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及意义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知识点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表现
印度 ①在国大党领袖甘地、 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②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 ③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其他 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2)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民族独立
(1)表现
埃及 ①1952年,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②1956年,总统 宣布收回 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阿尔及 利亚 ①1954年,成立 ,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②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其他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
(2)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古巴 ①1959年,以 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
巴拿马 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 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殖民体系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2.必考——核心概念
印巴分治:面对二战后印度爆发的反抗斗争,英国殖民当局认识到印度的独立是大势所趋,通过以宗教信仰为依据的“蒙巴顿”方案,英国把印度的权力移交给了印度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既避免了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完全崩溃,又防止了印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
3.必练——教材边角
阅读教材P128“学思之窗”:指出二战结束后印度国内面临什么局势,英国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试答
知识点二 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又称“ ”,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亚洲 原因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现 ①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 国家 ②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非洲 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美 原因 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表现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3.面临的挑战
(1)具体问题及应对
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 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共同挑战
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②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③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以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③“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2.必考——核心概念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
②“南南合作”: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就被称为“南南合作”,如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等。
3.必练——教材边角
2000年10月12日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摘自教材P132“学习拓展”)据此指出材料的主旨。
试答
主题一 独立与新生——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3年6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2023·重庆卷:以学者观点为视角,考查欧洲列强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1)热考主题: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角度预测:创设视角,考查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事件,深入思考不同阶段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和原因
2023·海南卷:考查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过程
非洲国家的独立 2023·山东卷:以加纳领导人的观点为视角,考查非洲国家的联合
2023·福建卷:以刚果(金)总统的宣言为视角,考查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拉丁美洲捍卫主权的斗争 2023·河北卷:巴拿马人民的反美斗争
视角1 图文证史——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史料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不断掀起高潮。……几乎所有的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几个世纪所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一些国家在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成员国总数是51个……到2011年,联合国成员已经增加到193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影响。
试答
1.历史解释——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1)走向灭亡的加速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2)民族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3)物质基础和组织条件:大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出现。
(4)苏联的鼓舞与支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5)联合国的推动: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2.唯物史观——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深远影响
(1)殖民体系的瓦解使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
(2)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
(3)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主题二 机遇与挑战——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3年4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2023·新课标卷:以环境问题为视角,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热考主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2)角度预测:设置情景,考查发展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23·重庆卷:以外国资本在拉美国家的地位为视角,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2022·辽宁卷:以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口占比为视角,考查非洲面临的挑战
视角1 学者观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韩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七十年代的奇迹”;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由“骆驼加帐篷”的农牧业国家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陈建军《亚洲经济发展导论》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加坡、韩国出现“七十年代的奇迹”的共同原因。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史料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王慧媞、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思考 根据史料,概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试答
历史解释——新兴国家面临挑战的原因及应对
(1)原因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不平等的国际分工,财富向少数国家和集团集中,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②长期的殖民侵略遗留的各种如民族、宗教、边界问题,引发一些新兴国家的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③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④新兴国家内部如人口膨胀、民族和宗教矛盾、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政策失误等问题的影响。
(2)应对
①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②加强自身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实现国内稳定,提升综合国力。
③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国内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练·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8“学思之窗”改编]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这旨在强调( )
A.英国力量正在衰落 B.印度独立势在必行
C.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D.英国放弃殖民政策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2“问题探究”改编]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在讲演中说道:“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下列素材中可以用作驳斥他的观点的有( )
A.甘地、尼赫鲁、真纳等人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B.签订《埃维昂协议》,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C.规定对不复属于前统治(者)的地区实行委任统治
D.大会明确实行托管的目的是实现该地区自由与独立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1“教材知识”改编]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成就显著。但是依然不得不面对诸如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欠下巨额外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边界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为走出上述困境,发展中国家( )
A.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合理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C.健全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监管
D.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2“学习拓展”改编]2000年10月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该宣言( )
A.促进了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改变了美苏共同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C.凝聚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景
D.推进了大国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发展
【练·高考真题】
1.(2024·湖南高考,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可用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2.(2024·黑、吉、辽高考,15)如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
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
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3.(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第39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1)尼赫鲁 独立的自治领 2.(1)纳赛尔 苏伊士运河 民族解放阵线 1960 非洲年 3.卡斯特罗 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
必练——教材边角
局势:印度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措施: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
知识点二 1.第三世界 2.新兴工业化 3.(1)国际资本
必练——教材边角
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发展自己,共同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觉醒;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视角2 使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为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冲击了传统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
[主题二]
视角1 特点:经济发展速度快;各国发展不平衡。
共同原因:抓住机遇;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视角2 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出现粮食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恶劣。
原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源;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造成巨大破坏;西方国家强权政治下的经济封锁与制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教材改编题]
1.B [“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描述了当时印度独立已是必然,英国只能承认现实,B项正确;A项是印度独立的原因而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英国只是被迫承认印度独立,其并未放弃殖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主要是由于殖民地人民长期的反抗斗争、二战对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削弱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宗主国自愿结束其殖民统治,如甘地、尼赫鲁、真纳等人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
3.A [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就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很多都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所以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出困境而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导致发展中国家遭遇发展困境的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因此B、C、D项并不是它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排除。故选A项。]
4.C [中非合作论坛是在中非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同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些要求凝聚了中非共同发展的愿景,故选C项。]
[练·高考真题]
1.B [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法镇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时花费巨大,客观上说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故选B项。此时,民族解放运动正在进行,不能体现其“历史背景”,排除A项;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花费不能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法镇压民族解放运动花费巨大,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无从体现,排除D项。]
2.A [图片中树干代表“非洲”,树枝代表“白人至尊之巢穴”,即漫画反映的是非洲人民要把根植于非洲的欧美殖民者的“巢穴”吹翻。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积极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欧美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故A项正确。]
3.D [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虽有所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是下降的,由此可推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故选D项。“根本性”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C项。](共79张PPT)
第
39
讲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及意义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目
录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知识点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表现
印度 ①在国大党领袖甘地、________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②1947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______________
③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其他 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尼赫鲁
独立的自治领
(2)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民族独立
(1)表现
埃及 ①1952年,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②1956年,总统________宣布收回____________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阿尔及利亚 ①1954年,成立_____________,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②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其他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______年,有 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________”
纳赛尔
苏伊士运河
民族解放阵线
1960
非洲年
(2)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古巴 ①1959年,以__________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______________
巴拿马 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______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卡斯特罗
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
4.殖民体系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一大批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必背——重要结论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读思学用
必考——核心概念
印巴分治:面对二战后印度爆发的反抗斗争,英国殖民当局认识到印度的独立是大势所趋,通过以宗教信仰为依据的“蒙巴顿”方案,英国把印度的权力移交给了印度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既避免了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完全崩溃,又防止了印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
必练——教材边角
阅读教材P128“学思之窗”:指出二战结束后印度国内面临什么局势,英国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局势:印度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措施: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
知识点二 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又称“__________”,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第三世界
亚洲 原因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现 ①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____________国家
②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新兴工业化
非洲 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美 原因 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表现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3.面临的挑战
(1)具体问题及应对
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__________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国际资本
(2)共同挑战
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②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③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必背——重要结论
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以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③“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读思学用
必考——核心概念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
②“南南合作”: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就被称为“南南合作”,如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等。
必练——教材边角
2000年10月12日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摘自教材P132“学习拓展”)据此指出材料的主旨。
提示 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发展自己,共同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独立与新生——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3年6考]
主题二 机遇与挑战——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3年4考]
主题一 独立与新生——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3年6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2023·重庆卷:以学者观点为视角,考查欧洲列强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1)热考主题: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角度预测:创设视角,考查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事件,深入思考不同阶段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和原因
2023·海南卷:考查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过程
非洲国家的独立 2023·山东卷:以加纳领导人的观点为视角,考查非洲国家的联合
2023·福建卷:以刚果(金)总统的宣言为视角,考查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拉丁美洲捍卫主权的斗争 2023·河北卷:巴拿马人民的反美斗争
视角
图文证史——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提示 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觉醒;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视角
史料证史——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史料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不断掀起高潮。……几乎所有的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几个世纪所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一些国家在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成员国总数是51个……到2011年,联合国成员已经增加到193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影响。
提示 使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为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冲击了传统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
1.历史解释——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1)走向灭亡的加速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2)民族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3)物质基础和组织条件:大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出现。
(4)苏联的鼓舞与支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5)联合国的推动: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2.唯物史观——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深远影响
(1)殖民体系的瓦解使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
(2)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
(3)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主题二 机遇与挑战——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3年4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2023·新课标卷:以环境问题为视角,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热考主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2)角度预测:设置情景,考查发展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23·重庆卷:以外国资本在拉美国家的地位为视角,考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2022·辽宁卷:以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口占比为视角,考查非洲面临的挑战
视角
学者观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韩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七十年代的奇迹”;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由“骆驼加帐篷”的农牧业国家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陈建军《亚洲经济发展导论》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加坡、韩国出现“七十年代的奇迹”的共同原因。
提示 特点:经济发展速度快;各国发展不平衡。
共同原因:抓住机遇;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视角
史料证史——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史料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王慧媞、韩玉贵《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思考 根据史料,概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提示 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出现粮食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恶劣。
原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源;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造成巨大破坏;西方国家强权政治下的经济封锁与制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
历史解释——新兴国家面临挑战的原因及应对
(1)原因
①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不平等的国际分工,财富向少数国家和集团集中,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②长期的殖民侵略遗留的各种如民族、宗教、边界问题,引发一些新兴国家的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③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④新兴国家内部如人口膨胀、民族和宗教矛盾、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政策失误等问题的影响。
(2)应对
①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②加强自身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实现国内稳定,提升综合国力。
③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国内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8“学思之窗”改编]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这旨在强调( )
A.英国力量正在衰落 B.印度独立势在必行
C.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D.英国放弃殖民政策
【练 教材改编题】
解析 “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描述了当时印度独立已是必然,英国只能承认现实,B项正确;A项是印度独立的原因而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英国只是被迫承认印度独立,其并未放弃殖民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2“问题探究”改编]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在讲演中说道:“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下列素材中可以用作驳斥他的观点的有( )
A.甘地、尼赫鲁、真纳等人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B.签订《埃维昂协议》,承认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C.规定对不复属于前统治(者)的地区实行委任统治
D.大会明确实行托管的目的是实现该地区自由与独立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主要是由于殖民地人民长期的反抗斗争、二战对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削弱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宗主国自愿结束其殖民统治,如甘地、尼赫鲁、真纳等人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
答案 A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1“教材知识”改编]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成就显著。但是依然不得不面对诸如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欠下巨额外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边界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为走出上述困境,发展中国家( )
A.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合理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C.健全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监管 D.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解析 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就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很多都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的,所以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出困境而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导致发展中国家遭遇发展困境的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因此B、C、D项并不是它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2“学习拓展”改编]2000年10月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该宣言( )
A.促进了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改变了美苏共同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C.凝聚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景
D.推进了大国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发展
解析 中非合作论坛是在中非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同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些要求凝聚了中非共同发展的愿景,故选C项;二战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不断独立,1990年最后一个殖民国家纳米比亚独立,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因而2000年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与美苏共同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无关,排除B项;中非合作不属于大国合作,排除D项。
答案 C
1.(2024·湖南高考,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可用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练 高考真题】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法镇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时花费巨大,客观上说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故选B项。此时,民族解放运动正在进行,不能体现其“历史背景”,排除A项;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花费不能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法镇压民族解放运动花费巨大,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无从体现,排除D项。
答案 B
2.(2024·黑、吉、辽高考,15)如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 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 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解析 图片中树干代表“非洲”,树枝代表“白人至尊之巢穴”,即漫画反映的是非洲人民要把根植于非洲的欧美殖民者的“巢穴”吹翻。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积极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欧美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未提及民权运动,B项错误;图片的主旨是反抗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关联不大,C项错误;南北差距指的是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和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泛非主义是全世界黑种人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思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非洲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
3.(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虽有所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是下降的,由此可推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故选D项。“根本性”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排除C项。
答案 D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解析 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二战后的移民潮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宗主国人民返回本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独立国家大多不与美苏结盟,美苏冷战的重点在欧洲,排除A项;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不是移民回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2.(2024·湖南长沙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中先后有50多个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按其理念式样可分为民主的或改良的、宗教的或民族的、农业的或村社的、军事的或国家的、激进的或革命的等不同流派。这反映了( )
A.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新兴国家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虽然它们流派不同,但都希望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经济发展的愿望,B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独立后亚非拉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排除A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表现在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并存,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二战后新独立国家的发展方向,无法说明其国际地位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3.(2024·福建三明三模)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
东亚模式 拉美模式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
政府干预 灵活务实 僵化迟钝
政治稳定 政局稳定 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
A.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 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
解析 根据材料“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政局稳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也就不同,反映出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这些国家是否是独立自主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国家都没有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4.(2025·广东广州模拟)1961年初,以塞内加尔为首的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将前宗主国法国排除在新的货币决策核心之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塞内加尔等七国最终与法国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西非七国区域内的货币发行权仍属于1959年成立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在央行董事会中,法国代表与其他成员国代表的比例由原来的1∶1改为1∶2,但法国在特定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权。该协议的签订( )
A.掀起了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 B.表达了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
C.体现了法国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 D.动摇了殖民统治者的经济基础
解析 据材料可知,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减少宗主国对其影响,体现了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没有体现掀起民族独立风暴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非洲国家的诉求,而非法国的主动选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该签订对殖民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5.(2025·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法国成立了“非洲事务处”,作为其处理非洲事务的核心机构;军事上,法国继续使用非洲的军事基地,并同27个国家签订军事协议;经济上,众多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在独立后使用非洲法郎作为本国货币。这表明二战后法国( )
A.力图压制泛非主义思想 B.对非洲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C.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 D.维护了在非洲的霸权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法国通过成立“非洲事务处”继续使用军事基地、签订军事协议等措施,继续控制非洲国家,这表明二战后法国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C项正确;泛非主义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潮,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强调全世界黑人的共同利害关系和互助合作,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成立“非洲事务处”等措施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法国在非洲拥有霸权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6.(2024·河北保定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非的英属殖民地在独立时,大都是通过与宗主国谈判完成的,其独立后也大都选择加入英联邦。西非的法属殖民地则大多面对宗主国的暴力镇压和同化制度,这些国家独立后,大多选择脱离法共体。据此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 B.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C.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 D.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英属与法属殖民地实现民族独立后,对待前宗主国的态度差异较大,这是因为英国采用相对柔和的方式对待西非的反殖民活动,而法国则是用暴力手段镇压其殖民地,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英法殖民地的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无法得出“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的结论,排除A项;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殖民地独立后对宗主国的态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而“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 D
7.(2025·辽宁丹东模拟)下图是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统计图。据此分析,图中曲线走势( )
A.表明全球意识形态对抗加剧 B.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分歧严重
C.与非洲工业发展水平相一致 D.与非洲民族解放进程关系紧密
解析 根据统计图可知,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最多,这与20世纪60年代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多有关。以后不断下降,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少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已独立,因此新独立国家很少,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也就少。可见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变化,与非洲民族解放进程关系紧密,D项正确。
答案 D
8.(2024·辽宁沈阳三模)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1991年召开的第27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签订了《关于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在34年内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非洲的联合
B.非洲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
C.非洲国家探索整体发展的道路
D.世界多极化开始影响经济领域
解析 据题意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组建了大量经济合作组织,而且还规定在34年内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说明非洲国家在探索整体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非洲的经济联合,并没有说明非洲联合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非洲国家的经济联合,没有体现政治联合,排除B项;“开始影响”的说法无从体现,世界多极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要早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9.(2025·湖北黄冈高三期中)1945年到80年代,在19个拉美国家,发生过约100次军事政变。60年代先后有13个国家通过政变建立了新的军人政权,新的军人政权与旧式军人政权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本质仍然是军事独裁统治。这说明( )
A.冷战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 B.大棒政策对拉美国家的压迫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瓦解 D.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方式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45至80年代,拉美国家发生多次军事政变,多个国家通过政变建立军人政权,本质都是军事独裁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拉美独立后军事上形成考迪罗独裁统治,这种政治文化影响到二战后的拉美地区,即拉美国家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方式,故选D项。
答案 D
10.(2024·辽宁大连模拟)如图为东亚及东南亚产业转移目的地变化图,这反映了( )
A.产业升级助推亚洲经济全面发展 B.亚洲内部的经济互补优势明显
C.科技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D.经济水平影响区域内产业布局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20世纪60—70年代产业转移目的地是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20世纪80—90年代转移到中国东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到21世纪以来,转移至中国中西部、越南、老挝等地,转移方向的一个共同点是由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即经济水平影响区域内产业布局,D项正确;产业升级助推亚洲经济全面发展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产业转移目的地,不能得出亚洲内部的经济互补优势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图中没有反映科技引领,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 D
11.(2025·山东威海调研)1960—1978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5.9%。如表为其1960年和1978年三类出口商品所占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
类别 年份 农产品 矿产品 制成品
1960 52 11 9
1978 21 5 21
A.集约型产业获得发展 B.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工业化战略取得成效 D.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合理化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较快,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下降,制成品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上升,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出口商品结构更加合理,可以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化,D项正确。
答案 D
12.(2024·江西宜春三模)1974年,坦桑尼亚的《每日新闻》报道,“若干世纪以来,那些从事剥削的国家仅仅是为了他们本国的发展而开发、运走和使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原料,现在那些原料受到残酷盘剥的国家终于觉醒了,终于站起来向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提出质问了”。这说明坦桑尼亚( )
A.民族民主意识成为社会共识
B.制定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策略
C.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D.试图改变单一经济的落后面貌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74年”“那些原料受到残酷盘剥的国家终于觉醒了”“终于站起来向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提出质问”可知,材料说明坦桑尼亚已经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剥削造成自身的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坦桑尼亚已独立,独立后的坦桑尼亚最大问题是经济落后,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原殖民国家,要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就要改变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摆脱原有的被剥削的局面,发展本国经济,D项正确。
答案 D
13.(2024·云南昆明三模)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材料说明拉美国家( )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B.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C.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D.摆脱了国际贸易依附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50年至1980年期间,拉美国家通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来生产本国产品和构建自主的工业体系,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并有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表明拉美国家在这一时期内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试图减少对外国技术和资本的依赖,从而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C项正确。
答案 C
14.(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16)海湾地区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中激增,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导致它们的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产油国( )
A.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B.缺乏经济自主权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未建立协作组织
解析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繁荣”,海湾地区产油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当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时,其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油国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石油产业。经济增长主要靠石油收入拉动,一旦石油价格下降,没有其他产业来支撑经济,经济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故A项正确。
答案 A
15.(2025·湖北四地七校联考高三期中)1990—1994年间,墨西哥吸引了高达1 040亿美元的外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据世界银行计算,根据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墨西哥吸引外资的数量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4%。这说明了( )
A.政治格局的变动刺激经济高速发展
B.墨西哥的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C.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
D.跨国公司推动资本全球扩张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1990—1994年间,墨西哥吸引的外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世界银行的计算表明,墨西哥吸引的外资数量应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4%,但实际上却达到了8%。这种过度的外资流入会导致经济过热、债务负担加重、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从而增加了经济风险,故选B项。
答案 B
16.(2025·山东烟台高三测试)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 )
A.西方阵营的分化 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
C.新兴国家的发展 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解析 据材料“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关系进一步深化”可知,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从隔离状态到进一步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新兴国家得到发展,故其外交自主权得以增强,与不结盟运动关系深化,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福建宁德高三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以及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所有这些都鼓舞了阿尔及利亚各阶层的反殖斗争。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迫使戴高乐政府承认阿尔及利亚的自决权。1962年3月18日,阿法双方签订埃维昂协议,7月5日阿尔及利亚独立。
——摘编自陆庭恩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非洲国家独立60余年,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未能改变的情况下,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使非洲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受到西方国家的操控。对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过高的出生率、政局动荡、经济政策的失误等因素都严重影响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摆脱对外依赖,改善政府治理。
——摘编自舒运国《试析独立后非洲国家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据材料一,概括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非洲独立运动的代表性事件。(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9分)
答案 (1)背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代表性事件:利比亚独立;埃及独立;阿尔及利亚独立。
(2)概况: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
原因:政局动荡;盲目模仿外来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策略;单一制经济结构的束缚;工业基础薄弱;过度依赖国际援助;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压制。
18.(2025·北京海淀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非西方国家来说,要完成现代化,第一步就是建立现代国家,确保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接下来是发展现代经济,完成工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需努力建设现代社会,完成社会转型,为人民创造享受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就成为现代化的三项任务,是世界各国都回避不了的历史命题。20世纪的各国历史都是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的,无论这些历史有多么复杂、多么起伏,全世界各国的历史确实都被纳入这一相同的轨道上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关键性进展。
——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12分)
答案 示例 西方殖民侵略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亚非拉人民长期进行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广大殖民地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成为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不断发展(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兴起)。
实现国家独立后,各国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争取国家富强。拉美逐渐摆脱美英控制,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主要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亚洲一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展中国家需要促进社会转型,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解决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等任务,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利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克服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训练39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2.(2024·湖南长沙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中先后有50多个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按其理念式样可分为民主的或改良的、宗教的或民族的、农业的或村社的、军事的或国家的、激进的或革命的等不同流派。这反映了 ( )
A.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新兴国家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3.(2024·福建三明三模)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 )
东亚模式 拉美模式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
政府干预 灵活务实 僵化迟钝
政治稳定 政局稳定 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
A.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 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
4.(2025·广东广州模拟)1961年初,以塞内加尔为首的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将前宗主国法国排除在新的货币决策核心之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塞内加尔等七国最终与法国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西非七国区域内的货币发行权仍属于1959年成立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在央行董事会中,法国代表与其他成员国代表的比例由原来的1∶1改为1∶2,但法国在特定议题上具有一票否决权。该协议的签订 ( )
A.掀起了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 B.表达了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
C.体现了法国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 D.动摇了殖民统治者的经济基础
5.(2025·河北衡水模拟)二战后,法国成立了“非洲事务处”,作为其处理非洲事务的核心机构;军事上,法国继续使用非洲的军事基地,并同27个国家签订军事协议;经济上,众多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在独立后使用非洲法郎作为本国货币。这表明二战后法国 ( )
A.力图压制泛非主义思想 B.对非洲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C.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 D.维护了在非洲的霸权地位
6.(2024·河北保定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非的英属殖民地在独立时,大都是通过与宗主国谈判完成的,其独立后也大都选择加入英联邦。西非的法属殖民地则大多面对宗主国的暴力镇压和同化制度,这些国家独立后,大多选择脱离法共体。据此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 B.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C.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 D.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
7.(2025·辽宁丹东模拟)如图是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统计图。据此分析,图中曲线走势 ( )
A.表明全球意识形态对抗加剧 B.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分歧严重
C.与非洲工业发展水平相一致 D.与非洲民族解放进程关系紧密
8.(2024·辽宁沈阳三模)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1991年召开的第27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签订了《关于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在34年内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非洲的联合 B.非洲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
C.非洲国家探索整体发展的道路 D.世界多极化开始影响经济领域
9.(2025·湖北黄冈高三期中)1945年到80年代,在19个拉美国家,发生过约100次军事政变。60年代先后有13个国家通过政变建立了新的军人政权,新的军人政权与旧式军人政权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本质仍然是军事独裁统治。这说明 ( )
A.冷战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 B.大棒政策对拉美国家的压迫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瓦解 D.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方式
10.(2024·辽宁大连模拟)如图为东亚及东南亚产业转移目的地变化图,这反映了 ( )
A.产业升级助推亚洲经济全面发展
B.亚洲内部的经济互补优势明显
C.科技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D.经济水平影响区域内产业布局
11.(2025·山东威海调研)1960—1978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5.9%。如表为其1960年和1978年三类出口商品所占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 )
类别 年份
农产品 矿产品 制成品
1960 52 11 9
1978 21 5 21
A.集约型产业获得发展 B.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工业化战略取得成效 D.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合理化
12.(2024·江西宜春三模)1974年,坦桑尼亚的《每日新闻》报道,“若干世纪以来,那些从事剥削的国家仅仅是为了他们本国的发展而开发、运走和使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原料,现在那些原料受到残酷盘剥的国家终于觉醒了,终于站起来向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提出质问了”。这说明坦桑尼亚 ( )
A.民族民主意识成为社会共识 B.制定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策略
C.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D.试图改变单一经济的落后面貌
13.(2024·云南昆明三模)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各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产自己的产品、构建自主工业体系,以期摆脱供应链末端的不利地位。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相继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材料说明拉美国家 ( )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B.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C.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 D.摆脱了国际贸易依附地位
14.(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16)海湾地区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中激增,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导致它们的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由于上述产油国 ( )
A.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B.缺乏经济自主权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未建立协作组织
15.(2025·湖北四地七校联考高三期中)1990—1994年间,墨西哥吸引了高达1 040亿美元的外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据世界银行计算,根据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墨西哥吸引外资的数量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4%。这说明了 ( )
A.政治格局的变动刺激经济高速发展 B.墨西哥的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C.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 D.跨国公司推动资本全球扩张
16.(2025·山东烟台高三测试)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 ( )
A.西方阵营的分化 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
C.新兴国家的发展 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福建宁德高三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以及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所有这些都鼓舞了阿尔及利亚各阶层的反殖斗争。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迫使戴高乐政府承认阿尔及利亚的自决权。1962年3月18日,阿法双方签订埃维昂协议,7月5日阿尔及利亚独立。
——摘编自陆庭恩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非洲国家独立60余年,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未能改变的情况下,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使非洲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受到西方国家的操控。对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过高的出生率、政局动荡、经济政策的失误等因素都严重影响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摆脱对外依赖,改善政府治理。
——摘编自舒运国《试析独立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据材料一,概括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非洲独立运动的代表性事件。(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9分)
18.(2025·北京海淀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非西方国家来说,要完成现代化,第一步就是建立现代国家,确保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接下来是发展现代经济,完成工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需努力建设现代社会,完成社会转型,为人民创造享受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就成为现代化的三项任务,是世界各国都回避不了的历史命题。20世纪的各国历史都是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的,无论这些历史有多么复杂、多么起伏,全世界各国的历史确实都被纳入这一相同的轨道上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关键性进展。
——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12分)
训练39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B [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二战后的移民潮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宗主国人民返回本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独立国家大多不与美苏结盟,美苏冷战的重点在欧洲,排除A项;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不是移民回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B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虽然它们流派不同,但都希望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经济发展的愿望,B项正确。]
3.A [根据材料“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政局稳定;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也就不同,反映出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这些国家是否是独立自主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国家都没有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排除。故选A项。]
4.B [据材料可知,非洲国家强烈主张减少宗主国对其影响,体现了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独立国家的主权诉求,没有体现掀起民族独立风暴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非洲国家的诉求,而非法国的主动选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该签订对殖民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法国通过成立“非洲事务处”继续使用军事基地、签订军事协议等措施,继续控制非洲国家,这表明二战后法国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C项正确;泛非主义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潮,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强调全世界黑人的共同利害关系和互助合作,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成立“非洲事务处”等措施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法国在非洲拥有霸权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6.D [根据材料信息,英属与法属殖民地实现民族独立后,对待前宗主国的态度差异较大,这是因为英国采用相对柔和的方式对待西非的反殖民活动,而法国则是用暴力手段镇压其殖民地,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英法殖民地的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无法得出“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的结论,排除A项;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殖民地独立后对宗主国的态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而“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D [根据统计图可知,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最多,这与20世纪60年代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多有关。以后不断下降,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少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已独立,因此新独立国家很少,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也就少。可见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变化,与非洲民族解放进程关系紧密,D项正确。]
8.C [据题意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组建了大量经济合作组织,而且还规定在34年内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说明非洲国家在探索整体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非洲的经济联合,并没有说明非洲联合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非洲国家的经济联合,没有体现政治联合,排除B项;“开始影响”的说法无从体现,世界多极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要早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45至80年代,拉美国家发生多次军事政变,多个国家通过政变建立军人政权,本质都是军事独裁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拉美独立后军事上形成考迪罗独裁统治,这种政治文化影响到二战后的拉美地区,即拉美国家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方式,故选D项。]
10.D [根据图片可知,20世纪60—70年代产业转移目的地是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20世纪80—90年代转移到中国东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到21世纪以来,转移至中国中西部、越南、老挝等地,转移方向的一个共同点是由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即经济水平影响区域内产业布局,D项正确;产业升级助推亚洲经济全面发展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产业转移目的地,不能得出亚洲内部的经济互补优势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图中没有反映科技引领,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据表格信息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较快,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下降,制成品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上升,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出口商品结构更加合理,可以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化,D项正确。]
12.D [根据题干信息“1974年”“那些原料受到残酷盘剥的国家终于觉醒了”“终于站起来向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提出质问”可知,材料说明坦桑尼亚已经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剥削造成自身的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坦桑尼亚已独立,独立后的坦桑尼亚最大问题是经济落后,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原殖民国家,要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就要改变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摆脱原有的被剥削的局面,发展本国经济,D项正确。]
13.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50年至1980年期间,拉美国家通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来生产本国产品和构建自主的工业体系,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并有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表明拉美国家在这一时期内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试图减少对外国技术和资本的依赖,从而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C项正确。]
14.A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繁荣”,海湾地区产油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当1980—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时,其石油收入锐减,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下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油国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石油产业。经济增长主要靠石油收入拉动,一旦石油价格下降,没有其他产业来支撑经济,经济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故A项正确。]
15.B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1990—1994年间,墨西哥吸引的外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世界银行的计算表明,墨西哥吸引的外资数量应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4%,但实际上却达到了8%。这种过度的外资流入会导致经济过热、债务负担加重、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从而增加了经济风险,故选B项。]
16.C [据材料“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关系进一步深化”可知,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从隔离状态到进一步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新兴国家得到发展,故其外交自主权得以增强,与不结盟运动关系深化,故选C项。]
17.(1)背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反帝反殖为主要内容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争取独立斗争的支持;法国国内民主人士反对殖民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代表性事件:利比亚独立;埃及独立;阿尔及利亚独立。
(2)概况:经济发展取得诸多进步,但总体长期缓慢,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
原因:政局动荡;盲目模仿外来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策略;单一制经济结构的束缚;工业基础薄弱;过度依赖国际援助;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压制。
18.示例 西方殖民侵略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亚非拉人民长期进行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广大殖民地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成为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不断发展(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兴起)。
实现国家独立后,各国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争取国家富强。拉美逐渐摆脱美英控制,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主要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亚洲一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展中国家需要促进社会转型,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解决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等任务,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利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克服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