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13: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茹志鹃
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9.13—1998.10.7),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请根据主要情节将本文划分成几个片段,
并用简洁的语言为每个片段取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小标题。
第一片段:护送途中
第二片段:
第三片段:战斗牺牲
第四片段:
护送途中——借被风波——战斗牺牲——献出被子
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我”对于通讯员态度变化的句子,梳出“我”的心路历程。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
生气—感兴趣—打趣—亲热—爱上—关心—想念—悲痛
请阅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其中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他肩背一杆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
外貌、动作
细节描写
小组合作:找出与“通讯员”或“新媳妇”有关的、且重复出现两次及两次以上的细节,完成表格
细节一
细节二
细节三
细节四
反映出什么性格
通讯员
新媳妇
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脸红
馒头
肩上的破洞
年轻朝气、青涩憨厚、善良无私

铺被子
短促地“啊”
为战士解衣擦洗
活泼和善、富有同情心、思想觉悟高
除了上述细节,文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物行为发生变化的描写,比如:
①“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②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③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请和同桌进行讨论:
通讯员和新媳妇,谁才是《百合花》的主人公呢?
通讯员是主人公:
1.通讯员在文初就出场,贯穿整篇文章,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塑造这一人物。
2.通讯员是“我”和新媳妇结识的桥梁,没有他,后半段故事无从展开。
3.从相遇到见证牺牲,通讯员的故事是最为完整的。
4.通讯员是革命时期青年战士的缩影,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
新媳妇是主人公:
1.百合花被是重要线索,而借被、铺被和合被下葬的情节都由新媳妇完成。
2.新媳妇为战士缝衣下葬的情节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片段。
3.新媳妇有着明显的成长过程,比如从娇羞忸怩到庄严虔诚。
4.新媳妇是革命年代人民群众的缩影,是革命战士身后最坚固的后盾。
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在文中都没有姓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是文工团的同志→临时支援包扎所
“我”性格爽利,善于与人沟通,善于做群众工作
“我”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看到的一切,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
身份:
性格:
作用:
第三个重要人物——“我”
“我”是谁?“我”有什么作用?
因为三个人物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战士、后勤战士和群众的代名词,
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支持革命、支持解放的同胞。
这条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百合花:
1.“百年好合”是新婚妇女对于生活的最朴素最美好的向往。
2.具有纯洁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爱、人性美和人情美。
3.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军战士的崇高的拥护,军民鱼水情。
新被子:
“新被子”“十分年轻稚气”“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新”的意象,与转瞬即逝的生命和青春形成巨大的反差。
本文对于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语言细腻,观察入微,有极强的画面感
作用:①交代故事背景,如中秋之夜(45段)
②烘托了…氛围,营造了…的气氛(53段)
③与…事件相对应,呼应文章…的情节(30段)
④反映出人物心情(11段)
第4、11、30、45、53、自然段
同样是描写革命战争的小说,本文中关于战斗的描写部分和该片段有何不同?
整个城市的情况历历在目,就像在手掌上一样。他们从这里指挥炮兵发射。围城红军的每个行动他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今天布尔什维克军队非常活跃。用蔡斯望远镜可以看到红军各个部队运动的情况。一列装甲火车一边发炮,一边顺着铁轨缓慢地开向波多尔斯克车站。后面是步兵散兵线。红军几次发起进攻,想夺取这个小城,但是谢乔夫师的部队隐蔽在近郊的战壕里,固守着。战壕里喷射出凶猛的火焰,四周全是疯狂的射击。
每次进攻,枪炮声都异常密集,汇成了一片怒吼。布尔什维克部队冒着弹雨进攻,后来支持不住,退却了,战场上留下了不动的尸体。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提示:可以从视角、内容和整体感受方面谈一谈你的感受)
整个城市的情况历历在目,就像在手掌上一样。他们从这里指挥炮兵发射。围城红军的每个行动他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今天布尔什维克军队非常活跃。用蔡斯望远镜可以看到红军各个部队运动的情况。一列装甲火车一边打炮,一边顺着铁轨缓慢地开向波多尔斯克车站。后面是步兵散兵线。红军几次发起进攻,想夺取这个小城,但是谢乔夫师的部队隐蔽在近郊的战壕里,固守着。战壕里喷射出凶猛的火焰,四周全是疯狂的射击。
每次进攻,枪炮声都异常密集,汇成了一片怒吼。布尔什维克部队冒着弹雨进攻,后来支持不住,退却了,战场上留下了不动的尸体。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视角上看,《百合花》讲述了“我”眼中的故事,《钢铁》第三人称,即“上帝视角”;
从内容上看,《百合花》不写战斗过程,而是写大后方的事情。
从整体感受来看,《百合花》选取的是琐碎的生活片段,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战斗前的插曲。《钢铁》则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紧迫感、冲击感。
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
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战斗的激烈场面,而要着力写“包扎所”的事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残酷。
2.能够凸显战争背后的人与事,这是战争题材小说中非常少见的,具有新颖性。
3.比起描写战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更能使和平年代的普通人也有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
女性视角、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铁凝、王安忆、林白等。
能够细腻地展现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
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它的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
作家、文学评论家、原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茅盾曾评价:“《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