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高中2015级第一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D(A.凹陷āo B.杀戮lù C.病入膏肓huānɡ)
2.B(A.宣泄 义愤填膺 C.不胫而走 终南捷径 D.得陇望蜀 方枘圆凿)
3.D(“不仅仅是”与“还是”搭配表递进关系,“不是”与“而是”搭配表并列关系。
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
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
计划等。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都可指虚无缥
缈、实际不存在的事物,区别在于,“空中楼阁”重在指无根据的空想,“海市蜃楼”重
在指远离实际的幻想。)
4.A(沉郁顿挫:指诗歌文辞深沉蕴藉,音调抑扬有致。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
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行云流水:形容
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匪夷所思:指
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5.C(A.语序不当,“如果”放到句首;B.搭配不当,“全方位”应作“平台”的定语而非 “搭建”的状语,可改为“已搭建起全方位的”;D.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等情况”)
二、(4分,每小题2分)
6.C(越:经过,过了)
7.A(转折连词,然而。 B.表目的,来 / 表原因,因为; C.代词,他的 / 表反问语 气,难道; D.动词,成为 / 介词,因为)
三、(24分)
8.(6分)
(1)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 (3分。画线部分各1分)
(2)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3分。画线部分各1分)
9.(3分)
①遍游山水名胜的经历;②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③勤于创作。 (3分。每点1分)
10.(3分)
公曰 / 君子不重伤 / 不禽二毛 / 古之为军也 / 不以阻隘也 / 寡人虽亡国之余 / 不鼓不成列。 (3分。两处1分)
【参考译文】宋襄公说:“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时候的用
兵之道,不靠在对方处于险阻时攻击。我虽是亡国商朝的后代,也绝不进攻没有摆好阵
势的敌人。”
11.(6分)
(1)(3分)这首词刻画了才能卓越却不能尽展其才的战马形象,(1分)它曾经在战场上 勇猛冲杀,(1分)如今却无所事事,大材小用。(1分)
(2)(3分)托物言志。(1分)全词着笔于闲置不用的战马,暗讽朝廷粉饰太平、用人不 当,(1分)表现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1分)
12.(6分)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6分。每句1分,有错、漏、添则该句不得分)
四、(14分)
13.(4分)
B D(每项2分。A.文中没有描写“青石板小路”的内容; C.两个句子各自引出下文且相互呼应; E.文章旨意不在“城镇化”与“乡村文化”方面,也未给出“方法”)
14.(4分)
①运用排比,如“圆圆的田螺,笨笨的龙虾,灵动的游鱼,美丽的河蚌”,“跑着跳着, 玩着笑着,说着闹着,唱着走着”,节奏鲜明,强化快乐之情。②运用拟人,如龙虾“笨
笨的”,小鱼“吓得慌忙逃窜”, “藏得无影无踪”,生动活泼,妙趣横生。③运用比
喻,如“孩子们天堂”,表现河滩河坝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数不清的金星”,描写阳
光下的粼粼波光,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
(4分。修辞判断正确1分,作用表述正确1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15.(2分)
①岸边有青石栏杆,古朴端庄;②岸上休闲生活丰富,人们悠然恬静;③河滩水边,孩
子们亲近自然,自在嬉戏;④动物众多,与人和谐相处;⑤河道蜿蜒,山水相映。
(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6.(4分)
示例一:过去的安昌河更值得留恋。岸上休闲,水边嬉戏,人们是恬静快乐的;青蛙游
鱼,野鸭白鹭,动物与人类和谐相伴;乡村生活更加富有情趣和诗意。
示例二:变化是必然必须的,应该欢迎。回忆虽然美好,毕竟已经逝去;社会不断进步,
历史不断变迁,生活更加热闹;每个人都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4分。观点正确2分,理由充分2分)
五、(8分)
17.(4分)
⑥⑤①④②③ (4分。答对⑥⑤①可得1分,答对④②③可得1分,全部正确得满分)
18. (2分)
示例:①雨果——为穷人说话的人道主义作家。 ②卡西莫多——外表奇丑内心尤善的敲钟人。 ③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④觉新——我“决心”不再委曲求全。
(2分。突出人物特点1分,语言精练1分)
19. (2分)
示例:是一座古桥,也要背负风雨;是一匹老骥,也要志行千里。 (2分。一句1分)
六、(40分)
20.(40分)略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水中行船,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文咏诗、歌唱吟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精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而成为一家,而我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君归去之后,大概会尝试探求一番吧?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