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物理二轮备考专题3:光学—真题汇编(安徽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物理二轮备考专题3:光学—真题汇编(安徽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5 21: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光学—真题汇编(安徽版)
命题点1 光的直线传播
(2024·安徽合肥·二模)
1.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距地表高度为36000km处利用红外遥感技术拍摄的祖国全景图,被微信采用为启动页面图片,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要比电磁波的快,且为
B.以地面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是运动的
C.卫星拍摄地球,地球位于卫星相机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
D.卫星能够拍摄到地球,是因为地球是光源
(2025·安徽六安·二模)
2.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到傍晚从西方落下,合肥坝上街环球中心双子塔的影子运动方向是从 (选填“东→南→西”或“西→北→东”)。
(2025·安徽宣城·一模)
3.我国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将一束激光射向月球,经过0.54s,接收到从月球返回的激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则此时天和核心舱与月球的距离为 m。
命题点2 光的反射
(2025·安徽宿州·一模)
4.“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其中,看到“倒映的白塔”属于光的 现象。
(2025·安徽阜阳·二模)
5.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由白色硬纸板制成,垂直于平面镜。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30° 20° 0°
(1)实验时,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让激光笔的光束 (选填“垂直”或“贴着”)纸板射到O点;
(2)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记录光的径迹,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到规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2025·安徽六安·一模)
6.如图是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EF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AOF=35°,∠AOB=150°,则折射角是 度。
(2025·安徽阜阳·二模)
7.如图所示,某同学做“光的折射实验”,光屏ABCD垂直于水平面,一束光沿着光屏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此时在法线的另一侧只出现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同学所看到光线的光路图。
(2023·安徽安庆·二模)
8.日晷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种精度很高的计时工具,主要由晷盘、晷针和底座组成。如图所示,关于日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晷是利用晷盘上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计时
B.晷针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能看见日晷上“子丑寅卯”等文字,是因为光的镜面反射
D.图中日晷显示的时间大约是上午9点
命题点3 平面镜成像
(2025·安徽亳州·二模)
9.如图甲是小融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若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如图乙所示,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 (选填“亮”或“暗”);
(2)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小轿车前挡风玻璃安装成倾斜,除了减小风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行车安全。这是因为:夜间行车时,如果车内开灯,车内乘客经前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司机的 (选填“斜上方”“正前方”或“斜下方”),这样会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为了行车安全,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宜开灯。
(2025·安徽池州·二模)
10.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生物实验室设计昆虫观察箱,它是用两块平面镜制作而成,能同时观察昆虫背部和腹部,上方平面镜竖直放置,下方平面镜与水平放置的玻璃板成角,B、C是昆虫像的位置。若昆虫沿玻璃板向右移动,它在下方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向右上方”或“竖直向上”)运动。
(2025·安徽合肥·二模)
11.如图所示,提词器是由一个高亮度显示器和一块与其成45°角的专用镀膜玻璃(平面镜)组成,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文稿内容反射到演讲者前方。现用带箭头的线段AB表示文稿内容,请在图中画出AB通过镀膜玻璃反射所成的像。
命题点4 凸面镜和凹面镜
(2024·安徽安庆·三模)
12.奥运会圣火通常于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在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点燃。圣火采集方式遵循古希腊的传统,由首席女祭司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朗诵致太阳神的颂词,然后通过 (选填“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将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产生高温引燃圣火。
命题点5 光的折射
(2023·安徽六安·二模)
13.“东方红、太阳升”描述太阳刚刚升起的情景,但我们看到的并非是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线经过密度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2025·安徽合肥·一模)
14.如图某同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入射角
折射角
(1)该同学先用沿MN可折叠的光屏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如图甲。实验时,入射光AO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OB。
(2)该同学又利用乙图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光路并记录如下数据,由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判断:当光以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选填“等于”、“小于”或“大于”);
(3)当光以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度数为 。
(2025·安徽芜湖·二模)
1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中的名句,关于句子中的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看到“潭中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
B.看到“潭中鱼”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C.“影布石上”是光的反射而成的实像
D.“影布石上”是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实像
(2024·安徽滁州·二模)
16.如图,一柱形玻璃容器里盛有适量的水,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规则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射在水面上。若在A端下方垫一个小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适当的角度后(水未溢出),则(  )
A.反射光线将沿逆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B.反射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会旋转
C.折射光线将沿逆时针方向适当旋转
D.木板受到的压力大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重力
(2025·安徽马鞍山·模拟预测)
17.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023·安徽滁州·一模)
18.小明用激光笔、玻璃砖等器材,在做“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时,根据实际光路进行描点,画出了光由空气进入玻璃中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1)请你帮助小明补画出该光路图中的法线和界面;
(2)当光垂直射到交界面时,反射光、折射光与入射光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时的反射角是多少度。

命题点6 光的色散
(2023·安徽六安·一模)
19.雨天的夜晚,我们在马路上有时可以看到路灯周围一圈圈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在雨天,空气中充满着细小的水珠,路灯的光透过小水珠发生光的 现象,不同颜色的光在灯的周围“编织”成一圈圈美丽的彩虹。
(2024·安徽池州·三模)
20.某图书馆引进了一款高科技阅读设备——“AI光影阅读器”,如图所示。该设备利用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将阅读资源投影到桌面上,直接在桌面上用手指进行翻页操作,就像在手机屏幕上操作一样。下列关于此设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B.白色桌面更好一些,因为白色桌面可以反射各种色光
C.桌面上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选用粗糙的桌面是为了让光发生漫反射,使周围的人能看到
(2022·安徽合肥·三模)
21.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杀菌灯 C.夜视仪 D.电磁炉
命题点7 透镜
(2023·安徽·模拟预测)
22.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是把冰块制成 镜。
(2023·安徽六安·二模)
23.如图根据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判断 (选填“甲”或“乙”)为凸透镜。

(2024·安徽·中考真题)
24.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种利用冰透镜向日取火的方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图所示,若把冰块制成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将太阳光看成平行光,冰透镜的焦点为F,请在图中完成光路。
命题点8 凸透镜成像规律
(2025·安徽合肥·二模)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宋同学利用下面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
(2)实验过程中。将蜡烛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观察像的性质,测出物距和像距;逐次改变物距,重复上述操作,实验记录如下表。
序号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1 42 13 倒立 … 实像
2 32 14.5 倒立 … 实像
3 22 18.5 倒立 … 实像
4 20 20 倒立 … 实像
5 19 21 倒立 … 实像
6 17 24.5 倒立 … 实像
7 15 30 倒立 … 实像
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第6次实验中,所成的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025·安徽芜湖·二模)
2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水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当三者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
(1)关于此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此时光屏上成正立的、放大的实像
B.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C.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保持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若向水凸透镜中充水或抽水,则有关光屏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若向水凸透镜中充水,则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B.若向水凸透镜中抽水,光屏上可能看不到清晰的烛焰像
C.若向水凸透镜中抽水,可能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像,但需要在光屏一侧透过水透镜来观察
(2025·安徽马鞍山·一模)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向两边等距离移动蜡烛和光屏,当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要让光屏上呈现清晰的烛焰像,光屏应该向右移动
C.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D.将蜡烛移至 45cm刻度线处,此时所成的像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2022·安徽·中考真题)
28.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 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30cm处,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 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命题点9 透镜的应用
(2025·安徽合肥·二模)
29.小明在参加跨学科实践学习时用凸透镜、大小不同的两个纸筒(可套在一起)、半透明纸、刻度尺、胶带、剪刀、割纸刀等制作简易照相机。
(1)测焦距: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透镜直至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制作:裁剪两个纸筒A、B,凸透镜安装在纸筒B的右端,将A套在B的外面,并能使B能自由向里或向外抽拉,纸筒A的左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如图所示。结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半透明纸到透镜光心的距离调节范围应该设计为(  )。(填“A”“B”或“C”)
A.0~10cm B.10cm~20cm C.20cm~30cm
(2024·安徽淮南·三模)
30.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一个不透明且不光滑的挡板放在图示的位置,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挡板上不能出现蜡烛的像
B.放上挡板后,小明仍能看到蜡烛的像
C.若把蜡烛向透镜再靠近一些,则正立的像会变大一些
D.若把挡板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透镜直接观察挡板上没有像
(2020·安徽合肥·模拟预测)
31.如图为某显微镜内部的部分光路图,F物、F目分别表示物镜和目镜的焦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目镜是 (选填“凹”或“凸”)透镜。
命题点10 眼睛和眼镜
(2022·安徽合肥·三模)
32.如图,小明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他先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及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上,然后将它们调节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零刻度处,则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中虚线圆圈部分看做是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3页
《光学—真题汇编(安徽版)》参考答案:
1.C
【详解】A.光属于电磁波,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为3×108m/s,故A错误;
B.以地球为参照物,“风云四号”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变,“风云四号”卫星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卫星拍摄地球,地球位于卫星相机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故C正确;
D.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地球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D错误。
故选C。
2.西→北→东
【详解】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到傍晚从西方落下,合肥坝上街环球中心双子塔的影子运动方向是从西→北→东。
3.
【详解】激光从“天和”核心舱到月球的传播时间为t==0.27s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此时“天和”核心舱离月球的距离为s=vt=3×108m/s×0.27s=8.1×107m
4.反射
【详解】倒映的白塔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5.(1)贴着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详解】(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时,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让激光笔的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每组数据中反射角和入射角均相等,因此可得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25
【详解】由题意可知,EF为空气和水的界面,过O点作垂直界面EF的直线NN'作为法线,如下图所示
因界面的上方为同种介质,则界面上方的两条光线一条为入射光线,另一条为反射光线,界面下方的为折射光线;由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可得,AO为入射光线,则OC为反射光线;其中∠AOF=35°,所以入射角大小为∠AON=90°-35°=55°
已知∠AOB=150°,可得
由于∠BON' 要小于入射角∠AON,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所以这束光是由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在水中,折射光线为OB,折射角∠BON'=25°。
7.
【详解】当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如果入射角过大(超过临界角),就不会有光折射进入空气,而是在水面处发生全反射。因此实验中在法线另一侧只看到了反射光线,而没有射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所以只需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即可。如图所示:
8.C
【详解】A.在阳光下“晷针”的影子在“晷盘”的位置和长度与不同时刻是太阳的位置有关,所以利用晷盘上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可以计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看到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能看见日晷上“子丑寅卯”等文字,是因为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是漫反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影子在日晷的右下方,说明此时太阳在日晷的左上方,大约是上午9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1)亮
(2)斜上方
【详解】(1)蜡烛A的光线在到达玻璃板距离观察者较近的面时,大部分被反射成像,少部分折射到玻璃板距离观察者较远的面时还有一部分透过去进入空气,只有很少一部分光线被反射成像,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
(2)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倾斜安装可以使像成在斜上方,这样可以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
10.竖直向上
【详解】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当昆虫沿玻璃板向右移动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昆虫在下方平面镜中的像也会相对于镜面对称移动;昆虫向右移动,其像相对于镜面的对称位置是竖直向上运动。
11.
【详解】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做出A、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连接A′B′,并在A′点上打上箭头,则A′B′为AB通过镀膜玻璃反射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12.光的反射
【详解】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圣火采集是通过光的反射将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产生高温引燃圣火。
13.折射
【详解】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大气时,会发生折射,早晨我们能够看到地平面以下的太阳,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4.(1)不能
(2)大于
(3)
【详解】(1)因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则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为30°,当入射角等于60°时,折射角为37.8°,所以当入射角等于55°时,折射角30°<β<37.8°。
(3)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且当入射角等于30°时,折射角为45°。
15.A
【详解】AB.“看到潭中鱼” 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错误;
CD.“影布石上”则是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影子,不是像,故CD错误。
故选A。
16.B
【详解】ABC.在A端下方垫一个正方体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但水面总是水平的,所以入射光线与水面垂直,故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都不变。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D.木板受到的压力方向是斜向下的,而烧杯和水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两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其大小不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详解】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在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先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画出法线,再根据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然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8.(1) ;(2)0
【详解】(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上,光会发生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法线与界面垂直。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界面的同侧,在同一种介质中,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光线射向界面,反射光线背离界面射出。由折射规律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界面的两侧,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光路图及以上光的反射及折射定律可确定法线及界面,MN是法线,PQ是界面;如图所示:

(2)当光垂直射到交界面时,反射光、折射光与入射光和法线重合,入射角等于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0°。
19.色散
【详解】雨天的夜晚,空气中充满着细小的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球形的,相当于三棱镜,路灯发出的光透过小水珠反射和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就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在灯的周围“编织”成一圈圈美丽的彩虹。
20.C
【详解】A.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对光线可以会聚作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白色桌面更好一些,因为白色桌面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成像更清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桌面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选用粗糙的桌面是为了让光发生漫反射,将光线反射高各个方向,使周围的人能看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C
【详解】A.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制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杀菌灯是利用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的原理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夜视仪就是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成像的,故C符合题意;
D.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凸透
【详解】这段文言文大意是:把冰削成椭圆的形状,然后把削好的冰对着太阳,把易燃的干艾草放在冰镜下面就能点燃干艾草。根据意思可知这块冰镜应该是凸透镜,因为凸透镜才可以把光会聚在一点,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点燃干艾草。
23.甲
【详解】左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会聚了,甲透镜为凸透镜;右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发散了,乙透镜为凹透镜。
24.
【详解】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向焦点会聚,如图所示:
25.(1)同一高度
(2)放大
【详解】(1)实验时,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应先调节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由表格中第4次实验数据,物距u=20cm时,像距v=20cm ,此时u=v=2f,可得f=10cm 。第6次实验中,物距u=17cm,此时f26.(1)B
(2)A
【详解】(1)由图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若向水凸透镜中充水,则凸透镜变厚,聚光能力变强,焦距变短,则像距变短,像成在光屏前方,所以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若向水凸透镜中抽水,则凸透镜变薄,聚光能力变弱,焦距变长,则像距变长,像成在光屏后方,所以光屏上可能看不到清晰的烛焰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若向水凸透镜中抽水,则凸透镜变薄,聚光能力变弱,焦距变长,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可能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能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像,但需要在光屏一侧透过水透镜来观察,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C
【详解】A.如图,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烛焰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0cm,则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为20cm,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物距变大,像距会变小,要让光屏上呈现清晰的烛焰像,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故B错误;
C.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则物距为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至 45cm刻度线处,则物距为5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所成的像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而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故D错误。
故选C。
28.A
【详解】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太阳光是平行光,且平行于主光轴,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f=10cm。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30cm处,此时物距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以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1)最小最亮
(2)B
【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照相机是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2f>v>f,因此半透明纸到透镜光心的距离v可调节的范围是10~20cm,故选B。
30.C
【详解】ABD.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在蜡烛左侧放挡板仍然可以观察到放大镜所成的虚像,但是需要透过透镜才能观察到像,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凸透镜成虚像时的物距和像距规律,若把蜡烛向透镜再靠近一些,则正立的像会变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31.凸
【详解】由图可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靠近了主光轴,即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
32. 左 变薄
【详解】(1)[1]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零刻度处,则物距变大,由“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时像距将变小,故应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2)[2]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向左移动,为了使像仍然能成在光屏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则需要增大“眼睛”的焦距,所以“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变薄,使得光线推迟会聚,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