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1、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1). 火山地貌景观一、旅游资源的形成岩浆岩(1). 火山地貌景观——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喷出地表(2) 分布——在以内力作用为主的构造带上(3) 景观特色——火山锥、火山湖、熔岩流、熔岩台地等(玄武岩)(1) 成因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4) 实例休眠火山首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首批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8个之一五大连池
——火山堰塞湖玄武岩黑龙江五大连池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安徽黄山 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 河南嵩山云南路南石林 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 黑龙江五大连池(2). 花岗岩地貌景观 岩浆侵入→冷凝成岩→上升成山→球状风化→形成景观(2) 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山(3) 景观特色——多峭壁、怪石(1) 成因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4) 实例黄山九华山华山(3).砂岩地貌景观砂岩→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景观(2) 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山和低山(3) 景观特色——石英砂岩峰林、丹霞地貌(1) 成因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4) 实例武陵源武夷山广东丹霞山(4). 喀斯特地貌景观(1) 成因石灰岩→流水溶蚀侵蚀→形成景观(2) 分布——云贵、广西(3) 景观特色地上——峰林、峰丛
地下——溶洞一、旅游资源的形成(4) 实例云南路南石林溶洞桂林山水(5). 雅丹地貌景观(1) 成因风力侵蚀→形成景观(2) 分布——西北(罗布泊地区)(3) 景观特色——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垄槽等一、旅游资源的形成(4) 实例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6). 山水组合景观九寨沟黄龙一、旅游资源的形成(1) 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C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课堂检测:(2) 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河流沉积作用 B. 湖泊沉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D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课堂检测:(1) 材料中描述的地貌景观属于( )
A. 火山地貌 B. 花岗岩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丹霞地貌
(2) 构成上述地貌的物质基础是( )
A. 片麻岩 B. 砂岩
C. 石灰岩 D. 玄武岩DB 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读后回答:课堂检测: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1).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人类活动自然环境资源被认知、提升其文化内涵旅游景点、景区一、旅游资源的形成人类活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选择 城镇区位修建 人文景观旅游景观(2). 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 景区的影响(1).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一、旅游资源的形成山东灵岩寺南岳衡山孔庙、孔府和孔林平遥古城(2). 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 景区的影响(1).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3). “红色旅游”资源 ——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联系历史,熟悉了解各“红色旅游区”的主题形象。我国“重点红色旅游区” (1)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的红色旅游区是( )
A.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B. 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C. 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D. 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 我国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立了多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据此回答: D课堂检测: (2) 下列哪条铁路可直达“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中心?( )
A. 川黔线 B. 湘黔线
C. 南昆线 D. 贵昆线A 我国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立了多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据此回答: 课堂检测:1、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社会认知因素二、旅游资源的分布1. 自然地理因素 (1) 地质基础 ——依托构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资源,其分布与构造格局有密切关系二、旅游资源的分布1. 自然地理因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 ——分布在深大断裂上 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青海湖、滇池、洱海等断层湖——分布在高原的构造带上(1) 地质基础二、旅游资源的分布1. 自然地理因素 (2) 气候条件 ——依托气候条件的旅游资源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二、旅游资源的分布1. 自然地理因素 (2) 气候条件“白色旅游”——寒温带和中温带二、旅游资源的分布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公园吉林雾凇吉林雾凇哈尔滨冰雕(2) 气候条件“白色旅游”——寒温带和中温带世界三大 冰雪艺术区加拿大魁北克省
日本札幌
中国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二、旅游资源的分布(2) 气候条件“白色旅游”——寒温带和中温带“三S”旅游 海滨旅游——亚热带和热带海滨大海 sea沙滩 sandbeach阳光 sunlight二、旅游资源的分布加勒比海夏威夷地中海海南三亚下列旅游景观具有地带性的是( )
①火山地貌 ②峡谷地貌
③冰雕玉砌世界 ④午夜阳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C课堂检测:1. 自然地理因素 2. 人文地理因素 (1) 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都、古城) 中国的八大古都俄罗斯圣彼得堡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二、旅游资源的分布1. 自然地理因素 2. 人文地理因素 (1) 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都、古城) (2) 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的地理“痕迹”
(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等)(3)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 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二、旅游资源的分布3. 社会认知因素 ——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一系列新的旅游形式的发展1. 自然地理因素 2. 人文地理因素 二、旅游资源的分布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1) 分布广泛(2) 集中分布于东南部(3) 旅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4) 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联系 ——北京及河北省北部、关中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 广西桂林山水杭州西湖 北京故宫江苏苏州园林 安徽黄山长江三峡 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1.3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资源的形成及影响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两部分组成的。2.通过对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条件的理解,让学生知道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3.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热爱、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观点。
2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是本章的结尾篇,在前面学习旅游概述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它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例子,可适当根据教材的内容,选配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
3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2.影响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
3.理解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复习提问】1、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2、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类型?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可供游览的风景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无论是泰山日出、长江三峡、黄山奇峰、桂林山水,还是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石窟、布达拉宫,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那么这些旅游资源是如何形成的?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分布有何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活动2【活动】自主合作,质疑提问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各种旅游资源都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环境资源的被认知,提升其文化内涵,显然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地表起伏的地貌形态,既有直接的造景作用,又有间接的育景作用,是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也就是对上一节内容中旅游资源类型中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影响特别明显。
自主探究一:全班分成八组,自主阅读教材12——16页,前四组要求至少总结出一种地貌景观,五六组负责补充其他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的地貌景观,七八组任务重一些,负责点评每组总结的内容正确性。要求每种地貌景观的总结按照成因、分布、景观特色、实例四个方面来分析。时间是10分钟!
学生抢答,教师最后点评!
1、火山地貌景观
成因——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喷出地表(内力作用)
分布——在以内力作用为主的构造带上
景观特色——火山锥、火山湖、熔岩流、熔岩台地等
实例——美国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冰岛火山地貌、五大连池
2、花岗岩地貌景观
成因——岩浆侵入→冷凝成岩→上升成山→球状风化→形成景观
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山
景观特色——多峭壁、怪石
实例——华山、黄山、九华山
3、砂岩地貌景观
成因——砂岩→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景观
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山和低山
景观特色——石英砂岩峰林、丹霞地貌
实例——武陵源、广东丹霞山、武夷山
4、喀斯特地貌景观
成因——石灰岩→流水溶蚀侵蚀→形成景观
分布——云贵、广西
景观特色:a、地上——峰林、峰丛b、地下——溶洞
实例——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
5、雅丹地貌景观
成因——风力侵蚀→形成景观
分布——西北(罗布泊地区)
景观特色——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垄槽等
实例——风湿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活动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显著的地方是城市和村镇,人们在构筑城市和村镇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
教师点评:选择山前平原、江河之滨、植被繁茂之地等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从微观层面来看,人们在修建园林、寺庙、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在古代,我国的规划师与建筑师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创造了大量流芳千古的经典之作。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6——19页,体会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思考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
教师点评: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旨在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和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英烈事迹和献身精神,是宝贵的革命财富,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
【过度】世界各地旅游资源景观各不相同,有的景观是漫漫黄沙,有的景观是蓝天碧海,还有的地区终年白雪皑皑,影响各地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旅游资源分布有何特点?
二、旅游资源的分布
(一)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三种: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社会认知因素。
自主探究二:阅读课本第19~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时间是5分钟)
(1)影响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要说明以下旅游资源的形成主要与哪种自然地理因素相关?
①雅鲁藏布江谷地、科罗拉多大峡谷②青海湖、滇池③吉林雾凇④海景旅游资源⑤3S旅游
学生抢答,教师最后点评!
(1)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条件两个方面。
(2)①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美国的克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深大断裂上。
②青海湖、滇池是由断层湖形成的重要旅游资源。
③吉林雾凇是依托于气候条件形成的旅游资源。
④海景旅游资源的分布都明显地受到海陆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⑤“3S”旅游依托的是大海(sea)、沙滩(sand—beach)、阳光(sunlight)三项资源的组合,主要集中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海滨地带。
依托地质基础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主要依托气候条件形成的旅游资源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寒温带和中温带是冬季欣赏冰、雪、雾凇奇景,鉴赏冰雪雕塑艺术,从事冰雪运动等旅游胜地的主要分布区。
自主探究三:阅读课本第20~22页的图文内容,说明人文地理因素对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时间是5分钟)
学生抢答,教师最后点评!
人文地理因素对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当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重大影响。如,中国的八大古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中心。
第二,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来的地理“痕迹”,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如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等。
第三,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自主探究四:阅读课本第22页的内容和ppt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图,说明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特点。(时间是5分钟)
总结: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分布广泛。
第二,集中分布于东南部。
第四,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第三,旅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活动3【活动】问题探究,拓展提升
1、我国地貌特征是如何影响旅游景观的?
要点:1、地势的阶梯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2、地貌类型的复杂性3、山地广布性4、高差的悬殊性
2、影响传统旅游资源和新旅游资源地理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点评:在分析传统旅游资源时,应将侧重点放在自然地理因素方面;在分析新旅游资源时,除自然地理因素外,应将侧重点放在人文地理因素方面。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小组评价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1.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二、旅游资源分布
1.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2)人文地理因素
(3)社会认知因素
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请同学们完成名师导学P12页相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