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题逐解(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理清主干知识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微|点|拨|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 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 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 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 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 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 阵营的转变。
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重大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 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2)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 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材料一: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截至1956年底,99%的私营工业和82.2%的私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就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各方面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毛泽东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他形象地用“一体双翼”来比喻,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但是要飞上天还需要一对翅膀。
[问题探究]
1.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哪一事件 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必然性
2.“一体双翼”中“双翼”比喻的是什么,其有什么重要影响
认知生成
正确认识“一化三改”
(1)“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2)“一化”和“三改”的特点是以“工业化”为主体,以“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相互适应、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材料中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手工业者数和实现公私合营的工商业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
(2)个体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
(4)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该观点 ( )
①肯定了国家积累的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②看到了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④忽视了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教材P26“相关链接”改编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 ( )
①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偶然性
②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③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④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教材P27“专家点评”改编题)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了 ( )
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②生产力只有适应生产关系才能发展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情境迁移应用
4.综合资料信息可知,经过“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 )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发表于1956年的歌曲《小燕子》唱出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①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②我国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转变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39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3.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 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可比价),其中工业总产值为704亿元,增长128.6%,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为56.7%。这表明 ( )
①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工业国
②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目题逐解(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理清主干知识
1.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原因 社会主义 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 基本原理指导下,以 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的八大的重大贡献
最重要的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 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微|点|拨|
主要矛盾是制定主要任务的前提和根本,主要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 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 得到极大改变, 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4.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 和 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 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 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 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历史性飞跃。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 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 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 的伟大飞跃。
(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 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和系统回答,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毛泽东开始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力求带领全党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带领全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讨论回答:为什么“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认知生成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
(2)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即时训练评价
一、微点澄清判断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
(2)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
(4)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 )
(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结合。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27“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教材P28“相关链接”改编题)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可见,毛泽东提出的是 ( )
A.突破“城市中心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依据国情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教材P29“相关链接2”改编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这一艰苦探索 ( )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 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 ④结合了自身实际,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情境迁移应用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这说明 ( )
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
④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写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这是从党的20年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结论。没有这个结合就可能经历失败、饱受挫折。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了“两次结合”。其中“第二次结合”包括 ( )
①发表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论十大关系》
②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③结合中国特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框内综合——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
[议题驱动]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中国人民以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良好精神面貌,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新中国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
[问题探究]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综合融通]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
(1)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这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的高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以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4)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5)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应用拓展]
1.(2024·湖南湘潭期末)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下列能阐释这一评价观点的有 ( )
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4·河北唐山期末)在你所在班级的政治课堂,就“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的自主讨论中,你们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你应该这样回答 ( )
A.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B.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它标志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D.它变革了生产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2024·山西晋中期末)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初步探索。这一探索的成就在于 ( )
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浙江高一开学考试)下表为1951—1956年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对这一时期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国营工业(%) 44.9 52.8 54.1 59.0 62.9 65.5
公私合营工业(%) 4.0 5.0 5.7 12.3 16.1 32.5
私营工业(%) 50.1 39.0 36.8 24.9 16.2 0.05
注:资料来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60年版。
①实现了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并举
②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正迅速发展
③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河南开封期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 )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题逐解(一)
理清主干知识
1.工业化 社会主义 2.(1)国营经济 主导性
(2)私营工商业 社会主义 (3)工业化 (4)社会主义
3.(1)决定性 新民主主义 (2)中国特点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变革
释解核心要点
1.提示:事件:“三大改造”,即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提示:“一体双翼”是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形象比喻。一体指“工业化”,双翼指“三大改造”。
重要影响:“三大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即时训练评价
一、(1)提示:×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提示:×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3)提示:×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提示:×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5)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1.选D 材料中的观点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忽视了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④正确。材料中的观点否定了国家积累的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①排除。材料中的观点没有看到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②排除。
2.选C 1954年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②③正确。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①④错误。
3.选B 材料主要说明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①④正确。应当是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发展,②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三、4.选C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③正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①错误。④夸大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的作用,错误。
5.选C 数据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③正确。①说法不符合实际,错误。农业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④错误。
目题逐解(二)
理清主干知识
1.制度 马克思列宁主义 苏联 中国国情 2.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工业国 农业国 人民需要 社会生产力 农业国
3.工业体系 基本生活 精神面貌 科技发展 4.(1)革命
建设 实际 社会主义建设 (2)创造性 建设 第一次
5.(1)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建设 站起来 (3)独创性
宝贵经验
释解核心要点
1.提示: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提示:因为正是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这一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即时训练评价
一、(1)提示:×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提示:×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提示:× 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提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1.选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③正确,②排除。④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
2.选D 毛泽东提出的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D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A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符合题意。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C不符合题意。
3.选D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①排除。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②排除。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结合了自身实际,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③④正确。
三、4.选A 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①②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时还没有“强起来”,③错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排除。
5.选A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是“第二次结合”,①正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是“第一次结合”,②排除。结合中国特点进行“三大改造”是“第二次结合”,③正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是“第一次结合”,④排除。
框内综合
议题驱动
1.提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提示: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应用拓展
1.选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体现,①②正确。③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成就,不是原因,排除。 ④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
2.选D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B、C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因为它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正确。
3.选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就在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③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排除。
4.选A 材料中全国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1951年的国营工业占44.9%,私营工业占50.1%,而到了1956年,私营工业只占0.05%,而国营工业占65.5%,公私合营占32.5%,这说明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而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这说明我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调整了生产关系,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而非已经完全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不选。故本题选A。
5.选B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①③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错误。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④错误。
16 / 16(共107张PPT)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框
CONTENTS
目录
1
2
3
4
目题逐解(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目题逐解(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框题跟踪检测
框内综合——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
NO.1
目题逐解(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理清主干知识
工业化
社会主义
[微点拨]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_________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___________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_______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阵营的转变。
国营经济
主导性
私营工商业
社会主义
工业化
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重大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_______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____________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2)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_________。
决定性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点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变革
[议题材料]
材料一: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截至1956年底,99%的私营工业和82.2%的私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释解核心要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就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各方面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毛泽东说,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他形象地用“一体双翼”来比喻,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但是要飞上天还需要一对翅膀。
[问题探究]
1.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必然性?
提示:事件:“三大改造”,即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一体双翼”中“双翼”比喻的是什么,其有什么重要影响?
提示:“一体双翼”是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形象比喻。一体指“工业化”,双翼指“三大改造”。
重要影响:“三大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确认识“一化三改”
(1)“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认知生成|
(2)“一化”和“三改”的特点是以“工业化”为主体,以“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相互适应、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材料中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手工业者数和实现公私合营的工商业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一、微点澄清判断
(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提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即时训练评价
(2)个体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
提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提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
(4)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
提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该观点( )
①肯定了国家积累的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②看到了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④忽视了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忽视了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④正确。材料中的观点否定了国家积累的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①排除。材料中的观点没有看到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②排除。
2.(教材P26“相关链接”改编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 )
①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偶然性 ②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③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④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1954年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②③正确。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①④错误。
3.(教材P27“专家点评”改编题)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了( )
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②生产力只有适应生产关系才能发展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①④正确。应当是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发展,②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三、情境迁移应用
4.综合资料信息可知,经过“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发表于1956年的歌曲《小燕子》唱出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①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②我国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转变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实现,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③正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①错误。④夸大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的作用,错误。
5.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39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3.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 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可比价),其中工业总产值为704亿元,增长128.6%,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变为56.7%。这表明( )
①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工业国 ②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数据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③正确。①说法不符合实际,错误。农业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④错误。
目题逐解(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NO.2
1.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理清主干知识
原因 社会主义_______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______基本原理指导下,以_____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度
马克思列宁主义
苏联
中国国情
2.党的八大的重大贡献
最重要的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__________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________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工业国
农业国
人民需要
社会生产力
农业国
[微点拨]
主要矛盾是制定主要任务的前提和根本,主要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_________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_________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________得到极大改变,_________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工业体系
基本生活
精神面貌
科技发展
4.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_____和_____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_____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_____________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革命
建设
实际
社会主义建设
(2)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_______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_____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_______历史性飞跃。
创造性
建设
第一次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_________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______________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的伟大飞跃。
(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_______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_________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站起来
独创性
宝贵经验
[议题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和系统回答,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毛泽东开始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力求带领全党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释解核心要点
材料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带领全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提示: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讨论回答:为什么“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提示:因为正是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这一时期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
|认知生成|
(2)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尤其是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一、微点澄清判断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提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即时训练评价
(2)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4)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
提示: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结合。( )
提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27“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③正确,②排除。④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
√
2.(教材P28“相关链接”改编题)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可见,毛泽东提出的是( )
A.突破“城市中心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依据国情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
解析:毛泽东提出的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D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A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符合题意。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C不符合题意。
3.(教材P29“相关链接2”改编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这一艰苦探索( )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 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 ④结合了自身实际,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①排除。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②排除。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结合了自身实际,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③④正确。
三、情境迁移应用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这说明( )
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 ④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①②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时还没有“强起来”,③错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排除。
√
5.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写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这是从党的20年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结论。没有这个结合就可能经历失败、饱受挫折。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了“两次结合”。其中“第二次结合”包括( )
①发表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论十大关系》 ②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③结合中国特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是“第二次结合”,①正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是“第一次结合”,②排除。结合中国特点进行“三大改造”是“第二次结合”,③正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是“第一次结合”,④排除。
√
框内综合——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
NO.3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中国人民以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良好精神面貌,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新中国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
[议题驱动]
[问题探究]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了什么?
提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提示: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
(1)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这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融通]
(3)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的高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以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4)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5)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2024·湖南湘潭期末)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下列能阐释这一评价观点的有( )
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应用拓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体现,①②正确。③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成就,不是原因,排除。 ④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
√
2.(2024·河北唐山期末)在你所在班级的政治课堂,就“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的自主讨论中,你们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你应该这样回答( )
A.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B.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它标志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D.它变革了生产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解析: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B、C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因为它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正确。
3.(2024·山西晋中期末)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初步探索。这一探索的成就在于( )
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就在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③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排除。
4.(2024·浙江高一开学考试)下表为1951—1956年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变化情况,对这一时期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注:资料来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60年版。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国营工业(%) 44.9 52.8 54.1 59.0 62.9 65.5
公私合营工业(%) 4.0 5.0 5.7 12.3 16.1 32.5
私营工业(%) 50.1 39.0 36.8 24.9 16.2 0.05
①实现了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并举 ②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正迅速发展 ③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材料中全国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1951年的国营工业占44.9%,私营工业占50.1%,而到了1956年,私营工业只占0.05%,而国营工业占65.5%,公私合营占32.5%,这说明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而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这说明我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调整了生产关系,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而非已经完全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不选。故本题选A。
5.(2024·河南开封期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①③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错误。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④错误。
框题跟踪检测
NO.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4·湖北十堰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这里的“具体途径”指的是( )
A.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
B.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明确主要任务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2024·浙江杭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你认为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2
3
4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 1.5% 0.7% 71.8% 7%
1957年 33% 56% 8% 3% 1%以下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个体农业经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③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 ④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②③正确。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①错误。④是表现,不是产生变化的原因,排除。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2024·天津宁河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资金少,困难不少,甚至出现卖地卖牲口等现象。因此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生产小组。这描述了( )
A.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
D.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说明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2024·江苏扬州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长江边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描绘出当时国家建设进入突飞猛进的新局面。这一年,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社会变革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实施
解析:1956年,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社会变革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到这则“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第二首的前两句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这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教育医疗事业的进步 ④这反映了“一化三改”总路线和总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教育医疗事业的进步,②③正确。由材料可知,①④不符合题意。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2024·安徽马鞍山期末)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下列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成就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实现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排除。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②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顺利实现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④正确。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2024·陕西西安期末)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八大的召开,成为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党的八大的重要贡献是( )
①提出了要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农业国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④明确要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党的八大提出要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①错误。党的八大的重要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②③正确。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④排除。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2024·浙江台州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由此可知,我国的建设( )
①只能缓慢而曲折的发展 ②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 ③不能借鉴别国的经验 ④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①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表明我国的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在艰辛探索中前进,②④正确。我国的建设可以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③错误。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2024·安徽六安期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党的八大召开后,我国(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党的八大的召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时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④正确。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排除。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2024·山西大同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用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佐证了在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③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③正确。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反复证明了在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②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排除。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2024·浙江宁波期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将这一过程的几个阶段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B排序正确,A、C、D排序错误。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2024·河北保定联考)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 )
①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②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避免了苏联的错误,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④表明无需吸取其他国家经验来服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①②正确。③说法与现实不符,排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教训,④错误。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2024·陕西咸阳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以下对“积累”分析合理的是( )
①思想条件: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②制度条件:完成“一化三改”,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③物质条件:“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④宝贵经验:要独立思考,照抄别国经验是要吃亏的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945年,党的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①不符合题意。过渡时期,通过“一化三改”,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制度条件,②符合题意。“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而不是让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错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此宝贵经验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④符合题意。
2
3
4
√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4.(2024·云南昭通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在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农业一般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手工业一般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经济建设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因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而得到发展和改善。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概述材料所反映“一化三改”事件的积极影响。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知识范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可从“一化三改”对我国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等方面的影响的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
3
4框题检测(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2024·湖北十堰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这里的“具体途径”指的是( )
A.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
B.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明确主要任务
2.(2024·浙江杭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你认为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 1.5% 0.7% 71.8% 7%
1957年 33% 56% 8% 3% 1%以下
①个体农业经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
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③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
④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24·天津宁河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资金少,困难不少,甚至出现卖地卖牲口等现象。因此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生产小组。这描述了( )
A.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
D.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4.(2024·江苏扬州期末)1956年,毛泽东在长江边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描绘出当时国家建设进入突飞猛进的新局面。这一年,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社会变革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实施
5.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到这则“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第二首的前两句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这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教育医疗事业的进步 ④这反映了“一化三改”总路线和总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安徽马鞍山期末)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下列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成就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实现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陕西西安期末)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八大的召开,成为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党的八大的重要贡献是( )
①提出了要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农业国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④明确要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2024·浙江台州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由此可知,我国的建设( )
①只能缓慢而曲折的发展 ②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
③不能借鉴别国的经验 ④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安徽六安期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党的八大召开后,我国(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24·山西大同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 )
①用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佐证了在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③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1.(2024·浙江宁波期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将这一过程的几个阶段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2.(2024·河北保定联考)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 )
①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②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避免了苏联的错误,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④表明无需吸取其他国家经验来服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陕西咸阳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以下对“积累”分析合理的是( )
①思想条件: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②制度条件:完成“一化三改”,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③物质条件:“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④宝贵经验:要独立思考,照抄别国经验是要吃亏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4.
(11分)(2024·云南昭通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在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农业一般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手工业一般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经济建设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因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而得到发展和改善。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概述材料所反映“一化三改”事件的积极影响。
框题检测(四)
1.选B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2.选D 产生此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②③正确。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①错误。④是表现,不是产生变化的原因,排除。
3.选D 材料说明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选C 1956年,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社会变革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选C 材料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教育医疗事业的进步,②③正确。由材料可知,①④不符合题意。
6.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排除。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②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顺利实现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④正确。
7.选B 党的八大提出要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①错误。党的八大的重要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②③正确。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④排除。
8.选D ①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表明我国的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在艰辛探索中前进,②④正确。我国的建设可以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③错误。
9.选C 党的八大的召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时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④正确。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排除。
10.选A 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①③正确。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反复证明了在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②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排除。
11.选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B排序正确,A、C、D排序错误。
12.选A 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①②正确。③说法与现实不符,排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教训,④错误。
13.选D 1945年,党的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①不符合题意。过渡时期,通过“一化三改”,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制度条件,②符合题意。“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而不是让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错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此宝贵经验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④符合题意。
14.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知识范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可从“一化三改”对我国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等方面的影响的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