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10: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民风民俗,梳理文章脉络。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简洁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3、理解儿童叙述视角,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与对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儿童视角叙事所传达的情感,理解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 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江南水乡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心中水乡印象。引出鲁迅笔下的水乡社戏,提问学生对社戏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介绍鲁迅,包括原名、籍贯、文学地位及代表作。
2、解释 “社戏” 概念,说明其在绍兴的历史渊源。
3、强调小说三要素及情节结构,为分析课文做铺垫。
4、结合背景,阐述作者创作本文的情感缘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教师讲解:
重点字词:钳、撮、偏僻、行辈等,强调读音和含义。
词语辨析:偏僻与繁华、照例与破例等。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划分段落层次,明确各部分内容:
随母归省,盼看社戏(1 - 4)
月夜行船,去看社戏(5 - 30)
戏后余波,怀念社戏(31 - 40)
探讨情节详略安排及原因,明确看社戏相关重点情节详写,其他略写。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
1、分析平桥村是 “乐土” 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得到优待,免念古书;有小伙伴陪伴游戏;无封建礼教约束,人人平等。
2、梳理 “我” 看社戏的心情变化,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明确:
波折时的失望、难过。
转机后的高兴、兴奋。
看戏过程中的急切、败兴、愉悦。
3、研读看戏途中的描写,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手法及作用
明确:
嗅觉、触觉、视觉结合,描绘水乡月夜美景。
比喻、拟人、以动写静,突出船行之快和 “我” 的心情。
4、讨论社戏是否好看,从文中找出依据,分析 “我” 认为那夜戏好的原因
明确:途中美景、兴致心情、伙伴陪伴。
(五)人物形象分析(15 分钟)
1、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描写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
双喜:聪明、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阿发: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无私。
桂生:机灵、勤快。
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老实厚道。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乡村人物的情感。
(六)思考探究,体会视角(10 分钟)
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儿童叙述视角的语句,品味童真童趣
对景物的独特想象。
心情的快速变化。
看戏时的真实感受。
2、讨论儿童视角叙事的作用,结合其他作品加深理解:
文字纯真感人。
以回忆方式,充满温情。
3、对比成年后北京看戏经历,分析不愉快原因,理解作者对平桥村经历的怀念。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回顾文章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及主题,强调作者对美好童年和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选择文中一处景物描写进行仿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以 “童年趣事”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情感。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及时给予反馈,针对理解困难的部分,可补充更多资料或采用不同方式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