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高考生物复习必修2素养加强课6生物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课件+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版高考生物复习必修2素养加强课6生物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课件+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0:34:41

文档简介

1.探究某一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方法
2.基因突变的类型与判断方法
(1)类型
(2)判断方法
①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即野生型)杂交,根据子代性状表现判断。
若后代全表现野生型性状,则突变体由隐性突变产生;若后代全表现突变型性状,则突变体由显性突变产生;若后代既有突变型又有野生型性状,则突变体由显性突变产生。
②让突变体自交(或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从而进行判断。
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3.不同突变体是否为同一位点突变的判断
实验设计方法:将突变株1与突变株2进行杂交,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的位置。
4.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显微判断
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所以可通过显微观察法辨别染色体变异,即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是否发生变异,若有,则为染色体变异,否则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此处注意,若基因突变引起细胞结构改变也可间接用显微镜判断,例如,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涂片,若发现镰状红细胞,可判断发生了基因突变)。
1.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茎色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受等位基因A/a控制。科学家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只出现了1株绿株(M)。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是通过    产生的,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    (填“A”或“a”)发生了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            。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M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每株植物所结种子的数目相同,请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请补充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预期结果:若后代紫茎∶绿茎=3∶1,则M植株的出现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若后代紫茎∶绿茎=    ,则M植株的出现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2)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应是A发生了隐性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可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中含A基因片段的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3)要想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若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则绿株M(aa)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Aa),F1(Aa)自交,后代紫色(A_)∶绿色(aa)=3∶1;若M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绿株M(aO)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1/2Aa、1/2AO),F1(1/2Aa、1/2AO)自交,Aa自交后代紫色(A_)∶绿色(aa)=3∶1,AO自交后代紫色(AO)∶绿色(aa)=3∶0,因此后代紫色(A_)∶绿色(aa)=6∶1。
答案:(1)基因突变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或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2)A 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 发生了染色体中含A基因片段的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 (3)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 6∶1
2.家蚕的体色多样,刚孵化的幼虫体色黑色对赤色为显性,且相关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
(1)为研究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研究人员选择了某黑色雄性个体与赤色雌性个体交配,若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而不是XY型。
(2)已确定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虫时期的另一性状普通斑和虎斑由等位基因E/e控制。现有两家蚕作亲本杂交,得到F1中雄性个体的表型为普通斑黑色∶虎斑黑色=3∶1,雌性个体的表型为普通斑黑色∶虎斑黑色∶普通斑赤色∶虎斑赤色=3∶1∶3∶1。据此判断基因E/e与B/b___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本雌家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家蚕胚胎发育晚期,若将培养温度由正常的25 ℃升至35 ℃,会使孵化的幼虫外骨骼硬度降低,但在25 ℃条件下其产生的子代仍是正常的。某同学提出这种变化是表观遗传现象,你是否认同。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雄蚕食桑量少、出丝率高、蚕丝质量也较高,实现饲养雄蚕化,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研究发现,赤色体色还决定了胚胎期的热敏致死性,即在高温干燥(30 ℃,相对湿度60%)条件下胚胎致死,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以达到只孵化雄蚕的目的(简要写出培育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假如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黑色雄性个体与赤色雌性个体交配,结果是后代雄雌性全为黑色(亲本为ZBZB和ZbW)或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亲本为ZBZb和ZbW)。(2)根据3∶1∶3∶1可知,基因E/e与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此时亲本雌家蚕的基因型是EeZBW。(3)这种变化不是表观遗传现象,理由是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该现象并未发生遗传(25 ℃条件下其产生的子代仍是正常的)。(4)要设计一次杂交实验以达到只孵化雄蚕的目的,可以选用赤色雄蚕与黑色雌蚕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卵致死,雄蚕卵正常孵化。
答案:(1)F1全为黑色或F1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 (2)遵循 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EeZBW (3)否 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该现象并未发生遗传 (4)选用赤色雄蚕与黑色雌蚕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卵致死,雄蚕卵正常孵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素养加强课6 生物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
1.探究某一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方法
2.基因突变的类型与判断方法
(2)判断方法
①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即野生型)杂交,根据子代性状表现判断。
若后代全表现野生型性状,则突变体由隐性突变产生;若后代全表现突变型性状,则突变体由显性突变产生;若后代既有突变型又有野生型性状,则突变体由显性突变产生。
②让突变体自交(或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从而进行判断。
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3.不同突变体是否为同一位点突变的判断
实验设计方法:将突变株1与突变株2进行杂交,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的位置。
4.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显微判断
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所以可通过显微观察法辨别染色体变异,即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是否发生变异,若有,则为染色体变异,否则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此处注意,若基因突变引起细胞结构改变也可间接用显微镜判断,例如,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涂片,若发现镰状红细胞,可判断发生了基因突变)。
1.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茎色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受等位基因A/a控制。科学家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只出现了1株绿株(M)。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产生的,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____________(填“A”或“a”)发生了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M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每株植物所结种子的数目相同,请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请补充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预期结果:若后代紫茎∶绿茎=3∶1,则M植株的出现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若后代紫茎∶绿茎=____________,则M植株的出现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2)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应是A发生了隐性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可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中含A基因片段的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3)要想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若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则绿株M(aa)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Aa),F1(Aa)自交,后代紫色(A_)∶绿色(aa)=3∶1;若
M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绿株M(aO)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1/2Aa、1/2AO),F1(1/2Aa、1/2AO)自交,Aa自交后代紫色(A_)∶绿色(aa)=3∶1,AO自交后代紫色(AO)∶绿色(aa)=3∶0,因此后代紫色(A_)∶绿色(aa)=6∶1。
答案:(1)基因突变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或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2)A 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 发生了染色体中含A基因片段的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 (3)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 6∶1
2.家蚕的体色多样,刚孵化的幼虫体色黑色对赤色为显性,且相关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
(1)为研究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研究人员选择了某黑色雄性个体与赤色雌性个体交配,若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而不是XY型。
(2)已确定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虫时期的另一性状普通斑和虎斑由等位基因E/e控制。现有两家蚕作亲本杂交,得到F1中雄性个体的表型为普通斑黑色∶虎斑黑色=3∶1,雌性个体的表型为普通斑黑色∶虎斑黑色∶普通斑赤色∶虎斑赤色=3∶1∶3∶1。据此判断基因E/e与B/b___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本雌家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家蚕胚胎发育晚期,若将培养温度由正常的25 ℃升至35 ℃,会使孵化的幼虫外骨骼硬度降低,但在25 ℃条件下其产生的子代仍是正常的。某同学提出这种变化是表观遗传现象,你是否认同。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雄蚕食桑量少、出丝率高、蚕丝质量也较高,实现饲养雄蚕化,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研究发现,赤色体色还决定了胚胎期的热敏致死性,即在高温干燥(30 ℃,相对湿度60%)条件下胚胎致死,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以达到只孵化雄蚕的目的(简要写出培育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假如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黑色雄性个体与赤色雌性个体交配,结果是后代雄雌性全为黑色(亲本为ZBZB和ZbW)或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亲本为ZBZb和ZbW)。(2)根据3∶1∶3∶1可知,基因E/e与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此时亲本雌家蚕的基因型是EeZBW。(3)这种变化不是表观遗传现象,理由是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该现象并未发生遗传(25 ℃条件下其产生的子代仍是正常的)。(4)要设计一次杂交实验以达到只孵化雄蚕的目的,可以选用赤色雄蚕与黑色雌蚕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卵致死,雄蚕卵正常孵化。
答案:(1)F1全为黑色或F1雌雄个体均为黑色∶赤色=1∶1 (2)遵循 F1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普通斑∶虎斑比例相同,均为3∶1,说明基因E/e位于常染色体上,与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EeZBW (3)否 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该现象并未发生遗传 (4)选用赤色雄蚕与黑色雌蚕为亲本杂交,在F1胚胎期时对卵进行高温干燥处理,使雌蚕卵致死,雄蚕卵正常孵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