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荷花淀》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荷花淀》是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课三篇小说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课文或“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或“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或“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学习这个单元,要“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本课共三篇,分别为《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和《党费》,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课课后学习提示做出以下要求:“阅读时,要体会这几位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同时要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体会情感。《荷花淀》是孙犁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散文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白洋淀的自然美和人情人性之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它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却用诗意的描写代替了对残酷战争场面的重现,而且这并未削弱小说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力度,相反,它比直接再现战争场面的作品更深刻、更震撼人心。《荷花淀》于 1945年创作于延安,描写了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毅然投身抗战,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从冀中平原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这个素材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1945年,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和助夫杀敌,每一部分都描写地十分细腻,通过对话与细节展现人物性格与形象。作者在第一部分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怎么了,你?”“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作者在处理语序和标点的问题上也十分细腻,从欲言又止中感受到水生嫂的担忧与疑虑,通过细节写出女人细腻的感情活动,将其明大义、识大体顾全局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此处恰到好处的留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留给了读者想象空间。第二部分的对话则体现了几个青年妇女的假言真情。“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开头一个“听说”表明不是自己主动打听的而是“无意听说”;但又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拖后腿,赶紧解释自己“不拖后腿”;最后说明不是自己想去看丈夫,而是丈夫“忘下了一件衣裳”。第二个妇女则直截了当:“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却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含义,展现了青年妇女忸怩羞涩、爽朗直率的性格特点。第三部分作者通过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着笔,展现了白洋淀青年妇女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自信、不服输和不甘落后的形象特点,与上一阶段扭扭捏捏的羞涩形象大相径庭,从人物对话体现其进步,成为帮助丈夫共同杀敌、并肩作战的女英雄。小说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富有感情的笔触,揭示了人物和生活的美,揭示了劳动和战斗的诗意。作品融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宛如带露沾水的荷花,既有绚丽多姿的风采,又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醉人清香。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清新隽永,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的独特风格。
学习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在鉴赏小说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根据对话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但对于文章的手法与艺术特色认识不够准确。《荷花淀》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划分段意、赏析环境描写,体会白洋淀的意境美;第二课时从人物对话中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情美。高二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查找课外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文章。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意识,理解作者写作的原因,感受赏析文章独特的写作风格,感受白洋淀军民的革命精神。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话与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与作品风格,体会文章的诗化语言;欣赏作家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书写的革命群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探寻红色革命文化。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人物对话与细节描写概括人物性格特点。难点:理解作品内涵,感受文章的诗化美。
学习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任务一:回顾结构,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导入郝宇民先生曾在《名作欣赏》中做出这样评价:“在我看来,《荷花淀》就是一篇纯美小说,它的艺术中心在于创造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味。”(上节课我们一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了文章的意境美,这节课将继续学习该文章的人情美)2.速读课文,回顾文章结构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将课文概括为三部分,请一名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明确:第一部分:夫妻话别(情真意切)第二部分:探夫遇敌(险象环生)第三部分:助夫杀敌(不让须眉)学生活动1 1.在老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课文的人物描写对话部分,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2.回顾课文内容,复述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请一名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活动意图说明: 任务二:朗读课文,深入探究教师活动21.全班朗读课文4-29段,老师读旁白,男生读水生的部分,女生读水生嫂的部分,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读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试着填写表格。2.表格填写完成后,找几位同学分享。老师与同学一起分析。明确:1.水生嫂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水生嫂见到丈夫后为什么第一句话问了这个?承接上文“月亮升起来”“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表现水生嫂久候丈夫不至的焦急心理和对丈夫的关切之情。温柔体贴关心②“你总是很积极的。”请学生思考:这句话与水生嫂的上一句话中间隔了哪些事情?水生嫂的心情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水生说要去大部队、水生嫂被苇眉子划破了手、水生解释。紧张、担心、害怕丈夫受伤,但又痛恨敌人。她此刻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因为消息突然而引起心中的情绪波动,编席技术娴熟的水生嫂才会苇眉子划破手;因为水生嫂顾大局、冷静的性格,也是日常劳动习惯,将手指放到嘴里吮吸一下。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军,她为此感到自豪,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冷静、稳重、大局为重③“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对丈夫报名参军打鬼子的态度是什么?支持。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想到丈夫一走,照顾家里老人小孩的担子都落到她身上,不禁心生担忧。识大体、明大义、稳重④“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热爱祖国、支持丈夫、体贴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细节①“怎么了,你?”请大家思考,如果在这里我们把这句话换成“你怎么了?”或者“怎么了?”行不行?水生嫂的这句话妙在哪里?①标点一个逗号,将短短的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水生嫂为何要停顿?结合上文,她连问了两个“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且看出了水生有心事,担心水生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一下子担忧、疑虑和不安涌上心头。短短的四个字,体现了水生嫂细腻、克制的心理状态;这个逗号看似不起眼,实际上暗含着人物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②语序水生嫂首先提问“怎么了”,但她又有些犹豫。她在犹豫什么?对丈夫担忧,怕水生遇到了什么问题。相较于另外两句“你怎么了?”和“怎么了?”更能体现水生嫂心中的焦急与担忧之情。②“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请大家合上书,拿出纸和笔,为这句话加上标点。这两种标法有什么区别?又各自有什么效果?明确:①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连用两个逗号,并且直接提问“家里怎么办”,有紧凑、焦急之感,言外之意是水生嫂不支持丈夫去前线、埋怨丈夫不顾自己不顾家。②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句号将水生嫂的话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你走,我不拦你”体现了她面对家与国的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表明水生嫂识大体、顾全局,全力支持丈夫参军,展现了她的温柔与刚毅;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难处,丈夫走后家里的生产、劳动、生活起居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向丈夫提出这一问题就在情理之中了。展现了水生嫂决心挑起重担、支持丈夫参军抗日,明事理、有觉悟的形象。一个标点之差,传达出的却是相反的意思,可见孙犁先生雕琢语言的功力。3.各自朗读文章自由阅读文章的32-38段和80-84段,试着填写导学案中的表格,从这两段对话中分析“青年妇女们”的性格特征,且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组合作完成,找代表分享成果。明确:位置语言________性格特点第二部分(探夫遇敌)“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忸怩羞涩爽朗直率性急冒失第三部分(助夫杀敌)“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不值钱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自信不服输不甘落后通过对于对话的分析,我们得知几个青年妇女从家中走到了战场上,迅速成长为了面对敌人不服输、面对丈夫在前线打仗不甘落后的英雄女性群像。无论是“话里有话”还是“口是心非”,在细腻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群青年妇女对家与国的真切情感,体会到了白洋淀的人情美。学生活动2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29段,回顾“夫妻话别”部分的内容。2.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对话背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起完善 表格填写。3.朗读课文32-38段和80-84段,填写导学案中的表格,小组内相互补充。活动意图说明:任务三:诗化特征,思考总结教的活动3在大家的印象中,描写战争的小说有什么特征呀?战争是残酷的,可孙犁笔下的《荷花淀》为什么这么美呢?明确:作者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他独特的写作角度与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明白,歌颂革命精神的战争小说并不都是残酷、血腥的,还可以是细腻的、柔美的。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分析,我们体会了这篇课文如诗般的语言,欣赏了如画般的美景、认识了一群如花般的青年女子。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一篇小说,不如说我们是在欣赏一幅画、诵读一首诗。而这些也恰恰是孙犁小说最典型的特点。孙犁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他用散文般的语言写小说,善于营造一种诗一般的意境。(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该派别小说在三要素上的特征,形成答题模板)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是其突出特征。如荷花一般根植于水乡泥土,充满诗情画意,因此被称为“诗体小说”。学的活动31.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试着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进行回答。2.学生感悟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理解荷花淀派的写作特色,体会爱国主义精神。活动意图说明: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预习《小二黑结婚》,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试着从人物对话的角度分析小二黑的人物形象。 2.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战争小说:《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结合今天课堂所学,继续体味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的审美追求,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诗化小说”的特征,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设计:1.朗诵部分占用时间过长,试讲时可以删除一部分;2.分析人物对话时有的地方有些过于牵强和过度解释,学生难以理解;3.学生活动中的有些地方预设性过强,学生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且在实际课堂中难以实现;4.因课堂时间有限,对“诗化小说”的讲解不够透彻和深入,可以与高考真题对接讲解;5.作业布置未进行明确,学生实际做起来会觉得没有方向,难以落实。教学表现: 1.没有针对学生现场的回答进行引导,导致了部分环节存在与学生对不上话的情况,有时课堂氛围较为沉闷;2.在ppt的制作中,未注意到引用文本的字体应为楷体,讲解类文本的字体为宋体,对两种字体加以区别效果与观感会更好;3.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有些拥挤,作者与下面的内容距离过近,显得紧凑不好看。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