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结合注释,理解并想象诗中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结合注释,理解并想象诗中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并想象诗中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时一些诗人长期寄居他乡,浪迹天涯,他们或漂泊于异地,或谋求仕途之路,或被贬谪赴任远方,或游历名山大川,旅途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诗人笔下的素材。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王湾的脚步,一同去领略他那妙笔所抒写 的旅途感悟,深入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感与意境。
二、夯实基础
1.作者介绍
王湾,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很有名,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2.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参考大意: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四、诗歌品析
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写景,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完,而江上已是春天,体现出时间的流逝。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关系:这首五言律诗,其四联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连,浑然一体。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 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预设: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这是诗人的想象,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又遥远的,离家越远乡愁就越浓,为下文抒情交待了缘由。对仗 工 整,“青山”和“绿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无垠,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随之变得尤为开阔。在这片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上,船帆端直高挂,如诗如画。其中,“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这两句诗采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江面的壮丽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令人陶醉。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和“入”的妙用,出神入化地描绘出了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给人无限自由想象的空间。也道出了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以及“海日”能冲破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的深刻哲理。同时,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悄然融入“海日、江春”之中,自然萌发出思归盼归的乡情。
3.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
明确:“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借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总结新课
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细致地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布置作业
分层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搜集课外有关思乡主题的诗歌。
分层作业2:背诵并默写全诗。将本诗和课后练习中提到的杜甫《月夜忆舍弟》进行比较阅读,从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说说两首诗歌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写景——抒情
热爱山河——乡愁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