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12: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枣核
第八单元
新知导入
课前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机智勇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
会认字



kùn



shēng

diē







zhē

zhàng

zǎo

cōng
左右 结构




包围结构

上下 结构



生字归类
半包围结构


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 利+牛=犁
口+木=困 牛+生=牲
广+付=府 四+去=罢
木+亥=核

diē
易读错
shēnɡ




______折腾
______折磨
zhē
zhé

______涨红
______涨潮
zhànɡ
zhǎnɡ
______枝折花落
shé
争辩 ______
惊慌 ______
闹腾 ______
照顾 ______
争论
愁 ______
勤快 ______
聪明 ______
惊慌 ______
慌张
折腾
照料

懒惰
愚蠢
镇定
词语解释
[屋脊]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
[衙门]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作怪]指鬼怪害人,比喻坏人或坏思想捣乱,起破坏作用。
[善罢甘休]善:好好地。罢、休:停止,了结。甘:情愿,乐意。心
     甘情愿地罢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词语积累
含近义词的词语:
大摇大摆 大吉大利 大吵大闹
大喊大叫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夫妻俩盼着要一个孩子,终于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起名为“枣核”。枣核虽然个子不大,而且一点儿不见长,但是很勤快,学会了很多本领。他勇斗县官,帮助庄稼人抢回了牲口。
整体感知
枣核真________。为什么?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自主阅读,评说人物
自主默读课文,要求有理有据地评说枣核。
自读提示:说特点—找情节—圈画并记录关键词句
自主阅读,评说人物
早年间,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气说:“咱哪怕有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夫妻俩欢喜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解析:夫妻俩有了个枣核大的孩子,并起名叫枣核。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课文讲解
巧用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如“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运用夸张,能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写作手法
【举例】《夸父逐日》中:“于是夸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 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白欢喜
长的小但是本领一点儿也不小。
课文讲解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写爹娘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欢喜得很,又因为“枣核”不见长而愁得慌。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课文讲解
中心句
身材特殊
第二部分
(3自然段)写“枣核”很勤快,本领高。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解析: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官府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的经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与无奈。
课文讲解
到了晚上,枣核跑到县衙门拴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院子里。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来,惊慌地喊着:“有人进来牵驴啦!有人进来牵驴啦!”他们拿着大刀长枪到处搜人。
解析:一蹦、又一蹦,写出枣核动作敏捷。
课文讲解
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可刚躺下,又听到吆喝声。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聪明的枣核帮村民们赶回了牲口。
写出了衙役们反复遭到枣核的折腾。
课文讲解
牲口没了,官府岂能善罢甘休。天一亮,县官就带着衙役去捉人。枣核蹦出来说:“牲口是我牵的,你们要怎么样?”
县官叫着说:“快给我绑起来!快给我绑起来!”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式)。
这句话表现了枣核敢作敢当的性格特点。
课文讲解
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衙役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县官说:“把他塞到钱褡里,背到大堂去!”
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
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下来了。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课文讲解
枣核:聪明
县官:
气急败坏
第三部分
(4—13自然段)写“枣核” 帮乡亲们夺回了牲口,惩处了县官。
枣核用什么办法惩治了县官?
县官下令让衙役们打枣核时,枣核蹦到县官的胡子上,抓着他的胡子荡秋千,县官让衙役们快打,衙役们一棍子下去,枣核太小没打着,却把县官的牙打掉了。
探究活动
地点 衙役和县官的表现 枣核的表现
村子里 衙役牵走牲口 说有办法
县衙门
衙役被捉弄
把牲口赶回了村子
村子里
县官带衙役来捉人
被塞进钱褡里带走
县衙大堂
县官让衙役打枣核
惩治县官
默读课文,说说枣核在不同地点所做的事情,填写表格。
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课后习题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结构梳理
枣核
长相
枣核一样大
特点
勤快
聪明:智斗县衙
起因:衙役牵走牛、驴
经过:枣核赶回牛、驴
高潮结局:枣核智斗县官
课堂小结
这篇民间故事记叙了枣核帮助百姓从官府牵回牛、驴,并惩罚县官的故事,赞美了枣核的聪明和胆识,讽刺了官府的无能与残暴。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友人亲手造的“北海”?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对友人亲手造的小“北海”“白塔”做了与环境、家境相比可谓详细的叙述:石头论公斤买下,小凉亭和白塔从唐人街买来。还写了友人在月夜常和老伴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日子。在友人心目中,比起事业、享受,这些更让她充实和陶醉。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这就是故乡故土。而
枣核,如果将来长成枣树,这里就成了“总布胡同”,又多了一分故乡的情趣,经过比较,枣核的分量就被“掂量”出来了。通过详写这些情节,更能展现友人的思乡之情。
1.巧设悬念,结构精巧。
开篇设置悬念:朋友索要枣核,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对其用途还“故弄玄虚”,再次设置悬念。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有张有弛、摇曳生姿,始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文章结构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贯穿全文,枣核不仅是一条叙事线索,而且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2.叙事详略得当。
作者围绕“爱国思乡”这一中心,在文中对事件的处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对友人精心布置的中国式花园的情节详加描述,而对车站接“我”及友人在美国的优越生活的情节则略写或一笔带过。
枣核(hú hé) 勤快(qín qíng )
折腾(zhē zhé) 困住(kùn kùi)
一、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课堂演练
核( ) 梨( ) 折( )
该( ) 犁( ) 析( )
牲( ) 因( )
姓( ) 困( )
二、 形近字组词。
牲口 困难
姓名 因为
枣核 梨花 折腾
应该 犁地 分析
拓展延伸
有关勤奋的谚语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选做:
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县官和衙役会善罢甘休吗 枣核如何又一次用自己的聪明化解了危机 你能接着讲下去吗 试试续编故事,可以先列提纲,根据提纲练习讲故事。注意故事的顺序,做到语句通顺,突出枣核的聪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