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Y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红楼梦》
“长风万里送归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一、分析鉴赏,学习作者的形散神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熟读文本,体悟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和个性的审美表达。
学习目标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原名——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事迹——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作品——《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
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作者简介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人们评价他: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作者事迹
郁达夫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目?《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有何深意?
解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给人亲切温暖之感;
“故”给人深沉、厚重之感;
“故”有“古”“旧”之意,给人沧桑悲凉之感。
作者在题目中便寄寓了深厚的情感,那么请大家阅读前两段和后两段,联系题目思考:
1.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感情?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喜爱与向往)
第14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眷恋)
秋之情
对比、衬托手法。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
(一)让一个南方人如此向往和眷恋的故都之秋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之景
秋院的蓝朵、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闲人、秋果
(三)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可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又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散文的“神聚”。
(二)为了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清 静 悲凉 描写角度或手法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闲人
秋果
(四)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描绘景物的?运用了什么描写角度或手法?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破屋、破壁、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
气味也没有,丝纹、细腻、清闲
声音也没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衰弱的残声
凉
息列索落
灰尘成的天空、凉
咬、立、答
缓慢悠闲的声调
悲叹
淡绿微黄的颜色
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冷色调
视觉、听觉、嗅觉
听觉
触觉、视觉
行动、声音、神态
视觉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
马致远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五)请结合文本内容,按照《天净沙》的句式,选取文中的秋情、秋景进行诗歌创作。
天净沙·乡村夏日早晨
刘志红
轻烟绿树蓝天,
池塘溪水田边,
小院清风瓜甜,
晨光敷面,
最闲人在门前。
浓茶落蕊槐影/小院破屋蝉鸣/桥头凉风平民/秋雨拂过,悲秋者在北平。
清秋破院浓茶/秋枣衰叶落花/悲蝉陋壁影斜/凉风一阵,闲人雨后互答。
破院凉风秋草/哀蝉落蕊青枣/凉风秋雨斜桥/蓦然回首,落寞人在懊恼。
参考示例:
“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谁说悲凉就不是美的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不是有那么多的表现悲凉之美的杰作吗?当现代作家一窝蜂地挤在秋天的欢乐境界中的时候,郁达夫却着意表现秋天的悲凉美,难道不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开拓吗?从审美教育来说,不是对于心灵境界的一种丰富吗?” ——摘自文学评论家孙绍振《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秋之美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饱尝”
(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去感受)
把秋的悲凉当作美来欣赏是有难度的,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该如何欣赏这种悲凉呢?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欣赏故都的秋的?
郁达夫与北平,与北平的秋是有着深深的缘份的。他第一次到北平是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1923年秋,留学归回后为生计一呆就是一年多。1926年是他在北平度过的最为悲凉的秋天,其子龙儿因病在京夭折。以至他在写作《故都的秋》中,竟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十年。可见这一年的秋天,他是无心赏玩故都之秋的,他生命中的痛让他忘却了身边的景,以至这一年成了他不愿回望的时光。1934年为赶赴故都的秋,不远千里而来,满目所见,弥耳所闻,悲凉感伤固然有之,但美好眷恋更是溢于言表。
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说:“为什么郁达夫喜欢‘清静悲凉’的秋,因为他对故都有着深深的眷恋!”
你要写秋,就不能只写秋。
你要写丹山如画,锦江翔龙,丹霞街道的林立高楼;
你要写竹林成海,纸中玉扣,长江的“岭南九寨沟”;
你要写美丽庭院,农家小吃,董塘的乡村一日游;
你要写粤北纪念馆,古村古色,城口红色文化深厚;
你要写双峰古寨,月姐歌声,石塘深巷的堆花酒;
你要写湖光山色,黄岭嶂头,红山的茶汤誉神州;
你要写硕果累累,金黄浸秋,大桥长坝的沙田柚;
你要写九龄风度,灵溪红枫,周田的美景醉心头;
你要写风吹稻浪,谷花糍香,扶溪的梯田大丰收;
你要写南庄建筑,田园风光,黄坑的贡柑解清愁;
你要写暖水温泉,森林苍苍,闻韶的百姓乐悠悠。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欣赏你家乡的秋?
注:
1.仁化县辖1个社区(丹霞街道),10个乡镇(长江、董塘、城口、周田、大桥、石塘、黄坑、红山、扶溪、闻韶)
2.纸中玉扣:长江非遗玉扣纸
3.岭南九寨沟:长江万时山
4.月姐歌声:非物质文化遗产
5.堆花酒: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说起家乡的风景和特产,是否能勾起你对家乡之秋的怀念?请以“家乡的秋”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写景抒情小散文。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