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 声和听觉(第2课时)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引入新课
1、说话时, 在振动;树叶沙沙响, 在振动;琴声瑟瑟, 在振动。声音是有物体的 产生。
2、 、 和 都可作为声源。
3、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
或 。但不能在 中传播。
声带
树叶
弦
振动
固体
液体
气体
介质
液体
气体
真空
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引入新课
声波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观察,我们可以借助“水波”来认识声波。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而软木塞在原地附近上下运动。
水面出现水波从中心向四周传播,
三、声波
新课教学
视频:水波
新课教学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烛焰左右摇晃
扬声器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产生波动,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引起火焰晃动。
烛焰摇晃的原因:
新课教学
视频:会跳舞的火焰
新课教学
声波的形成: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
以喇叭发声为例如图所示,
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外侧运动时,
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
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
喇叭纸盘面的不断振动,
使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这个波叫声波
新课教学
声波将声音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其实他传递着的是能,而非物质。能否举例说明?
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
例如,雷电发生后,
但雷电发生处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
新课教学
思考:将耳朵贴在较长的注满水的铁质自来水管一端,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用力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击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声音会在铁管、水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所以会听到三次敲击声。
影响声速的主要因素除了与介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温度
新课教学
(1)相同温度下,声速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如,相同条件下,气体传播声音最慢,固体传播声音最快。
影响声速的因素:
(2)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 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新课教学
如图1.2-11是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从图像可知,在干燥的空气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增大,并且成正比,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m。
新课教学
四、听觉的形成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听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
读图,说说耳的结构
耳
外耳
中耳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鼓室(内含听小骨)
咽鼓管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新课教学
你知道耳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吗
结构名称 功能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中耳 鼓膜
鼓室
咽鼓管
内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收集声波
传导声波
在声波的作用下引起鼓膜振动
鼓室内的听小骨将声波放大后传到内耳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新课教学
视频:听觉的形成
新课教学
根据视频结合图说说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耳廓收集声波,
经外耳道传到鼓膜,
撞击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带动鼓室内三块听小骨的振动,
听小骨将声音放大传入耳蜗,
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产生神经冲动,
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新课教学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可以通过助听器(助
听器相当于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放大,
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将声音信息送到大脑听觉中枢)来提
高听力。
影响听觉的因素:
(1)年龄:
新课教学
视频:助听器
新课教学
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失去听觉,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
(2)器官损伤:
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导致听力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
新课教学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可知,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听觉就将会受到影响。
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病变,引起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新课教学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捂紧双耳,这是为了防止强烈的振动传到
鼓膜,把鼓膜震破。
中耳经过咽鼓管连接至咽部,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中耳内的气压,使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相同。
张开嘴,可以使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相同,保护鼓膜不至于因内、外压力差太大而损伤。
新课教学
耳除了接收和传递声波外还有什么作用?
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
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
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当堂检测
1、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
A. 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 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
C. 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 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
D
2、用尖锐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
A.听觉中枢 B.听神经 C.鼓膜 D.耳廓
C
当堂检测
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D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
乐可能会损伤耳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细胞位于
( )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C
当堂检测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B.声音能在墙壁中传播
C.要想听到声音,必须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D
板书设计
1.2 声与听觉(2)
形式:声波
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 m
固体最快、液体较快、气体最慢
介质:
温度:
2.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冲动)→听神经(传导)→听觉中枢→听觉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和咽鼓管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的结构
1、声的传播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预习“第3节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相关内容。1.2声和听觉(2)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将耳朵贴在较长的注满水的铁质自来水管一端,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用力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击声。按先后顺序说出这三次敲击声分别是通过哪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空气、水、铁管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铁管、水、空气
2、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耳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3.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
A. 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 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
C. 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 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
4.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5.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中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 )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7.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8.声波传送到听中枢的正确顺序是( )
A.声波→外耳道→鼓膜→听觉感受器→听中枢
B.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听中枢
C.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听中枢
D.声波→外耳道→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听中枢
9.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廓 B.外耳道、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10.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 )
A.听神经受到损伤 B.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大脑受到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11.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
12.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受温度的影响吗?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回答: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 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赤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 拐弯。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D B A A D C B D
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聚酯棉
低; 大 ;比较冷的水边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