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景德镇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省景德镇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11:49:21

文档简介

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八年级语文
命题人:吴珊(市四中)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景德镇的春日画卷中,瑶里古镇的粉墙黛瓦掩映于山(lán)________间,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而千年古窑遗址旁,青瓷碎片散落于苔痕斑驳的窑砖上,又平添几分柳宗元笔下悄怆幽邃的寂寥诗意。瓷都的烟火气与历史感,在瓷土与窑火中绵延不绝。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lán)________ (2)悄________
2. 在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是________
【答案】1. ①. 岚 ②. qiǎo
2.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山岚:shān lán,山间的云雾。
(2)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yōu suì,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前后文“瑶里古镇的粉墙黛瓦……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千年古窑遗址旁……悄怆幽邃的寂寥诗意”可知,两句均为景德镇春日画卷中的景象,是并列关系。分号用于分隔并列分句,故此处应填分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是破晓的朝阳,以炽热之姿冲破迷雾;奋斗是逐梦的舟楫,在时代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当代青年既要在书海中________智慧,也要在实践里锤炼品格,让理想与担当在汗水中生根发芽。然而,有人常陷入迷茫——面对挫折,究竟是选择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答案不言而喻:青春的汗水是浇灌理想的养料,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足迹成为未来的方向。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足迹实现未来的方向。
B.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脚步成为未来的方向。
C.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脚步实现未来的方向。
D.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足迹铺就未来的方向。
4.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汲取 B. 吸取 C. 吸收 D. 获取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根据原句“让奋斗的足迹成为未来的方向”可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足迹”与“成为方向”不搭配,足迹是走过留下的痕迹,不能直接成为方向。
A.“让奋斗的足迹实现未来的方向”,“足迹”和“实现方向”搭配不当,“实现”一般和“目标”等搭配,不能和“方向”搭配;
B.“让奋斗的脚步成为未来的方向”,“脚步”同样不能直接“成为方向”,搭配不当;
C.“让奋斗的脚步实现未来的方向”,“脚步”与“实现方向”搭配不当;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汲取:原指从低处取水,后引申为吸取,常用于书面语,搭配对象多为经验、智慧、营养等抽象事物,如汲取知识、汲取智慧。
B.吸取:指把液体吸进来,也指吸收采取,可用于具体或抽象事物,较“汲取”更口语化,如吸取教训、吸取养分。
C.吸收:本义指物体把外界物质吸到内部,也指获取知识、经验等,侧重于接纳、接受,如吸收水分、吸收新思想。
D.获取:指取得、猎取,强调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如获取信息、获取资源。
文中说“在书海中____智慧”,这里强调从书海这一知识的源泉中获取智慧,“汲取”更具书面色彩且与“智慧”搭配更合适。
故选A。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________________,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要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这样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是时代在不断变迁 B. 因此时代在不断变迁
C.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 D. 随着时代在不断变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横线前后的内容存在转折关系。前文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后文则指出“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但”字表明前后文语义相反。“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中“虽然”与后文“但”构成“虽然……但……”的固定转折搭配,符合语境。
故选C。
6. 某班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本剧表演活动,下列有关人物的台词及舞台说明节选自同学改编的剧本,其中背离原作内容的一项是( )
A. 保尔(大声说)同志们,我们现在吃的苦,是为了将来无数人的幸福,大家加油!
B. 冬妮娅(嫌弃地说)保尔,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真应该好好学学什么是体面。
C. 丽达(含情脉脉)保尔,我们离开这里,去过平静的生活,不要管这些斗争了。
D. 朱赫来(严肃)保尔,你要记住,一个人的意志要像钢铁一样坚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
A.保尔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理想,他说出这样的话符合他的人物形象;
B.冬妮娅在后期变得庸俗、自私,嫌弃保尔,这样的台词符合她在原著中的性格转变;
C.丽达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理想,不会说出放弃斗争去过平静生活的话,这背离了她在原作中的形象;
D.朱赫来是保尔精神导师,他经常教导保尔要有钢铁般的意志,这样的台词符合他的人物特点;
故选C。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7. 下列对《过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舟移别岸水纹开”以动态描写开篇,展现小船离岸、水波荡漾的画面。
B. “日暖风香”从触觉与嗅觉角度,勾勒出春日午后的温暖与梅香萦绕的意境。
C. 第三句“山色蒙蒙横画轴”以比喻手法,将山色比作横铺的画卷,突出朦胧之美。
D. 末句“带诗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白鸥的喜爱,表达闲适愉悦之情。
8. 请赏析《过湖》第三句“山色蒙蒙横画轴”中“横”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7. D 8. 以动衬静,山色本是静态的,“横”字赋予画面动态的延展性,与首句小舟离岸的动感形成呼应,增强诗歌的层次感。
【解析】
【导语】《过湖》以舟行所见为线,融动态与静态、多感官于一体。“舟移”“水纹”起笔灵动,“日暖”“风香”添味,“山色横轴”喻景如画,“白鸥带诗”收束含情,尽显春日过湖的闲适诗意,画面鲜活而余韵悠长。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白鸥飞处带诗来”可知,这句并非直接抒发对白鸥的喜爱,而是通过白鸥飞过的景象,引发诗人的诗意,间接表达出闲适愉悦之情,体现的是自然景色带来的诗意美感,而非对白鸥本身的喜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山色蒙蒙横画轴”可知,“山色蒙蒙”描绘出静态的朦胧山景,“横”字则赋予这静态画面以动态的延展感,仿佛一幅画卷在眼前横向铺开。同时,首句“舟移别岸水纹开”有小船移动的动态描写,“横”字与之形成呼应,让诗歌动静结合,层次更丰富。由此可知,“横”字以动衬静,既展现了山景的延展性,又与开篇的动感呼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治水记
张公讳守,字子固,浙西人也。初为钱塘令,县濒海,民苦潮患,田庐湮没①。公至,询父老曰:“潮势何以至此?”对曰:“旧有石堤,岁久倾圮,潮汐无阻,故为害。”公遂率民筑堤,采石于山,伐木于林,躬亲督役。民有怠者,公曰:“今日劳汝,明日安汝子孙。”众皆感奋。堤成,长五十里,高丈余,潮不能侵。民德之,号曰“张公堤”。
后迁会稽太守,会稽多水田,然沟洫壅塞②,旱涝无备。公乃浚③河道,通沟渠,设闸以时蓄泄。又教民植桑麻,兴纺织。初,民以为扰,公曰:“水利兴,则田畴沃;桑麻成,则衣食足。”三年,仓廪④实,讼狱稀。及去任,民立碑颂其功,至今犹存。
【注释】①湮没:埋没。②壅塞:堵塞不通。③浚:疏通。④: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濒( )(2)躬( )(3)德(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有石堤,岁久倾圮,潮汐无阻,故为害。
(2)水利兴,则田畴沃;桑麻成,则衣食足。
11. 选文表现了张公怎样的品质?请结合具体事例分点说明。
【答案】9. ①. 靠近 ②. 亲自 ③. 感激
10. (1)从前有石砌堤坝,因年久倒塌,潮水不受阻拦,所以造成灾害。
(2)水利工程建成,田地就会肥沃;桑麻种植成功,衣食就能充足。
11. 张公率领百姓修筑堤坝和教百姓种植桑麻,体现了他爱民如子;他在劝百姓的话中,指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看出他高瞻远瞩。
【解析】
【导语】本文以张公治水为主线,先叙其任钱塘令时率民筑堤抗潮,亲督工程以“安汝子孙”激励百姓;再写迁会稽太守后浚河设闸、教民桑麻,解旱涝之患。通过具体举措与百姓反响,凸显其勤政爱民、深谋远虑之态,简笔勾勒出古代良吏形象,叙事质朴却见治政智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县濒海”意为:钱塘县靠近大海。濒:靠近。
(2)“躬亲督役”意为:亲自监督劳役。躬:亲自。
(3)“民德之”意为:百姓感激他。德:感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旧:过去;岁久:年深日久;倾圮:倒塌;阻:阻碍,阻拦;故:所以。
(2)兴:兴修;田畴:田地;沃:肥沃;成:种植成功;足:充足。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
结合“公遂率民筑堤,采石于山,伐木于林,躬亲督役。民有怠者,公曰:‘今日劳汝,明日安汝子孙’”可知,张公亲自带领百姓筑堤,还以“安汝子孙”激励百姓,体现出他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品质。
结合“公乃浚河道,通沟渠,设闸以时蓄泄。又教民植桑麻,兴纺织”可知,张公不仅兴修水利,还教导百姓发展桑麻纺织,从长远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体现出他目光长远、高瞻远瞩的品质。由此可知,张公具有爱民如子、高瞻远瞩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张公名守,字子固,是浙西人。起初担任钱塘县令,钱塘县靠近大海,百姓遭受潮水灾害,田地房屋被淹没。张公到任后,询问父老乡亲:“潮水的势头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父老们回答说:“过去有石堤,年久失修倒塌了,潮水没有阻碍,所以造成灾害。”张公于是率领百姓修筑堤坝,从山上开采石头,从林中砍伐木材,亲自监督劳役。有百姓懈怠,张公说:“今天劳累你们,明天能让你们的子孙安宁。”众人都感动振奋。堤坝修成后,长五十里,高一丈多,潮水不能侵入。百姓感激他,称堤坝为“张公堤”。
后来张公升任会稽太守,会稽有很多水田,然而沟渠堵塞,干旱洪涝都没有防备。张公于是疏通河道,打通沟渠,设置水闸按时蓄水排水。又教导百姓种植桑麻,兴办纺织业。起初,百姓认为这是烦扰,张公说:“水利兴修起来,田地就肥沃;桑麻种植成功,衣食就充足。”三年后,仓库充实,诉讼案件稀少。等到张公离任时,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绩,石碑到现在还存在。
(三)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以“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表达对天下寒士深切关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以豁达之语宽慰友人,一扫离愁别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冥有鱼》中,庄子阐释“风厚才能托起鹏翼”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 海内存知己 ④. 天涯若比邻 ⑤. 风之积也不厚 ⑥.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厦、庇、俱欢颜、涯、翼”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①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②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③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④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 下列对选文的相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列举生活中传统艺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现象,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定”表示程度,指欣赏传统艺术不是毫无条件的,需要适当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③段首先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的观点,然后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观点。
D. 第④段画线句列举了“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的事例,论证了“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的观点。
14.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中“密码”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15. 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3. C 14. “密码”原指解密的重要依据。用在此处肯定了传统艺术、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与文章论证一些戏曲在年轻人心中特别“火”相呼应。
15. 首先提出“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的观点;然后强调创作上要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接着分别列举了京剧名家尚长荣《曹操与杨修》突破形象,拍成3D电影受到年轻人欢迎和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引导年轻人现场领略民族乐器的事例进行论证。
【解析】
【导语】本文以传统艺术受年轻人青睐为切入点,先展现其流行现象,再剖析背后的文化认同与艺术感染力,进而提出传统艺术需当代表达的观点,以具体事例佐证。逻辑清晰,从现象到本质,探讨传统艺术传承之道,呼吁其主动拥抱青年,兼具现实意义与深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③段“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可知,该段在提出观点后,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具体剧种的例子来支撑观点,而非道理论证。由此可知,选项中“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观点”的分析错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可知,“密码”在这里指传统艺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是吸引年轻人的核心因素,这些精神与内涵如同密码般连接着民族的过去与现在,让年轻人能从中感受到文化魅力并沉醉其中。由此可知,“密码”一词在文中指传统艺术所承载的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和深厚文化内涵,是其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关键所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第④段“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可知,首先提出“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的观点。结合“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可知,接着从创作和传播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当代表达:创作上符合当代审美与价值观,传播上利用新媒体和流行元素。结合“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可知,随后列举京剧《曹操与杨修》拍成3D电影、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的事例进行论证。由此可知,第④段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观点,再从创作和传播角度阐述方法,最后举例论证。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榫卯: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密码
①榫卯(sǔn mǎo),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它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通过榫和卯的咬合,使两个构件稳固地连接在一起。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堪称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密码。
②榫卯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采用榫卯技术建造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这些建筑的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结构稳固,能够适应当时的居住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榫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中都有广泛应用。从宏伟的宫殿到普通的民居,从精致的家具到复杂的器械,榫卯结构无处不在。
③榫卯结构具有诸多优点。从力学角度来看,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发生时,榫卯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够通过相互错动、缓冲,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的损坏程度。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其坚固的榫卯结构功不可没。在实用性方面,榫卯结构不需要使用钉子等金属连接件,避免了金属连接件生锈、腐蚀等问题,延长了木构件的使用寿命。而且,榫卯结构便于拆卸和组装,方便建筑的维修和搬迁。
④榫卯结构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榫卯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榫和卯的紧密结合,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榫卯结构的制作需要工匠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⑤然而,在现代建筑和家具制造中,榫卯结构的应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使用钉子、胶水等现代连接件的工艺更加高效、便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榫卯工艺。而且,榫卯结构的制作需要熟练的工匠,而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导致榫卯工艺面临传承危机。
⑥为了保护和传承榫卯文化,许多有识之士正在努力。一方面,一些传统木工技艺传承人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向年轻人传授榫卯技艺,培养新一代的工匠。另一方面,一些设计师将榫卯结构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和家具产品,让榫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6. 下列对“榫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B. 榫是凸出部分,卯是凹进部分,通过二者咬合连接木构件。
C. 榫卯结构历史悠久,在河姆渡时期就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
D. 榫卯结构不仅实用,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17. 文中提到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16. C 17. 文中提到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榫卯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这一优点。通过列举历经近千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的山西应县木塔,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榫卯结构在抗震方面的卓越表现。
【解析】
【导语】本文以“榫卯”为核心,从定义入手,追溯其河姆渡时期的起源,阐述力学优势与文化内涵,再谈及现代传承困境与保护举措。结构清晰,用应县木塔为例证,将实用功能与文化意义结合,展现传统工艺智慧,引发对非遗传承的思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②段“榫卯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采用榫卯技术建造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可知,河姆渡时期榫卯技术仅应用于干栏式建筑,并非“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第③段“从力学角度来看,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发生时,榫卯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够通过相互错动、缓冲,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的损坏程度。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其坚固的榫卯结构功不可没”可知,该段先提出榫卯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观点,随后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说明其因榫卯结构在历经地震后仍屹立不倒。由此可知,文中提到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说明榫卯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这一优点,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该优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瓷碗
李娟
①赣北的梅雨总是绵长,檐角的滴水在青石阶上凿出星罗棋布的凹痕。老屋的樟木箱泛着陈年桐油味,掀开箱盖时,尘粒在斜射的日光里跳起细碎的傩舞。箱底红绸裹着的青瓷碗静静躺着,釉色如雨后新荷,碗沿的豁口却似新月微缺,碗底篆刻的“慈”字已沁入茶色包浆。
②祖母说这碗是活的。每年霜降后,她必用山涧水浸泡三日,说是“养瓷魂”。除夕夜蒸桂花糯米圆子时,她总把第一勺糖桂花点在碗心:“光绪二十七年,你太爷爷在景德镇‘庆云窑’当学徒,寒冬腊月守着窑火三天三夜,三百件坯子只成了三件。开窑那天,雪粒子打在热窑砖上滋滋作响,老师傅摸着这碗说‘胎骨里有火气’……”蒸汽氤氲中,祖母沟壑纵横的脸庞忽而泛起少女般的光泽,仿佛透过碗壁望见了百年前的窑火。
③我常趴在八仙桌边偷舀圆子,指尖触到冰玉似的碗壁总要惊呼。祖母便拿竹筷轻敲我手背:“青瓷是泥胎裹着月光烧成的,凉气能渗到骨头缝里!”她将碗举向天窗,釉面流转的冰裂纹竟映出虹彩,“瞧见没?这叫‘开片’,日子越久裂纹越美,就像人活久了,皱纹里都藏着故事。”
④十二岁那年的祭灶日,我捧着碗给灶王爷供麦芽糖,却被门槛绊得踉跄。青瓷坠地的脆响惊飞了梁间燕,碎片如白鹭四散。祖母竟顾不得扶我,匍匐着膝行捡拾残片,补丁摞补丁的棉裤在青砖上磨出簌簌声。她拼起碗底“慈”字时,泪珠子顺着裂纹蜿蜒:“四代人捧过的碗啊……民国三十六年发大水,你爷爷饿得啃观音土都没舍得卖它……”当夜她燃起多年不用的豆油灯,用祖传的糯米浆粘补。灯火摇曳中,她佝偻的脊背在土墙上投下巨大暗影,像一尊守着碎瓷的护法神。
⑤后来碗锁进樟木箱,钥匙拴在祖母贴身的银锁上。直到她临终前,枯槁的手仍攥着那把磨亮的铜钥匙:“景德镇……有匠人能修……”
⑥三载寒暑后,我在昌江畔寻到八十岁的锔瓷匠周伯。他的作坊挤在明清御窑厂遗址的巷弄里,门楣上悬着“惜物堂”匾额,墨迹已被烟尘染作焦黄。老人摩挲着碗的断口,指甲缝里的金粉簌簌而落:“这是高岭土配着瑶里釉,如今矿脉早绝了。金缮要用生漆调和24K金粉,顺着裂纹走笔,比锔瓷钉更难。”
⑦我日日蹲在青石门槛上看他劳作。春阳透过格栅窗斜斜切下,老人戴着玳瑁框老花镜,鹿毛笔尖蘸着金漆,在裂痕上勾出比发丝更细的线。某日他忽而停笔:“女伢子,把你祖母梳头用的桂花油抹点在碗沿。”我愕然照做,却见金线触到油脂处蓦地泛起琥珀光。“老辈人说,器物沾了主人的气血,修补时得带点人气。”他笑时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恍如民窑残件上俏皮的窑变。
⑧完工那日正值谷雨。周伯将碗浸在昌江水中,金纹遇水竞游龙般跃动。“金缮不是遮丑,是要让伤痕变成星辰。”夕阳将他的白发染成金红,碗沿的金线突然迸出耀芒,恰似那年除夕,祖母鬓角银簪反射的灶火。
⑨今岁清明带女儿回乡,老屋的燕巢又添新泥。我用青瓷碗给她盛艾草团子,她学着偷舀却被烫得缩手:“妈妈,碗会发热!”我捧起细看——岁月将金线沁成了暗纹,糯米浆填补处泛着蜜色,那些裂痕竟如祖母手掌的老茧,在春光里温柔起伏。
⑩檐角又响起叮咚雨声,女儿忽然指着碗底叫:“太婆的字在发光!”定睛看去,篆书“慈”字的裂痕间,隐约透出周伯点染的金砂,仿佛银河倾泻在青瓷的夜空。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母用山涧水“养瓷魂”的细节,体现了她对青瓷碗的文化敬畏。
B. 周伯用金缮修复青瓷碗时强调“器物沾了人气”,暗示修复需注入情感。
C. 青瓷碗的裂痕被金线勾勒后“如星辰闪耀”,象征残缺比完整更珍贵。
D. 结尾女儿发现“慈”字透出金砂,暗示文化传承在代际间焕发新生机。
19. 青瓷碗的修复过程串联了四代人的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与青瓷碗相关的三个关键事件。
20.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上下文,赏析④段画线句子。
“灯火摇曳中,她佝偻的脊背在土墙上投下巨大暗影,像一尊守着碎瓷的护法神。”
2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周伯所说的“金缮不是遮丑,是要让伤痕变成星辰”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8. C 19. 参考答案:
①除夕传统:祖母用青瓷碗盛桂花圆子,讲述太爷爷烧制瓷碗的艰辛往事。
②意外破碎:十二岁时“我”失手打碎瓷碗,祖母深夜用糯米浆修补,膝盖受伤。
③金缮修复:祖母去世后,“我”寻访景德镇匠人周伯,以金缮技艺将裂痕化为金线。
20.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祖母佝偻的背影比作“陶俑”,生动形象地写出祖母脊背的特点。既呼应青瓷碗的陶瓷属性,又凸显祖母守护传统文化的执着与沧桑。
21. 参考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伤痕可以转化为美的道理。周伯用金缮技艺修复青瓷碗时,并未掩盖裂痕,而是用金粉勾勒出裂纹的纹路,让裂痕像星辰一样闪耀。这象征着生活中的遗憾和伤痛(如青瓷碗的破碎、祖母的泪水),经过时间和情感的修复,可以成为承载记忆的独特印记。正如青瓷碗最终被赋予金纹后,裂痕不再是残缺,而是家族历史和情感延续的见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导语】本文以青瓷碗为线索,串联起四代人的故事。从祖母对瓷碗的珍视,到“我”寻访匠人修复,再到女儿感知其温度,将家族记忆、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融入其中。文字细腻如釉,借器物伤痕的蜕变,诠释了残缺中蕴藏的永恒情感与生命力量。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⑧段“金缮不是遮丑,是要让伤痕变成星辰”可知,周伯认为金缮修复的意义是让器物的伤痕以另一种美的形式呈现,赋予其新的价值,而非强调“残缺比完整更珍贵”。这里的“星辰”是对伤痕修复后独特美感的形容,体现的是对器物历史痕迹的尊重与艺术化呈现,而非否定完整的价值。结合全文来看,青瓷碗本身作为家族传承的载体,其完整时承载着四代人的记忆与情感,破碎后被修复,是对这份情感与记忆的延续。文中并未将残缺与完整进行价值上的比较,而是突出了器物所承载的情感和历史在修复中得以传承的意义。由此可知,选项中“象征残缺比完整更珍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②段“除夕夜蒸桂花糯米圆子时,她总把第一勺糖桂花点在碗心:‘光绪二十七年,你太爷爷在景德镇‘庆云窑’当学徒,寒冬腊月守着窑火三天三夜,三百件坯子只成了三件……’”可知,除夕夜祖母用青瓷碗盛桂花圆子,并讲述太爷爷烧制瓷碗的往事。由此可知,这是与青瓷碗相关的“除夕传统”事件。
结合第④段“十二岁那年的祭灶日,我捧着碗给灶王爷供麦芽糖,却被门槛绊得踉跄。青瓷坠地的脆响惊飞了梁间燕……当夜她燃起多年不用的豆油灯,用祖传的糯米浆粘补”可知,十二岁时“我”失手打碎瓷碗,祖母深夜用糯米浆修补。由此可知,这是“意外破碎与修补”事件。
结合第⑤段“直到她临终前……‘景德镇……有匠人能修……’”、第⑥段“三载寒暑后,我在昌江畔寻到八十岁的锔瓷匠周伯”、⑧段“周伯将碗浸在昌江水中,金纹遇水竟游龙般跃动”可知,祖母去世后,“我”找周伯用金缮技艺修复瓷碗。由此可知,这是“金缮修复”事件。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④段“她拼起碗底‘慈’字时,泪珠子顺着裂纹蜿蜒:‘四代人捧过的碗啊……’当夜她燃起多年不用的豆油灯,用祖传的糯米浆粘补。灯火摇曳中,她佝偻的脊背在土墙上投下巨大暗影,像一尊守着碎瓷的护法神”可知,句子将祖母在墙上的暗影比作“守着碎瓷的护法神”。“护法神”这一喻体,既体现出祖母对碎瓷的珍视与守护姿态,又呼应了青瓷碗所承载的家族情感与文化分量。由此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祖母修补瓷碗时的专注与执着,凸显出她对这件传家宝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家族记忆的珍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⑥段“金缮要用生漆调和24K金粉,顺着裂纹走笔”、第⑦段“鹿毛笔尖蘸着金漆,在裂痕上勾出比发丝更细的线”可知,周伯的金缮修复并非掩盖裂痕,而是用金漆顺着裂纹勾勒,让伤痕以独特的形态呈现。结合第⑧段“金纹遇水竟游龙般跃动”“碗沿的金线突然迸出耀芒”可知,修复后的裂痕如星辰、游龙般富有美感,不再是丑陋的残缺。结合第④段青瓷碗破碎时祖母的珍视与泪水,以及第⑨段“那些裂痕竟如祖母手掌的老茧,在春光里温柔起伏”可知,这些裂痕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达的道理是:伤痕不必被掩盖,经过用心对待和艺术化处理,能转化为独特的美,成为承载故事与情感的印记,就像青瓷碗的裂痕经金缮后,成为家族历史与情感延续的见证。
四、名著阅读(9分)
22.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以普及古代经典核心目标,行文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可读性。
B. 《说文解字》章节中提出“六书”理论,其中“转注”指字义引申的规律。
C. 环境描写映射人物成长。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暴风雪象征革命环境的严酷性。
D.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牛虻》的阅读影响了保尔的革命信念,并间接关联其情感选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六书”中“转注”指的是同一部首内意义相近、可互相解释的字,如“考”和“老”,而非“字义引申的规律”。
故选B
23.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相关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此场景发生在哪个关键事件中?请结合保尔的爱情经历,分析该片段情节是如何来塑造保尔这一人物形象。
保尔将手枪藏进衣袋,低声说:“我也许会牺牲,但绝不会背叛。”他转身消失在巷口,留下冬妮亚独自面对满地落叶。
【答案】事件:营救朱赫来后躲避追捕时与冬妮亚告别。
作用:①对比革命信仰与个人情感的冲突,铺垫后期与冬妮亚的决裂。②塑造保尔“为理想舍弃私情”的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战火中成长,历经伤病磨难,始终坚守信仰,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他以“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的信念,诠释了钢铁般意志的铸就,成为不朽的精神丰碑。
结合小说中保尔营救朱赫来的相关情节可知,保尔因营救革命者朱赫来而遭到追捕,在此危急时刻与冬妮亚告别,说出“我也许会牺牲,但绝不会背叛”。由此可知,这一场景发生在营救朱赫来后躲避追捕时与冬妮亚告别这一关键事件中。相关情节简介:朱赫来是保尔的革命引路人,因被白匪军追捕,躲到保尔家。一天,朱赫来被士兵押解着,保尔看到后,果断将押送兵扑倒,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但保尔随后被维克多告发,被抓到城防司令部,后因敌人疏忽被误放1。他不敢回家,便来到冬妮娅家避难。
结合保尔与冬妮亚的爱情经历,此前两人曾有过纯真的感情,但冬妮亚的资产阶级思想与保尔的革命信仰存在分歧。此时保尔在自身安危和革命信仰面前,坚定地选择后者,与冬妮亚告别,将革命放在个人情感之上。由此可知,这一情节通过对比革命信仰与个人情感的冲突,铺垫了后期两人因思想差异彻底决裂的结局,塑造出保尔为理想舍弃私情、坚守革命信仰的人物形象。
24. 有学者提出:“《经典常谈》中的《周易》‘自强不息’精神,与保尔的‘钢铁意志’本质相通。”请从以下角度任选其一论证:
A.文化基因对个人品格的影响
B.苦难叙事中的精神超越
【答案】示例:选B。《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在自然规律中获得坚韧的精神品质(如保尔筑路时对抗暴风雪);保尔:在生理极限下的写作,呼应《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辩证哲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和内容概括。
A部分需结合“文化基因”理论,分析其对人物品格的深层影响,比如从《周易》文化与保尔所处的文化背景出发,探究文化如何内化为人物特质,更侧重文化与人物品格的关联逻辑。B部分围绕“苦难叙事中的精神超越”,需要提炼人物在苦难中的行为与精神升华的过程,如文王和保尔如何通过具体经历实现精神突破,更侧重主题内涵的阐释与案例论证。
示例一:选A。《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受此影响,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文化基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塑造着个人面对生活挑战的态度。保尔成长于俄罗斯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俄罗斯文化中那种面对苦难不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特质,如同文化基因一般,融入他的生命。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他始终坚守信仰,即使身患重病,依然以顽强的意志投入工作。他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为理想不断奋斗,这种“钢铁意志”正是俄罗斯文化基因在其身上的体现。就像“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塑造中国志士的品格一样,俄罗斯的文化基因也深刻影响了保尔,使他成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二者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都展现了文化基因对个人品格塑造的强大力量。
示例二:选B。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自强不息”是应对苦难的重要精神指引。古人认为,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但只要秉持自强不息的信念,就能在苦难中不断前行。比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他在被囚禁的苦难境遇下,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推演出六十四卦,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哲学智慧,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保尔同样在苦难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他在残酷的战争中多次受伤,头部重伤几乎要了他的命;战后又饱受伤寒、肺炎和严重的关节炎折磨,最终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未被这些苦难打倒,在病榻上以笔为武器,开始文学创作,用文字继续为理想而战斗。从战场上的英勇战士到文学创作的奋斗者,保尔在苦难中不断超越自我,他的“钢铁意志”与《周易》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一样,都是在苦难叙事中,通过顽强不屈的抗争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成为激励后人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写作(5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深埋地下的树根仰望着枝叶,温和地说:“人们总惊叹你拥抱阳光的身姿,却不知我也在泥土中编织生命的脉络。但若没有你的绿叶传递生机,我的坚守又有何意义?”
枝叶在风中舒展,轻声回应:“我的每一片新芽都因你的滋养而生。待秋日来临,我愿褪去华裳,化作春泥与你共守年轮。”
后来,这棵树历经百年风雨,愈发苍翠,树根在泥土中低语:“我曾以为付出是孤独的使命,如今才懂得,共生才是永恒的答案。”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例文:
晨雾里的共生
初冬的清晨,我总在操场角落看见老张头。他佝偻着背,把掉在跑道上的梧桐叶扫进竹筐,竹筐边缘磨得发亮,像他皲裂的手掌。
那天值周,我五点半就到了学校。晨雾裹着寒气,老张头正踮脚够法国梧桐高处的断枝。竹扫帚举到半空,他突然踉跄了一下,我赶紧跑过去扶住他。“这树啊,跟人一样,得好好伺候。”他喘着气指给我看,树皮上有几道新的划痕,“昨夜风大,枝桠断了不及时清,学生跑步容易绊倒。”
我注意到树根部堆着圈碎木屑,像给树围了条绒围巾。“这是发酵的锯末,保墒。”老张头蹲下来,指尖抚过树干,“春天我给它们修枝,夏天就替我挡挡太阳。你看那几棵悬铃木,每年落的叶子够我堆半亩肥田。”他指着不远处的菜畦,晨雾中隐约能看见绿油油的菠菜。
后来我发现,老张头的竹筐总分两层:上层装枯枝败叶,下层放着学生掉落的文具。他把捡来的钢笔、橡皮洗干净,放在传达室门口的失物招领盒里。有次我丢了块刻着名字的橡皮,正是在那盒子里找着的,橡皮边缘还留着淡淡的梧桐叶纹路。
十二月的一天,我看见班里几个同学提着暖瓶往传达室走。原来老张头扫雪时崴了脚,大家凑钱买了膏药,还轮流帮他清扫落叶。晨雾里,有人用竹竿够断枝,有人蹲在地上捡纸屑,老张头坐在台阶上指挥,声音裹在雾气里软软的:“当心那丛冬青,别碰坏了,开春要开花的。”
现在每次经过操场,我总会多看几眼那些树。它们的枝干在寒风里挺得笔直,像无数双伸向天空的手。原来老张头和这些树一样,都在默默托举着什么——他守护着校园的整洁,树木守护着他的劳作成果,而我们,在这场无声的共生里,学会了如何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材料中树根与枝叶的对话,核心围绕“共生”展开:树根默默滋养枝叶,枝叶依赖树根生长,最终相互成就,让树木历经百年而苍翠。这启示我们,世间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可以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切入,如同学间的互助、团队中的协作;也可从“感恩与回馈”入手,像枝叶化作春泥回报树根,体现付出与回报的循环;还能聚焦“平凡与伟大的共生”,树根的低调坚守与枝叶的蓬勃生长,共同构成生命的完整图景。这些立意贴合初中生的生活体验,能从校园、家庭、自然等场景中找到共鸣点。
2.选材构思。若写记叙文,从生活场景中选取体现“共生”关系的素材,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过程,融入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主题更生动可感。比如写班级合唱比赛,主唱音色出众却节奏不稳,伴奏同学默默配合调整速度,两人反复磨合,最终获得奖项,体现个体优势与团队协作的共生;或者描述家中阳台的盆栽,自己负责浇水晒太阳,爷爷修剪枝叶、施肥,祖孙俩共同照料,让植物从枯萎到繁茂,展现亲情中的互助共生;还可记录校园里的“帮扶小组”,成绩好的同学帮基础弱的同学讲解难题,而基础弱的同学用手绘笔记帮对方梳理知识框架,两人共同进步,体现学习中的互补共生。写作技巧方面,可运用细节描写,如合唱时两人眼神的交流、盆栽叶片舒展的状态等,增强画面感;采用对比手法,如盆栽前后的生长变化、同学互助前后的成绩对比,突出“共生”的效果;适当运用比喻,将互助的过程比作“枝叶与树根的相拥”,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若写议论文,可先从材料中树根与枝叶的共生关系切入,提出“万物相依,共生方得长久”的中心论点。接着分三层论证:第一层用校园事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擅长逻辑的同学梳理框架,善于表达的同学讲解思路,互助中共同提升,论证“个体优势需互补共生”;第二层举自然现象,蜜蜂传粉让花结果,花为蜜蜂提供花蜜,说明“自然界的共生是生存智慧”;第三层联系历史,楚汉相争中刘邦善纳贤才,萧何、韩信等各展所长,成就大业,印证“集体中的共生能创造奇迹”。结尾回归生活,呼吁在互助中实现共赢,呼应开头的自然意象,让论证既有生活气息,又具说服力,结构清晰且贴合初中生认知。
第1页/共1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八年级语文
命题人:吴珊(市四中)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景德镇的春日画卷中,瑶里古镇的粉墙黛瓦掩映于山(lán)________间,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而千年古窑遗址旁,青瓷碎片散落于苔痕斑驳的窑砖上,又平添几分柳宗元笔下悄怆幽邃的寂寥诗意。瓷都的烟火气与历史感,在瓷土与窑火中绵延不绝。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lán)________ (2)悄________
2. 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是破晓的朝阳,以炽热之姿冲破迷雾;奋斗是逐梦的舟楫,在时代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当代青年既要在书海中________智慧,也要在实践里锤炼品格,让理想与担当在汗水中生根发芽。然而,有人常陷入迷茫——面对挫折,究竟是选择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答案不言而喻:青春的汗水是浇灌理想的养料,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足迹成为未来的方向。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足迹实现未来的方向。
B.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脚步成为未来的方向。
C.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脚步实现未来的方向。
D. 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让奋斗的足迹铺就未来的方向。
4.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汲取 B. 吸取 C. 吸收 D. 获取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________________,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要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这样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是时代在不断变迁 B. 因此时代在不断变迁
C.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 D. 随着时代在不断变迁
6. 某班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本剧表演活动,下列有关人物的台词及舞台说明节选自同学改编的剧本,其中背离原作内容的一项是( )
A. 保尔(大声说)同志们,我们现在吃的苦,是为了将来无数人的幸福,大家加油!
B. 冬妮娅(嫌弃地说)保尔,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真应该好好学学什么是体面。
C. 丽达(含情脉脉)保尔,我们离开这里,去过平静的生活,不要管这些斗争了。
D. 朱赫来(严肃)保尔,你要记住,一个人的意志要像钢铁一样坚硬!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7. 下列对《过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舟移别岸水纹开”以动态描写开篇,展现小船离岸、水波荡漾的画面。
B. “日暖风香”从触觉与嗅觉角度,勾勒出春日午后的温暖与梅香萦绕的意境。
C. 第三句“山色蒙蒙横画轴”以比喻手法,将山色比作横铺的画卷,突出朦胧之美。
D. 末句“带诗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白鸥的喜爱,表达闲适愉悦之情。
8. 请赏析《过湖》第三句“山色蒙蒙横画轴”中“横”字的表达效果。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治水记
张公讳守,字子固,浙西人也。初为钱塘令,县濒海,民苦潮患,田庐湮没①。公至,询父老曰:“潮势何以至此?”对曰:“旧有石堤,岁久倾圮,潮汐无阻,故为害。”公遂率民筑堤,采石于山,伐木于林,躬亲督役。民有怠者,公曰:“今日劳汝,明日安汝子孙。”众皆感奋。堤成,长五十里,高丈余,潮不能侵。民德之,号曰“张公堤”。
后迁会稽太守,会稽多水田,然沟洫壅塞②,旱涝无备。公乃浚③河道,通沟渠,设闸以时蓄泄。又教民植桑麻,兴纺织。初,民以为扰,公曰:“水利兴,则田畴沃;桑麻成,则衣食足。”三年,仓廪④实,讼狱稀。及去任,民立碑颂其功,至今犹存。
【注释】①湮没:埋没。②壅塞:堵塞不通。③浚:疏通。④: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
9. 解释文中加点词含义。
(1)濒( )(2)躬( )(3)德(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有石堤,岁久倾圮,潮汐无阻,故为害。
(2)水利兴,则田畴沃;桑麻成,则衣食足。
11. 选文表现了张公怎样的品质?请结合具体事例分点说明。
(三)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以“推己及人”博大胸襟,表达对天下寒士深切关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以豁达之语宽慰友人,一扫离愁别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冥有鱼》中,庄子阐释“风厚才能托起鹏翼”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①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②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③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④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 下列对选文的相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列举生活中传统艺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现象,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定”表示程度,指欣赏传统艺术不是毫无条件的,需要适当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C. 第③段首先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的观点,然后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观点。
D. 第④段画线句列举了“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的事例,论证了“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的观点。
14.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中“密码”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15. 请分析文章第④段论证思路。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榫卯: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密码
①榫卯(sǔn mǎo),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它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通过榫和卯的咬合,使两个构件稳固地连接在一起。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堪称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密码。
②榫卯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采用榫卯技术建造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这些建筑的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结构稳固,能够适应当时的居住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榫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中都有广泛应用。从宏伟的宫殿到普通的民居,从精致的家具到复杂的器械,榫卯结构无处不在。
③榫卯结构具有诸多优点。从力学角度来看,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发生时,榫卯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够通过相互错动、缓冲,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降低建筑的损坏程度。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其坚固的榫卯结构功不可没。在实用性方面,榫卯结构不需要使用钉子等金属连接件,避免了金属连接件生锈、腐蚀等问题,延长了木构件的使用寿命。而且,榫卯结构便于拆卸和组装,方便建筑的维修和搬迁。
④榫卯结构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榫卯结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榫和卯的紧密结合,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同时,榫卯结构的制作需要工匠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⑤然而,在现代建筑和家具制造中,榫卯结构的应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使用钉子、胶水等现代连接件的工艺更加高效、便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榫卯工艺。而且,榫卯结构的制作需要熟练的工匠,而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导致榫卯工艺面临传承危机。
⑥为了保护和传承榫卯文化,许多有识之士正在努力。一方面,一些传统木工技艺传承人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向年轻人传授榫卯技艺,培养新一代的工匠。另一方面,一些设计师将榫卯结构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和家具产品,让榫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6. 下列对“榫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B. 榫是凸出部分,卯是凹进部分,通过二者咬合连接木构件。
C. 榫卯结构历史悠久,在河姆渡时期就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
D. 榫卯结构不仅实用,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17. 文中提到山西应县木塔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瓷碗
李娟
①赣北的梅雨总是绵长,檐角的滴水在青石阶上凿出星罗棋布的凹痕。老屋的樟木箱泛着陈年桐油味,掀开箱盖时,尘粒在斜射的日光里跳起细碎的傩舞。箱底红绸裹着的青瓷碗静静躺着,釉色如雨后新荷,碗沿的豁口却似新月微缺,碗底篆刻的“慈”字已沁入茶色包浆。
②祖母说这碗是活的。每年霜降后,她必用山涧水浸泡三日,说是“养瓷魂”。除夕夜蒸桂花糯米圆子时,她总把第一勺糖桂花点在碗心:“光绪二十七年,你太爷爷在景德镇‘庆云窑’当学徒,寒冬腊月守着窑火三天三夜,三百件坯子只成了三件。开窑那天,雪粒子打在热窑砖上滋滋作响,老师傅摸着这碗说‘胎骨里有火气’……”蒸汽氤氲中,祖母沟壑纵横的脸庞忽而泛起少女般的光泽,仿佛透过碗壁望见了百年前的窑火。
③我常趴在八仙桌边偷舀圆子,指尖触到冰玉似的碗壁总要惊呼。祖母便拿竹筷轻敲我手背:“青瓷是泥胎裹着月光烧成的,凉气能渗到骨头缝里!”她将碗举向天窗,釉面流转的冰裂纹竟映出虹彩,“瞧见没?这叫‘开片’,日子越久裂纹越美,就像人活久了,皱纹里都藏着故事。”
④十二岁那年的祭灶日,我捧着碗给灶王爷供麦芽糖,却被门槛绊得踉跄。青瓷坠地的脆响惊飞了梁间燕,碎片如白鹭四散。祖母竟顾不得扶我,匍匐着膝行捡拾残片,补丁摞补丁的棉裤在青砖上磨出簌簌声。她拼起碗底“慈”字时,泪珠子顺着裂纹蜿蜒:“四代人捧过的碗啊……民国三十六年发大水,你爷爷饿得啃观音土都没舍得卖它……”当夜她燃起多年不用的豆油灯,用祖传的糯米浆粘补。灯火摇曳中,她佝偻的脊背在土墙上投下巨大暗影,像一尊守着碎瓷的护法神。
⑤后来碗锁进樟木箱,钥匙拴在祖母贴身的银锁上。直到她临终前,枯槁的手仍攥着那把磨亮的铜钥匙:“景德镇……有匠人能修……”
⑥三载寒暑后,我在昌江畔寻到八十岁的锔瓷匠周伯。他的作坊挤在明清御窑厂遗址的巷弄里,门楣上悬着“惜物堂”匾额,墨迹已被烟尘染作焦黄。老人摩挲着碗的断口,指甲缝里的金粉簌簌而落:“这是高岭土配着瑶里釉,如今矿脉早绝了。金缮要用生漆调和24K金粉,顺着裂纹走笔,比锔瓷钉更难。”
⑦我日日蹲在青石门槛上看他劳作。春阳透过格栅窗斜斜切下,老人戴着玳瑁框老花镜,鹿毛笔尖蘸着金漆,在裂痕上勾出比发丝更细的线。某日他忽而停笔:“女伢子,把你祖母梳头用的桂花油抹点在碗沿。”我愕然照做,却见金线触到油脂处蓦地泛起琥珀光。“老辈人说,器物沾了主人的气血,修补时得带点人气。”他笑时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恍如民窑残件上俏皮的窑变。
⑧完工那日正值谷雨。周伯将碗浸在昌江水中,金纹遇水竞游龙般跃动。“金缮不是遮丑,是要让伤痕变成星辰。”夕阳将他的白发染成金红,碗沿的金线突然迸出耀芒,恰似那年除夕,祖母鬓角银簪反射的灶火。
⑨今岁清明带女儿回乡,老屋的燕巢又添新泥。我用青瓷碗给她盛艾草团子,她学着偷舀却被烫得缩手:“妈妈,碗会发热!”我捧起细看——岁月将金线沁成了暗纹,糯米浆填补处泛着蜜色,那些裂痕竟如祖母手掌的老茧,在春光里温柔起伏。
⑩檐角又响起叮咚雨声,女儿忽然指着碗底叫:“太婆的字在发光!”定睛看去,篆书“慈”字的裂痕间,隐约透出周伯点染的金砂,仿佛银河倾泻在青瓷的夜空。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母用山涧水“养瓷魂”的细节,体现了她对青瓷碗的文化敬畏。
B. 周伯用金缮修复青瓷碗时强调“器物沾了人气”,暗示修复需注入情感
C. 青瓷碗的裂痕被金线勾勒后“如星辰闪耀”,象征残缺比完整更珍贵。
D. 结尾女儿发现“慈”字透出金砂,暗示文化传承在代际间焕发新生机。
19. 青瓷碗的修复过程串联了四代人的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与青瓷碗相关的三个关键事件。
20.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上下文,赏析④段画线句子。
“灯火摇曳中,她佝偻的脊背在土墙上投下巨大暗影,像一尊守着碎瓷的护法神。”
2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周伯所说的“金缮不是遮丑,是要让伤痕变成星辰”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道理。
四、名著阅读(9分)
22.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以普及古代经典为核心目标,行文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可读性。
B. 《说文解字》章节中提出“六书”理论,其中“转注”指字义引申的规律。
C. 环境描写映射人物成长。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暴风雪象征革命环境的严酷性。
D.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牛虻》的阅读影响了保尔的革命信念,并间接关联其情感选择。
23.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小说相关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此场景发生在哪个关键事件中?请结合保尔的爱情经历,分析该片段情节是如何来塑造保尔这一人物形象。
保尔将手枪藏进衣袋,低声说:“我也许会牺牲,但绝不会背叛。”他转身消失在巷口,留下冬妮亚独自面对满地落叶。
24. 有学者提出:“《经典常谈》中的《周易》‘自强不息’精神,与保尔的‘钢铁意志’本质相通。”请从以下角度任选其一论证:
A.文化基因对个人品格的影响
B.苦难叙事中的精神超越
五、写作(5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深埋地下的树根仰望着枝叶,温和地说:“人们总惊叹你拥抱阳光的身姿,却不知我也在泥土中编织生命的脉络。但若没有你的绿叶传递生机,我的坚守又有何意义?”
枝叶在风中舒展,轻声回应:“我的每一片新芽都因你的滋养而生。待秋日来临,我愿褪去华裳,化作春泥与你共守年轮。”
后来,这棵树历经百年风雨,愈发苍翠,树根在泥土中低语:“我曾以为付出是孤独的使命,如今才懂得,共生才是永恒的答案。”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1页/共1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