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质量监测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治乱之条贯,靡不必见。(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2)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要求选择。
(1)某学生给出版社写邮件询问作品授权事宜,以下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希望贵社能尽快授权,否则会影响我们的演出计划。
B. 恳请贵社授权使用《乡土中国》,具体需求详见附件。
C. 你们务必一周内回复,否则我们自行使用相关内容。
D. 如果贵社同意授权,请速回邮件,我们急切等待中!
(2)《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弹性与亲疏,以下场景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一项是( )
A. 菊花诗社中宝玉和众人不分主仆,一起吟诗品鉴。
B. 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与王家的旧亲关系受到款待。
C. 探春理家时兴利除弊,按照家规严惩违规的仆从。
D. 宝钗将哥哥从江南带回的土仪,平分给园中姐妹。
二 阅读 70分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文心雕龙》治愈现代人的DeepSeek病
①DeepSeek的热度过去三四个月了,很显然,当下的人们已经不像“技术蜜月期”中那样,惊为天人,带着“拯救自己”的兴奋去看待那种按指令秒速生成的深度文本,而更多是审美疲劳:一眼能识别的AI味,堆砌词汇,胡编乱造,机械罗列,刻意模仿“人味”反而用力过猛沦为拟人套路。DeepSeek在其他方面有诸多技术先进性,但在应用于写作和创作上,反向测试出人的很多问题,我称之为“DeepSeek病”:一键生成的浮躁、工具化榨取的思维、没心没肺的语言腐败、依赖技术的截肢状态。
②今年我做了一件事,让同学们读《文心雕龙》,并且去背诵其中的经典章节。越是在追逐新技术、新时尚、新工具的狂热中,越是要下“笨功夫”,弯远路、回溯性地去阅读经典。“为了让头脑更加清醒,我们往往需要一些复杂的、对人性、文明、历史等有更广阔视野,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作品,让我们能够沉入水底,平静地观察水面的暗流涌动。”——元宇宙、区块链、DeepSeek只是浮在时代水面的泡沫,脆弱易变,而水底是深沉和稳定的,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沉入水底看水面”的静观过程,用历史的“间离”视角,看到当下“技术崇拜”中的肤浅、偏执、迷思。
③黑格尔说,所谓“常识”,不过就是一个时代的偏见,我们身处某个时期,可能集体会形成一种认知盲区。之所以要读《文心雕龙》这样的经典,是一种对冲机制:用古老的、却经过时间筛选、被证明拥有某种普遍重要性的知识和思想,去校正和对冲很多新事物的问题。或者说,在经典阅读中去把握和驾驭新事物,很多人把作为“写手”的DeepSeek奉为天人,我是想把作为“写作经典”的《文心雕龙》作为一种对冲式的存在,作为DeepSeek的一面镜子,以经典为镜,照见技术依赖的问题,去AI味,治愈现代人入脑入心的DeepSeek病。
④刘勰所处的那个时代,远不知DeepSeek是何物,但太阳底下无新事,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让当世之人痴迷的新技术新媒介,《文心雕龙》所面对的“苟驰夸饰、鬻声钓世、采滥辞诡”文风,与今天浮夸的DeepSeek伪深度文本,何其相似。
⑤《文心雕龙·隐秀篇》写到了文章的深度与亮点的关系: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隐是文章让人回味无穷的深刻意蕴,而“秀”则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提炼、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飞跃性概括”,也就是文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金句。用蒲伯的话来说叫“内容可能众所周知,但表达要空前绝后”。隐与秀对一篇深度好文,缺一不可,“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或一叩而语穷,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诘而色沮”!有同学看到了当下AI写作、DeepSeek文本、短视频思维的问题:重“秀”失“隐”,碎片化和“缺乏枯燥耐受力”只能支撑其接收“高亮”信息的输入,堆砌所谓金句,寻章摘句生吞活剥碎片化的金句,倾注式地偏向以“秀”取胜,缺乏上下句间的关联和深层逻辑,短平快,迷恋段子、金句、笑点、生动、包袱的感官刺激。这种“摘抄和蒸馏金句”堆砌的文本,跟文章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AI味就是这种味!
⑥《文心雕龙·神思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谈到了写作所需要的“积学”、“虚静”状态。特别是“积学富才”,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靠油滑的头脑去“灵机一动”,撑不到140字就无话可说了。反讽的是,很多人只看到了DeepSeek的一键生成,却看不到为了训练大模型喂养了多少人类的智慧,多少素材和文本才撑得起一篇DeepSeek文本。大脑不想接受大模型那样的深度训练,指望DeepSeek替代自己写作,又不想自己的岗位被AI替代,怎么可能呢?这是人类对AI期待的“不可能三角”!
⑦拼什么比不上拼读书,将经典阅读作为媒介,向历史、人性和结构的根系去漫溯,寻找解决现代性问题、治愈DeepSeek病、抗拒人的AI化的智慧,这就是经典阅读的意义!
3. 下列对“DeepSeek病”的界定,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因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导致的思维惰性与语言腐败。
B. 对新技术盲目崇拜而忽视经典阅读价值的认知偏差。
C. AI生成文本中机械堆砌词汇、缺乏逻辑关联的缺陷。
D. 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沦为失去创造力的“截肢状态”。
4. 根据第④段,以下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刘勰时代的浮夸文风与当下AI文本有相似性。
B. 新技术媒介的流行常伴随当世之人的认知盲区。
C. 《文心雕龙》直接批判了DeepSeek的“AI味”。
D. 每个时代的技术热潮都可能导致文化表达失真。
5. 根据第⑤段,无法从文中推出的结论是( )
A. “隐”与“秀”的平衡是写出深度文章的必要条件。
B. AI创作文本因为追求金句而忽略了深层逻辑关联。
C. 经典文本的“隐”需通过长期阅读积累才能体悟。
D. 现代读者阅读时更倾向于接受碎片化的高亮信息。
6. 作者第⑤段引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对论证观点有什么作用?
7. 某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使用AI工具完成论文初稿,并以此作为写作能力考核标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此现象进行评析。
(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景
李娟
①我无数次走过无人的空旷大地,总是边走边激烈想象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
②越走,风越大。渐渐地走到了乌伦古河岸的最高处。
③迎风站立,风声剧烈地呼啸耳边,满天呜呜作响。站在这大江大河般轰鸣的巨风之中,近在咫尺的声响都很难听到。
④但是,稍微侧转一下身子,耳朵换一个角度,那轰鸣声倏地退却。像突然间“啪”地一下跌落在脚下。耳畔空空荡荡,清清净净。
⑤只有头发和裙摆顺风势高高飞扬,证明风仍然在原处进行着。只是已经屏蔽了我的双耳。
⑥站在最高处,站在喧嚣和寂静的分界线处,我像是这喧嚣与寂静碰撞的产物。而眼前满目空荡荡的葵花地,空株秆整齐而密集地沿河岸排列到视野尽头。农田边缘的林带则是荒地与绿野的分界线。这一条条绿色林带,则是荒地与绿野碰撞的产物。
⑦忙碌的收获时节终于接近尾声,我再也不用赶牛了,闲暇时间陡然增多。
⑧每天我都会以蒙古包为起点,向各个方向走很远很远。直到太阳偏西,气温下降才慢慢回返。
⑨后来我发现了一处小小的美景。从此除了那里,基本上就哪儿也不去了。
⑩它位于东面那条细浅而干净的小河(就是我曾经想在那儿洗澡的那条河)下游野地里。那儿有一处突然出现的断崖状地形。于是河流到了那里便突然坠落,站成一条瀑布。瀑布下方被水流长年冲击,形成一个水潭。
水潭不大,约一张双人床的面积。但是非常深,并且清幽幽的,一望见底。水潭四周是洁白的沙地。沙地边缘长满芦苇。有一条细微的小路倔强地通往此处,那是牛走出的路。
每当我独自一人去到那里,走过弯曲狭长的小路,扒开最后一片芦苇,像拆开礼物一样,心中激动难抑。这单调荒野中的小小意外,在我心中触发的惊异与喜悦不亚于国家5A级景区。
它首先是个秘密,其次才是美景。
每当风势转烈,水边芦苇在风中猛烈地动荡,我想大声呼喊,又生怕暴露这一切似的苦苦压抑。又想哭诉,又想辩解,又想致歉。但最后开口的,却只有赞美。
像一个毫无罪过的人那样用力地赞美,装聋作哑一般赞美。一遍又一遍地,赞美高处坚硬光滑的蓝天,赞美中间强大无尽的风,赞美眼前这秘密之地。仿佛只要赞美,世界便有所回应。
但是,心里却明白,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赞美。甚至根本不需要我。无论我多么需要着这一切。
当风势渐渐缓和,世界趋于平静,我心中的激动也像走到尽头般停止下来。
我叔叔也来过这里,他回来给我们描述:“那个地方好得很!拉一圈铁丝网围上,再盖两间房子,摆几张桌子,就可以开农家乐了。”
他每当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都会说:“好得很,就像农家乐一样。”
我妈则只会反复称叹:“啧啧,好看。真好看啊,啧啧啧。”
有时我觉得那个地方可能只有我们三个知道。但走在荒野中,又觉得任何一个迎面走来的人其实都知道。否则他怎么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我每天去向这处小小的、深藏的美景。心中有小小的依恋,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有时会设想永远生活在此处的情景,但这种想法也脆弱如猫须。
葵花已经收获了,我将永远离开这里。并从此再也不会重返此地。
突然强烈厌恶自己的随遇而安。厌恶陌生的床,陌生的房间和所有陌生之地。
8. 文中第③段至第⑤段对风声的描写有何作用?
9. 阅读第 至 段,分析作者写叔叔、妈妈与“任何一个迎面走来的人”的用意。
10. 第 段画线句将依恋之情比作“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赏析这一比喻句。
11. 结尾“突然强烈厌恶自己的随遇而安”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三)(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舟次扬州和人①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②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③,忆昔鸣髇血污④,风雨佛狸愁。季子⑤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⑥。
【注】①人:指杨济翁、周显先两位东南名士。②组练:指装备精良的军队。③投鞭飞渡:用前秦苻坚事。他曾夸口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此指金主完颜亮南侵时嚣张气焰。④鸣髇(xiāo):即鸣镝,一种响箭。血污,指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⑤季子:苏秦字季子。⑥富民侯: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养民也。
12. 本首词的词牌是下列哪一项( )
A. 念奴娇 B. 永遇乐 C. 桂枝香 D. 水调歌头
13. 对下片情感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老矣,搔白首”以动作细节暗含功业未成悲慨。
B. “倦游欲去江上”表达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与归隐之思。
C. “莫射南山虎”借李广典批判朝廷重文轻武妥协政策。
D. 全词情感从豪迈激昂转向恬淡闲适,体现豁达超脱。
14. 结合全词,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强化情感表达。
(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②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③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已而楚相亡璧 (2)因而数让之曰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上谒求见苏秦( )
A. 拜访 B. 请求
C. 名帖 D. 请柬
(2)张仪既相秦( )
A. 辅佐 B. 担任相国
C. 观察 D. 相信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18. 第③段画线句需加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19. 司马迁擅长通过细节写人,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张仪的性格特点。
20. 分析张仪最终选择入秦的原因。
(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③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①,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④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②,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③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④?”曰:“昔在任人,帝而难⑤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犀首:本是犀牛角,这里是公孙衍的称号。②孔子读而仪、秦行:即读孔子书而行仪、秦事。③鸷翰:恶禽的羽毛。④迹不蹈已:能不蹈前人之辙。⑤难:拒斥。
21. 材料一中,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的根本原因是( )
A. 两人以权术威胁诸侯,破坏天下安定。
B. 两人缺乏独立人格,没有操守原则。
C. 两人追求富贵和权势,违背礼法规范
D. 两人仅仅凭口舌为能,无视民生疾苦。
22. 材料二中,扬子对纵横家“才”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肯定其具有才能,但批判其背离道义。
B. 承认其才能罕见,但否定其历史贡献。
C. 讽刺其才能虚妄,仅为投机取巧之术。
D. 痛惜其误用才能,未能匡扶天下正道。
23. 分析材料一中孟子反驳景春观点的论证特点。
24.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孟子和扬子对张仪等人批判角度的异同。
三、写作 70分
25. 作文。
时常听到有人感叹:“我很忙,但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①. 明道德之广崇 ②.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③.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⑤. 就有道而正焉
2.(1)B (2)B
3 A
4. C
8. ①突出了风的强烈和环境的空旷。
②衬托出这片土地的空旷和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为下文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现美景、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喧嚣的对比等情节做了铺垫。
9. 暗示了这片美景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独特情感和认知,与其他人的看法形成对比,突出了这片美景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和作者对它的依恋之情。
10. 猫须是柔软、细腻且轻盈的,用它来比喻依恋之情,说明这种情感是细腻而微妙的,不是那种强烈、浓烈的情感,而是一种轻轻的、若有若无的牵挂和眷恋。同时,“轻轻触碰胸腔”这个动作描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温柔和轻柔,它不会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淡淡的、持续的触动。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片美景的深情和不舍。
11. 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曾经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的厌恶。随着对这片美景的发现和深入体验,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感到后悔和担忧。
②这种厌恶也反映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她不再满足于表面的适应,而是渴望更深入地体验生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
12. D
13. D
14. ①今昔境遇对比:上片回忆年少时“匹马黑貂裘”,以英武形象展现抗金豪情;下片“今老矣,搔白首”凸显年老力衰、壮志难酬的悲凉。以英雄迟暮的落差,对比突出报国无门的痛楚。
②理想与现实对比:上片“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描绘宋军雄壮军容,暗含收复失地的渴望;下片“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借典故揭露朝廷放弃武力、苟安享乐的政策。理想的热血激昂与现实的政治妥协形成尖锐对立,深化愤懑与讽刺。
③敌我气势对比:敌方“胡骑猎清秋”“投鞭飞渡”写金人嚣张气焰;“风雨佛狸愁”转写其败亡,暗含蔑视。我方以“列舰耸层楼”的雄壮反衬,突出抗敌信心。敌寇的溃败与南宋的退缩形成反差,痛斥朝廷懦弱。
15. (1)丢失;(2)责备。
16.①. C ②. B
17. 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18. 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19. ①自信从容:被诬盗璧、遭鞭打后反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以“舌在足矣”表明对辩才的自信。
②隐忍坚韧:受楚相诬陷和鞭笞后不服;被苏秦羞辱后忍辱入秦,以行动反击。
③睚眦必报:任秦相后立即向楚相发出檄文,扬言要盗而城,展现强烈的报复心。
20. ①受辱后的愤恨:被楚相诬陷鞭笞,又遭苏秦故意羞辱,激发复仇之志。
②现实无路可走:认定其他诸侯国无法重用自己。
③利用秦赵矛盾:看中秦国制约赵国的能力,借秦之力报复苏秦所在的赵国。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21. B
22. A
23. ①孟子用以“丈夫之冠”“女子之嫁”的礼制为例,类比公孙衍、张仪的行为实为“妾妇之道”,揭示其本质是依附权势。这种类比论证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②孟子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与大丈夫行为进行对比论证,突出了大丈夫的高尚品质和公孙衍、张仪的不足,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4. ①相同点:两者都从道德和道义的角度批判张仪等人的行为。孟子批判公孙衍、张仪的行为像妾妇一样顺从权势,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操守原则,违背了大丈夫应有的品质;扬子也认为纵横家是“诈人”,行为背离道义,不是正道之才。
②不同点:孟子侧重于从人格和操守原则的角度批判张仪等人,强调大丈夫应有的独立人格和坚守正道的精神;扬子则侧重于从才能的性质和用途的角度批判,认为张仪等人的才能虽然有,但不是正道之才,是欺诈之才,违背了圣人的教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材料二
③张仪与苏秦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务必以诡辩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当时名声最为显赫。
④扬雄《法言》曰: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的智术,运用合纵、连横的道理,各自使中国得到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回答说:“骗人术。圣人对此十分厌恶。”又问:“读孔子的书而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怎么样呢?”回答说:“这好像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糟透了!”再问:“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贡不正是这样干的吗?”回答说:“有动乱但不解除,子贡对此感到羞耻,游说但没有得到金钱和地位,张仪、苏秦对此感到羞耻。”有人问:“张仪、苏秦能不蹈前人旧辙,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回答说:“上古时舜帝对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说不考虑才干吗?那种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