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结合背景资料,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结合背景资料,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资料,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海风轻拂,海鸟啼鸣,海浪澎湃。看,海边的山上,屹立着一个伟岸的身影,他刚刚历经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策马扬鞭,意气风发,满载着自信与豪情,正望着辽阔的大海,吟咏着壮阔的诗篇。这位人物究竟是何许人也 没错,他便是曹操。有人称赞他为英雄,有人则认为他是奸雄。然而,在今日的课堂上,我们将暂时抛开政治的纷争与纠葛,一同聚焦于《观沧海》,领略这位一代枭雄的非凡气概与雄心壮志。
二、夯实基础
1.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文体知识。
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生字正音:
沧 (cāng) 海 碣 (jié) 石 澹澹 (dàn dàn) 竦峙 (sǒng zhì)
3.疏通诗意,注解重要字词。
(1)重要字词意思:
临;到,登上,登临。
何:多么。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四、探究学习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的登山所见。
2."观"能否改成看呢 为什么
明确:“观”不仅包含“观看”之义,更蕴含着对事物深层次的认识或看法。它并非是简单的“看”,而是一种审美、欣赏与品味的境界。当面对波涛汹涌、水何澹澹的大海时,曹操并未流露出常人的胆怯或敬畏之情,而是将其视为一幅壮丽的画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用心去欣赏,去品味。这种气概,非同一般,与众不同,更能体现出曹操此刻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气概与抱负。
3.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 结合背景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昌黎西北),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 一诗。
明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与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观海时的深刻感悟。“若”字是“好像”的意思,在此处恰似点睛之笔,意味着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乃是作者奇特而丰富的想象之景。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是作者博大胸襟的象征,更体现了其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宏大抱负。
4.分析诗歌主题。
明确: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的基础。这首诗以“观”字总领,他将自己的伟大抱负融于所见的大海之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虚实结合,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烘托曹操内心气吞山河、襄括宇宙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感情基调苍 凉慷慨,悲壮激昂。
五、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1)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并记录要点。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小组派代表发言。
成果展示:
1.所写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2.景物特征
(1)海水:诗人以“水何澹澹”的描绘,将大海的宽广与澄澈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诗歌的意境中,大海不仅仅是一片水域,更是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力量以及气势恢宏的气度。
(2)山岛:“山岛竦峙”描绘了海中山岛屹立不倒的形象,这些山岛,如同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永远屹立。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象描绘了大海周边生态环境的繁荣与生机,不仅暗示 着诗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更隐喻着他本人宏大的抱负和胸怀。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示了大海在秋风中的波澜壮阔之景,不仅表现了大海的气势恢宏,也暗示着诗人对生命力的崇尚和追求。
(5)日月星辰:诗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夸张手法,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寓意着诗人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拥有宏大的抱负。
教师总结:
曹操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运用这些宏大的景象,展现了他渴望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当我们领略大海的气魄与胸怀时,不禁感受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之际,所展现的豪迈气魄与饱满激情。
拓展提升
诗歌的艺术特色:
1.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诗中沧海的壮阔景象,也是诗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2.语言简练,意蕴深刻。曹操通过沧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言精炼含蓄,具有艺术感染力。
3.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采用四言诗的形式,节奏韵律整齐,朗朗上口,优美动听。
总结新课
《观沧海》这首诗借景抒情,将大海的壮丽景象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为一体。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虚实结合、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等,诗中洋溢着激情,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和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同时,诗中意象丰富多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推荐诵读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三章(《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进一步了解曹操。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 气吞日月 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