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源等相关知识。
2.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观测调查一个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2.尝试从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发现大气问题,能与他人合作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周围环境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2.了解祖国家乡的大气状况,养成环境危机意识,形成正确国情观。
3.增加对环境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科学发展观、人地协调和谐发展的思想。
2学情分析
大气污染在我们的身边,最近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学生有切身体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周围的环境已经给学生上了最为生动的一节课,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学习的动力和社会的责任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关化学烟雾的形成、控制大气污染源的相关措施、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1.视频反映的环境问题?
2.视频中该问题对人的影响?
(通过娱乐播报的视频形式既反映本课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快速进入课堂情景。)
活动2【讲授】大气污染的概述
学生直接回答1.大气污染的概念。
2.大气的污染来源。
3.大气污染的污染物。(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活动3【讲授】大气污染的原因
教师讲解大气污染的原因。(通过案例找到问题发生的共同原因,再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则出现大气污染。其原因主要是1.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大。2.污染物的聚集。影响污染物聚集的主要的基本因素1.地面状况。2.气象条件(风速、降水、风向、逆温等)
介绍逆温。
学生思考除了以上的影响因素还有吗?(学生讨论、回答)
活动4【活动】大气污染的案例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解决课本中案例形成原因、危害。
第一组:酸雨形成过程
第二组:酸雨概念、污染物、类型、形式
第三组:酸雨的危害
第四组: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
第五组: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原因(结合课本P65洛杉矶事件)
第六组:光化学烟雾的危害(结合课本P65洛杉矶事件)
学生复习温室效应(教师引导)。
活动5【活动】大气污染的防治
学生扮演角色(市长、民众、化工厂老板)面对大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分组讨论)
总结治理的措施给出参考意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大气污染的防治关键: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集中供热、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消烟除尘、控制机动车污染、植树造林、科学城市规划等。
活动6【讲授】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板书,突出重点内容(大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多媒体呈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
活动8【作业】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的小论文。(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解决方案探究。培养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对生活的关注、知识的学以致用,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活动9【活动】回归课本
阅读课本回归教学内容。(体现文科的特点从课本出发,最后回归课本内容。)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案例
一、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
二、美国多诺拉事件
多诺拉是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某河谷中的小镇。镇上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