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教学课件:《入门四问》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教学课件:《入门四问》 (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04: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入门四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
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
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
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
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难点:
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文化   首先,从本体特征来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经典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经典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随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也先后开设“国学班”,学员定位在民营企业的老板阶层,收费高昂。 05年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挂起孔子像开馆。2006年,武汉出现首家蒙学馆。随后全国各地的“现代私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今日各大媒体报导“成都一小学发明全国首套“国学操” ,边“做操”边朗诵。”国外: 2004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办提出“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目前已成全面开花之势。
对"国学热"的思考 何谓“国学” ?
“国学”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之时,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  1.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2.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章太炎先生刻意强调国学为立国之本,甚至提出可以没有国家但不可没有国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3.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4.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 5.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而没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表,败絮其里,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我想“国学热”的风气能够持续下去,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渐地内化成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规范,那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大有好转。?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典籍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 中国文化典籍的现实意义 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整体感知“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主要思考:“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问题思考经史子集经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南宋朱熹补充问题思考史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正史 “野史笔记”等等
“二十四史” “二十五史”“前四史”《史记》 西汉 司马迁
《汉书》 东汉 班固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三国志》 西晋 陈寿编写体例
“国别体” “纪传体” “编年体”。
“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
《通典》(唐代杜佑)
《通志》(宋代郑樵)
《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子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三教九流”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
“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
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
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补充问题思考《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哪部书?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四史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等等小结我们学习什么? 第三页到第五页问题探讨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问题探讨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问题探讨教育人们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有很强的现实性
加强民本思想
提倡和谐,包容合作,促进全球化不同文明和谐共存
亲和自然,保护环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道德,提倡科学规律,创造审美和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怎样学习本书?
全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1.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
2-9单元依次是关于儒家,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
2.大体依照时间的顺序纵向展开。
春秋战国——汉唐—— 宋明——清代态度与方法
1.与先哲对话
2.与师友对话
3.与自己对话阅读文献: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