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针对私塾里学生不敢提问的现状,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得到先生讲解的故事。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当时的学习环境、同学们的表现以及孙中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突出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课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根据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语言运用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审美创造方面,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 的美好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背、诵"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会写“唐、厉"等13个字,会写"私塾、戒尺”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关键语句,了解孙中山学习时对待问题的态度,体会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3. 懂得遇到问题要积极主动地询问,在“不懂就问”的实践中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为什么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以及他后来是怎么做的,体会他的勤学好问精神。
教学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养成“不懂就要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不懂就要问》
2.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字词教学
1. 生字词教学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例如:“诵”是“言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上书写,同桌互相评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为了弄清楚书中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 提问的故事。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 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私塾”严厉”等关键词,了解当时的学习环境和先生的特点。
让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样严厉的先生面前,学生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默读第二至五自然段,画出孙中山内心活动的语句。
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孙中山当时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为什么会“壮着胆子”提问。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读出先生的严厉和孙中山的恭敬、勇敢。
3.学习第六至七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六至七自然段,思考:先生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先生的表情、动作等方面体会他对孙中山提问的认可和赞赏
讨论:从孙中山的问题和先生的回答中,你明白了什么
体会文章主旨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总结: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像孙中山 一 样,勇敢地提出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课堂小结
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表现和品质。
2. 强调“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收集有关勤奋好学的名言警句,写在积累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