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又称“诗三百” 《诗》。现存305篇,分为《风》 (160篇) 、《雅》 (105篇) 、《颂》 (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风土之音曰风,
朝廷之音曰雅,
宗庙之音曰颂。
—[宋]郑樵《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现在的解释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
揭露他们的残暴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冠以三百篇之首.《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的地方。初读课文:1、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它表现了一男子对女子热切的爱慕和大胆执着的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思念和想像中与其亲近的喜悦。2、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熟读课文,感受文意《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jūjiūjiúxìngwù mèisèmào一读,读准字音cēncī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二读,注意停顿三读理解欣赏重点词语理解:关关:拟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捞取。
寤寐: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它快乐。
雎鸠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第一节:
偶然相遇---一见钟情 关 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逑:配偶。在芳草萋萋的水中陆地,关雎鸟儿对对和鸣,这是多么诗情画意的地方.文静美好身材苗条,文静美好,端庄贤淑的姑
娘呀,你正是我理想中的好佳偶呀.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流:寻求,择取。寤:睡醒。寐:入睡。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思服:思念。第二节:
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美丽的姑娘泛舟小河之上,灵巧的
双手采摘着荇菜,苗条的身影,姣好的面容令人向往,端庄贤淑的好姑娘, 叫人心潮起伏,日夜思念.
梦寐以求的姑娘呀,可知道我
刻骨铭心的思念, 绵绵的情
谊深长呀,辗转反侧我无法入眠.第二节:
通过描写君子对姑娘日夜思念,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写,极其逼真地表现 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友:亲近。乐:使快乐。芼:择取。 第四、五行是虚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
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节:梦想成真 ,欢天喜地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
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由雎鸠鸟相和而鸣,引出河边文静美丽的姑娘是男子思慕的对象。 第二章(中间八句)
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表现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窈窕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难以采择,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第三章(最后八句)
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受挫
幻想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二三章)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第四五章) 主题: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孔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二、韵律和谐:
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写作特色:
音乐性强拓展:
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不改变基本情节以及背景的基础上,将《关雎》改写成一篇优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欣赏蒹葭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朗读指导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蒹葭( ) 溯( )
晞( ) 湄( )
跻( ) 坻( )
2、诗歌的基本结构为四言诗,注意朗读节奏为二、二拍。sùxīméijīchíjiānjiā《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众多。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弯曲。 理解课文内容蒹葭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初读:感受诗的音韵美音韵美主要表现在:
都是四字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 整齐。
作品押韵。
运用叠词,重章叠唱,一咏三叹。感知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芦苇 白露 秋水景语即为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再现意境,把情感推向高潮。《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写景: 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
抒发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诗歌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是第一章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若即若离的反复咏叹,从而突出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火的情感状态。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表现了他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心情的焦急与惆怅!
名句赏析: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河中芦苇真茂盛,清晨白露结成霜。我所追求的心上人儿啊,她在河水那一边。
前两句是诗的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又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抒发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后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意中人的坚定信念。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也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画面。 在那萧疏冷清的晚秋的早晨,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那生长在河边的一片片茂密的芦苇,颜色苍青,芦花茫茫,芦叶瑟瑟。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花花的浓霜。这时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神情焦灼、心绪不宁,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心上人。而他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边。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展现的画面。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茫,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人,踯躅水边,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水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名状。 请同学们用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的情感。
1、起兴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2、重章叠唱,一咏三叹。写作手法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所谓伊人”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深深爱恋热烈追求失落失望 《关雎》和《蒹葭》都可看作爱情诗,但无论风格,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差别,试作简单分析。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