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R·四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诗二首
3*
新课导入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大家想不想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板书课题
《秋晚的江上》
3*《现代诗二首》之
我会认读
归巢
鸟巢
巢穴
芦苇
苇塘
苇席
走近作者
刘大白: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秋江的晚上》、《秋夜湖心独坐》、《一剪梅·西湖秋泛》、《心上的写真》、《旧梦(节选)》、《邮吻》、《一剪梅·明知》、《醉太平·银河半澄》等
初读感悟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品读思考
在秋天的晚上,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诗人看到了鸟儿在干什么?
回到自己的窝里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巢的鸟儿是怎样回到自己的窝的呢?
想象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巢的鸟儿是真的是倦了吗?
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谁来说说,诗中的“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飞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像。
谁第一小节让我们读出了什么的感觉?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他对生活的体验。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所想表达的意思?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谁来说说下面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动作的变化
夸张
体现了鸟儿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下面这句诗让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感觉?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诗人原只注意江上的飞鸟,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下面的诗句又是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拟人
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下面的诗句又让我们读出了什么的感觉?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红色。构成秋天黄昏江上一个美丽的画面。
想象画面
诗中的景物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主题概括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通过对秋日傍晚 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 之美。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和对 的向往之情。
江边景物
宁静与和谐
生活
美好事物
课文结构
唯美的意境
趁势的感情
我会读写
巢穴
鸟巢
芦苇
苇塘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