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
七 年 级 语 文(2025.6)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1. 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广袤无垠 B. 炽(zhì) C. 蓦(mò) D. 朦胧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千钧重负 B. 绘声绘色 C. 身临其境 D. 不期而至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5日1时17分,神舟二十号与神舟十九号六位宇航员实现“太空会师”。为庆祝会师成功,小语拟写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根据备选语句选出下联。(4分)
上联:追星逐月破苍穹,太空聚首
下联:A ,B 。
A句备选:①群星闪耀中国梦, ②吐气扬眉强国力
B句备选:①中华复兴 ②传承文明
5. 聚焦航天科技,厚植爱国情怀。小文整理了以下表格内容,邀你一起探究中国航天工程及航天器命名的共同特点及意义。(3分)
中国部分航天工程及航天器名字一览表
航天工程 命名 航天器 命名
行星探测任务 “天问”计划 火星车 祝融
太阳探测计划 “羲和”和“夸父” 载人飞船 神舟
探月工程 “嫦娥”计划 月球车 玉兔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乙】
朝士黄秉①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②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③,工作率多卤拙④,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器用》,有删改)
【注释】①黄秉:人名。②侔(móu):齐,相等。③民醇:民风淳朴。④卤拙:粗糙笨拙。
6.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持就火炀之”与“还来就菊花”中的两个“就”,意思相同。
B.“旋刻之”与“刻为凤首”中的两个“刻”,意思相同。
C.“不及古人”与“及鲁肃过寻阳”中的两个“及”,意思不同。
D.“朝士黄秉少居长安”与“少时,一狼径去”中的两个“少”,意思相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典籍皆为板本”与乙文“为九龙绕之”中的两个“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B.甲文“不以木为之者”与乙文“合之令圆”中的两个“之”,用法相同,均为代词。
C.《梦溪笔谈》是笔记作品,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D.活字印刷术由布衣毕昇首创。我国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布衣”代指平民。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冒”“炀”“镕”“帖”等词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B.甲文介绍活字印刷的全过程,依次阐述了排版、刻字、印刷、拆版的程序。
C.乙文中,古代工艺品的制作是“拙”还是“巧”,作者和世人所持观点有所不同。
D.甲、乙两文分别介绍了“活板”和“玉臂钗”,均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9.乙文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2分)
已皆A 破缺B 然制作C 精巧D 后人E不能为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
11.活板和玉臂钗的设计,均体现一个“活”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说明。 (4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共7分)
梅 花(其一)
明·高启①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②苔。
自去何郎③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释】①高启:明初诗人,性格傲岸。②漠漠:密布之貌。③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写了很多咏梅的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梅花本应在瑶台,却栽种于江南,对梅花生长环境暗含惋惜。
B. 颔联用“高士卧”“美人来”喻指梅花,不着“梅”字,句句写梅。
C. 颈联梅花与“萧萧竹”“漠漠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梅花的品格。
D. 尾联借“何郎”的典故,慨叹无人再有咏梅佳作,抒知音难觅之情。
13. 有人认为“此诗咏梅而见风骨”,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 请将横线处的诗文补充完整。(共8分)
(1)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5)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 , 。
(6)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挫折,身处困境时,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正如陆游在《游山
西村》中所写: , 。
三、(3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共12分)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知度及认知来源情况
认知度 能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20%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0%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52.80%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0%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0%
认知来源 影视剧改编 81.80%
教科书节选和学校活动 72.40%
网络媒体 45.60%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0%
(摘编自《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
材料三: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读者对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众多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高度评价。有位印度作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带我走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喜爱中国文学,都是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
材料四:
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象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在眼前一一呈现……
《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与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制片方探索出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新可能。这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今天,它必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
(摘编自《人民网》)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色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B. 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感动了国外读者,让他们能完全理解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
C. 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书籍有一定的了解,有近三成认为自己非常了解。
D. 红色经典正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
1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色经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核心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B.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与了解,绝大多数来源于教科书节选和学校活动。
C. 据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很高,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
D. 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让观众穿越回过去,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
17. 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写出三条即可)(6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19分)
比瀚海更辽阔
①作为军人的我,要经常到戈壁沙滩训练和执行任务。新疆的戈壁留给我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敞亮,就像我想象中的海洋那样浩瀚。每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的东边升起,
又从西边落下,只不过海面不是深蓝色的,而是青灰色和赤褐色的。这海里也有风暴和浪涛,
只是吹进嘴里的风没有腥咸味,只有沙子的干涩和磨牙,浪涛的颜色有些浑浊。我们出海也
乘船,不过这船上没有风帆,而是四个轱辘的北京吉普;我们是瀚海里的一群“水兵”——穿着绿色军装而不是海魂衫。
②我在瀚海。夏天,当太阳钉在中天的时候,这儿是死的,连风也不呼吸;冬天,暴风雪过后的清晨,这儿是凝固的,每一棵草都变成雕塑。我曾怀疑这儿的时间空间停止了运动——那沙山,那荒原,永远是一派苍凉。我在瀚海参加训练时,曾遇见一支石油勘探队,其中一位戴眼镜的工程师告诉我,在好多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大海,海中有鲸鱼,还有水藻。他拿出一块石头:“喏,这个化石就是一种海里的生物。一次巨大的造山运动后,海水干涸了,留下来沙子和石头。海中的生命,变成我们需要的石油。”指导员说道:“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训练、保卫这个荒凉地方的意义所在。”之前,我曾经还为它哭过鼻子:那是漠风第一次揭走头上军帽时,那是寒流第一次冻肿鼻子尖时,那是镜子里看到“白面书生”变作“黑脸包公”时……
③不要以为瀚海的生活只有苦,也有惬意的时候。星期天,我们常常和老乡或好友相聚在一起,折两枝成熟的沙枣,背一挎包的书籍或录音带,从集镇小卖部捎回午餐肉和鱼肉罐头,去到一座僻静的沙山背后,边听着音乐,边享受野餐的美味。有的战友则在沙地上研究函数方程,分析电离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或者默写化学分子式。而我捧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文学书籍,读着王蒙、冯骥才、舒婷的小说和诗歌,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东西也能变成铅字。累了,拾一些枯草升起火,取出早饭时剩下的馒头,烤它个四面焦黄……
④后来,我被部队安排做宣传工作。一次,部队组织官兵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沙漠野战生存能力训练,我作为新闻干事,陪同记者来到现场拍摄。我们从越野车下来,感到脚仿佛踏在了烧红的铁板上,我的头上像顶着一个火炉。我认识的营教导员迎了上来。见他大热天还穿着长袖衣服,记者问:“这么热,怎么还穿得这么严实 ”他用衣袖擦擦脸上的汗:“这里有一段黑土地咬人。”一旁的吴营长解释道:“因为土里含硝、碱的成分较多,挨着人的皮肤马上就会起红疙瘩。”说着,他带我们来到指挥排阵地。几名战士正捂着鼻子,排长报告说:“气温太高,全排同志都流了鼻血。”“那你们是怎么防止流鼻血的呢 ”“嘿,我们琢磨出了个土办法,人躺在沙坑里,不断地用凉沙子搓脖子。”摄像记者想录下这些动人的情景,可摄像机却因气温太高而自动“罢工”。他连呼遗憾。
⑤夜幕降临。乔旅长给我们一行人腾出了最好的住地——帐篷里的地铺。气温渐渐降低。
远处传来几声嚎叫。“这是狼嚎。”吴营长说。“沙漠里还有狼 ”“有,沙漠里的狼,因为缺水缺吃的,比别的地方的狼更凶。刚进驻那天。还来我们这里做客了呢。”一位老兵告诉我们,进驻沙漠的那晚,一个战士半夜上厕所。猛然发现周围有几只绿眼睛在闪动,揉揉眼仔细一瞅,是狼!他抽出信号枪,“当,当,当”朝天连放三枪。红色信号划破了夜空,战士们一跃而起,喊声四起。狼惊慌逃窜,战士们在后面追喊,一直追到狼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狼不敢靠近,只在远处干嚎。为了防范狼的侵犯,每班派一人轮流放哨,并负责给篝火添柴。
⑥这里的官兵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煎熬和寂寞,为何能以苦为乐?因为他们深知这片沙漠是国土的一部分,表面的贫瘠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他们平静地说:“我们必须熟悉它、适应它,才能保护它……”
⑦沙丘上挂着一轮彤红的夕阳。一行大雁从夕阳的晕圈里掠过。一队骆驼在起伏的丘峦间跋涉。一群镀着金边的人的剪影,真实而浪漫地镶嵌在橘红的天幕上。
⑧那一幕又让我想到海,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明白了:比天空和海洋更辽阔的,永远是人的胸怀。
(作者:尹广,文章有删改)
18. 下面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瀚海”一指北方大湖,一指大沙漠,文中“瀚海”指新疆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滩。
B.第②段描绘夏日的酷热难耐和严寒中的凝固与冷寂,表现了戈壁极端的气候环境。
C.第⑤段插叙战士们半夜与狼斗争的情景,表现出官兵们面对艰难时的勇敢与智慧。
D.结尾段运用比喻修辞,将边防官兵比作辽阔的天空和海洋,篇末点题,突出中心。
19. 文章第⑥段写到官兵们“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煎熬和寂寞”能以苦为乐。请结合内容,概括战士们“以苦为乐”的具体表现。(写出三条即可)(6分)
20. 文章第⑦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内容,分析第⑦段的作用。(6分)
21. 本文以一名军人——“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四、(7分)
22. 班级开展“阅读名著·共享书香”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梳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书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人公 ① 。
主人公的梦想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引路人 ② 。
主人公的结局 用生命写成的小说《 ③ 》终于出版,他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本剧展演结束后,剧组请你扮演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小记者的提问,请补全以下对话。(4分)
小记者:您好!有人说这本书一书是自传体小说,您将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的故事展现出来。您能说一件书中主人公经历的“死里逃生”的事情吗?
奥斯特洛夫斯基: ① 。
小记者: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弱者是万丈深渊。面对苦难,您和书中的主人公都没有退缩,而是正面迎战。请您谈谈,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② 。
五、(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使命,或淡雅,或热烈,或含蓄,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就像正值青春的我们。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明确(诗歌除外);
②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详略得当;
③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卷面整洁;
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⑤不少于600字。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2025.6)
七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16 分)
1. B 【解析】 B. chì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2. D 【解析】D.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与后面的“到来”重复。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3. D 【解析】D.语序不当。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4. 示例:A:② B:①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每空 2 分。
5. 命名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这些文化元素凝聚中华民族探索未知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也与我国航天精神契合,体现了文化自信和科研自信。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共同特点 1 分;意义分析 2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二、(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21 分)
6.D 【解析】A.都是靠近;B 都是雕刻;C 超过,胜过/等到……的时候;D 年轻时/一会儿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7.A 【解析】两个“为”意义和用法不同,一为“是”,判断动词;一为“被”。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8.B 【解析】甲文依次介绍了刻字、排版、印刷、拆版的程序。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9. B D【解析】句意:都已残缺,然而制作精巧,是后人不能做到的。故断句为: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
评分意见:本题 2 分,每对一处得 1 分,多选不得分。
10. (1)有生僻字向来没有准备的,立即雕刻完成。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关键词“奇字”“素”“旋”解释正确,翻译通顺完整即可。
(2)古器物制造精巧之极,正是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关键词“至”“故”解释正确,翻译通顺完整即可。
11.“活板”的“活”在于:字印“活”,取用灵活;排版“活”,随时排用;印刷“活”,
统筹用版;字印数目“活”,随时增补;拆版“活”,灵活拆版,可重复使用等。“玉臂钗”的“活”在于:两头都设转动机关,可弯曲、伸直、变成圆形;雕刻活灵活
现(小小玉臂钗,九龙刻其上),技艺精巧。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结合内容分析两文的“活”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朝士黄秉年轻时居住在长安,有一次游骊山,正赶上道士维修旧时宫殿的石渠,在石下发现一支折断的玉钗,钗头刻成凤首的形状,都已残缺,然而制作精巧,是后人不能做到的。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发掘六朝君主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曾看到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合上它可成圆形,几乎没有缝隙,被九条龙所环绕,制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世人多称先前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实不是这样。古器物制造精巧之极,正是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则各种手工制作都一丝不苟。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
(二)诗歌阅读(共 7 分)
12. C 【解析】C.颈联“萧萧竹”“漠漠苔”并非对比,而是衬托,衬托梅花的清冷姿态
和独立品格。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13. 示例 1:本诗托物言志,以梅自喻。首联写梅花本应住在天宫,却落到人间江南,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品格。
示例 2:本诗托物言志,以梅自喻。颔联以“高士”“美人”自比,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品格。
示例 3:本诗托物言志,以梅自喻。颈联写萧萧寒竹相依偎,漠漠春苔护残香,衬托梅花的高洁,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品格。
示例 4:本诗托物言志,以梅自喻。尾联先借何逊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高洁傲岸,以及不被理解的孤寂。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托物言志 1 分,结合诗句 1 分,理解情感 2 分。
14.(1)独怆然而涕下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黄梅时节家家雨 (5)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评分意见:本题 8 分。每句 1 分,有错别字或书写错误不得分。
三、(31 分)
(一)
15. B 【解析】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感动了国外读者,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原句表述过于绝对。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16. A 【解析】B.有误,根据【材料二】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绝大部分源自影视剧。
C.有误,根据【材料二】数据可知,3.2%认为阅读红色经典对自己无意义。
D.有误,根据材料四第①段可知,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让观众穿越
到 1931 年的海南岛,原句笼统说“过去”,表述不严谨;且“一起为追
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的说法也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17.示例:①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认知度;(丰富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认知度)
②做好红色经典外文出版,进一步扩大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途径;
③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改编红色经典,有机融合现代元素。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二)
18.D 【解析】D.结尾段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
19.示例:①战士们驻守戈壁沙滩,面对极端环境,积极适应,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②战士们通过野餐、学习、读书等方式丰富精神生活,拥有乐观进取的心态;
③训练时面对高温、土壤侵蚀等困难,战士们没有退缩,展现出智慧和创造力;
④入夜,面对凶险的狼的侵犯,战士们驱赶并轮流放哨,展现出智慧和勇敢;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20.示例:这一段运用排比修辞(四个句号形成短句)(1 分),生动展现黄昏时戈壁滩自然与人文美景(1 分),突出戈壁的壮阔辽远(1 分),侧面展现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1分),表现了战士们扎根戈壁、赤诚爱国、无私奉献的品质(2 分) 。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意思对即可。
21. 示例:运用第一人称(1 分),讲述“我”在戈壁军营所见所闻(1 分),亲切自然、真实可信(1 分),抒发对边防战士扎根戈壁、赤诚爱国、无私奉献献的敬佩之情。(1 分)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意思对即可。
四、(7 分)
22. (1)①保尔 ②朱赫来 ③暴风雨所诞生的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或书写错误不得分。
(2)①示例 1:保尔确实经历了很多“死里逃生”的事,比如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腿受伤并得了风寒。
示例 2:保尔确实经历了很多“死里逃生”的事,比如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头部受了重伤。
示例 3:保尔确实经历了很多“死里逃生”的事,比如在铁路快修完时,他得了伤寒和大叶肺炎。
②示例:保尔拥有献身革命的坚定信念,面对苦难时积极乐观、百折不挠,他钢铁般的意志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力量。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每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
五、(60 分)
23.按要求作文
在广袤无垠的太空中,中国空间站如同一颗炽热的星辰,闪耀着科技的光芒。航天员们肩负千钧重负,在浩瀚宇宙中书写着属于中国的航天传奇。每一次太空任务的背后,都是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的计算与推演,①哪怕是最微小的概率误差,都可能影响整个任务的成败。
②太空中的生活无比奇妙——从舱内精密的仪器运作,到舱外壮丽的星河画卷,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地面指挥中心里,工程师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空间站的运行状态,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而太空中那些不期而至到来的挑战,③比如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或设备故障,考验着航天员的应变能力。
当航天员透过舷窗,蓦然望向蔚蓝的地球时,朦胧的云雾下是万家灯火。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会化作无言的感动。④中国空间站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见证,更是一个复杂的科技工程。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