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问卷)
本试卷共8页,共28小题,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闭卷作答。试卷共8页,请考生检查页数,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宇笔填写自己的镇(街)、
学校、试室号、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只答在试题问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宇迹的签宇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并请注意题号顺序;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2分,共
50分)
1.588年,隋文帝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以上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加强了中外交往,巩固统治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1. 答案:B
解析: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A 选项 “夺取北周政权” 是 581 年隋文帝杨坚称帝时的事件;C 选项 “加强中外交往” 与隋灭陈无关;D 选项击败突厥是隋统一后的军事行动。故选 B。
2.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评价隋朝一重要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这一工程的开通()
A.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B.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C.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 答案:D
解析:杜佑评价的工程是隋朝大运河。大运河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连接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 选项错误,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B 选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C 选项结束南北分裂是隋灭陈的影响。故选 D。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尊祟儒术,北击匈奴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崇文抑武,重心南移
3. 答案:C
解析: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唐朝(618—907 年)。“贞观之治”(唐太宗)和 “开元盛世”(唐玄宗)是唐朝的盛世局面。A 是西汉汉武帝时期;B 是隋朝史实;D 是宋朝特征。故选 C。
4.下面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手工业的发达 B.农业技术进步
C.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作物发展
4. 答案:C
解析:(假设图片为交子、市舶司、瓦子等)这些内容分别代表宋代纸币、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城市娱乐场所,共同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B、D 与图片主题不符。故选 C。
5.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与这一时期的出现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A.重农抑商 B.尊祟儒术 C.藩镇割据 D.以农为本
5. 答案:C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本质上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灭亡后形成割据政权。A、B、D 属于经济或思想政策,与分裂无关。故选 C。
6.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是( )
台湾 B. 云南 C.西藏 D.新疆
6.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脉络:西汉设西域都护、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符合图示历史脉络。A 台湾在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B 云南在元朝设行省;C 西藏在元朝归宣政院管辖。故选 D。
7.唐太宗曾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大大提升了唐朝的制糖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印度,结束了印度使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这说明()
A.唐朝科技领先印度 B.印度绘画艺术强于中国
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进步
7. 答案:D
解析:唐朝与天竺(印度)互相学习技术(熬糖法、造纸术),体现了友好交流促进双方进步。A、B 选项题干未涉及科技或艺术对比;C 选项佛教文化与题干技术交流无关。故选 D。
8.下图为“唐诗中与科技相关内容的分学科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B.统治阶级重视科学技术
C.科学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 D.唐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8. 答案:A
解析:唐诗中涉及科技内容的分学科统计(如天文、医学、农业等),说明科学技术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丰富了唐诗内容。B、C、D 选项无法从 “诗歌中的科技主题” 推断出统治阶级态度、科学理论化程度或世界地位。故选 A。
9.据宋太祖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反映了()
A.宋朝实现了中央集权 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C.明朝实现了八股取士 D.唐末盛行尚武轻文风气
9. 答案:B
解析:宋太祖 “不杀士大夫” 的遗训,体现了对文臣的优待,是北宋 “崇文抑武” 政策的表现。A 中央集权强调削弱地方权力,与题干无关;C 明朝八股取士时间不符;D 唐末尚武风气与宋朝政策相反。故选 B。
10.《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加剧土地兼并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增强军事力量
10.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后,国家财政收入 “增长 4 倍”“积蓄可支二十年”,直接反映了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A、B 属于变法弊端(如青苗法加重百姓负担、土地兼并),但题干未体现;D 增强军事力量(如将兵法、保甲法)与财政数据无关。故选 C。
1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第一手史料是()
A.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 B.洪武丈量鱼鳞图册
C.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11. 答案:C
解析:第一手史料指历史发生时的原始资料。C 选项 “出土的辽代《契丹人引马图》壁画” 属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A 杨家将故事属于文学创作;B “洪武” 是明朝年号;D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辽宋夏金元无关。故选 C。
1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官府和商人在権场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这一现象()
A.源于北宋军事力量的强大 B.消除了政权间政治矛盾
C.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D.使政权间处于战争状态
12. 答案:C
解析:北宋与辽、西夏在榷场的贸易(丝织品换牲畜),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也推动了文化融合。A 北宋军事力量较弱(如澶渊之盟);B “消除政治矛盾” 表述绝对;D 贸易往来体现了政权间的和平互动。故选 C。
下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13. 答案:B
解析:(假设材料涉及 “郾城大捷”“岳家军” 等)岳飞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事件,郾城大捷为其经典战役。A 为西汉(卫青),C 为南宋(文天祥抗元),D 为明朝(戚继光抗倭)。
1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全国设十大行省,行省长官主要执掌钱粮、户口、转运等事务。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 B.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C.行省权力受中央限制 D.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14. 答案:C
解析:元朝行省长官虽执掌地方事务,但需中书省、枢密院诏旨才能更改赋税或调动军队,说明行省权力受中央限制。A 选项 “较大独立性” 与题干矛盾;B、D 选项与行省制度的中央集权特征无关。
15.下图共同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期间()
A.经济发展繁荣 B.手工业成就突出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业贸易的兴盛
15. 答案:D
解析:(若图片涉及交子、市舶司、瓦子等)辽宋夏金元时期,纸币流通、海外贸易(市舶司)、城市商业(瓦子)均反映了商业贸易的兴盛。A、B、C 选项分别侧重经济整体、手工业或经济重心南移,与图片主题不符。
16.六胜塔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其附近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重要外港,濉口繁多,停泊着亚非各国船舶近百艘。这说明当时()
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对外交流频繁
C.南方经济基础好 D.都市文化繁荣
16. 答案:B
解析:六胜塔作为航标塔,附近停泊亚非各国船舶近百艘,说明泉州港是中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体现了对外交流频繁。A、C、D 选项手工业、南方经济基础或都市文化与题干航海贸易无关。
17.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日历》取名含“敬授民时”之意,即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具有的特点是()
A.理论创新 B.领先世界 C.注重实用 D.服务政治
17. 答案:C
解析:沈括 “十二气历” 按节气定月,郭守敬《授时历》让百姓知时令,均体现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注重实用性。A、B、D 选项理论创新、世界领先或服务政治在题干中未体现。
18.“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山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段文字可用于研究明朝()
A.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基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社会面临重要财政危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8. 答案:D
解析:明太祖 “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直接向皇帝负责,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A 选项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基为清朝;B、C 选项社会经济和财政危机与废丞相无关。
19.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非洲东海岸的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远航( )
A.促进明朝对世界的了解 B.提高明朝国际上的威望
C.打破了东西方隔羌状态 D.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
19. 答案:A
解析: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记载了大量外域地名、地理信息,说明明朝通过远航增进了对亚非地区的了解。B 选项 “提高威望” 与航海图的地理记录无关;C 选项 “打破东西方隔绝” 为新航路开辟,D 选项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汉朝已开辟。
20.某同学的笔记上记录了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个朝代阶段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与尊祟儒术 B.民族交融与政权并立
C.国力强盛与皇权强化 D.盛世繁华与危机潜伏
20. 答案:B
解析:(假设笔记涉及辽宋夏金等朝代)该时期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如北宋与辽、西夏)和民族交融(如澶渊之盟后的经济交流)。A 属于汉朝,C 属于明清,D 属于清朝中后期。
21.下列素材“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C.中华民族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社会进步
21. 答案:A
解析:三则素材分别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B、C、D 选项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或民族交融无关。
22.《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春正月辛已....罗刹(俄国厂蹈雅兄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清朝将领)以兵临之。”该事件()
A.加强了对西北地区治理 B.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C.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D.推动了中外贸易往来
22. 答案:C
解析:1684 年康熙派军抗击沙俄侵略雅克萨,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A 选项西北地区治理与抗击沙俄无关;B、D 选项民族交融或中外贸易非事件主要影响。
23.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具有“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的特点。下列措施中,能体现“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是()
A.明朝派陈诚出使中亚各国 B.明朝两次出兵援助朝鲜抗日
C.清朝组织编纂《四库全书》 D.清朝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23. 答案:D
解析: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多民族地区,体现 “因俗而治”(根据民族习俗治理)。A、B 选项外交或军事援助与 “国家治理” 无关;C 选项编纂书籍属于文化政策。
24.由清朝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称《盛世秘生图,元成了平隆里而二次南巡的两年后,运用了写实手法绘制。该图()
A.反映了清朝民族交往的现象 B.刻画了清朝经济繁荣的缩影
C.描绘清朝对外贸易繁荣场景 D.展现了康乾盛世的政治面貌
24. 答案:B
解析:《姑苏繁华图》描绘苏州的繁荣景象,是清朝经济繁荣的缩影。A、D 选项民族交往或政治面貌与图中经济场景不符;C 选项对外贸易需涉及海外贸易,而苏州是国内城市。
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25. 答案:A
解析: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 为北宋史学著作,C 为明代医学著作,D 为北魏农学著作。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6.唐朝呈现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留下了很多璀璨的文明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资料序号 资料
①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凉州行》
②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③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贞观要政 政林》
④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刘禹锡《百花行》
材料三希望全国各族人民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2025年春节团拜会)
请回答:
材料一中“在下有”和“在上有”后面的省略号分别指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个制度所产生的共同作用。(6分)
【答案及解析】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有才学的人能够进入仕途,为中央政府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对人才的控制;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权力分散到多个部门,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加强了皇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责。
促进了社会公平: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公平;三省六部制的运作规则相对公平,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请你根据下表的研究角度,对材料二的资料进行分类,将对应的序号填入表中(每个序号填一次)。(4分)
研究角度 唐朝社会安定 唐朝民族交融 唐朝经济繁荣 唐朝风气开放
资料序号
(2)根据材料二的资料,分类如下:
研究角度 资料序号
唐朝社会安定 ③
唐朝民族交融 ①
唐朝经济繁荣 ②
唐朝风气开放 ④
资料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描述了商人在野外停留,没有盗贼,监狱常常空无一人,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安定。
资料①“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意思是吐蕃人过去不耕种,现在相互学习耕种禾黍,反映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
资料②“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描绘了稻米和粟米丰收,公私仓库都很充实,体现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资料④“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表现了没有人不买酒,到处都能听到音乐,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2分)
【答案及解析】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开放的政策,积极与外界交流合作,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重视人才培养: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促进民族团结:唐朝时期民族交融频繁,各民族共同发展。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唐朝文化繁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保持社会稳定:唐朝社会安定,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7.科技文化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部分)
1.雕版印刷术 2.程朱理学 3.京剧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阎立本《步辇图》 6.火铳
材料二 在大航海开始之前,西欧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促进西欧发展的科技、航海船只制造等技术大多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发明或完善的。直到19世纪,西欧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先进国家。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请回答:
将材料一表格中的科技、文化成就按照时期进行分类。(写序号,每个序号填一次)(6分)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答案及解析】按时期分类科技、文化成就
隋唐时期:1. 雕版印刷术;5. 阎立本《步辇图》
解析: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推动了文化传播;阎立本是初唐画家,《步辇图》记录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交往史实。
辽宋夏金元时期:2. 程朱理学;6. 火铳
解析:程朱理学是宋代儒学的新发展,成为官方哲学;火铳在元朝时期广泛应用于军事,是古代火器发展的重要成果。
明清时期:3. 京剧;4. 李时珍《本草纲目》
解析:京剧形成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融合多种戏曲形式;《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著的药物学巨著,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项辽宋夏金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4分)
【答案及解析】辽宋夏金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成就: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
影响: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更高效,降低了书籍印刷成本,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传入欧洲后,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技术基础,加速了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成就:指南针(宋代应用于航海)。
影响: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了精确导航,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传入欧洲后,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成就:火药武器(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影响:火药武器的应用改变了战争形态,加速了欧洲封建城堡的衰落;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军事条件,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变革。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4分)
(3)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前代科技积累:如宋代科技繁荣建立在春秋战国至汉唐的成果基础上,《本草纲目》也总结了历代药物学经验。
政治与经济基础:政治统一(如隋唐、宋代)为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环境;经济繁荣(如宋代商品经济、明清农业发展)为科技研究提供物质支持。
社会需求推动:农业生产需要历法和农具改进(如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军事需求促进火药武器发展,航海需求推动指南针应用。
对外交流与吸收:如唐代学习天竺熬糖法,宋元时期科技西传至欧洲,同时吸收外来技术(如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个人与群体贡献:科学家的努力(如毕昇、李时珍)、工匠的实践经验积累(如手工业技术传承)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遗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城,残存长22米,宽约9米。目前,沉船中共发现18万余件文物,其中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南海一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乾隆皇帝回应马戛(jia)尔尼使团时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4分)
【答案及解析】交流主体多元:商人群体、士兵、学者、僧侣等多群体参与。
交流范围广泛: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友好往来,以长安为中心。
交流内容丰富:技术输出(如造纸术、纺织术)与文化输入(如佛教、音乐)并存。
官方与民间结合:政府接纳遣唐使、留学生,民间贸易与宗教交流活跃。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反映关于宋朝的历史信息。(4分)
【答案及解析】材料二反映的宋朝历史信息
海外贸易繁荣:“南海一号” 作为远洋贸易商船,装载大量瓷器,说明宋朝瓷器远销海外,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手工业技术发达:出水瓷器工艺精湛,反映宋代制瓷业(如景德镇瓷器)水平高超。
造船技术先进:船体规模大(长 22 米、宽约 9 米)且保存完整,体现宋朝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贸易范围广阔:商船航线覆盖东南亚、印度洋等地,推动中外经济交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影响。(6
【答案及解析】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变化:从唐朝、宋朝的开放包容(积极对外交流、鼓励贸易)转变为清朝的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往)。
影响:
积极(开放时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如佛教中国化、技术传播),推动经济繁荣(如唐朝长安、宋朝海上贸易),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消极(闭关时期):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近代中国在面对西方侵略时处于被动地位。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问卷)
本试卷共8页,共28小题,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闭卷作答。试卷共8页,请考生检查页数,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宇笔填写自己的镇(街)、
学校、试室号、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只答在试题问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宇迹的签宇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并请注意题号顺序;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2分,共
50分)
1.588年,隋文帝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以上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加强了中外交往,巩固统治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2.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评价隋朝一重要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这一工程的开通()
A.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B.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C.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尊祟儒术,北击匈奴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崇文抑武,重心南移
4.下面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手工业的发达 B.农业技术进步
C.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作物发展
5.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与这一时期的出现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A.重农抑商 B.尊祟儒术 C.藩镇割据 D.以农为本
6.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历史脉络,该地区是( )
台湾 B. 云南 C.西藏 D.新疆
7.唐太宗曾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大大提升了唐朝的制糖技术。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印度,结束了印度使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这说明()
A.唐朝科技领先印度 B.印度绘画艺术强于中国
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进步
8.下图为“唐诗中与科技相关内容的分学科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B.统治阶级重视科学技术
C.科学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 D.唐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9.据宋太祖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反映了()
A.宋朝实现了中央集权 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C.明朝实现了八股取士 D.唐末盛行尚武轻文风气
10.《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加剧土地兼并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增强军事力量
1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第一手史料是()
A.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 B.洪武丈量鱼鳞图册
C.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1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官府和商人在権场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这一现象()
A.源于北宋军事力量的强大 B.消除了政权间政治矛盾
C.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D.使政权间处于战争状态
下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1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全国设十大行省,行省长官主要执掌钱粮、户口、转运等事务。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 B.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C.行省权力受中央限制 D.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15.下图共同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期间()
A.经济发展繁荣 B.手工业成就突出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业贸易的兴盛
16.六胜塔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其附近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重要外港,濉口繁多,停泊着亚非各国船舶近百艘。这说明当时()
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对外交流频繁
C.南方经济基础好 D.都市文化繁荣
17.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日历》取名含“敬授民时”之意,即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具有的特点是()
A.理论创新 B.领先世界 C.注重实用 D.服务政治
18.“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山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段文字可用于研究明朝()
A.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基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社会面临重要财政危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9.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非洲东海岸的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远航( )
A.促进明朝对世界的了解 B.提高明朝国际上的威望
C.打破了东西方隔羌状态 D.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
20.某同学的笔记上记录了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个朝代阶段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与尊祟儒术 B.民族交融与政权并立
C.国力强盛与皇权强化 D.盛世繁华与危机潜伏
21.下列素材“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C.中华民族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社会进步
22.《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春正月辛已....罗刹(俄国厂蹈雅兄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清朝将领)以兵临之。”该事件()
A.加强了对西北地区治理 B.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C.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D.推动了中外贸易往来
23.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具有“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的特点。下列措施中,能体现“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是()
A.明朝派陈诚出使中亚各国 B.明朝两次出兵援助朝鲜抗日
C.清朝组织编纂《四库全书》 D.清朝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24.由清朝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称《盛世秘生图,元成了平隆里而二次南巡的两年后,运用了写实手法绘制。该图()
A.反映了清朝民族交往的现象 B.刻画了清朝经济繁荣的缩影
C.描绘清朝对外贸易繁荣场景 D.展现了康乾盛世的政治面貌
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6.唐朝呈现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留下了很多璀璨的文明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资料序号 资料
①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凉州行》
②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③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贞观要政 政林》
④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刘禹锡《百花行》
材料三希望全国各族人民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习近平(2025年春节团拜会)
请回答:
材料一中“在下有”和“在上有”后面的省略号分别指的是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个制度所产生的共同作用。(6分)
(2)请你根据下表的研究角度,对材料二的资料进行分类,将对应的序号填入表中(每个序号填一次)。(4分)
研究角度 唐朝社会安定 唐朝民族交融 唐朝经济繁荣 唐朝风气开放
资料序号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2分)
27.科技文化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部分)
1.雕版印刷术 2.程朱理学 3.京剧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阎立本《步辇图》 6.火铳
材料二 在大航海开始之前,西欧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促进西欧发展的科技、航海船只制造等技术大多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发明或完善的。直到19世纪,西欧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先进国家。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请回答:
将材料一表格中的科技、文化成就按照时期进行分类。(写序号,每个序号填一次)(6分)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项辽宋夏金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4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遗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城,残存长22米,宽约9米。目前,沉船中共发现18万余件文物,其中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南海一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乾隆皇帝回应马戛(jia)尔尼使团时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反映关于宋朝的历史信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影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