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春》助读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梳理文中字词并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
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对其进行赏析。
一、知识储备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散文,作者 ,字 ,号 ,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其代表作主要有诗文集《 》,散文集有《 》《 》《你我》等。
2.“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诗出自南宋 的《绝句》。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是为了表现春风的柔和。
(二)背景链接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时作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写本文时,作者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文体知识
散 文
定义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叙事、抒情类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聚”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又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类别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包括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
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常借对古今故事、花鸟虫草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
(四)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如本课中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二、字词积累
(一)字音、字形
1.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1)风轻悄悄( )的,草软绵绵的。
【小提示:查阅工具书,从“记少不记多”的角度,识记“悄”的读音——教师点拨:“悄”是多音字,只在连用时读qiāo,如静悄悄;其余都读qiǎo,如悄无声息。类似的多音字还有不少,如“巷”“作”“拾”等都是如此,请你查阅读工具书,积累更多此类的多音字,掌握多音字识记的规律】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 )酿( )。
(3)鸟儿将kē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亮地响。
【小提示:查阅工具书,辨析“嘹、潦、僚、缭”等形近字——教师点拨:这些形近字形旁不同,声旁相同。我们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如“嘹(liáo)亮、潦(liáo)草、官僚(liáo)、缭(liáo)绕”等,其中这些形近字的读音相同,但因形旁不同,意义则不同。记忆时,要举一反三,丰富联想,提高效率】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 ) 嫩嫩的( ) 嗡嗡( )
酝酿( ) 窠巢( ) 喉咙( )
宛转( ) 应和( ) 嘹亮( )
烘托( ) 稀疏( ) 风筝( )
筋骨( ) 抖擞( ) 健壮( )
( )应和 ( )黄晕
( )和平 ( )头晕
( )和药
( )和泥 ( )涨水
( )和牌 ( )头昏脑涨
(二)理解词语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形容高兴的样子。( )
②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
③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
④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⑤鸟兽昆虫的窝。( )
⑥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⑦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
⑧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
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
⑩(声音)清晰响亮。( )
昏黄,不明亮。( )
陪衬,使明显突出。( )
寂静,没有声音。文中指静静地不发出声音。( )
振作。( )
文中指婴儿出生。( )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本词修饰的是女子,不能修饰男子,注意不要用错对象。)( )
二、整体阅读
(一)梳理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我们尝试通过解读题目,梳理思路,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1.划分段落。
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年之计在于春。”作者以“春”为题,统领文章。围绕题目,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请速读课文,用最简练的文字为这些春日图景命名,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春日图景 名称 描写角度(或顺序) 个性 写作手法
春草图 由景到人 ①____________ 正面与侧面结合
②____________ 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 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⑥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触觉、嗅觉、听觉 暖、柔、香、悦耳 ⑦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由景到人、由近及远 连绵、细密、轻柔 ⑧_____________
迎春图 由景到人 ⑤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
3.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
(二)体会情感
越是优美的文章,越要大声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方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经典散文,朗读时要特别注意通过重音和停连来表现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的节奏,让声音传递出画面感和生命力。
1.“重音”和“停连”。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 连接 。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还要照顾到听者的感知和理解习惯。 停顿可以用“ | ”和“∧”来标示, 前 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 ”来标示,表明 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
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朗读写话。
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想像所描绘春景,直至能背诵。然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用句式“我最喜欢……,你看……”。(结合课文的语句,展开想像,说出你“看”到的画面以及你的理解即可。)写一段话。
探究写法
探究要点一:[关键词:多感官描写景物]
1.景物描写,要注重多角度、多感官的去感受它们,描写它们。如此,才能让画面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写嗅觉的:_______ (2)写听觉的:______
(3)写触觉的:_______
2.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像,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二例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赏析:
探究要点二:[关键词:用词角度]
◎请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点,并细心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特点: 效果: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特点: 效果: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特点: 效果:
(4)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特点: 效果:
探究要点三:[关键词:句式特点]
◎请从句式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赏析: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赏析:
探究要点四:[关键词:修辞手法]
1.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且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请据此赏析下面句子。
(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
明确:“粉尘”的细小在“形似” 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不够形象,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遍地是”没有共性,缺乏灵动与生机。
3.“好的比喻”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备哪些要素
明确: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凸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
【考点链接】常见题型:
1.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语句。
答题指导:
修辞 作用及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对比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反复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对偶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三、随课练习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 ) 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 hóu咙( ) 应和(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酝酿”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卖弄”为贬义词。
B.“呼朋引伴”“繁花嫩叶”两个词语结构相同。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一句中,“牧童”“短笛"是名词,“这”是指示代词,“嘹亮”是形容词,“响”是动词。
D.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和欢快的春风图。
(5)“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为什么?
2.2020春晚开场舞《春潮颂》“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秧歌迎新春”拉开了新年的序曲;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草儿绿了,杏花开了,燕子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1)【春之别称】人们对春天的称呼特别多,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两个。
(2)【春之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段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3)【春之诗词】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4)【春之赞歌】朱自清在《春》中这样描写野花:“(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请仿照该句的句式描写一种春天的事物。
晕
和
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春》助读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梳理文中字词并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
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对其进行赏析。
一、知识储备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散文,作者 ,字 ,号 ,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其代表作主要有诗文集《 》,散文集有《 》《 》《你我》等。
2.“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诗出自南宋 的《绝句》。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是为了表现春风的柔和。
答案提示:
1.朱自清 佩弦 秋实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2.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和尚
(二)背景链接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时作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写本文时,作者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文体知识
散 文
定义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叙事、抒情类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聚”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又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类别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包括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
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常借对古今故事、花鸟虫草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
(四)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如本课中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二、字词积累
(一)字音、字形
1.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1)风轻悄悄( )的,草软绵绵的。
【小提示:查阅工具书,从“记少不记多”的角度,识记“悄”的读音——教师点拨:“悄”是多音字,只在连用时读qiāo,如静悄悄;其余都读qiǎo,如悄无声息。类似的多音字还有不少,如“巷”“作”“拾”等都是如此,请你查阅读工具书,积累更多此类的多音字,掌握多音字识记的规律】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 )酿( )。
(3)鸟儿将kē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亮地响。
【小提示:查阅工具书,辨析“嘹、潦、僚、缭”等形近字——教师点拨:这些形近字形旁不同,声旁相同。我们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如“嘹(liáo)亮、潦(liáo)草、官僚(liáo)、缭(liáo)绕”等,其中这些形近字的读音相同,但因形旁不同,意义则不同。记忆时,要举一反三,丰富联想,提高效率】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答案提示:
1.qiāo 2.yùn niànɡ 3.窠 宛 hè 嘹 4.yùn
2.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 ) 嫩嫩的( ) 嗡嗡( )
酝酿( ) 窠巢( ) 喉咙( )
宛转( ) 应和( ) 嘹亮( )
烘托( ) 稀疏( ) 风筝( )
筋骨( ) 抖擞( ) 健壮( )
( )应和 ( )黄晕
( )和平 ( )头晕
( )和药
( )和泥 ( )涨水
( )和牌 ( )头昏脑涨
答案提示:
朗润(rùn) 嫩嫩的(nèn) 嗡嗡(wēnɡ)
酝酿(yùn niànɡ) 窠巢(kē) 喉咙(hóu lónɡ)
宛转(wǎn) 应和(hè) 嘹亮(liáo)
烘托(hōnɡ) 稀疏(shū) 风筝(zhenɡ)
筋骨(jīn) 抖擞(dǒu sǒu) 健壮(jiàn)
(hè)应和 (yùn)黄晕
(hé)和平 (yūn)头晕
(huò)和药
(huó)和泥 (zhǎnɡ)涨水
(hú)和牌 (zhànɡ)头昏脑涨
(二)理解词语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形容高兴的样子。( )
②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
③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
④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⑤鸟兽昆虫的窝。( )
⑥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⑦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
⑧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
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
⑩(声音)清晰响亮。( )
昏黄,不明亮。( )
陪衬,使明显突出。( )
寂静,没有声音。文中指静静地不发出声音。( )
振作。( )
文中指婴儿出生。( )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本词修饰的是女子,不能修饰男子,注意不要用错对象。)( )
答案提示:①欣欣然 ②朗润 ③赶趟儿 ④酝酿 ⑤窠巢 ⑥呼朋引伴 ⑦卖弄 ⑧宛转 ⑨应和 ⑩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抖擞 落地 花枝招展
二、整体阅读
(一)梳理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我们尝试通过解读题目,梳理思路,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1.划分段落。
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写人们盼春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借助一幅幅图画描绘春天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2.“一年之计在于春。”作者以“春”为题,统领文章。围绕题目,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请速读课文,用最简练的文字为这些春日图景命名,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春日图景 名称 描写角度(或顺序) 个性 写作手法
春草图 由景到人 ①____________ 正面与侧面结合
②____________ 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 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⑥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触觉、嗅觉、听觉 暖、柔、香、悦耳 ⑦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由景到人、由近及远 连绵、细密、轻柔 ⑧_____________
迎春图 由景到人 ⑤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①嫩、绿、多、软 ②春花图 ③春风图 ④春雨图 ⑤充满希望、富有生气 ⑥虚实结合 ⑦多感官描写 ⑧动静结合 ⑨与开头呼应
3.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烘托了迎春图。
(二)体会情感
越是优美的文章,越要大声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方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经典散文,朗读时要特别注意通过重音和停连来表现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的节奏,让声音传递出画面感和生命力。
1.“重音”和“停连”。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 连接 。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还要照顾到听者的感知和理解习惯。 停顿可以用“ | ”和“∧”来标示, 前 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 ”来标示,表明 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
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朗读写话。
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想像所描绘春景,直至能背诵。然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用句式“我最喜欢……,你看……”。(结合课文的语句,展开想像,说出你“看”到的画面以及你的理解即可。)写一段话。
示例:我最喜欢“春草图”,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它充满生机,“嫩嫩的,绿绿的”显得嫩绿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吸引着孩子们不由得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多么地舒服,多么地惬意啊!
探究写法
探究要点一:[关键词:多感官描写景物]
1.景物描写,要注重多角度、多感官的去感受它们,描写它们。如此,才能让画面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写嗅觉的:_______ (2)写听觉的:______
(3)写触觉的:_______
2.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像,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二例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赏析:
参考答案:
1.(1)②(2)③④(3)①
2.作者用视觉,写了春天的色彩,又用听觉,写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又展开想像,写听到春的美妙旋律,勾画了一幅春的立体画,把春天写得形象、可感。
探究要点二:[关键词:用词角度]
◎请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点,并细心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特点: 效果: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特点: 效果: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特点: 效果:
(4)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特点: 效果:
参考答案:
(1)叠词。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突出小草不知不觉生长出来且嫩绿可爱的特点,各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运用动词,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它们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
(4)“逼”,动词,逼迫的意思,这里是写小草青得亮丽夺目,表现了它们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
探究要点三:[关键词:句式特点]
◎请从句式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赏析: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赏析:
参考答案:
(1)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的前面,作者将其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初生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是双重比喻,“眨呀眨的”写出了野花的动态。
探究要点四:[关键词:修辞手法]
1.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且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请据此赏析下面句子。
(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参考答案:
(1)春风 母亲的手 柔和
(2)春雨 牛毛 花针 细丝 密而细
(3)春天 娃娃 崭新
2.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
明确:“粉尘”的细小在“形似” 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不够形象,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遍地是”没有共性,缺乏灵动与生机。
3.“好的比喻”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备哪些要素
明确: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凸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
【考点链接】常见题型:
1.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语句。
答题指导:
修辞 作用及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对比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反复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对偶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三、随课练习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 ) 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 hóu咙( ) 应和(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酝酿”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卖弄”为贬义词。
B.“呼朋引伴”“繁花嫩叶”两个词语结构相同。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一句中,“牧童”“短笛"是名词,“这”是指示代词,“嘹亮”是形容词,“响”是动词。
D.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和欢快的春风图。
(5)“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为什么?
2.2020春晚开场舞《春潮颂》“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秧歌迎新春”拉开了新年的序曲;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草儿绿了,杏花开了,燕子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1)【春之别称】人们对春天的称呼特别多,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两个。
(2)【春之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段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3)【春之诗词】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4)【春之赞歌】朱自清在《春》中这样描写野花:“(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请仿照该句的句式描写一种春天的事物。
参考答案:
1.(1)kē 喉 hè
(2)清风 轻风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 A
(5)“抚摸”一词用得好。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
2.(1)(示例)三春、九春、芳春、阳春。
(2)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3)示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示例)蝴蝶舞在花丛中,像花瓣,像树叶,还飘呀飘的。
晕
和
涨
晕
和
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