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八 年 级 语 文(2025.6)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1.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骋(chéng) B. 融合 C. 相辅相承 D. 间(jiān)
2.文段中画波浪线处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川流不息 B. 振聋发聩 C. 心安理得 D. 风云变幻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班级举行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主题的活动,小语为此设计了一幅宣传海报,请你帮他进行解说,完成4~5题。(7分)
4. 这幅宣传海报由两部分组成。上方画的是: ① ;
下方画着林立的楼宇。这幅宣传画寓意深刻,我的理解
是: ② 。(4分)
5. 请为这幅宣传海报拟一个恰当的题目。(至少含一种修辞,
比喻、拟人、对偶等均可,16个字以内。)(3分)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①;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②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节选自《墨子 兼爱》)
【注释】①篡:掠夺。②敖:同“傲”,傲视。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与“率妻子邑人”中的“子”,意思相同。
B. 甲文“女有归”中的“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均为古今异义词。
C. 甲文“是故谋闭而不兴”与乙文“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中的“是故”,意思不同。
D. 甲文“盗窃乱贼”与乙文“则不相贼”中的两个“贼”,意思相同,均为偷盗。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大道之行也”与乙文“是以仁者誉之”中的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B. 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与乙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中的两个“其”,用法相同。
C. 甲文中的“大道”指儒家所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即为“大同”。
D. 乙文“子墨子”中的第一个“子”字,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可译为“先生”。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阐述古人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文章前两句进行的是纲领性说明。
B. 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乙文墨子“兼爱”思想的具体表现。
C. 甲文从个人修为方面体现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乙文侧重通过“兼爱”构建理想社会。
D. 甲、乙两文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且骈散结合,节奏分明,变化有致。
9.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2分)
凡天下A 祸篡B 怨恨C 可使毋D 起者E 以相爱生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11.“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请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分析“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4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共7分)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山”两句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B.“烟雨”两句双关,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也指自己的抱负受阻。C.“人言”两句,词人借人们的通俗说法——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为下句铺垫。
D.结尾词人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一身是愁,表现词人看见沙鸥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13.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见长,但本词却含蓄抒情,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 请将横线处的诗文补充完整。(共8分)
诗文吐心声。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用“谁见幽人独往来, 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出自己幽居无人相伴的伤感;陆游仕途屡遭排斥,怅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 ② ”(《卜算子·咏梅》)报国无门的愁苦。
诗文展志向。杜甫途径石壕村,目睹老妇一家的苦难,他用“ ③ !妇啼一何苦!”(《石壕吏》)表达自己的忧世之痛;白居易体察民情,用“可怜身上衣正单,
④ ”(《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庄子《北冥有鱼》中用大鹏善借外力而飞,“水击三千里, ⑤ ,去以六月息者也”表达高远理想。
诗文绘意境。《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常建以声衬静,“ ⑥ ,但余钟磬音”,古寺钟声让所有思绪归于悠远静谧;杜甫身居漏屋,却心系天下,“ ⑦ ,
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传递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济世情怀。
三、(7分)
15.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1)任务一: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水浒传》时说:“鲁达、武松两传遥遥相对,故其叙事亦多相似。”请把下面表格中“遥遥相对”的情节补充完整。(4分)
鲁智深 武 松
A. 鲁达状元桥下拳打 ① (人名) a. 武松狮子桥下斗西门庆
B. 五台山,鲁达醉打金刚。 b. 景阳冈,武松醉打大虫。
C. 鲁达打周通,越醉越有本事。 c. 武松打 ② (人名),亦越醉越有本事。
D. 桃花山上,鲁达踏扁酒器,拴在包里,就乱草处滚将下去。 d. 鸳鸯楼上,武松踏扁酒器,拿缠袋装了,拴在腰里,拽开脚步,倒提朴刀便走。
E. 鲁智深 ③ (情节) e. 武松轻抱大石墩
F. 十字坡,鲁智深 ④ (情节) f. 十字坡,武松算计孙二娘。
(2)任务二:鲁迅儿时喜欢描摹《西游记》人物绣像,其中不乏智者形象。如果以“智”为
主题制作名著人物绣像册,你会选择《水浒传》中哪一人物?请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3分)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共12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社会关系,以礼乐制度为基石。这套原理,源自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家国天下”是由以宗法制与分封制连为一体的天子、诸侯与公卿大夫组成。天子象征着天下,诸侯意味着列国,公卿大夫代表着采邑,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形成了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他们彼此间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宛若一个大家庭,其间的依据便是周礼,这种关系网络复杂而严密。所谓“家天下”,就是掌握治理天下的都是一家人,人们的观念里家大于国。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家国天下”却得以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更新换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国诞生。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社会价值逐渐从“父高于君”,变成了“君高于父”,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国家的重要性,要忠于国家,国家意识便树立了起来。
此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因。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入侵,战争创伤等,这些惨痛的经历给中国人带来“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牺牲自我的精神也在一次次生死关头中体现出来。
(摘编自网络文章《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摘编自“央广网”)
材料三:
家国情怀揭示了青年人忠爱祖国的担当精神。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清醒地认识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百姓的疾苦应该是一个革命青年的首要选择。以国为家是青年毛泽东的显著人格特征,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进步青年的主流色彩。
家国情怀展示了青年人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程开甲等科学家,面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科学家们以奉献青春和才智的方式,充分践行了热爱祖国的献身精神。
家国情怀昭示了青年人珍爱祖国的牺牲精神。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其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为后人留下了诸多英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历史。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要义》)
材料四:
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爱国情怀培塑最为重要。家长要树立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内容融于家庭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了解具有爱国情怀的名人事迹,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崇尚英雄、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不仅如此,家长要重视红色研学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和加强“中华传统爱国美德”等课程建设,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弘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学校可定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系列专题宣讲活动,举办“学习英模、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充满爱国主义教育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发挥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全党全社会都应大力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广大城乡社区应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之中,积极打造具有爱国特色的社区文化。报刊广播影视等各级各类媒体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媒体融合发展,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唱响大众传媒爱国主义主旋律。
(摘编自《大力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春秋战国,社会价值逐渐从“父高于君”转变为“君高于父”,国家意识便树立了起来。
B. 面对新中国的困难局面,许多科学家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C. 以国为家是青年毛泽东的显著人格特征,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进步青年的主流色彩。
D. 报刊广播等媒体要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唱响大众传媒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爱国精神。
1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中国“家国天下”以宗法制与分封制为基础,天子象征天下,诸侯则代表列国。
B.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C.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成因,是鸦片战争给中国人带来“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
D.青年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忠爱祖国的担当、热爱祖国的奉献和珍爱祖国的牺牲精神等方面。
18.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新时代应该如何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写出三条)(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
“三江源”在那里
①我每年都带学生下厂、下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②十年前的一次万里行,我们走了三万公里。当从山西行进到陕北横山县时,在黄土高坡上,我们看到一群男女老少顶着七月的骄阳,坐在洼地上看戏。红红绿绿的“舞台”上正演着《霸王别姬》①,那条写着“横山县艺术剧团”几个黄色大字的横标被太阳烤成“M”形,没精打采地耷拉着。天太热了。
③见到这民间社戏,我们走了过去。那个舞台还叫舞台吗?薄薄的一层土铺上一些高粱秆,演员在台上深一脚浅一脚,上来下去,可真难为他们。“霸王”“虞姬”穿的都是打补丁的戏装,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认真执着地演出。
④我看到那个兵败如山倒的霸王退到乌江边,别虞姬自刎的那一场。本来秦腔的做派、唱腔就有一股豪里有悲的气吞山河之势,霸王一上场“哇呀呀”一声吼,见到虞姬三步并作两步,弯腰将她托起,仰天高啸,吼着那绝望了的、触及灵魂的秦腔。他抓住虞姬那把乌丝往嘴里一叼,左腿一抬,金鸡独立……我顿时感到一股英雄气概!但见他把头一扭、大吼一声向前冲去,自刎于那滚滚乌江里,千古英雄就这么永远地走了。
⑤我见过不同剧种对霸王与虞姬诀别场景的艺术处理。这是我见过的最悲怆、最撼人心魄的艺术处理。
⑥这三伏天气,我流汗,我流泪,我心潮澎湃。我惊讶地发现这小小山洼洼竟藏龙卧虎,竟是还未被现今艺术家们开垦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这里丰富文化积淀带给我的感受。
⑦一趟陕北下来,我深知民间的“艺术家”(没人把他们当作艺术家)虽步履艰难,却是那么认真执着、不知疲倦地活着、演着、唱着。他们喝的水是从二百米深的井里打上来的;吃的饭是像当年老八路到老百姓家里吃的“派饭”一样,是好心的大娘为他们贴的粑粑;至于他们的戏装,走到哪个村,哪个村的妇女帮着缝了又补、补了又缝……这“鱼水”之情,我能不感动吗?
⑧三十多年前,艺术家们经常下去采风。我深深感念三十多年前艺术家创作的歌曲:“九里里的山疙瘩,十里里的沟,一行行青杨一排排柳,毛驴驴结帮柳林下过,花布的驮子晃悠悠……九里里的山疙瘩,十里里的沟,一座座水库,像一洼洼的油,羊羔羔叼着野花在大坝上逗,绿坝绣上了白绣球……”这些音乐家在色彩的修养上,都是高手。一句话,他们根本就没离开人民,没离开这块生养他们的文化土壤。这是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文化。
⑨中华民族艺术上的巨大财富、规律全都寓于民间艺术中。心灵的升华,一定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在这里所见到的一切会让你有翻天覆地的新认知,不仅会重新塑造你创作的艺术典型,还会让你知道作为一个艺术家应有怎样的人生境界和人生选择。
⑩人生就这么一次,选择艺术作为终生事业,我不后悔。但艺术家绝不意味着鲜花、掌声、金钱、地位,而应像科学家那样辛苦操劳、默默无闻。科学家为了一个公式、一个发现,长年在荒山大野漂泊或整日与小白鼠、玻璃试管为伴……他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发现、为了创造。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才是更值得拥有鲜花、掌声的人!
我为什么要下厂、下乡,要和老乡们一起画、一起唱、一起舞、一起聊、一起哭,我和他们的关系已经不可分割。他们的后方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和喜马拉雅山,那里屹立着千古不灭的龙门、云冈、莫高窟……
至死不忘叼在霸王嘴里的那把黑头发。
已古稀之年的我绝对没有古稀之感,这正是画家的起飞之年、黄金之年。作为中国的画家,我还要不断地创作下去,深入下去,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为了让她的风采更多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三江源”就在那里,那里有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作者:韩美林②,文章有删改)
【注释】①霸王别姬: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灭亡后,楚汉相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包围了项羽的军队,项羽突围无望。一天夜里,项羽和宠妾虞姬帐中饮酒,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虞姬听后,满心凄然,知道相聚日子不多,便换上华服,手持宝剑,一边舞剑,一遍唱和。后军士来报,刘邦大军压境。虞姬自知无力回天,拔剑自刎而死,项羽悲痛万分。
②韩美林:山东济南人,中国当代艺术家,
19. 下面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通过对剧团横标的描写,凸显了农民艺术家们表演环境的艰苦。
B.第⑧段借三十多年前的歌曲,说明西北更适合为歌唱家提供创作素材。
C.第⑨段多次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与读者对话,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
D.陕北之行的所见所闻,引发了作者对当代艺术创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20. 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这三伏天气,我流汗,我流泪,我心潮澎湃。
(本句如改为“这三伏天气,我流汗、流泪、心潮澎湃。”,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1. 文章第④⑤段和第 段都写到了“霸王”,结合内容,分别分析有何用意。(6分)
22. 本文题目“‘三江源’在那里”意蕴丰富。通读文章,理解其意蕴,并分析以此为题的
表达效果。(6分)
五、(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阳光下行走,会让人身心开朗;在陌生处行走,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在文化中行走,会获得精神的成长;在梦想中行走,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②题目自拟,文体明确;
③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写作顺序;
④所选景物、事件等能触发你的思考;
⑤不少于700字。
秘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16分)
1. B 【解析】A. chěng C. 相辅相成 D. jiàn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 D 【解析】A.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此处范围有误。
B.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望文生义。
C.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此处用错对象。
评分意见:本题3分。
3. D 【解析】A. 动宾搭配不当 B. 语序不当 C.缺少主语
评分意见:本题3分。
4. 示例:①相互紧握的手,围绕着一幅中国版图,版图上有象征家园的树木、房屋。
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和谐中国、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5. 示例:共建和谐中国,共享美好家园
评分意见:本题3分,内容恰当1分,修辞恰当1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1分)
6. B 【解析】A. 意思不同:动词,以……为子/名词,儿女
C. 意思相同,都是“因此” D.“贼”都是“害人”的意思
评分意见:本题3分。
7. A 【解析】A.意义和用法不同:主谓之间,取独/代词
评分意见:本题3分。
8. C 【解析】不是“个人修为”,是“社会保障”
评分意见:本题3分。
9. C E 评分意见:本题2分。对一个得1分,错一个扣1分,多选得0分。
10.(1)示例: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与”“讲”“修”翻译正确,通顺完整即可。
(2)示例:父子相互爱护,就会慈爱、孝敬;兄弟相互爱护,就会和睦、融洽。
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则”“和调”翻译正确,通顺完整即可。
11. 示例:甲文中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社会成员间互爱互助,是构建和谐社会要素之一;乙文列举“天下之人皆相爱”则“祸篡怨恨毋起”的例子,阐释“爱”对和谐社会的基石作用。
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各占1分,分析各占1分。
【译文】墨子先生说:“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所以诸侯相互爱护,就不会发生攻伐战争;家族宗主相互爱护,就不会发生相互掠夺;人与人相互爱护,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相互爱护,君就会施惠,臣就会尽忠;父子相互爱护,就会慈爱、孝敬;兄弟相互爱护,就会和睦、融洽。天下的人都相互爱护,强大的人就不会控制弱小的人,人多的就不会劫掠人少的,富贵的人就不会欺侮贫穷的人,尊贵的人就不会傲视卑贱的人,狡诈的人就不会欺骗愚笨的人。大凡天下所有的祸患、掠夺、怨恨,都可以让它们不发生,因为人们相互爱护,这是有仁德的人都称赞的。”
(二)诗歌阅读(共7分)
12. D 【解析】D. 非“愉悦闲适”,而是词人用诙谐的方式表达愁苦。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3. 示例1:上片将青山人格化,借烟雨阻路,含蓄表达诗人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绪;
示例2:下片借调侃白色沙鸥浑身是愁,含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愁绪。
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内容2分,理解分析2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①缥缈孤鸿影 ②更着风和雨 ③吏呼一何怒 ④心忧炭贱愿天寒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万籁此都寂 ⑦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⑧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分意见:本题8分。每句1分。
三、(7分)
15.(1)①镇关西 ②蒋门神 ③倒拔垂杨柳 ④被“蒙汗药”麻翻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空1分。
(2)示例:我选择吴用。理由:吴用绰号“智多星”,是梁山军师。他策划智取生辰纲,并为梁山的壮大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回答朱武、燕青等也可)
评分意见:本题3分。人物恰当1分,结合情节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四、(一)
16. A 【解析】A.朝代有误,应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此处张冠李戴。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7.C 【解析】C.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家国情怀很重要的成因,但不是最重要的。表述绝对。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8. 示例:①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将爱国主义融于家庭教育,重视红色研学活动。
②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重视爱国主义课程建设,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
③强化社会宣传。宣传英模事迹,打造爱国特色社区文化,用媒体讲好爱国故事。
评分意见: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二)
19.B 【解析】B.“西北更适合为歌唱家提供创作素材”表述有误。根据本段结尾句可知,是人民,是文化土壤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0.示例:原句运用排比和短句,突出作者在横山县看到“霸王别姬”场景艺术处理后,深受感动与震撼,语势强烈,抑扬顿挫。改句为长句,无此表达效果。
评分意见:本题4分。排比、短句各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21. 示例:第④⑤段描写在横山县看到“霸王别姬”场景的艺术处理,表达了对小山洼洼里竟有如此高水平演出的惊叹,以及对农民艺术家艰苦条件下认真执着的敬佩;
第 段运用比喻(象征),“叼在霸王嘴里的那把黑头发”象征了对民族文化的赞叹和难以割舍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要不断深入民间,弘扬民族文化的决心。
评分意见:本题6分。每处各3分。其中内容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意蕴:表层指西北是三江的源头,那里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那里是民族文化之源;深层指人民和中华文化是艺术创作之源,也是艺术家提升人生境界、坚定人生选择的力量之源。表达效果:标题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运用象征,含蓄深刻。
评分意见:本题6分。表层含义2分,深层含义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评分意见:
项 目 评 分 细 则
基础等级 一类文(36—48分) 思想健康,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顺畅,符合文体要求,书写美观,卷面整洁。
二类文(24—35分) 思想健康,符合题意,内容比较充实,中心明确,感情真实,结构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详略基本得当,语言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书写规范,卷面较整洁。
三类文(0—23) 思想健康,偏离题意,内容比较空泛,中心不够明确,感情虚假,结构不完整,层次不够清晰,详略不得当,语病较多,文体混乱,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发展等级 (0-12分) 选 材 文 采 创 新
素材丰富素材新鲜见解新颖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 构思新巧想象有独到之处表达有创意有个性色彩
减分 无题目、写错题目 扣2分。
错别字、标点 每处错误扣1分,最多扣5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 每少50字扣1分。
(1)基础等级从思想、题意、内容、感情、结构、表达、文体(考生所选文体)、书写等方面综合分类评分;发展等级不求全面,只要具备一项指标以上即可酌情评分;经大组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判为三类文,且不给发展等级分。
(2)每份作文实际得分=基础等级分+发展等级分-减分。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描绘的是江河汇入大海的壮丽图景和宽广胸怀。千万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奔腾着、驰骋着,涌入汪洋大海。它们撞击出振聋发聩的巨响,迸发出层层浪花,又慢慢地归于平静,最终心安理得地相互交汇、融合,相辅相承,达到和谐的状态。②这个过程,诠释了完美的“和”的精髓。
③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使我国的“和”文化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精神:“和”是“和睦”,是真诚待人,不挑拨离间;“和”是“温和”,是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和”是“和衷共济”,不同室操戈。④“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