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能力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收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初步信息,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为什么有些花只在夜晚开放?”“冬天动物为什么会冬眠?” 等。
学会运用查阅书籍、浏览科学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科学松鼠会等)、观看纪录片(如《地球脉动》中相关片段)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分为植物、动物两类)、筛选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活动,能清晰地向他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共同探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规律,提高团队协作和信息交流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思维方法,对收集到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生物(植物、动物)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中的不同表现,如植物的开花时间、动物的活动规律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般规律,如昼夜交替影响生物的活动与休息节奏,四季变化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等,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能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角度,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本质,认识到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会形成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特征和行为,构建系统思维,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
(三)科学素养
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主要影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随昼夜交替规律进行,动物有昼行性和夜行性之分等;知道四季变化对生物的主要影响: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和落叶随四季变化,动物的冬眠、迁徙、换毛等行为与四季变化相关。
认识到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适应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知晓人类可以通过研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等,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责任态度
在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客观分析,不主观臆断,培养科学诚信。
激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观察身边生物在昼夜和四季变化中的表现,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增强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昼夜交替对生物的主要影响(如动植物的昼夜活动规律)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主要影响(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迁徙等与季节相关的行为)。
理解生物为适应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所形成的各种特征和行为,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能清晰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在长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中形成的,这一进化过程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感知。
从众多的实例中归纳总结出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规律,避免只停留在对现象的罗列,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培养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图片内容包括:夜晚盛开的昙花和白天开放的向日葵;冬天冬眠的熊和夏天活动的熊;春天发芽的柳树和秋天落叶的枫树。 提问学生:“大家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为什么昙花在夜晚开,向日葵在白天开?熊在冬天和夏天的状态为什么不同?柳树在春天和秋天有不同的表现?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的不同表现与昼夜、四季变化有关,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交流已知信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昼夜交替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四季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猫头鹰晚上出来活动,白天睡觉”“燕子春天飞来,秋天飞走” 等。 各小组推选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白板上,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查阅资料并整理: 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科普网站链接(如中国自然标本馆、动物世界官网等),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交流内容,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更多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信息。 学生在查阅过程中,将资料按 “昼夜影响”“四季影响”“植物”“动物” 等类别进行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 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答学生在查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示与交流: 各小组将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简单的展板(或 PPT),内容可以包括文字描述、图片等。 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展板,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收集到的信息,如 “我们发现蝙蝠是夜行性动物,这是受昼夜交替的影响”“松树在冬天不落叶,这是它适应四季变化的表现” 等。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提出疑问或补充信息,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交流已知信息环节,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查阅资料并整理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和分类整理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展示与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相互补充,使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生活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在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方向包括:农业生产中如何根据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安排种植和养殖(如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播种、根据家禽的生长周期安排饲养);野生动物保护中如何考虑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如在鸟类迁徙季节保护其栖息地、不打扰冬眠的动物);城市绿化中如何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季节变化的植物等。 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这些影响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理解人类活动与生物生存的关系。
(四)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梳理知识要点,如 “昼夜交替对植物和动物分别有哪些影响?”“四季变化对植物和动物分别有哪些影响?”“生物是如何适应昼夜和四季变化的?” 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构建知识框架图,总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主要影响,强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最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生物的行为和特征,进一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保持对生物探究的兴趣。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称为( )动物;有些动物夜晚活动,白天休息,称为( )动物。
2、四季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如春天许多植物( ),秋天许多植物( )。
3、昼夜交替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如白天植物进行( )作用,夜晚进行( )作
4、为了适应寒冷的冬季,有些动物会进入( )状态,有些动物会( )到温暖的地方。
答案及解析
1、昼行性、夜行性。解析:考查动物根据昼夜交替形成的活动规律分类,是昼夜对动物影响的基础知识点。
2、发芽、落叶。解析:体现四季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典型影响,是常见的生活现象总结。
3、光合、呼吸。解析:考查昼夜交替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是植物适应昼夜变化的重要表现。
4、冬眠、迁徙。解析:动物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两种常见方式,是四季变化对动物影响的重要内容。
(二)、判断题
1、所有植物都会在夜晚闭合叶片。( )
2、四季变化对动物的繁殖没有影响。( )
3、昼夜交替是影响生物活动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
4、生物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适应是短时间内形成的。( )
答案及解析
1、×。解析:并不是所有植物夜晚都会闭合叶片,如松树等常绿植物夜晚叶片不闭合,该说法过于绝对,考查对植物适应昼夜变化多样性的理解。
2、×。解析:四季变化对动物繁殖有明显影响,许多动物在特定季节繁殖,如鸟类多在春季繁殖,该说法错误,考查四季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3、√。解析:昼夜交替会影响生物的活动与休息等规律,是重要影响因素,该说法正确,考查对昼夜影响的基本认识。
4、×。解析: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该说法错误,考查对生物适应性形成过程的理解。
(三)、选择题
1、下列植物中,属于夜行性开花的是( )
A. 向日葵 B. 昙花 C. 月季 D. 牡丹
2、下列动物中,有冬眠习性的是( )
A. 燕子 B. 大雁 C. 青蛙 D. 麻雀
3、昼夜交替主要影响生物的( )
A. 生长速度 B. 活动规律 C. 繁殖方式 D. 形态特征
4、下列哪项不是生物适应四季变化的表现( )
A. 蛇在冬季冬眠 B. 梧桐树在秋天落叶 C.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D. 北极熊在冬季换厚毛
答案及解析
B。解析:昙花在夜晚开放,属于夜行性开花植物,其他选项植物多在白天开花,考查对植物适应昼夜变化的了解。
C。解析:青蛙属于变温动物,冬季会冬眠,其他选项动物多通过迁徙适应季节变化,考查对动物适应冬季方式的掌握。
3、B。解析:昼夜交替主要影响生物的活动与休息规律,如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的区分,其他选项受多种因素影响,考查昼夜对生物的主要影响。
4、C。解析:仙人掌叶变成刺是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与四季变化无关,其他选项均是生物适应四季变化的表现,考查对生物适应环境类型的区分。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动物的影响。
2、简述四季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生物为什么要适应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答案及解析
昼夜交替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活动规律上。例如,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夜晚出来捕食,白天休息;而鸡是昼行性动物,白天活动觅食,夜晚归巢休息。这种活动规律的差异是动物为了适应昼夜交替,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解析:考查对昼夜交替影响动物的理解,需结合具体动物实例说明。
四季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显著。春天,气温回升,许多植物开始发芽、长叶,如柳树抽出新芽;夏天,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植物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如向日葵开花结果;秋天,气温下降,许多植物的叶片变黄、脱落,如银杏树叶飘落,为过冬做准备;冬天,气温较低,许多植物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如杨树等落叶乔木。
解析:考查四季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需按季节顺序举例说明植物的生长变化。3、生物适应昼夜和四季变化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昼夜交替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生物形成相应的活动规律(如昼行、夜行),可以更有效地获取食物、躲避天敌。四季变化带来温度、降水等环境条件的明显改变,生物通过冬眠、迁徙、换毛、发芽、落叶等方式,适应不同季节的环境,保证自身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这种适应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考查对生物适应环境变化意义的理解,需从生存和繁衍的角度进行阐述。(五)、科学探究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照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以牵牛花为例)。要求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答案及解析
实验目的:探究光照时间长短对牵牛花开花的影响。
实验材料:长势相同的牵牛花幼苗 6 株、花盆 6 个、土壤、浇水壶、黑色遮光布、计时器。
实验步骤:
①将 6 株牵牛花幼苗分别种植在 6 个相同的花盆中,加入等量相同的土壤,放在同一环境中(温度、湿度等相同),给予适量相同的水分,使其正常生长。
②将 6 株牵牛花分为 3 组,每组 2 株。第一组为对照组,每天给予自然光照时间(如 12 小时光照);第二组为短光照组,每天给予 8 小时光照,其余时间用黑色遮光布遮盖,避免光线照射;第三组为长光照组,每天给予 16 小时光照(自然光照不足时用日光灯补充)。
③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浇水、温度等)相同且适宜,每天观察并记录牵牛花的生长情况,特别是开花时间、开花数量等。④持续观察 2-3 周,对比分析三组牵牛花的开花情况。
预期结果:对照组牵牛花在正常光照时间下,按其固有规律开花;短光照组牵牛花可能开花时间提前或开花数量减少;长光照组牵牛花可能开花时间延迟或开花数量增多。这表明光照时间长短对牵牛花开花有影响,牵牛花的开花会适应一定的光照时间。
解析:该实验通过控制光照时间这一变量,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符合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预期结果基于植物开花可能受光照时间影响的科学知识,能探究出光照时间长短与牵牛花开花的关系,进而说明昼夜变化(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探索地球运动,解密自然节律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的运动产生多种自然现象,这些现象与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学习内容 认识不同类型的地球模型及其特点,理解其对研究地球的意义。 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过程。 知道地球自转方向,理解不同地区迎来黎明时间不同的原因。 观察并理解影长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掌握四季变化的成因。 认识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学业要求 能够制作简单地球模型,并用模型解释地球相关现象。 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及相关自然现象。 能用科学语言、图示等方式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能依据地球运动知识,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地球的运动展开,是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对地球系统认识的深化。从地球模型引入,逐步深入到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探究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各课之间逻辑紧密,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多种假设,再通过了解历史认识科学发展历程,接着探讨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公转与四季关系,最后落脚到对生物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理解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科学探究和知识基础,对地球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但地球运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原因有自己想法,但缺乏科学验证。对于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及产生的复杂现象理解存在困难,需借助直观模型和模拟实验辅助理解。同时,学生在数据收集、分析及逻辑推理方面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训练。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形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科学观念,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方式和特点。 认识到地球运动与地球上生物活动、自然现象的紧密联系,构建地球系统观。 科学思维 通过对地球运动现象的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类比、想象、推理等思维方法,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培养科学批判思维。 探究实践 能设计并实施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相关模拟实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学会收集、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与自然现象数据,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责任态度 保持对地球运动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认识到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发展观。 体会地球运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构建地球模型 知识导入:展示不同地球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模型作用,引出制作地球模型任务。(对应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小组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地球模型制作方案,考虑表现地球圈层、海陆分布及运动特点等。 制作模型:小组合作制作地球模型,可用不同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模型展示与讲解:各小组展示模型并讲解设计思路,其他小组提问交流。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现象观察与问题提出: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关于成因的问题。(对应第二课《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与猜想: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如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等假设。 模拟实验设计:小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选择材料模拟地球和太阳运动。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分析哪种假设能解释昼夜交替。 交流与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昼夜交替可能原因。 活动三:追溯历史,理解地球运动认知发展 资料收集:学生课前收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资料。(对应第三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课堂分享:小组内分享资料,整理不同时期观点及证据。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阐述观点与依据,进行 “学术辩论”。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总结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及科学方法演变。 活动四: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情境引入:展示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图片,提出谁先迎来黎明问题。(对应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模拟演示:教师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位置迎来黎明顺序。 小组探究:学生分组用地球仪标注城市,模拟地球自转,确定不同城市迎来黎明先后顺序,探究与自转方向关系。 拓展应用:结合世界时区图,理解时间差异及计算方法。 活动五:探索影长四季变化与公转关系 生活现象导入:展示不同季节物体影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对应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实验设计:小组设计模拟地球公转及测量影长变化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地球公转不同位置,测量记录影长数据。 数据分析:分析影长数据,绘制图表,探究影长与季节、公转位置关系。 总结归纳:结合实验与资料,总结四季变化成因。 活动六:研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资料分享:学生分享收集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资料。(对应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分类讨论:分组讨论对动植物影响,从作息、生长、迁徙等方面分析。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生物在不同时段状态,记录并分析。 总结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与观察结果,形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活动七:单元总结与成果展示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成果展示:学生以手抄报、模型、报告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与体会。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小组讨论表现,及时评价鼓励。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协作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表现。 实验评价 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合理性、操作规范性、数据记录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根据实验报告质量,评价对实验原理、过程及结论的理解掌握程度。 作业评价 布置书面作业,考查基础知识掌握,及时反馈纠正。 安排实践作业,如观察记录、制作模型等,评价知识应用与动手能力。 测试评价 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涵盖概念、现象解释、实验分析等,全面评估知识掌握。 依据测试结果分析学生学习问题,针对性辅导与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第7课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科版)六年级
上
利川市谋道镇中台小学 张可贵
新知导入
对比图片
昙花
向日葵
冬天的熊
夏天的熊
对比图片
大家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为什么昙花在夜晚开,向日葵在白天开?熊在冬天和夏天的状态为什么不同?柳树在春天和秋天有不同的表现?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呢?
新知导入
夏天的柳树
春天的柳树
探究新知
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昼夜交替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四季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
交流已知信息
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结果
各小组推选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白板上,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探究新知
资料查阅
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相关的书籍、科普网站链接,让我们结合之前的交流内容,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更多关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信息
探究新知
资料整理
类别 具体内容
昼夜影响 - 植物 昙花夜晚开放
昼夜影响 - 动物 猫头鹰夜间活动
四季影响 - 植物 柳树春天发芽秋天落叶
四季影响 - 动物 熊冬天冬眠夏天活动
在查阅过程中,大家可以像这样将资料按‘昼夜影响’‘四季影响’‘植物’‘动物’等类别进行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
探究新知
学生查阅资料场景
同学们认真查阅资料,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哦,老师会在旁边指导大家。
探究新知
展示与交流
各小组将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简单的展板(或 PPT),内容可以包括文字描述、图片等。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展板,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收集到的信息
探究新知
小组展示 1
这是一个小组的展示示例,他们介绍了蝙蝠受昼夜交替影响的夜行习性。
探究新知
小组展示2
这个小组展示了松树在冬天不落叶,这是它适应四季变化的表现。
探究新知
小组展示交流与评价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提出疑问或补充信息,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农业生产应用
让我们思考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在生活中的应用,先从农业生产方面想一想,如何根据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安排种植和养殖?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野生动物保护应用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我们该如何考虑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物的影响呢?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城市绿化应用
城市绿化中,我们要如何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季节变化的植物呢?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小组讨论与代表
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让我们一起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究新知
知识总结 - 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
探究新知
知识总结 - 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
探究新知
知识总结 - 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用什么收获?
www.21cnjy.com
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