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2.了解宋教仁遇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和二次革命等基本史实。
3.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重点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评价辛亥革命。
【自主学习】
1.条件
(1)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 ,武昌空虚。
(2)同盟会 思想影响。
(3)湖北革命组织 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2.主要力量:湖北 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过程: 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 全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
4.扩大: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 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 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 成立。
(2)举措:以1912年为 ,改用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 。
(3)意义:是孙中山领导的 的重要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年3月, 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制定。
(2)内容
①国家性质: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②人民权利: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 ,司法独立。
(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
(4)评价:肯定了资产阶级 制度和 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 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 下诏退位, 统治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1912年4月, 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 。
2.二次革命
(1)原因:1912年8月,宋教仁等组建 ,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1913 年春, 遇刺身亡。
(2)概况: 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 ”爆发。
(3)结果:因国民党 ,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3.评价辛亥革命
(1)历史意义
①政治:推翻了 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 的序幕。
②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 ,没有完成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没有改变。
【合作探究】
1.武昌起义爆发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表现在哪儿?
3.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
4.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有哪些?
【当堂达标】
1.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件,这一地点应该是( )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2.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3.“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这里所说的民国五年是( )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4.(2024·山东潍坊中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宣传自由平等 C.倡导三权分立 D.维护民主共和
5.1912年,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一史实说明辛亥革命( )
A.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B.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 )
A.广西起义 B.广州起义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何处?并写出革命派为此取得的重要成果。
材料二: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摘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题,并说明孙中山提出“革命尚未成功”的理由。
【我的收获】
【自主学习】
一、1.保路运动 反清革命 文学社
2.新军
3.1911 武昌 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
4.一半以上
二、1.1912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元年 阳历 临时参议院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1912 孙中山 临时参议院 全体国民 立法权 司法权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 民主自由
三、1.1912 宣统帝 清朝 北京 孙中山 北京
2.国民党 宋教仁 孙中山 二次革命 力量涣散
3.清王朝 君主专制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思想解放 主要矛盾 民族独立 社会性质
【合作探究】
1.(1)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愈演愈烈。
(2)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3)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昌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契机。
(4)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提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的原则。
(2)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
3.(1)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
(2)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的强大武力。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对革命派发动攻击。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1)政治: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经济: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缠足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握手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当堂达标】
1.B
2.D
3.C
4.D
5.C
6.D
7.(1)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因而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