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3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3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学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09: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3课时 硝酸 酸雨及其防治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化学
1.利用氧化还原观点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反应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
3.通过学习认识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学习目标
4. 通过分析浓度对硝酸氧化性的影响,认识硝酸的用。
重难点:
硝酸的化学性质。
学习重难点
自主学习
硝酸的用途
知识回顾
【任务】结合学习过的酸,推测硝酸有哪些化学性质?试举例说明,属于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与碱发生中和反应:H + + OH-===H2O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2H+ + CuO === Cu2+ + H2O
(5)与某些盐反应:2H+ +CO32- ===H2O + CO2↑
课堂探究
观察思考:
硝酸是一种无色液体,打开瓶盖轻轻扇闻,有刺激性味道,瓶口有白雾,说明硝酸具有挥发性。
【实物展示】一瓶新制的硝酸溶液
【实物展示】一瓶久置浓硝酸溶液
猜测:硝酸不稳定,易分解。
课堂探究
观察思考:
已知装硝酸的试剂瓶是棕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设计实验:加热硝酸,观察现象。
4HNO3
2H2O+4NO2↑+O2↑。
课堂探究
【实验】硝酸的酸性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向稀硝酸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溶液
2 向浓硝酸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溶液变红
稀硝酸有酸性
浓硝酸有酸性和漂白性
课堂探究
【实验】硝酸的漂白原理
1、加热褪色的滴有紫色石蕊的浓硝酸溶液
2、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实验步骤
(1)把内置一小段铜丝的一次性注射器直接插人小药瓶的胶塞,吸取0.5 mL 浓硝酸(或稀硝酸),拔出后立即将针尖插入胶塞,以防漏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2)拿去胶塞,再往针筒里吸蒸馏水至2.5 mL (注意与前者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插上胶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3)把针筒倒立,拿去胶塞,往针筒里吸人适量空气,观察并记录现象。
(4)最后,往针筒里吸入2.5 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将针尖插入胶塞。
课堂探究
【实验】铜与硝酸的反应
实验 铜与浓硝酸反应 铜与稀硝酸反应
现象
反应产物
化学方程式
氧化性 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色。铜逐渐溶解
反应较慢,产生无色气体,针筒上部逐渐变成红棕色,溶液逐渐变蓝,逐渐溶解
Cu(NO3)2 、H2O、NO2
Cu(NO3)2 、H2O、NO
Cu+4HNO3 (浓)=== Cu(NO3)2
+ 2NO2↑+ 2H2O
3Cu+8HNO3===3Cu(NO3)2+2NO↑+ 4H2O ;2NO+O2===2NO2
浓稀硝酸都有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
课堂探究
【思考】浓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为什么运输浓硝酸时还是用铁罐车和铝槽车运输?
常温下,铁、铝的表面被浓硝酸或浓硫酸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
由于硝酸氧化性较强,故与金属反应时一般不产生氢气。
课堂探究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
课堂练习
D
D
【练习1】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硝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久置,酸溶液的浓度都会降低
B.和铜反应中都表现出强氧化性和酸性
C.浓硝酸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D.常温下,浓硝酸和浓硫酸不和铁、铝反应
【练习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做还原剂,HNO3做氧化剂
B.HNO3在该反应中只有部分表现出了氧化性
C.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NO有3 mol电子转移
D.如果有8 mol HNO3被还原,则生成了2 mol NO
课堂小结
硝酸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酸性
强氧化性
特性
科学精神
思想方法
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学案。
完成本节素养专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