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十课 第1课时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十课 第1课时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思想政治
更新时间 2025-07-06 07:41:14

文档简介

第三十课 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2.列举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物权的主要类型,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
3.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熟悉解决合同纠纷的途径。
4.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
【考情分析】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情境材料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2024·浙江6月选考T20 2023[福建卷T15,湖北卷T10,湖南卷T13,海南卷T15,山东卷T16,新课标卷T22] 生活处处见法律;陈某跳河施救;甲乙之间的邻里矛盾;漫画;评论区有攻击小吴人品的不实言论,曝光个人信息;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夏某与甲餐厅的纠纷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2024[广东卷T14,甘肃卷T13,江西卷T13,重庆卷T18(2)] 2023[海南卷T16,辽宁卷T13,湖北卷T11,湖南卷T19,北京卷T17] 罗某购买山地自行车、商品房;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著作权法的规定;共建鸿蒙生态;金融机构贷款;农村土地和房屋等财产权益;50年前画作的著作权;侵权案例纠纷;扎燕风筝创作中的著作权
合同订立、履行与违约责任 2024[湖南卷T14,湖北卷T10,北京卷T11] 2023[海南卷T17,广东卷T17(2)] 黄某与某开发商的房屋买卖纠纷;同事之间的贺喜问题;旅游合同;预约购买电脑;甲、乙双方商品买卖纠纷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2024[江苏卷T13,重庆卷T16,湖南卷T13,黑吉辽卷T14,新课标卷T41] 2023[山东卷T19,辽宁卷T18,海南卷T18] 小王购买手机后出现问题;处理相邻关系的案例;刘某在其室外加装鸽舍等设施;小王摄影作品的权利纠纷;甲在其宅基地范围内翻建房屋时没有按照当地建房习惯预留出合理的滴水空间;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村民纠纷的解决;小明与剧本杀店的纠纷;小赵跑步时撞倒老张
【思维导图】
第1课时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考点一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1.民法内涵:民法调整________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要素 含义 具体内容
主体 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____________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客体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______,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所有权关系——物 债权关系——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人身关系——人身利益
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______的
3.民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________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道德滋养法治:我国民法不仅体现________,而且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________。
(3)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民法强调________、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________,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民法基本原则
必要性 ①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____________ ②民法规定一系列____________,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③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____________
具体 内容 ①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____________ 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③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④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____________ ⑤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⑥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____________、保护生态环境
提醒 (1)基本原则不等于全部原则。民法基本原则旨在确保社会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习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虽然民法允许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所有关系。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人都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王向银行贷款人民币10万元,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民币10万元。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德治。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一 民事法律关系
[典例1] (2022·天津卷,12)小军是一名17周岁的高中生,经常去刘某的游戏厅玩游戏。刘某邀请小军共同经营,欲将自己名下10%股份以2.5万元转让给小军,小军表示同意,与刘某签订了合同,并将父亲给他的2.5万元学费和生活费全部交付给了刘某。若该合同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其原因是(  )
A.合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
B.小军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C.小军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D.合同约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知识拓展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命题点二 民法基本原则
[典例2] (2023·湖北卷,10)甲乙毗邻而居,二人因琐事多次争吵,关系交恶。甲为泄愤,故意将空调外机移装在正对着乙卧室窗户的墙上,噪声和热浪导致乙无法开窗通风透气。乙找甲交涉,要求其移除,甲辩称:“我是安装在自家的外墙上,又没有侵犯你的地盘,嫌吵你可以关窗”。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甲的行为(  )
①违反了民法的绿色原则
②违反了民法的诚信原则
③侵害了乙的所有权
④是行使自己的所有权,所以并无不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名师点拨 正确理解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遵循诚信原则:①在着手与他人开展民事活动时即应当讲诚信,如实告知交易方自己的相关信息,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②在与他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后,应当信守诺言、恪守信用,按照自己作出的承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言而有信;③应当本着善意的原则,相互配合,保护对方的合理期待与信赖;④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社会公共利益;⑤应当善意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权力;⑥不得规避法律,不得故意曲解合同条款;等等。
考点二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1.人身权
地位 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____________。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分 类 自然人 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_________
法人和非 法人组织 享有_________、名誉权和荣誉权
要求 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重要性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_________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____________,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法律保护 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____________
3.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项目 内容
姓名权 ①自然人有权依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______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③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④具有一定_______________,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肖像权 ①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__________________自己的肖像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____________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_______________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荣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______、贬损他人的荣誉
4.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1)隐私权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____________、私密信息
要求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_________
意义 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____________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____________的体现
(2)法律保护个人信息
原因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
要求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__________________。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______和诚信等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
意义 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______与______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生命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民法典将其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可享有姓名权、隐私权等权利。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他人同名就是侵害了他人的姓名权。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之间有矛盾,甲公开丑化乙的照片。因甲不以营利为目的,故甲并未侵害乙的肖像权。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一 姓名权、肖像权
[典例1] (2023·新课标卷,22)某日,夏某到甲餐厅用餐,餐厅员工擅自将其品尝新菜的画面拍摄下来,并将照片作为宣传文章的内容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照片中夏某的脸部和身体特征清晰可辨。夏某得知此事后,要求甲餐厅删除该照片,遭到拒绝。夏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餐厅侵害了夏某的荣誉权
②甲餐厅侵害了夏某的肖像权
③甲餐厅发布的照片属于物证
④夏某与甲餐厅之间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名师点拨 人身权的判断方法
命题点二 名誉权、隐私权
[典例2] (2023·海南卷,15)小吴在某网络平台注册账号,经常上传一些生活照片和日常心得。某日,小吴登录账号时,看到评论区有些攻击其人品的不实言论,其住址、家庭背景、电话号码也被曝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网民曝光小吴家庭背景的行为侵犯了小吴的隐私权 ②网民捏造事实攻击小吴人品,侵犯了小吴的肖像权 ③小吴的住址和电话号码不是隐私,曝光这类信息不构成侵权 ④如果网民仅对小吴的日常心得发表不同看法,则不构成侵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名师点拨 区分名誉权和隐私权
名誉权和隐私权均以尊严性精神利益为客体,我国民法是对公民的隐私权与名誉权一并保护的。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二者涉及的内容不同,隐私是公民不愿公开的秘密,而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②侵害的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往往是采取侮辱、诽谤的方式,而侵害隐私权表现为公开散布;③权利主体不同,名誉权的主体为自然人或法人,而隐私权只能为自然人所有。
易错点一 错误理解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提醒: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矫正1] (2025·八省联考陕、宁、青、晋卷,11)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属于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刘某与周某订婚一年后因性格不合自愿解除婚约
②物业公司要求久未居住的业主孙某补缴物业管理费
③业主赵某劝说邻居不要在公共楼道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④方某因公安机关不为其办理改名为“北燕南飞”的登记而提起诉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易错点二 混淆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提醒: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可以是物、行为,也可以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或者人身利益,这是区分各种法律关系的关键。
[矫正2]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对应正确的是(  )
①所有权关系的客体——物
②债权关系的客体——人身利益
③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④人身关系的客体——行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易错点三 混淆生命权与身体权、健康权
提醒: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人伤残→身体权;致人患病→健康权;致人死亡→生命权。
[矫正3] 赵某酒后破坏公物、寻衅滋事,围观居民对他拳打脚踢,使其面部、脖子等多处流血,后又被捆住双手、拴在路边。围观居民行为侵犯了赵某的(  )
①生命权 ②身体权 ③健康权 ④隐私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主观题对公民人身权益保护的考查
【典例剖析】
(2023·山东卷,16)某校一个学习小组围绕“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资料。
某地保障房主管部门拟公示信息
申请人员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户籍所在地、家庭人口情况、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申请住房门牌号。
申请结果信息:申请人员的摇号结果、配租结果。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第十九条:
“①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五十一条:
“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③(三)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知识,就如何处理好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说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思维过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
知识范围:《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知识
题型:阐明类
第二步:找信息,调知识
信息点 知识对接
① 坚持政务信息依法公开
② 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③ 对公民隐私信息加密、去标识化
第三步:分要点,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加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某中学生因买手机,引发一起纠纷。
起因 缘故 争议
江西某地已满18岁高三在校学生彭某拿着自己的压岁钱逛商场,看上了一台价格为1 500元的手机,彭某表示愿意购买,销售员询问再三,彭某多次确认,当即付款买下。 回家后,彭某父母以彭某高三学业紧张、不适合带手机为由,要求该商店退货,与手机店店长产生纠纷。经检测,手机没有质量问题。 手机店店长认为只要彭某年满18周岁,自愿购买手机,购买合同就有效,概不退还。彭某父母坚持彭某是高三在校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可以单独购买手机。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对彭某父母的观点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考点突破
考点一
必备知识梳理
1.平等主体
2.(1)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 (2)民事义务 对象 对等
3.(1)德治 (2)法治理念 公序良俗 (3)独立人格 社会秩序
4.利益冲突 基本原则 基本准则 一律平等 恪守承诺 节约资源
易错易混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不是所有关系。
2.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就具有法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但不一定都有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根据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老王向银行贷款人民币10万元,这一民事法律关系属于债权关系,客体为还债行为,即老王在约定的时间内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行为。
4.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有主次之分。
关键能力提升
[典例1] C [材料中小军与刘某签订的合同并没有违背公序良俗,A说法错误。刘某邀请小军共同经营,欲将自己名下10%股份以2.5万元转让给小军,小军表示同意,与刘某签订了合同,可以看出,小军作出了真实的意思表示,B说法错误。小军与刘某签订的合同内容是刘某将自己名下10%股份以2.5万元转让给小军,内容合法,并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D说法错误。小军是一名17周岁的高中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材料中的行为已经超出小军的年龄可以承担的程度,小军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C说法正确。]
[典例2] C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规则的法律化,是市场经济交易中的当事人应严格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邻关系制度中关于相邻不动产所有权人的容忍义务、权利行使的限制等内容,正是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甲为泄愤故事移装空调外机,造成乙不能正常开窗,影响了乙的所有权利益的实现。甲的行为虽然是行使自己权利的表现,但因为其主观上的故意和客观上对乙所有权的妨害,构成权利滥用,是权利人行使权利违背诚信原则的表现,当然也就不是合法行为了,②③正确。绿色原则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该原则反映的是民法在权利本位基础上对社会利益的兼顾,平衡的是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题干中的噪声、热浪是空调使用的必然结果,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本题并未提及空调是否达标或违规的问题,所以并不涉及环境生态的社会利益冲突,涉及的仅是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①排除。甲的行为之所以构成对乙的侵害,不是因为其使用空调制造了噪声、热浪,而是因为这种噪声、热浪对乙造成的妨害本可以避免,甲去故意为之,以侵害乙的利益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乙不能正常行使对自己房屋的所有权,构成对乙所有权的侵害,乙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侵权责任,④错误。]
考点二
必备知识梳理
1.人格尊严 身份权 名称权
2.最基础 物质载体 法律责任
3.决定、使用、变更 假冒 社会知名度 许可他人使用 信息技术 侮辱、诽谤 诋毁
4.(1)私密活动 隐私权 通信秘密 文明进步 (2)个人信息权益 必要 人身 财产
易错易混
1.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民法典将这三项权利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2.姓名权、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权利,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
3.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为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若与他人同名纯属巧合,则没有侵害他人姓名权。
4.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构成侵害肖像权的要件。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都必须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关键能力提升
[典例1] D [甲餐厅员工擅自将夏某的照片作为宣传文章的内容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侵犯了夏某的肖像权,而非荣誉权,①错误,②正确。甲餐厅发布的照片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且是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属于电子数据证据,③错误。夏某与甲餐厅发生的诉讼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④正确。]
[典例2] B [网民捏造事实攻击小吴人品,侵犯了小吴的名誉权,而不是肖像权,②错误。小吴的住址和电话号码等属于小吴的个人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曝光这类信息属于侵权行为,③错误。]
小题突破
[矫正1] C [刘某与周某的订婚并未形成民法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未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①排除。物业公司与业主孙某之间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物业公司要求业主补缴物业管理费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受民法调整,②符合题意。业主赵某劝说邻居不要在公共楼道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属于相邻关系,而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权利的限制或延伸,属于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③符合题意。公安机关办理姓名登记属于行政行为,方某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而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不受民法调整,④排除。]
[矫正2] C [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据此可知,①③对应正确,②④对应错误。]
[矫正3] C [材料中围观居民对他拳打脚踢,使其面部、脖子等多处流血,后又被捆住双手、拴在路边,围观居民行为侵犯了赵某的身体权和健康权,②③正确。材料不涉及生命权和隐私权,①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大题突破
典例剖析
(1)层次一: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①坚持政务信息公开;
②在政务信息公开时应对涉及公民隐私的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
③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有利于推进法律实施。
(2)层次二:为什么要政务公开?
①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②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制约和监督;
③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层次三: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
①对公民隐私信息去标识化,是贯彻依法治国的体现;
②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权。
热点加练
①彭某年满18周岁,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自愿购买手机,意思表示真实,买卖行为合法,与手机店的购买合同成立。
②彭某父母以彭某是高三在读学生为由,实际上是否定彭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观点是错误的。
③手机质量经检测没有问题,彭某父母要求退还手机的要求是错误的。
解析 关键词①:已满18岁高三在校学生彭某拿着自己的压岁钱逛商场,看上了一台价格为1 500元的手机,彭某表示愿意购买,销售员询问再三,彭某多次确认,当即付款买下→可知彭某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销售员询问再三,不存在强买强卖等违法出售行为。
关键词②:彭某父母要求该商店退货,与手机店店长产生纠纷。经检测,手机没有质量问题→手机没有质量问题,该销售合法合规,商家可以不予退还。
关键词③:彭某父母坚持彭某是高三在校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可以单独购买手机→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与是否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关系。(共47张PPT)
第1课时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
///////
1
2
///////
3
考点突破
小题突破
大题突破
考点突破
1
考点二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考点一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1.民法内涵:民法调整__________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人身关系
财产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要素 含义 具体内容
主体 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__________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客体 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______,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所有权关系——物
债权关系——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人身关系——人身利益
民事义务
对象
要素 含义 具体内容
内容 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______的
对等
3.民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______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道德滋养法治:我国民法不仅体现__________,而且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__________。
(3)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民法强调__________、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__________,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德治
法治理念
公序良俗
独立人格
社会秩序
4.民法基本原则
必要性 ①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__________
②民法规定一系列__________,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③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__________
利益冲突
基本原则
基本准则
具体 内容 ①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__________
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③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④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__________
⑤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⑥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__________、保护生态环境
一律平等
恪守承诺
节约资源
提醒 (1)基本原则不等于全部原则。民法基本原则旨在确保社会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习俗”的简称。公共秩序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秩序,善良习俗是指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习俗。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虽然民法允许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所有关系。
纠正: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不是所有关系。
2.自然人都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纠正:自然人自出生时起就具有法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但不一定都有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根据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3.老王向银行贷款人民币10万元,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民币10万元。
纠正:老王向银行贷款人民币10万元,这一民事法律关系属于债权关系,客体为还债行为,即老王在约定的时间内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行为。
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德治。
纠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有主次之分。
命题点一 民事法律关系
[典例1] (2022·天津卷,12)小军是一名17周岁的高中生,经常去刘某的游戏厅玩游戏。刘某邀请小军共同经营,欲将自己名下10%股份以2.5万元转让给小军,小军表示同意,与刘某签订了合同,并将父亲给他的2.5万元学费和生活费全部交付给了刘某。若该合同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其原因是(  )
A.合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
B.小军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C.小军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D.合同约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C
解析 材料中小军与刘某签订的合同并没有违背公序良俗,A说法错误。刘某邀请小军共同经营,欲将自己名下10%股份以2.5万元转让给小军,小军表示同意,与刘某签订了合同,可以看出,小军作出了真实的意思表示,B说法错误。小军与刘某签订的合同内容是刘某将自己名下10%股份以2.5万元转让给小军,内容合法,并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D说法错误。小军是一名17周岁的高中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材料中的行为已经超出小军的年龄可以承担的程度,小军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C说法正确。
知识拓展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命题点二 民法基本原则
[典例2] (2023·湖北卷,10)甲乙毗邻而居,二人因琐事多次争吵,关系交恶。甲为泄愤,故意将空调外机移装在正对着乙卧室窗户的墙上,噪声和热浪导致乙无法开窗通风透气。乙找甲交涉,要求其移除,甲辩称:“我是安装在自家的外墙上,又没有侵犯你的地盘,嫌吵你可以关窗”。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甲的行为(  )
①违反了民法的绿色原则 ②违反了民法的诚信原则 ③侵害了乙的所有权 
④是行使自己的所有权,所以并无不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规则的法律化,是市场经济交易中的当事人应严格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邻关系制度中关于相邻不动产所有权人的容忍义务、权利行使的限制等内容,正是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甲为泄愤故事移装空调外机,造成乙不能正常开窗,影响了乙的所有权利益的实现。甲的行为虽然是行使自己权利的表现,但因为其主观上的故意和客观上对乙所有权的妨害,构成权利滥用,是权利人行使权利违背诚信原则的表现,当然也就不是合法行为了,②③正确。绿色原则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该原则反映的是民法在权利本位基础上对社会利益的兼顾,平衡的是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题干中的噪声、热浪是空调使用的必然结果,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本题并未提及空调是否达标或违规的问题,所以并不涉及环境生态的社会利益冲突,涉及的仅是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①排除。甲的行为之所以构成对乙的侵害,不是因为其使用空调制造了噪声、热浪,而是因为这种噪声、热浪对乙造成的妨害本可以避免,甲去故意为之,以侵害乙的利益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乙不能正常行使对自己房屋的所有权,构成对乙所有权的侵害,乙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侵权责任,④错误。
名师点拨 正确理解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遵循诚信原则:①在着手与他人开展民事活动时即应当讲诚信,如实告知交易方自己的相关信息,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②在与他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后,应当信守诺言、恪守信用,按照自己作出的承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言而有信;③应当本着善意的原则,相互配合,保护对方的合理期待与信赖;④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社会公共利益;⑤应当善意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权力;⑥不得规避法律,不得故意曲解合同条款;等等。
1.人身权
地位 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__________。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分 类 自然人 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________
法人和非 法人组织 享有________、名誉权和荣誉权
要求 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人格尊严
身份权
名称权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重要性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________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__________,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法律保护 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__________
最基础
物质载体
法律责任
3.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项目 内容
姓名权 ①自然人有权依法__________________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______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③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④具有一定____________,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决定、使用、变更
假冒
社会知名度
项目 内容
肖像权 ①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______________自己的肖像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__________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____________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荣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______、贬损他人的荣誉
许可他人使用
信息技术
侮辱、诽谤
诋毁
4.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1)隐私权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_________、私密信息
要求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________
意义 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__________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__________的体现
私密活动
隐私权
通信秘密
文明进步
(2)法律保护个人信息
原因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
要求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______________。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______和诚信等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
意义 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______与______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人信息权益
必要
人身
财产
1.生命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民法典将其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纠正: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民法典将这三项权利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2.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可享有姓名权、隐私权等权利。
纠正:姓名权、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权利,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
3.与他人同名就是侵害了他人的姓名权。
纠正: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为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若与他人同名纯属巧合,则没有侵害他人姓名权。
4.甲乙之间有矛盾,甲公开丑化乙的照片。因甲不以营利为目的,故甲并未侵害乙的肖像权。
纠正: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构成侵害肖像权的要件。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都必须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命题点一 姓名权、肖像权
[典例1] (2023·新课标卷,22)某日,夏某到甲餐厅用餐,餐厅员工擅自将其品尝新菜的画面拍摄下来,并将照片作为宣传文章的内容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照片中夏某的脸部和身体特征清晰可辨。夏某得知此事后,要求甲餐厅删除该照片,遭到拒绝。夏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餐厅侵害了夏某的荣誉权 ②甲餐厅侵害了夏某的肖像权
③甲餐厅发布的照片属于物证 ④夏某与甲餐厅之间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 甲餐厅员工擅自将夏某的照片作为宣传文章的内容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侵犯了夏某的肖像权,而非荣誉权,①错误,②正确。甲餐厅发布的照片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且是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属于电子数据证据,③错误。夏某与甲餐厅发生的诉讼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④正确。
名师点拨 人身权的判断方法
命题点二 名誉权、隐私权
[典例2] (2023·海南卷,15)小吴在某网络平台注册账号,经常上传一些生活照片和日常心得。某日,小吴登录账号时,看到评论区有些攻击其人品的不实言论,其住址、家庭背景、电话号码也被曝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网民曝光小吴家庭背景的行为侵犯了小吴的隐私权 ②网民捏造事实攻击小吴人品,侵犯了小吴的肖像权 ③小吴的住址和电话号码不是隐私,曝光这类信息不构成侵权 ④如果网民仅对小吴的日常心得发表不同看法,则不构成侵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网民捏造事实攻击小吴人品,侵犯了小吴的名誉权,而不是肖像权,②错误。小吴的住址和电话号码等属于小吴的个人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曝光这类信息属于侵权行为,③错误。
名师点拨 区分名誉权和隐私权
名誉权和隐私权均以尊严性精神利益为客体,我国民法是对公民的隐私权与名誉权一并保护的。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二者涉及的内容不同,隐私是公民不愿公开的秘密,而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②侵害的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往往是采取侮辱、诽谤的方式,而侵害隐私权表现为公开散布;③权利主体不同,名誉权的主体为自然人或法人,而隐私权只能为自然人所有。
小题突破
2
易错点一 错误理解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提醒: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矫正1] (2025·八省联考陕、宁、青、晋卷,11)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属于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刘某与周某订婚一年后因性格不合自愿解除婚约
②物业公司要求久未居住的业主孙某补缴物业管理费
③业主赵某劝说邻居不要在公共楼道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④方某因公安机关不为其办理改名为“北燕南飞”的登记而提起诉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解析 刘某与周某的订婚并未形成民法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未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①排除。物业公司与业主孙某之间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物业公司要求业主补缴物业管理费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受民法调整,②符合题意。业主赵某劝说邻居不要在公共楼道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属于相邻关系,而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权利的限制或延伸,属于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③符合题意。公安机关办理姓名登记属于行政行为,方某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而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不受民法调整,④排除。
易错点二 混淆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提醒: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可以是物、行为,也可以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或者人身利益,这是区分各种法律关系的关键。
[矫正2]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对应正确的是(  )
①所有权关系的客体——物
②债权关系的客体——人身利益
③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④人身关系的客体——行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据此可知,①③对应正确,②④对应错误。
C
易错点三 混淆生命权与身体权、健康权
提醒: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人伤残→身体权;致人患病→健康权;致人死亡→生命权。
[矫正3] 赵某酒后破坏公物、寻衅滋事,围观居民对他拳打脚踢,使其面部、脖子等多处流血,后又被捆住双手、拴在路边。围观居民行为侵犯了赵某的(  )
①生命权 ②身体权 ③健康权 ④隐私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中围观居民对他拳打脚踢,使其面部、脖子等多处流血,后又被捆住双手、拴在路边,围观居民行为侵犯了赵某的身体权和健康权,②③正确。材料不涉及生命权和隐私权,①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C
3
大题突破
主观题对公民人身权益保护的考查
【典例剖析】
(2023·山东卷,16)某校一个学习小组围绕“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资料。
某地保障房主管部门拟公示信息
申请人员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户籍所在地、家庭人口情况、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申请住房门牌号。
申请结果信息:申请人员的摇号结果、配租结果。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第十九条:
“①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五十一条:
“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③(三)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知识,就如何处理好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说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思维过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
知识范围:《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知识
题型:阐明类
第二步:找信息,调知识
信息点 知识对接
① 坚持政务信息依法公开
② 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③ 对公民隐私信息加密、去标识化
第三步:分要点,组答案
(1)层次一: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①坚持政务信息公开;
②在政务信息公开时应对涉及公民隐私的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
③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有利于推进法律实施。
(2)层次二:为什么要政务公开?
①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②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制约和监督;
③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层次三: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
①对公民隐私信息去标识化,是贯彻依法治国的体现;
②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权。
【热点加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某中学生因买手机,引发一起纠纷。
起因 缘故 争议
江西某地已满18岁高三在校学生彭某拿着自己的压岁钱逛商场,看上了一台价格为1 500元的手机,彭某表示愿意购买,销售员询问再三,彭某多次确认,当即付款买下。 回家后,彭某父母以彭某高三学业紧张、不适合带手机为由,要求该商店退货,与手机店店长产生纠纷。经检测,手机没有质量问题。 手机店店长认为只要彭某年满18周岁,自愿购买手机,购买合同就有效,概不退还。彭某父母坚持彭某是高三在校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可以单独购买手机。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对彭某父母的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 ①彭某年满18周岁,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自愿购买手机,意思表示真实,买卖行为合法,与手机店的购买合同成立。
②彭某父母以彭某是高三在读学生为由,实际上是否定彭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观点是错误的。
③手机质量经检测没有问题,彭某父母要求退还手机的要求是错误的。
解析 关键词①:已满18岁高三在校学生彭某拿着自己的压岁钱逛商场,看上了一台价格为1 500元的手机,彭某表示愿意购买,销售员询问再三,彭某多次确认,当即付款买下→可知彭某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销售员询问再三,不存在强买强卖等违法出售行为。
关键词②:彭某父母要求该商店退货,与手机店店长产生纠纷。经检测,手机没有质量问题→手机没有质量问题,该销售合法合规,商家可以不予退还。
关键词③:彭某父母坚持彭某是高三在校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可以单独购买手机→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与是否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关系。强化练45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分值: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5·四川一模)10岁的小齐被网上的一款游戏吸引,使用自己的微信多次向游戏平台充值,共支付6 212元。小齐父亲发现后,认为玩该游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且充值数额巨大,遂以小齐法定代理人身份,将运营该款游戏的某科技公司诉至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该公司退还充值款。下列对此案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小齐充值行为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因而是有效的
②小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从事民事活动
③小齐的充值行为要有效,必须经过其监护人追认
④小齐父亲的诉求是正当的,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发展,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提供了明晰的、共同的规则,关乎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处事规则、财产保障、纠纷解决以及权利捍卫。这表明民法典(  )
①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②只规定和捍卫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的权利
③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④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云南阶段练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对以下违反民法典基本原则的行为分析正确的是(  )
①某商家强行要求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自愿原则
②某商贩出售以鸡肉味土豆泥为原材料的烤肉肠——诚信原则
③孙姓夫妇给孩子起名为“平步青云”——绿色原则
④某公司以“样貌不符”为由拒绝了大学生黄某参加面试——公序良俗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在A城市中心,张某拥有一套不挡光的房子,当他得知房子前面有一栋高层将要建设,以后将遮挡阳光时,就将该房子卖给了对此不知情、想买一套不挡光房子的李某。下列行为与张某行为违背的民法基本原则相一致的是(  )
①马某在商场中试穿一件米白色外套之后,店长强迫其购买
②王某知道他手中的一幅字画是赝品,但当作真品卖给姜某
③赵某经常在自己住宅中跳绳、拍球、大声打架子鼓至深夜
④付某在某市场上卖菜,经常将缺斤短两的蔬菜卖给顾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5·江苏南通开学考试)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商业推广文章中,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甲某的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文章中介绍公司即将迎来一名神秘朋友并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该文章评论区大量留言均提及甲某名字或其网络昵称。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肖像权
②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隐私权和身份权
③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人格权
④网友侵犯了甲某的姓名权和名誉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张先生制止15周岁的小李在小区内不应踢球的区域踢球,小李不听劝阻并继续踢球。于是张先生将小李踢球的“背影”拍成了小视频,并以“这么小就不守规矩、不讲道理,请求转发,制止社会不良风气”为题在网络上发布,被众多网民转发,导致小李遭到网民谩骂。小李的同学也从小视频“背影”看出确实是小李在踢球,议论纷纷。小李的家长将张先生起诉至法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张先生所拍的视频是小李踢球的“背影”,不构成对小李肖像权的侵害
②张先生和跟进转发的网民的行为,已经侵害了小李的名誉权
③对于未成年人的不恰当行为给予批评,目的正当就意味着行为合法
④发布有关未成年人的言论时,要注意最大程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某快递公司营业点主管以及仓库管理员等8人,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营业点主管账户查询指定手机号码对应的快递单号,再通过手机拍照将快递单号发至购买方,购买方通过“巴枪”(快递业数据采集工具)获取快递单号在某快递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寄收方姓名、联系方式、收寄货地址、物品信息等。上述人员的行为(  )
A.是合法的,因为作为快递公司需要了解客户信息
B.是非法的,因为侵害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及权益
C.是合法的,因为收集的个人信息未带来不利后果
D.是非法的,因为个人信息属个人隐私,不得公开
8.2024年6月10日,小明(未满8周岁)与小军(未满8周岁)一同在外追逐嬉戏。其间,小明伸脚将小军绊倒,导致小军两颗门牙受损,双方父母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小明的监护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②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
③小明和小军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④小明因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5·北京房山开学考试)殷某某是一名配音演员,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对外出售。殷某某以该行为侵害其声音权益为由,将某智能科技公司起诉到法院。关于该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侵权行为
B.该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该演员的身份权
C.声音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D.自然人的声音作为其人格标志,具有人格权属性
10.(2025·江西开学考试)近来,“AI换脸”深得年轻人喜爱,但换脸不是想换就换的。一些街拍爱好者在捕捉到被拍者的肖像及其面部表情、衣着搭配等细节后,对所拍的人物素材进行“AI换脸”制作剪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未经允许就将他人肖像上传到社交平台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②不当使用“AI换脸”属于利用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权益
③在公共场合拍摄他人的肖像,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侵权
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侵权案件频发,由侵权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学生小明在网上看到,他的几名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给小明及其家人造成恶劣影响。小明遂将转发者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转发者赔礼道歉并承担赔偿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法院判决的理由,并为中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10分)
强化练45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1.D [小齐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使用自己的微信多次向游戏平台充值,共支付6 212元,因此其购买行为不符合年龄和智力,小齐充值行为应认定无效,①错误。10岁的小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他能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②说法错误。小齐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小齐的充值行为要有效,必须经过其监护人追认,③正确。小齐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行为未得到监护人追认,因此小齐父亲请求判令该公司退还充值款,诉求是正当的,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④正确。]
2.A [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发展,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提供了明晰的、共同的规则,这表明民法典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①③符合题意。民法典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并不只规定和捍卫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的权利,②错误。民法典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提供了明晰的、共同的规则,但并不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④错误。]
3.A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某商家强行要求游客购买其旅游纪念品违背了自愿原则,①正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某商贩出售以鸡肉味土豆泥为原材料的烤肉肠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②正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孙姓夫妇给孩子起名为“平步青云”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③错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某公司以“样貌不符”为由拒绝了大学生黄某参加面试违背了平等原则,④错误。]
4.C [张某将该房子卖给了对此不知情、想买一套不挡光房子的李某,违背了诚信原则,王某明知字画是赝品,仍当真品卖给别人,付某卖菜缺斤短两,二人都违背了诚信原则,②④符合题意。店长强迫马某购买外套违背了自愿原则,①不符合题意。赵某在自己住宅中跳绳、拍球、大声打架子鼓至深夜,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③不符合题意。]
5.D [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商业推广文章中,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甲某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且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因此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肖像权,肖像权属于人格权,①③正确。材料中某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肖像权,不是隐私权,肖像权属于人格权,不是身份权,②与题意不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姓名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网友并未侵犯甲某的姓名权和名誉权,④错误。]
6.D [张先生所拍的视频是小李踢球的“背影”且从小视频“背影”能够看出是小李在踢球,构成对小李肖像权的侵害,①不选。张先生将小李踢球的“背影”拍成了小视频并以“这么小就不守规矩、不讲道理,请求转发,制止社会不良风气”为题在网络上发布,被众多网民转发,导致小李遭到网民谩骂,表明张先生和跟进转发的网民的行为,已经侵害了小李的名誉权,也表明发布有关未成年人的言论时,要注意最大程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②④符合题意。对于未成年人的不恰当行为给予批评,目的正当并不意味着行为合法,③不选。]
7.B [材料中8人的行为是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表现,侵害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及权益,B符合题意。题干中8人的行为是不合法的,A、C不选。个人信息不完全属于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公开,D说法错误。]
8.A [针对题干中的事件,小明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①符合题意。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民事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②符合题意。小明和小军都未满8周岁,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③错误。自然人自出生起依法拥有民事权利能力,小明未满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拥有民事权利能力,④错误。]
9.D [声音被AI化后在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对外出售,客观上构成对其声音权益的侵犯,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A错误。自然人的声音作为其特有的人格标志,具有人格权属性,该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该演员的人格权,而不是身份权,B错误,D正确。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C错误。]
10.A [一些街拍爱好者在捕捉到被拍者的肖像及其面部表情、衣着搭配等细节后,对所拍的人物素材进行“AI换脸”制作剪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依据民法典,未经他人允许,将他人肖像上传到社交平台可能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不当使用“AI换脸”属于利用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权益,①②正确。在公共场合拍摄他人的肖像可能会构成侵权,营利与否不是构成侵权的要件,③不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④表述错误。]
11.理由: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在本案中,小明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小明的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主观上存在故意,其行为和小明及其家人受到伤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建议:遵纪守法,正确发表言论,理性表达诉求,不侵害国家及他人合法权益。
解析 关键词①:中学生小明在网上看到,他的几名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给小明及其家人造成恶劣影响→可联系自然人享有的名誉权,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关键词②:小明遂将转发者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转发者赔礼道歉并承担赔偿责任→可联系小明的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主观上存在故意,其行为和小明及其家人受到伤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关键词③: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侵权案件频发,由侵权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可联系建议:遵纪守法,正确发表言论,理性表达诉求,不侵害国家及他人合法权益。(共24张PPT)
强化练45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5·四川一模)10岁的小齐被网上的一款游戏吸引,使用自己的微信多次向游戏平台充值,共支付6 212元。小齐父亲发现后,认为玩该游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且充值数额巨大,遂以小齐法定代理人身份,将运营该款游戏的某科技公司诉至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该公司退还充值款。下列对此案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小齐充值行为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因而是有效的
②小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从事民事活动
③小齐的充值行为要有效,必须经过其监护人追认
④小齐父亲的诉求是正当的,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小齐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使用自己的微信多次向游戏平台充值,共支付6 212元,因此其购买行为不符合年龄和智力,小齐充值行为应认定无效,①错误。10岁的小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是他能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②说法错误。小齐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小齐的充值行为要有效,必须经过其监护人追认,③正确。小齐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行为未得到监护人追认,因此小齐父亲请求判令该公司退还充值款,诉求是正当的,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④正确。
2.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发展,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提供了明晰的、共同的规则,关乎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处事规则、财产保障、纠纷解决以及权利捍卫。这表明民法典(  )
①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②只规定和捍卫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的权利
③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④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 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发展,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提供了明晰的、共同的规则,这表明民法典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①③符合题意。民法典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并不只规定和捍卫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的权利,②错误。民法典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提供了明晰的、共同的规则,但并不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④错误。
3.(2025·云南阶段练习)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对以下违反民法典基本原则的行为分析正确的是(  )
①某商家强行要求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自愿原则
②某商贩出售以鸡肉味土豆泥为原材料的烤肉肠——诚信原则
③孙姓夫妇给孩子起名为“平步青云”——绿色原则
④某公司以“样貌不符”为由拒绝了大学生黄某参加面试——公序良俗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解析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某商家强行要求游客购买其旅游纪念品违背了自愿原则,①正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某商贩出售以鸡肉味土豆泥为原材料的烤肉肠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②正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孙姓夫妇给孩子起名为“平步青云”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③错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某公司以“样貌不符”为由拒绝了大学生黄某参加面试违背了平等原则,④错误。
4.在A城市中心,张某拥有一套不挡光的房子,当他得知房子前面有一栋高层将要建设,以后将遮挡阳光时,就将该房子卖给了对此不知情、想买一套不挡光房子的李某。下列行为与张某行为违背的民法基本原则相一致的是(  )
①马某在商场中试穿一件米白色外套之后,店长强迫其购买
②王某知道他手中的一幅字画是赝品,但当作真品卖给姜某
③赵某经常在自己住宅中跳绳、拍球、大声打架子鼓至深夜
④付某在某市场上卖菜,经常将缺斤短两的蔬菜卖给顾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 张某将该房子卖给了对此不知情、想买一套不挡光房子的李某,违背了诚信原则,王某明知字画是赝品,仍当真品卖给别人,付某卖菜缺斤短两,二人都违背了诚信原则,②④符合题意。店长强迫马某购买外套违背了自愿原则,①不符合题意。赵某在自己住宅中跳绳、拍球、大声打架子鼓至深夜,违背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③不符合题意。
5.(2025·江苏南通开学考试)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商业推广文章中,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甲某的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文章中介绍公司即将迎来一名神秘朋友并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该文章评论区大量留言均提及甲某名字或其网络昵称。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肖像权
②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隐私权和身份权
③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人格权
④网友侵犯了甲某的姓名权和名誉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解析 某生物科技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商业推广文章中,使用了一张对知名艺人甲某照片进行处理后形成的肖像剪影,且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人物线索,因此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肖像权,肖像权属于人格权,①③正确。材料中某科技公司侵犯了甲某的肖像权,不是隐私权,肖像权属于人格权,不是身份权,②与题意不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姓名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网友并未侵犯甲某的姓名权和名誉权,④错误。
6.张先生制止15周岁的小李在小区内不应踢球的区域踢球,小李不听劝阻并继续踢球。于是张先生将小李踢球的“背影”拍成了小视频,并以“这么小就不守规矩、不讲道理,请求转发,制止社会不良风气”为题在网络上发布,被众多网民转发,导致小李遭到网民谩骂。小李的同学也从小视频“背影”看出确实是小李在踢球,议论纷纷。小李的家长将张先生起诉至法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张先生所拍的视频是小李踢球的“背影”,不构成对小李肖像权的侵害
②张先生和跟进转发的网民的行为,已经侵害了小李的名誉权
③对于未成年人的不恰当行为给予批评,目的正当就意味着行为合法
④发布有关未成年人的言论时,要注意最大程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 张先生所拍的视频是小李踢球的“背影”且从小视频“背影”能够看出是小李在踢球,构成对小李肖像权的侵害,①不选。张先生将小李踢球的“背影”拍成了小视频并以“这么小就不守规矩、不讲道理,请求转发,制止社会不良风气”为题在网络上发布,被众多网民转发,导致小李遭到网民谩骂,表明张先生和跟进转发的网民的行为,已经侵害了小李的名誉权,也表明发布有关未成年人的言论时,要注意最大程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②④符合题意。对于未成年人的不恰当行为给予批评,目的正当并不意味着行为合法,③不选。
7.某快递公司营业点主管以及仓库管理员等8人,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营业点主管账户查询指定手机号码对应的快递单号,再通过手机拍照将快递单号发至购买方,购买方通过“巴枪”(快递业数据采集工具)获取快递单号在某快递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寄收方姓名、联系方式、收寄货地址、物品信息等。上述人员的行为(  )
A.是合法的,因为作为快递公司需要了解客户信息
B.是非法的,因为侵害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及权益
C.是合法的,因为收集的个人信息未带来不利后果
D.是非法的,因为个人信息属个人隐私,不得公开
B
解析 材料中8人的行为是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表现,侵害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及权益,B符合题意。题干中8人的行为是不合法的,A、C不选。个人信息不完全属于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公开,D说法错误。
8.2024年6月10日,小明(未满8周岁)与小军(未满8周岁)一同在外追逐嬉戏。其间,小明伸脚将小军绊倒,导致小军两颗门牙受损,双方父母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小明的监护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②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
③小明和小军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④小明因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 针对题干中的事件,小明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①符合题意。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民事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小军的人格利益,②符合题意。小明和小军都未满8周岁,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③错误。自然人自出生起依法拥有民事权利能力,小明未满8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拥有民事权利能力,④错误。
D
9.(2025·北京房山开学考试)殷某某是一名配音演员,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对外出售。殷某某以该行为侵害其声音权益为由,将某智能科技公司起诉到法院。关于该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侵权行为
B.该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该演员的身份权
C.声音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D.自然人的声音作为其人格标志,具有人格权属性
解析 声音被AI化后在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对外出售,客观上构成对其声音权益的侵犯,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A错误。自然人的声音作为其特有的人格标志,具有人格权属性,该公司的行为侵犯了该演员的人格权,而不是身份权,B错误,D正确。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C错误。
10.(2025·江西开学考试)近来,“AI换脸”深得年轻人喜爱,但换脸不是想换就换的。一些街拍爱好者在捕捉到被拍者的肖像及其面部表情、衣着搭配等细节后,对所拍的人物素材进行“AI换脸”制作剪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未经允许就将他人肖像上传到社交平台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②不当使用“AI换脸”属于利用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权益
③在公共场合拍摄他人的肖像,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侵权
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 一些街拍爱好者在捕捉到被拍者的肖像及其面部表情、衣着搭配等细节后,对所拍的人物素材进行“AI换脸”制作剪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依据民法典,未经他人允许,将他人肖像上传到社交平台可能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不当使用“AI换脸”属于利用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权益,①②正确。在公共场合拍摄他人的肖像可能会构成侵权,营利与否不是构成侵权的要件,③不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④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侵权案件频发,由侵权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学生小明在网上看到,他的几名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给小明及其家人造成恶劣影响。小明遂将转发者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转发者赔礼道歉并承担赔偿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法院判决的理由,并为中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10分)
答案 理由: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在本案中,小明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小明的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主观上存在故意,其行为和小明及其家人受到伤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建议:遵纪守法,正确发表言论,理性表达诉求,不侵害国家及他人合法权益。
解析 关键词①:中学生小明在网上看到,他的几名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给小明及其家人造成恶劣影响→可联系自然人享有的名誉权,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关键词②:小明遂将转发者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转发者赔礼道歉并承担赔偿责任→可联系小明的同学将恶意诋毁他的微信笔记、不雅视频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主观上存在故意,其行为和小明及其家人受到伤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理应承担侵权责任。
关键词③: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侵权案件频发,由侵权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可联系建议:遵纪守法,正确发表言论,理性表达诉求,不侵害国家及他人合法权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