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课件(53页PPT)+跟踪检测(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讲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课件(53页PPT)+跟踪检测(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6 09:53:14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基础落实课)
第 3 讲
1
课前基础先行
2
逐点清(一) 自由落体运动
CONTENTS
目录
3
逐点清(二) 竖直上抛运动
4
课时跟踪检测
课前基础先行
0
g
gt
2gx
自由落体
v0-gt
-2gx
情境创设 
在无风的雨天,水滴从屋檐处无初速度的一滴滴下落,水滴滴在屋檐下的石板上,不计水滴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
理解判断 
(1)水滴做自由落体运动,水滴下落的高度与时间成正比。 ( )
(2)水滴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等于9.8 m/s2。 ( )
(3)水滴下落过程中,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大小之比为1∶2∶3∶…∶n。 ( )
(4)水滴滴在屋檐下的石板上后,又竖直向上溅起,水滴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处于平衡状态。 ( )
×
×

×
逐点清(一) 自由落体运动
课堂
1.[自由落体运动中基本公式的应用]
(2024·长春高三模拟)一个物体从离地面某一高度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该物体第1 s内的位移恰为最后1 s内位移的二分之一,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取10 m/s2,则它开始下落时距落地点的高度为(  )
A.15 m B.12.5 m
C.11.25 m D.10 m
|题|点|全|练|

2.[自由落体运动中“比例关系式”的应用]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1 s内、前2 s内、前3 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是1∶3∶5
B.在相邻两个1 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10 m
C.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在1 s末、2 s末、3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3∶5

解析:在前1 s内、前2 s内、前3 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是1∶4∶9,故A错误;
在相邻两个1 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Δx=gT2=10 m,故B正确;
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为1∶3∶5,所以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3∶5,故C错误;
在1 s末、2 s末、3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故D错误。
3.[多物体自由落体运动问题]
取一根长2 m左右的细线、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
在线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再系一个,以后垫圈
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所示。
站在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
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上的金属盘。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第2、3、4、5各垫圈(  )

解析:松手后4个垫圈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看成一个铁垫圈自由下落,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由初始时各垫圈的间距知各垫圈落到盘上的时间间隔相等,故A错误,B正确;
因为各垫圈落到盘上的时间间隔相等,则各垫圈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之比为1∶2∶3∶4,根据v=gt可知,速率之比为1∶2∶3∶4,故C、D错误。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关系及推论等规律解题。
(1)从开始下落,连续相等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7∶…
(2)Δv=gΔt,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同。
(3)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下落的高度之差Δh=gT2。
|精|要|点|拨| 
2.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运动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等效于竖直下抛运动,应该用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去解决此类问题。
3.将几个物体的独立运动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彼此间可能会产生干扰,这样远没有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那么直接明了,如果能将多个物体的运动等效为一个物体的运动,自然会简化研究过程。如第3题中将多个铁垫圈的运动转化为一个铁垫圈的运动。
逐点清(二) 竖直上抛运动
课堂
1.重要特性
(1)对称性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多解。
2.研究方法
分段研究 上升阶段: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
续表
[典例] (2024·孝感高三调研)在某次跳水比赛中,一
位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起双臂直
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
后重心升高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
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求:(计
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 m/s2)
(1)运动员起跳时的速度大小v0;
(2)从离开跳台到手接触水面所经历的时间t(本问结果可保留根号)。
[解析] (1)上升阶段有0-v02=-2gh
代入数据解得v0=3 m/s。
考法全训
考法1 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1.如图所示,杂技演员表演抛球游戏,他一共有4个
球,每隔相等的时间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不计一切阻
力,小球间互不影响),若每个球上升的最大高度都是1.8
米,忽略每个球在手中的停留的时间,重力加速度g取
10 m/s2,则杂技演员刚抛出第4个球时,第1个球和第2个球之间的距离与第3个球和第4个球之间的距离之比为(  )
解析:因每隔相等的时间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故4个小球之间相邻两小球的时间间隔相等。根据竖直上抛运动中竖直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的对称性,上升时间等于下降时间,故第4个小球刚抛出时,第2个小球上升到最高点,第一个小球与第三个小球在同一高度,因此考虑竖直上抛的对称性结合逆向思维可得出,

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即第1个球和第2个球之间的距离与第3个球和第4个球之间的距离之比为1∶3,故选C。
2.(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检测)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常用“对称自由下落法”测重力加速度g的值。如图所示,在某地将足够长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放置,自直管下端竖直上抛一小球,测得小球两次经过a点的时间间隔为Ta,两次经过b点的时间间隔为Tb,又测得a、b两点间距离为h,则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值为(  )


考法2 竖直上抛运动的多解性


课时跟踪检测
1
2
3
4
5
6
7
8
9
1.(2024·西安高三调研)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约为(  )
A.2 m/s B.4 m/s
C.6 m/s D.8 m/s

1
5
6
7
8
9
2.某同学看到桥上掉下一把钥匙,此时,一只小船前端恰好在钥匙正下方20 m处,船以2 m/s的速度向前运动,那么船至少多长才可以让钥匙掉在小船上(  )
A.2 m B.4 m
C.6 m D.8 m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4.(多选)如图所示的自由落锤式强夯机将8~30 t的
重锤从6~30 m高处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实。某
次重锤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已知重锤在空中运动的时
间为t1、从自由下落到运动至最低点经历的时间为t2,重
锤从地面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可视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次夯土作业(  )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7.(2024·沧州高三调研)打弹弓是一款传统游戏,
射弹花样繁多,燕子钻天是游戏的一种,如图所示,
一表演者将弹丸竖直向上射出后,弹丸上升过程中在
最初1 s内上升的高度与最后1 s内上升的高度之比为9∶1。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弹丸在上升过程中最初1 s内中间时刻的速度大小和上升的最大高度分别为(  )
A.45 m/s 125 m B.45 m/s 75 m
C.36 m/s 125 m D.36 m/s 75 m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1
5
6
7
8
9
2
3
4
√课时跟踪检测(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2024·西安高三调研)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约为(  )
A.2 m/s B.4 m/s
C.6 m/s D.8 m/s
2.某同学看到桥上掉下一把钥匙,此时,一只小船前端恰好在钥匙正下方20 m处,船以2 m/s的速度向前运动,那么船至少多长才可以让钥匙掉在小船上(  )
A.2 m B.4 m
C.6 m D.8 m
3.(2024·烟台高三检测)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小球从光电门正上方由静止自由下落,开始时球心到光电门的距离为h,经过时间t小球的下边缘开始挡光,小球挡光的总时间为Δt,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下落的加速度等于
B.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大于
C.球心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等于
D.球心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于
4.(多选)如图所示的自由落锤式强夯机将8~30 t的重锤从6~30 m高处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实。某次重锤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已知重锤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t1、从自由下落到运动至最低点经历的时间为t2,重锤从地面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可视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次夯土作业(  )
A.重锤开始自由下落时离地高度为gt12
B.重锤接触地面后下降的距离为gt1t2
C.重锤接触地面后的加速度大小为
D.重锤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大于接触地面后的平均速度
5.(2024·佛山高三模拟)甲、乙两个小球先后从同一水平面的两个位置,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小球距抛出点的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则两小球同时在同一水平线上时,距离抛出点的高度为(  )
A.gt22 B.g(t22-t12)
C.g(t22-t12) D.g(t22-t12)
6.音乐喷泉是一种为了娱乐而创造出来的可以活动的喷泉,随着音乐变换,竖直向上喷出的水柱可以高达几十米。现有一音乐喷泉,喷出的水经2 s到达最高点,把水喷射的总高度分成四等份,水通过前两等份高度用时记为t1,通过最后一等份高度用时记为t2。不计空气阻力,则满足(  )
A.1<<3 B.3<<5
C.5<<7 D.7<<9
7.(2024·沧州高三调研)打弹弓是一款传统游戏,射弹花样繁多,燕子钻天是游戏的一种,如图所示,一表演者将弹丸竖直向上射出后,弹丸上升过程中在最初1 s内上升的高度与最后1 s内上升的高度之比为9∶1。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弹丸在上升过程中最初1 s内中间时刻的速度大小和上升的最大高度分别为(  )
A.45 m/s 125 m B.45 m/s 75 m
C.36 m/s 125 m D.36 m/s 75 m
8.(202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所示,从空中将小球P从a点竖直向上抛出的同时,将小球Q从c点由静止释放,一段时间后Q在a点正下方的b点时追上P,此过程中两小球均未落地且没有发生碰撞。若a、b两点间的高度差为h,c、a两点间的高度差为2h。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两小球均可视为质点,则小球P相对抛出点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
A. B.
C. D.h
9.(2024·九江三校联考)如图所示,地面上方离地面高度分别为h1=6L、h2=4L、h3=3L的三个金属小球a、b、c,若先后释放a、b、c,三球刚好同时落到地面上,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a与b开始下落的时间差等于b与c开始下落的时间差
B.a、b、c三小球运动时间之比为∶2∶1
C.a比b早释放的时间为2(-)
D.三小球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之比是6∶4∶3
课时跟踪检测(三)
1.选B 由题可知,人的重心在跳高时升高约0.9 m,因而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v0=≈4 m/s,故选B。
2.选B 设船长为l,钥匙下落所需时间为t,根据公式h=gt2,解得钥匙下落时间t=2 s,故船的长度至少为l=vt=4 m,故选B。
3.选D 开始时球心到光电门的距离为h,经过时间t小球的下边缘开始挡光,则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为x=h-Rv,即球心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于,故C错误,D正确。
4.选AC 由题意可知,重锤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作出v 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可知,重锤开始自由下落时离地高度为h1=gt1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可知,重锤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接触地面后的平均速度,A正确,D错误;根据x=t,可知,重锤开始自由下落时离地高度h1和重锤接触地面后下降距离h2之比为=,故重锤接触地面后下降的距离为h2=gt1(t2-t1),B错误;根据v=at可知,重锤接触地面后的加速度大小为a==,C正确。
5.选D 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竖直向上运动到同一水平线上时,乙小球的运动时间为t=,甲小球到达的最高点高度为h=g2=gt22,甲小球下落的高度为h′=g-2=gt12,故该位置距离抛出点的高度为h″=h-h′=g(t22-t12),故选D。
6.选A 设上升最大高度为4h,喷泉向上喷的逆过程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h=gt2,解得总时间为t=,通过最后一等份高度h=gt22,解得t2=,水通过后两等份高度2h=gt′2,解得t′=,水通过前两等份高度用时t1=t-t′=-,所以==1+,则1<<3,故选A。
7.选A 射出的弹丸做竖直上抛运动,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的逆运动,由运动学公式h=gt2,弹丸最后1 s内上升的高度等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最初1 s内下落的高度,h1=×10×12 m=5 m,则上升过程中最初1 s内上升的高度h2=9h1=45 m,上升过程中最初1 s内中间时刻的速度v== m/s=45 m/s,设弹丸向上射出时初速度为v0,则v=v0-10×0.5 m/s,可得v0=50 m/s,弹丸上升的最大高度h3==125 m,故选A。
8.选B Q做自由落体运动,有xQ=3h=gt2,解得t=,从抛出到相遇,以向下为正方向,可得xP=-v0t+gt2,据几何关系可得xQ-xP=2h,解得v0=,P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m==,故选B。
9.选C 由h=gt2得,ta=,tb=,tc=,则(ta-tb)>(tb-tc),a、b、c三小球运动时间之比为∶2∶,a比b早释放的时间为Δt=ta-tb=2(-) ,A、B错误,C正确;根据v2=2gh得,三小球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之比是∶2∶,D错误。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