫子 禁止缠足 旗袍装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评价辛亥革命
8.识读漫画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条件: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时间、主要力量: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建立
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案;1913年,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而失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扩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作用: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评价辛亥革命
积极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件,这一地点应该是( )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2.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3.“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这里所说的民国五年是(  )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B
D
当堂达标
C
4.(2024·山东潍坊中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宣传自由平等 C.倡导三权分立 D.维护民主共和
5.1912年,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一史实说明辛亥革命(  )
A.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B.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  )
A.广西起义 B.广州起义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D
D
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何处?并写出革命派为此取得的重要成果。
材料二: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摘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题,并说明孙中山提出“革命尚未成功”的理由。
(1)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因而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