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5 13: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局部开展开始的史实。
2.了解华北危机、八一宣言与一二·九运动的相关史实,知道瓦窑堡会议、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等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3.掌握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自主学习】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过程: 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 附近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 ,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2)结果: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 政策,日军相继占领 三省。
2.日本的殖民统治
(1) 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 ,在长春建立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2)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 教育。
二、局部抗战开始
1.东北地区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1931年11月,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在 与日军血战。
(3)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 、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2.华北地区
(1)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在 战斗中杀伤大量日军。
(2)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 等地。
三、一二 九运动
1.一二 九运动
(1)背景
① 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 ”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②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 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时间、地点: 年12月9日,北平。
(3)概况: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4)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 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 的政策,促进了 的到来。
2.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 会议: 年底召开,确定建立 的方针。
(2)《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36年冬, 指挥所部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取得 大捷,振奋全国。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在中国共产党 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 。
(2)蒋介石顽固坚持“ ”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2.时间、发动者: 年12月12日, 、杨虎城。
3.目的:要求 、一致抗日。
4.结果:中国共产党从 出发,主张 ,联蒋抗日,派 到西安参加谈判。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 基本结束。
(2)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 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合作探究】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2.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3.如何评价西安事变
【当堂达标】
1.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时代背景是(  )
A.洋务运动兴起间 B.辛亥革命爆发后
C.九一八事变爆发 D.七七事变发生后
2.九一八事变后,他受中国共产党委派前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他率领抗日联军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壮烈牺牲,是中华民族抗日的英雄楷模。他是(  )
A.马占山 B.赵登禹 C.佟麟阁 D.杨靖宇
3.(2024·吉林长春中考)“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材料表述的是一二·九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4.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瓦窑堡会议
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改编)捉蒋——惊天义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重情重义。与之相关的史事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华北危机
6.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一二 九运动”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先后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B.蒋介石放弃了对中共的敌对态度
C.蒋介石一直坚持抵御日本入侵
D.国民党内部反蒋力量的不断增加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师生在北平掀起了抗日爱国运动。他们冒着严寒,一直坚持到夜晚,成为斗争的主力和先锋。尽管有人被捕,有人受伤,但仍然坚持斗争。
材料二 1936年初,张学良在西安成立东北大学分校。“一二 九”运动一周年当天,西安有上万名学生上街游行,分校的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向在临潼的蒋介石请愿。张学良深恐学生遭到伤害,劝阻学生返回校园。
(1)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迁移至北京,与哪一事件有关?
(2)材料一中的“抗日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学良深恐学生遭到伤害”说明了什么?他后来的哪一行为充分体现了这一态度?
【我的收获】
【自主学习】
一、1.1931 柳条湖 北大营 不抵抗 东北
2.1932 溥仪 伪满洲国 奴化
二、1.抗日义勇军 嫩江桥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
2.喜峰口 多伦
三、1.1935 八一宣言 华北自治运动 不抵抗 1935 华北 妥协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2.瓦窑堡 193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日民族矛盾 傅作义 百灵庙
四、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联共抗日 攘外必先安内
2.1936 张学良
3.停止内战
4.全民族利益 和平解决 周恩来
5. 联合抗日 十年内战 第二次合作
【合作探究】
1.(1)对日本来说,中国东北的战略地位重要,是日本的重要市场和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
(2)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想利用战争转嫁危机。
(3)西方国家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顾及中国。
(4)蒋介石坚持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1)五四运动是大革命的准备,一二·九运动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准备。一二·九运动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2)两者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都由北平学生率先发动;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都推动了知识分子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3.(1)从目的来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从结果来看,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3)从影响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爱国行为。
【当堂达标】
1.C
2.D
3.A
4.D
5.B
6.A
7.(1)九一八事变。
(2)一二 九运动。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反对内战。发动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