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新城中学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4 分)根据要求答题。
“争”的早期字,上面是“爪”(手),下面是“又”(手),两只手拉扯夺取中
间“凵”形之物:两“手”及“凵”共同组成了“争”。后来字形发生改变,中间之物
慢慢与下面一只手发生交错,形成后来的字形。
小结:
(1)看字形演变,“争”在造字上属于 (选择字母) (A.象形 B.会意
C.形声 D.假借)(1 分)
(2)看字义演变,“争”的本义是 (填空)(2 分)
(3)缘远流长的汉字,将承载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芳华永住。(2 分)
→修改小结 3 划线词中的错别字:① 改为 ;② 改为
2.(8 分)【资料:“争”字表现】
“争”之诗文表达
摘录古诗文中体现“争”的诗句,完成以下填空。
《关雎》写“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① ,② ”,王人公尽情展现自己,告
第 1页(共 26页)
诉我们,爱情或事业,我们要勇于去争取;孟浩然的“③ ,端居耻圣明”,表达自己想出仕
的心,告诉我们,自己的追求,要勇于去争取;《庄子》中“水击三千里,④ ”告诉我
们,要有大鹏般一飞冲天,争高直指的远大志向;苏轼的“⑤ , ”,告诉
我们,面对现实的苦难,我们要争其必然,坚守傲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陆游的“⑥
, ”(《卜算子 咏梅》)告诉我们,要像梅一样独立不倚,不争也是一种智
慧。
3.(4 分)小文搜集到了课外古诗《金钱花》,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罗隐的“争”。
金钱花
【唐】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别①将。
【注释]①劚(zhú):掘,砍。
4.(4 分)“争”的精神在中外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小文想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寻找“争”之精神,
请你结合相关人物的具体经历,帮助小文丰富“争”之精神的理解。
二、阅读
5.(17 分)小文对“赛龙舟”民俗活动很感兴趣,他收集了下列资料,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甲】
竞渡诗①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②。
鼙鼓③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④,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卢肇状元及第而归,在江宁观看竞渡后触景生情而作。②发机:这
里指龙船比赛开始时发出的指示号令。③鼙(pí)鼓: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鼓。④譀(hàn):吼叫,叫
喊。
【乙】
金山竞渡
第 2页(共 26页)
〔明〕张岱①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②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西湖竞渡,
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州龙船一
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③绣伞,取其绚;撞钲
挝④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⑤;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⑥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
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
蚴捷捽⑦,蟠委⑧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⑨齐开,两岸沓沓然
而沸。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②己巳:
崇祯二年。下文的“辛未”“壬午”分别指崇祯四年、崇祯十五年。③旌幢(chuáng):泛指旗帜。④钲
(zhēng):古乐器。挝(zhuā):击,打。⑤锷(è):原指剑刃,这里指兵器锋利的意思。⑥敁敠(diān
duō):这里形容人倒挂的样子。⑦百蚴(jié)捷捽(zuó):形容竞渡者身手敏捷。⑧蟠委:盘旋环绕。
⑨艓(dié):小船。
(1)根据要求解释加点字。(5 分)
文言现象 例句 解释加点字
一词多义 龙船无瓜州比 ①比: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②比:
古今异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③亲:
词类活用 蚁附蜂屯 ④蚁
【课内迁移】斗折蛇形(《小石潭记》)
通假字 学学半(《虽有嘉肴》) ⑤学
(2)比较阅读,理解意蕴。
①【甲】【乙】两篇古诗文都运用了 A (填修辞手法)来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突出了龙舟
竞渡的 B (填特点),表达了 C 的情感。(3 分)
②细读发现,【甲】诗虽然写的是龙舟竞渡,但在情感表达上似乎还有所寄寓,请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
背景,具体分析【甲】诗的情感。(4 分)
第 3页(共 26页)
③【乙】文以《金山竞渡》为题,请结合内容说说“竞”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感受到古人怎样的“龙
舟精神”。(3 分)
(3)小文投集的下列古诗词中,无法体现端午民俗的一项是 (2 分)
A.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他乡共龄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D.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6.(2 分)学校文化长廊里挂起了很多书法作品,小文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后和你交流对下面
这幅作品的看法。请你选出对这幅作品评论不正确的一项( )
A.这幅作品的字体是篆书,和许慎《说文解字》里的“籀文”类似。
B.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有了“隶书”。
C.这幅作品应该从右向左欣赏,第一个是指事字,第四个是象形字。
D.这幅作品旨在鼓励人们要讲求诚信,所以挂在书房最合适。
7.(12 分)组合文本阅读。
班级举行“以和为贵”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为此设计宣传板报,共分四个板块,分别搜集了相应的材
料来呈现。
板块一:初探“和”的源流
第 4页(共 26页)
由于汉字的发展,“和”由篆书逐渐演变为楷书,意义也不断演变, ,就有
了引申为“和谐、和睦、和顺、温和、调和”等意义,这时的读音都逐渐演变为 hé。“和”与“战”相对,
如“和平”与“战争”。古代车上有两种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的叫“和”,挂在车驾上的叫“鸾”,统称
为“和鸾”。成语“琴瑟和鸣”出自《诗 小雅 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意思是多指夫妻间情投意
合,志趣相投,就好像琴和瑟之间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意义沿用至今。
板块二: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乎义,而非执巳之见,无
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板块三:
在黄山黟县,人民调解“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一方特色。
“作退一步想”思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西递人胡文照任官期
间,运用“作退一步想”理念治理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辞官归隐后,他将治理地方心得用于教育族人
并做到身体力行。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他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
退一步,并在门额上亲笔题下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
互让互谅,处事要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家族内部要勤俭为本、敬老爱幼、敦亲睦邻、敬宗睦
第 5页(共 26页)
族。
当地政法机关将胡文照的“作退一步想”哲学思想融入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调解成功率高
达 98%以上,一年大概要成功调解 2000 多件纠纷。
板块四:探讨“和”的尺度
……
回顾中美经贸磋商一年多的历程,双方有重要进展,也几经反复,中方将这些视为国家谈判过程中正
常的小曲折,始终以最大诚意推进磋商,因为中方深知:贸易战没有赢家,加征关税不利于中美双方,也
不利于全世界;合作,才是中美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合作是有原则的。中方的三大核心关切,实际上
把经贸磋商的“红线”与“底线”公之于众,是绝不允许美方挑战和逾越的。
……
所以,美国的极限施压并没什么好怕的,反而是施压越大,中国的定力越强。对于贸易战,中国早就
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面对美国的软硬两手,中国也早已给出答案:谈,大
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在实现民族复兴
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不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道
坎儿,没什么大不了,中国势必化危为机,借此来检验自身的能力,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美国下一步是要谈,还是要打,抑或是采取别的动作,中国都已备足了政策工具箱,
做好了全面应对的准备。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
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新闻联播《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1)下面词语中的“和”与“以和为贵”的“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和衷共济
B.曲高和寡
C.和颜悦色
D.和盘托出
(2)班级举行“以和为贵”主题班会活动,请在相应的横线处填上活动名称。(2 分)
(3)在板块一的材料中填上合适的语句,使之简明连贯。(2 分)
(4)板块四中的讲话一经播放就登上热搜榜第一的位置,请结合演讲词特点分析原因。(3 分)
(5)活动结束后,小新对“和”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觉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最终选
择了达雅作为伴侣也与“和”有关,你赞同么?结合文本说明理由。(3 分)
第 6页(共 26页)
8.(14 分)阅读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选文《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完成下列各题。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娟
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
脚无力抵及的地方。
②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颠簸起伏。整个
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③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正前方的那一股,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
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
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
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
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
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④【A】中途休息的时候,对着车上的观后镜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
定睛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色的了……全是给风吹的,沾满了泥土,嘴唇也黑乎乎的,僵硬干裂。这样
的季节正是沙尘肆虐的时候。我叔叔头盔的挡风镜上也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土,我用手心帮他擦了擦,谁知
越擦越脏。只好改用衣袖擦。
⑤风呼啸着鼓荡在天地间,我头发蓬乱,面部肌肉僵硬。那风大得呀——后来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
失手掉了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
⑥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买汽油是因为我们的油又不够了,油不够是因为油箱漏了……我叔仍旧乐呵
呵的,根本不为由于自己的疏忽连累了我而有所愧疚。他只是笑眯眯地告诉我还有一次更惨,爆了胎,他
在戈壁滩上推了整整九个钟头的车……
⑦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
⑧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
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
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可是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
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
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
⑨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第 7页(共 26页)
⑩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
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长的鞭子,
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同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而我叔叔想要再走几公里,走出
这片红色的戈壁滩,走到前方的高处看看地形。
大地上空旷无碍,但黄昏真的来临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
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
一枚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
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
蓝色的“老解放”……好像我们迷了路后,就回到了过去年代似的。
【B】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
景。
肯定是一辆黑车了,一辈子只能行进在这样的“黑路”上。它从很久以前就藏匿到如今,像是为世界小
心地保存了一样逝去的东西……
司机察觉到有人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车后面走,可
是他要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于是我们仔细地问过路后,就道谢分别了。
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就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就会到
达乌河的。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
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向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我两只手轮换在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接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
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1)梳理选文内容,根据提示填写表格。(3 分)
路途所置 所遇之事 所见之人
戈壁滩土路 风沙侵扰 遭受抛锚 (叔叔)①
油料超缺 牧民赠油 (牧民)道谢不迭 感激得没办法
第 8页(共 26页)
戈壁滩上继续奔驰 ② (牧马少年)静坐马背,长久地往我
们这边看。
戈壁滩上停下来 油罐缺油 司机相助 (司机)③
(2)【品读】李娟的文字独具性灵,充满生命力,请你结合划线【A】【B】两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4 分)
(3)李娟与马丽华同样写风,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分)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
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给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4)影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再颠簸的生活,都要闪亮地过”,请结合文章内容谈
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三、写作
9.(35 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出口处有一句话:“让过去拥有未来。”成长路上,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看过的风景、
读过的书籍……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都可能与你的未来息息相关,过去是一把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钥匙。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可以叙写相关经历,或虚构故事,或发表看法,也可以进行针
对性演讲……
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文章不少于 500 字;(3)可以用笔名,但不要出现含有考
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第 9页(共 26页)
2024-2025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新城中学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 小题)
题号 6
答案 D
一、积累与运用
1.(4 分)根据要求答题。
“争”的早期字,上面是“爪”(手),下面是“又”(手),两只手拉扯夺取中
间“凵”形之物:两“手”及“凵”共同组成了“争”。后来字形发生改变,中间之物
慢慢与下面一只手发生交错,形成后来的字形。
小结:
(1)看字形演变,“争”在造字上属于 B (选择字母) (A.象形 B.会意 C
形声 D.假借)
(2)看字义演变,“争”的本义是 夺、争抢或夺取等。 (填空)
第 10页(共 26页)
(3)缘远流长的汉字,将承载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芳华永住。
→修改小结 3 划线词中的错别字:① 缘 改为 源 ;② 住 改为 驻
【分析】(1)本题考查构字法辨析。
A.象形:是指用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造字。象形字是独体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
象征性质增强。比如“日”“月”“山”“水”等字,就是象形字;
B.会意: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
会意。比如“休”,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C.形声: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
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例如“樱”,形旁是“木”,表示与树木有关;声旁是“婴”,表示读音;
D.假借:指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意思。比如“来”字,本义是小麦,后来被假
借为“来往”的“来”;
根据资料“字形演变”,在“争”字中,上面的“爪”(手)和下面的“又”(手),以及中间“凵”形之
物,共同组合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两只手在拉扯争夺中间物品的场景,通过这种组合方式传达出“争”
的意义,所以属于会意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义辨析。
根据资料“字义演变”部分内容,争,其原始义由两“手”及“凵”形物共同组成。这个字形直观地描
绘了人们争夺物品的情景,再结合其引申义:争斗、对抗,因此可以推断出“争”的本义就是争夺、争
抢或夺取等。
(3)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
缘远流长——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芳华永住——芳华永驻:fāng huá yǒng zhù,美好的年华永远留存。多用来形容人的青春、美貌或美好
的事物持久不变。
【解答】答案:
(1)B
(2)争夺、争抢或夺取等。
(3)缘 源 住 驻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
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
第 11页(共 26页)
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8 分)【资料:“争”字表现】
“争”之诗文表达
摘录古诗文中体现“争”的诗句,完成以下填空。
《关雎》写“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① 窈窕淑女 ,② 钟鼓乐之 ”,王人公尽情展现自己,
告诉我们,爱情或事业,我们要勇于去争取;孟浩然的“③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表达自己想
出仕的心,告诉我们,自己的追求,要勇于去争取;《庄子》中“水击三千里,④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告诉我们,要有大鹏般一飞冲天,争高直指的远大志向;苏轼的“⑤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
冷 ”,告诉我们,面对现实的苦难,我们要争其必然,坚守傲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陆游
的“⑥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告诉我们,要像梅一样独立不倚,不
争也是一种智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窈窕淑女 (重点字:窈、窕)
②钟鼓乐之
③欲济无舟楫 (重点字:楫)
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重点字:抟)
⑤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
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
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4 分)小文搜集到了课外古诗《金钱花》,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罗隐的“争”。
金钱花
【唐】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别①将。
【注释]①劚(zhú):掘,砍。
第 12页(共 26页)
【分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
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
【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是借金钱花抨击了豪门贵族贪得无
厌、残酷无情的本性。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
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
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
目。“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
卿卿我我,亲密无间,展示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象。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
色泽鲜丽,娇美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可亲可爱,诗人笔下的金钱花是十分美丽的,字里
行间洋溢着赞叹之情。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其实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
边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笔锋一转,突发奇想: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
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
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们的丑恶本
质。诗人的态度由充满热情转为一脸冷峻。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
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
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
冷隽的讽刺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这首诗像一把匕首将豪门贵族的假面具剥
得精光,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批判力量,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特色。
答案:
罗隐的“争”是不屈从黑暗现实,敢于发声,用文字大胆讽刺揭露。诗歌开头写道“占得佳名”,称赞
花的名字起得好,“绕树芳”三字则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沁人心脾的芳香,“依依相伴向秋光”,
描绘了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展示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象;后边两句笔锋一转,展开议
论,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
尽砍光了!前后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唐末豪门贵族贪婪残酷本性的讽刺与批判。
译文:
拥有美好名字的花围绕着树木散发着芳香,它们亲密地相伴着,面向秋天的光辉。如果这种东西真的
可以被收藏起来(变得有价值),那么它早就被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抢光、挖掘殆尽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
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
第 13页(共 26页)
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4 分)“争”的精神在中外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小文想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寻找“争”之精神,
请你结合相关人物的具体经历,帮助小文丰富“争”之精神的理解。
【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小说,是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
科书。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
战争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前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前苏联年轻一代,
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名著情节。
题目要求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析保尔“争”的精神,需从情节中提炼其与环境、命运、自我抗
争的具体表现,体现人物精神内核。与外部敌人/环境抗争:战争时期:枪林弹雨中冲锋(如与波兰军
队战斗)、保卫苏维埃政权,直接体现对敌人的“争”。筑路时期:在严寒、饥饿、疾病(如伤寒)的恶
劣条件下坚持工作,与自然环境和生理极限“争”。与自我命运境抗争:身体残疾后(双腿瘫痪、双目
失明),放弃自杀念头,以文学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重返“战场”,体现与命运的“争”。结合保
尔受朱赫来影响、以“牛虻”为精神榜样的背景,分析其“争”的动力源于革命理想信念(为苏维埃事
业献身)。从“冲锋陷阵”到“以笔为武器”,体现“争”的形式变化,但顽强奋斗的本质不变,突出其
精神的连贯性。可先总述“争”的核心——为理想而奋斗;再分述不同阶段的“争”(战争、筑路、病
后创作),每个阶段结合具体情节;最后升华“争”的精神内涵(不屈意志、信念支撑),呼应题目对“精
神”的考查。
答案:
示例: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体现了“争”的精神。他为了革命事业而争。少年时,受朱赫
来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战争期间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与敌人抗争,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拼搏。筑路时,
面对恶劣环境和疾病折磨,他与寒冷、饥饿、疾病争,坚持完成任务。后来身体残疾,双目失明,他与
命运争,凭借顽强意志以文学创作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这种“争”是为理想信念而不屈奋斗的精
神。
【点评】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
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
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二、阅读
5.(17 分)小文对“赛龙舟”民俗活动很感兴趣,他收集了下列资料,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甲】
第 14页(共 26页)
竞渡诗①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②。
鼙鼓③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④,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卢肇状元及第而归,在江宁观看竞渡后触景生情而作。②发机:这
里指龙船比赛开始时发出的指示号令。③鼙(pí)鼓: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鼓。④譀(hàn):吼叫,叫
喊。
【乙】
金山竞渡
〔明〕张岱①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②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西湖竞渡,
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瓜州龙船一
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③绣伞,取其绚;撞钲
挝④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⑤;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⑥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
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
蚴捷捽⑦,蟠委⑧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⑨齐开,两岸沓沓然
而沸。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②己巳:
崇祯二年。下文的“辛未”“壬午”分别指崇祯四年、崇祯十五年。③旌幢(chuáng):泛指旗帜。④钲
(zhēng):古乐器。挝(zhuā):击,打。⑤锷(è):原指剑刃,这里指兵器锋利的意思。⑥敁敠(diān
duō):这里形容人倒挂的样子。⑦百蚴(jié)捷捽(zuó):形容竞渡者身手敏捷。⑧蟠委:盘旋环绕。
⑨艓(dié):小船。
(1)根据要求解释加点字。
第 15页(共 26页)
文言现象 例句 解释加点字
一词多义 龙船无瓜州比 ①比: 比得上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②比: 靠近
古今异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③亲: 以……为
亲
词类活用 蚁附蜂屯
④蚁 像蚂蚁一
【课内迁移】斗折蛇形(《小石潭记》)
样
通假字 学学半(《虽有嘉肴》) ⑤学 同“敩”、
教导
(2)比较阅读,理解意蕴。
①【甲】【乙】两篇古诗文都运用了 A 比喻 (填修辞手法)来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突出了龙舟
竞渡的 B 激烈、热闹 (填特点),表达了 C 对龙舟竞渡的喜爱与赞美 的情感。
②细读发现,【甲】诗虽然写的是龙舟竞渡,但在情感表达上似乎还有所寄寓,请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
背景,具体分析【甲】诗的情感。
③【乙】文以《金山竞渡》为题,请结合内容说说“竞”体现在哪些地方,你从中感受到古人怎样的“龙
舟精神”。
(3)小文投集的下列古诗词中,无法体现端午民俗的一项是 C
A.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他乡共龄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D.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分析】【甲】竞渡诗
在石溪住了很久,不禁思念起端午时节的情景,我在馆驿楼前观看龙舟比赛开始的号令。
战鼓擂动时,声音像隐隐的雷声;船头的兽头形装饰划破水面,激起的浪花像微微的白雪。
龙舟冲破波浪向前突出,船上的人齐声呐喊;它们跃过浪头奋勇争先,连飞鸟都为之退避。
刚才还说那些船不像龙,没想到它们真的夺得了锦标归来。
【乙】金山竞渡
我观看西湖的龙舟竞渡有十二三次,崇祯二年在秦淮河看竞渡,崇祯四年在无锡看,崇祯十五年在瓜
州、在金山寺看。西湖的竞渡,亮点在于看竞渡的人;无锡的竞渡也是如此。秦淮河有灯船没有龙船,龙
第 16页(共 26页)
船没有瓜州的比得上,而看龙船的场面也没有金山寺的壮观。
瓜州的龙船有一二十只,船的头尾雕刻成龙的形状,取其威严愤怒之势;船两旁坐着二十人,手持大
桨,取其勇猛剽悍之气;船中间用彩色篷布遮蔽,前后有旌旗绣伞,取其绚丽华美之态;船上敲钲击鼓,
取其节奏鲜明之妙;船尾摆着一架兵器,取其锋利威严之感;龙头上有一个人倒竖双脚,在上面摇晃,取
其惊险刺激之趣;龙尾上挂着一个小孩,取其险中求胜之意。
从五月初一到十五,每天都划着船出来竞赛。初五那天,龙船从金山出发,镇江的龙船也一同驶出。
湍急的水流飞溅起泡沫,众多龙船像龙一样争斗搏击,偶尔有船落入漩涡,船上的人便身手敏捷地互相拉
扯,盘旋着把船从漩涡中解救出来。
金山上人群聚集,隔着江望去,像蚂蚁附着、蜜蜂聚集一样,纷纷涌动,仿佛要跃动起来。到了晚上,
无数小船一同出发,两岸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理解能力。
A.“龙船无瓜州比”:结合语境“龙船比不上瓜州的”,“比”理解为“比得上”。“其两膝相比者(《核舟
记》)”回忆课内文,“比”是“靠近”的意思,因核舟上人物两膝相互靠近。
B.古今异义:“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古义中第一个“亲”是“以……为亲”(意动用法 ),
与今义“亲人、亲近”不同,结合“大道之行”的语境,是说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父母,所以“亲”为“以……
为亲”。
C.词类活用:“蚁附蜂屯”,类比“斗折蛇形(《小石潭记》)”中“斗”“蛇”是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像蛇 ),可推出“蚁”是“像蚂蚁一样”,名词作状语。
D.通假字:“学学半(《虽有嘉肴》)”,前一个“学”同“敩”,教导的意思,依据课内知识积累判断。
(2)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修辞手法。
①读【甲】诗“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鼓声像雷声,船头激起浪花像雪 ),【乙】文“惊
湍跳沫,群龙格斗”(把龙船比作群龙格斗 )等句,可判断运用比喻(还可能有夸张 )修辞手法。
从“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惊湍跳沫,群龙格斗……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能提炼出龙舟竞渡激烈、热闹的特点。结合两文对竞渡场景的精彩描绘,能感受到作者对龙舟竞渡活动
的喜爱、赞叹之情,这是情感共性。
②先理解诗歌描绘龙舟竞渡“冲波突出”“跃浪争先”“夺得锦标归”的激烈、夺冠场景。关联创作背景
“卢肇状元及第而归”,可体会到:诗歌借龙舟竞渡中龙船奋勇争先、夺得锦标,寄寓自己状元及第的
得意,以及对自身才华、拼搏精神的肯定,也有对人生奋进、收获成功的感慨。
③龙船数量与形态,“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多只龙船参与,形态各异,有竞争基础。
竞渡过程:“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蚴捷捽,蟠委出之”,龙船在湍急波浪中比拼,落水
第 17页(共 26页)
后仍奋力争先。
时间与参与度,“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晚则万艓齐开”,长时
间、多地参与竞渡,体现竞赛的持续性与广泛性。从这些“竞”的表现,总结“龙舟精神”:奋勇争先、
拼搏进取,面对困难(如堕入洄涡 )不退缩,齐心协力(百蚴捷捽 )争取胜利,还有对传统民俗的热
忱与传承。
(3)本题考查端午民俗的了解。
A.正确,“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鼓声”“两龙(龙船 )”“望标”,体现赛龙舟,是端午
民俗。
B.正确,“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彩线缠臂”“小符挂鬟”,是端午系五彩绳、佩符习俗。
C.有误,“他乡共龄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金花酒”未体现端午特定民俗(端午有菖蒲酒等 ),
“鸿雁天”侧重思乡等情感,无法体现端午民俗。
D.正确,“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角黍(粽子 )”“菖蒲酒”,是端午饮食民俗。
故选:C。
答案:
(1)①比得上 ②靠近 ③以……为亲 ④像蚂蚁一样 ⑤同“敩”,教导
(2)A 比喻;B 激烈、热闹;C 对龙舟竞渡的喜爱与赞美
②诗人借龙舟竞渡中“冲波突出”“夺得锦标”的场景,结合自己状元及第的背景,寄寓了对奋发进取、
力争上游精神的赞美,也暗含着自己金榜题名的喜悦与自豪。
③“竞”体现在:龙船数量多,装饰各具特色;竞渡时“惊湍跳沫,群龙格斗”,选手身手敏捷;观众
众多,场面沸腾。从中感受到古人奋勇争先、团结协作、不畏艰险的“龙舟精神”。
(3)C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2 分)学校文化长廊里挂起了很多书法作品,小文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后和你交流对下面
这幅作品的看法。请你选出对这幅作品评论不正确的一项( )
第 18页(共 26页)
A.这幅作品的字体是篆书,和许慎《说文解字》里的“籀文”类似。
B.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有了“隶书”。
C.这幅作品应该从右向左欣赏,第一个是指事字,第四个是象形字。
D.这幅作品旨在鼓励人们要讲求诚信,所以挂在书房最合适。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法。认真阅读题干,然后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上善若水”旨在强调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不是讲求诚信,所以错
误。
故选:D。
【点评】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同学们需要分清楚。
7.(12 分)组合文本阅读。
班级举行“以和为贵”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为此设计宣传板报,共分四个板块,分别搜集了相应的材
料来呈现。
板块一:初探“和”的源流
由于汉字的发展,“和”由篆书逐渐演变为楷书,意义也不断演变, 最早的“和”指的是一种乐器,
乐器演奏或者配以人唱歌,都需要互相配合,这样声音才能和谐 ,就有了引申为“和谐、和睦、和顺、
第 19页(共 26页)
温和、调和”等意义,这时的读音都逐渐演变为 hé。“和”与“战”相对,如“和平”与“战争”。古代车
上有两种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的叫“和”,挂在车驾上的叫“鸾”,统称为“和鸾”。成语“琴瑟和鸣”
出自《诗 小雅 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意思是多指夫妻间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就好像琴和瑟
之间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意义沿用至今。
板块二: 领悟和而不同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乎义,而非执巳之见,无
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板块三: 传承和的智慧
在黄山黟县,人民调解“作退一步想”工作室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一方特色。
“作退一步想”思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西递人胡文照任官期
间,运用“作退一步想”理念治理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辞官归隐后,他将治理地方心得用于教育族人
并做到身体力行。修缮祖居时,为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他主动将正屋墙角削去三分、阁楼临街后
退一步,并在门额上亲笔题下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
互让互谅,处事要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家族内部要勤俭为本、敬老爱幼、敦亲睦邻、敬宗睦
族。
当地政法机关将胡文照的“作退一步想”哲学思想融入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调解成功率高
达 98%以上,一年大概要成功调解 2000 多件纠纷。
板块四:探讨“和”的尺度
……
回顾中美经贸磋商一年多的历程,双方有重要进展,也几经反复,中方将这些视为国家谈判过程中正
常的小曲折,始终以最大诚意推进磋商,因为中方深知:贸易战没有赢家,加征关税不利于中美双方,也
不利于全世界;合作,才是中美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合作是有原则的。中方的三大核心关切,实际上
把经贸磋商的“红线”与“底线”公之于众,是绝不允许美方挑战和逾越的。
……
所以,美国的极限施压并没什么好怕的,反而是施压越大,中国的定力越强。对于贸易战,中国早就
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面对美国的软硬两手,中国也早已给出答案:谈,大
第 20页(共 26页)
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在实现民族复兴
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不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道
坎儿,没什么大不了,中国势必化危为机,借此来检验自身的能力,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美国下一步是要谈,还是要打,抑或是采取别的动作,中国都已备足了政策工具箱,
做好了全面应对的准备。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
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新闻联播《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1)下面词语中的“和”与“以和为贵”的“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和衷共济
B.曲高和寡
C.和颜悦色
D.和盘托出
(2)班级举行“以和为贵”主题班会活动,请在相应的横线处填上活动名称。
(3)在板块一的材料中填上合适的语句,使之简明连贯。
(4)板块四中的讲话一经播放就登上热搜榜第一的位置,请结合演讲词特点分析原因。
(5)活动结束后,小新对“和”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觉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最终选
择了达雅作为伴侣也与“和”有关,你赞同么?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是“以和为贵”为主题班会活动。第一题考查词语理解,第二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三
题考查句子补写,第四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第五题考查阅读拓展。
【解答】(1)“以和为贵”的“和”是“和气”的意思。
A.“和衷共济”中“和”是“和谐”意思;
B.“曲高和寡”中“和”是“跟着别人唱”的意思;
C.“和颜悦色”中“和”是“和蔼”“和气”的意思;
D.“和盘托出”中“和”是“连通”的意思。
故选:C。
(2)板块二:结合“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概括为:领悟
和而不同;板块三:结合“‘作退一步想’思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以此告诫子孙后代
待人要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互让互谅,处事要自律、谦和、礼让、豁达、通融,家族内部要勤俭为本、
敬老爱幼、敦亲睦邻、敬宗睦族”,概括为:传承和的智慧。
第 21页(共 26页)
(3)结合板块一图片,可补写句子:最早的“和”指的是一种乐器,乐器演奏或者配以人唱歌,都需
要互相配合,这样声音才能和谐。
(4)结合“回顾中美经贸磋商一年多的历程,双方有重要进展”,概括为:该讲话针对国际热点进行评
论,引发了人们对中美两大国关系的思考;结合“中方的三大核心关切,实际上把经贸磋商的‘红线’
与‘底线’公之于众,是绝不允许美方挑战和逾越的”分析,主题鲜明,义正词严,不卑不亢,激发人
们爱国的热情;多用短句,使用反问对仗,比喻生动,语言通俗,更直接有力;使用金句,结合“这正
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
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更有感染力。
(5)首先回答:赞同,然后分析原因。达雅是一个善良乐观,勤劳向上的女子,她出身普通,和保尔
有着相似的家庭条件、人生经历,两人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达雅和冬妮亚不同,她与保尔情投意
合,志趣相同,在保尔最困难的时候,也不离不弃;后来达雅支持保尔完成自己的作品,达雅在保尔的
影响和鼓励下成为了共产党员,二者相互成就,取长补短;虽然两人的身份地位有所差别,但为着共同
的信仰,积极地追求,达雅最终成为保尔的党内同志。
答案:
(1)C
(2)板块二:领悟和而不同;板块三:传承和的智慧。
(3)示例:最早的“和”指的是一种乐器,乐器演奏或者配以人唱歌,都需要互相配合,这样声音才
能和谐。
(4)该讲话针对国际热点进行评论,引发了人们对中美两大国关系的思考;主题鲜明,义正词严,激
发人们爱国的热情;使用反问对仗,比喻生动,语言通俗;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更有感染力。
(5)赞同。达雅出身普通,和保尔有着相似的家庭条件、人生经历,两人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达雅与保尔志趣相同,在保尔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支持保尔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保尔的影响和鼓
励下成为了共产党员,二者相互成就;两人有着共同的信仰,积极地追求,达雅最终成为保尔的党内同
志。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
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
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14 分)阅读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选文《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完成下列各题。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第 22页(共 26页)
李娟
①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
脚无力抵及的地方。
②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颠簸起伏。整个
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③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正前方的那一股,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
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
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
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
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
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④【A】中途休息的时候,对着车上的观后镜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
定睛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色的了……全是给风吹的,沾满了泥土,嘴唇也黑乎乎的,僵硬干裂。这样
的季节正是沙尘肆虐的时候。我叔叔头盔的挡风镜上也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土,我用手心帮他擦了擦,谁知
越擦越脏。只好改用衣袖擦。
⑤风呼啸着鼓荡在天地间,我头发蓬乱,面部肌肉僵硬。那风大得呀——后来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
失手掉了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
⑥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买汽油是因为我们的油又不够了,油不够是因为油箱漏了……我叔仍旧乐呵
呵的,根本不为由于自己的疏忽连累了我而有所愧疚。他只是笑眯眯地告诉我还有一次更惨,爆了胎,他
在戈壁滩上推了整整九个钟头的车……
⑦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
⑧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
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
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可是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
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
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
⑨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⑩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
第 23页(共 26页)
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长的鞭子,
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同一下路,但他离我们太远了。而我叔叔想要再走几公里,走出
这片红色的戈壁滩,走到前方的高处看看地形。
大地上空旷无碍,但黄昏真的来临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
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
一枚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
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
蓝色的“老解放”……好像我们迷了路后,就回到了过去年代似的。
【B】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咣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
景。
肯定是一辆黑车了,一辈子只能行进在这样的“黑路”上。它从很久以前就藏匿到如今,像是为世界小
心地保存了一样逝去的东西……
司机察觉到有人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车后面走,可
是他要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于是我们仔细地问过路后,就道谢分别了。
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就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就会到
达乌河的。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
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向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我两只手轮换在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接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
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1)梳理选文内容,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路途所置 所遇之事 所见之人
戈壁滩土路 风沙侵扰 遭受抛锚 (叔叔)① 爆胎后推车九小时仍乐
呵呵
油料超缺 牧民赠油 (牧民)道谢不迭 感激得没办法
戈壁滩上继续奔驰 ② 迷路 (牧马少年)静坐马背,长久地往我
第 24页(共 26页)
们这边看。
戈壁滩上停下来 油罐缺油 司机相助 (司机)③ 实在热心,赠油送水并
仔细指路
(2)【品读】李娟的文字独具性灵,充满生命力,请你结合划线【A】【B】两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李娟与马丽华同样写风,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
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给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4)影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再颠簸的生活,都要闪亮地过”,请结合文章内容谈
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我”和叔叔骑摩托车穿行在春天的戈壁滩,途中遭遇风沙、油箱漏损、迷路等困境,得到牧
民赠油、司机指路赠油等帮助,最终在颠簸中感受着生活的滋味。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梳理与概括。
①处需结合第⑥段“他只是笑眯眯地告诉我还有一次更惨,爆了胎,他在戈壁滩上推了整整九个钟头的
车”,概括叔叔过往的经历及态度,即爆胎后推车九小时仍乐呵呵;
②处根据第 段“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可知所
遇之事为迷路;
③处依据第 段司机“仔细地问过路后,就道谢分别了”“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
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等内容,总结司机的特点为实在热心,赠油送水并仔细指路。
(2)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的赏析。【A】处“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定睛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
色的了”用夸张手法写风沙导致的狼狈,“越擦越脏”的细节真实可感,将艰苦环境转化为趣味场景。
【B】处把破卡车比作“藏匿的古董”,赋予其“保存逝去东西”的温情想象,语言朴素却饱含对生活
的细腻感知,于平实中见灵动,体现出独特的性灵与生命力。
(3)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比较分析。马丽华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写风,以“一刻不停地呼
啸”“纷纷扬扬”等词句,侧重描绘风持续不断、范围广阔的特点,展现风的磅礴与恒久,带有宏大的
自然叙事感;而李娟则通过“追被风吹走的钱”“面部被吹得僵硬”等具体生活事例写风,以生活化场
景凸显风的狂暴,更具个人体验的生动性,充满生活气息,二者在写法上分别从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角
度展现风的特点。
第 25页(共 26页)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及句子含义的理解。文中“我们”在戈壁滩经历风沙侵扰、油箱漏损、迷路
等诸多颠簸困境,但叔叔始终乐呵呵面对困境,牧民和司机的热心相助传递温暖,“我”在艰苦中还能
发现追钱、拾玛瑙的乐趣。这些内容体现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能从中找到温暖与趣味,以乐观积
极的态度让生活焕发光彩,正是“再颠簸的生活,都要闪亮地过”的生动诠释,展现了在困境中对生活
的热爱与坚守。
答案:
(1)①爆胎后推车九小时仍乐呵呵
②迷路
③实在热心,赠油送水并仔细指路
(2)李娟的语言生动鲜活,充满生活气息与幽默感。【A】处写门牙“变成黑色”,用夸张手法写风沙
之大,“越擦越脏”的细节真实可感,将艰苦环境化为趣味场景;【B】处将破卡车比作“藏匿的古董”,
赋予其“保存逝去东西”的温情想象,语言朴素却饱含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于平实中见灵动,字里行间
满是生命力。
(3)马丽华写风侧重描绘其持续不断、范围广阔的特点,以“一刻不停地呼啸”“纷纷扬扬”等词展现
风的磅礴与恒久,带有一种宏大的自然叙事感;李娟则通过具体事例写风,如追被风吹走的钱、面部被
吹得僵硬等,以生活化场景凸显风的狂暴,更具个人体验的生动性,充满生活气息。
(4)文中“我们”在戈壁滩遭遇风沙、油箱漏损、迷路等颠簸困境,但叔叔始终乐呵呵面对,牧民和
司机热心相助,“我”在艰苦中仍能发现风中追钱、拾玛瑙的趣味。这体现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能
从中找到温暖与乐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让生活焕发光彩,正如台词所言,即便历经波折,也要活出生
活的闪亮与滋味。
三、写作
9.(35 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出口处有一句话:“让过去拥有未来。”成长路上,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看过的风景、
读过的书籍……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都可能与你的未来息息相关,过去是一把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钥匙。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可以叙写相关经历,或虚构故事,或发表看法,也可以进行针
对性演讲……
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文章不少于 500 字;(3)可以用笔名,但不要出现含有考
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第 26页(共 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