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单元提升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单元 单元提升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09:22:31

文档简介

单元提升练(十三)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福建漳州模拟)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下表。
①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②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③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④ 立新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2.(2024·安徽安庆模拟)清代大吏带兵备衔的道是行政与军事相兼的职官,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并负有巡查地方的重要责任。各道辖有数量不等的府和直隶州,但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级正式政区,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级准政区。清代道的设立(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D.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发展
3.(2025·陕西西安高三测试)1381年6月15日,剑桥市民在市政厅集结并引发骚乱事件,后来下议院通过公共请愿的形式发起请求,英格兰国王出于其恩典赦免了剑桥市民,最终在议会高级教士、贵族的建议下,决定将自治特权重新授予剑桥市民。这反映出当时英格兰(  )
A.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B.议会君主制得到发展
C.王权受到严重削弱 D.议会维护人民的利益
4.(2025·湖南衡阳模拟)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学院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
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5.(2025·湖南长沙模拟)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举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
A.官僚政治雏形出现 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C.君主专制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
6.(2025·山东济宁模拟)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
时期 制度 相关法律/规定 考核标准/内容 考核机构
秦汉、 魏晋 上计 汉《上计律》、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尚书台
隋唐、 宋代 考课、磨勘 《唐六典》、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 吏部、考课院
明清 外察与京察(大计)考察、考满 《大明会典》《大清律例》等 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 内阁、吏部、都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核不断完善 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7.(2024·广东深圳模拟)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
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
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8.(2025·安徽合肥模拟)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 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有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体现出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
C.表明科举取士制度的根深蒂固 D.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
9.(2025·河南焦作高三测试)据统计,唐律直接引证《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注律者达五十余处,引其他儒家经典更超此数。由此可见,唐律(  )
A.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先河 B.融合了理学思想的精华
C.体现了封建伦理基本精神 D.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10.(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
记载 出处
“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 休宁古林黄氏《祠规》
“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 南关许余氏《家训》
“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 绩溪梁安高氏《祖训》
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
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11.(2025·广西南宁模拟)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贸易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  )
A.体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新特点 B.解除了蒙古对明朝边疆的威胁
C.回应了晋商对商业发展的诉求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2.(2025·江西九师联盟高三测试)在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据此可知,美元本位制(  )
A.完善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B.加强了多边组织的平等交流协商
C.实现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D.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13.(2025·浙江温州模拟)在西欧中世纪的庄园里,领主除了在庄园里行使经济特权外,还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人民享有司法权。庄园中的农民和农奴,遇有纠纷只能在庄园法庭进行诉讼。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庄园的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了司法权。这种转变表明(  )
A.领主和管家放弃主持庄园法庭 B.教会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C.民族国家的兴起加强司法统一 D.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主要基层单位
14.(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 276 38.6 17.9 18.8
1887 85 787 36.4 19.6 24.3
1889 86 187 35.5 17.4 25.7
1891 95 394 33.4 17.1 25.1
1892 88 816 35.2 17.2 26.0
A.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C.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15.(2025·江西南昌模拟)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
A.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D.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16.(2025·江苏扬州高三测试)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从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扩展到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渐承担起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英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把社区服务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化(  )
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B.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
C.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河南郑州高三期中)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议会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近代民主制度发展的标志之一。英国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在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上要咨询议会的意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国王和贵族的共治。从“模范议会”召开到都铎王朝建立,190年间共召开了175届议会,大约每年一届,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可行的议事立法程序。17世纪中期,随着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1689年的《权利法案》,逐渐树立君主立宪制和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但是英国下议院自从1688年后再也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随着一些新兴城市迅速崛起,他们为了获得议会的席位,极力要求改革议会,于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为全面实现普选和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摘编自蒙夺黄月芬《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 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1910年 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确立和发展的背景并简述英国民主政治渐进性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并分析它在中国实践失败的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的认识。(5分)
18.(2025·广东清远高三测试)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9分)
19.(2024·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周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战国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唐 “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坊正、村正亦同)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宋 保丁在本大保地界往来巡逻,遇有盗贼,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如果保内有犯罪者,须报官府,如知情不告,则按五保连坐法处罚
清 保甲“弭盗贼、缉逃人、查赌博、诘奸宄、均力役、息武断、睦乡里、课耕桑、寓旌别,无一善不备”
——摘编自张利《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安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元提升练(十三)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B [据材料信息,秦汉至唐宋,宰相人数和机构分权逐渐增多和细化,有利于削弱相权,内侍机构的扩张和实权转移机构的增设体现了皇权膨胀对外朝权力的侵夺,二者共同说明了相权的逐渐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增强,故选B项;宰相人数和机构分权的增多和细化,可能会导致中央行政效率下降,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针对的是地方分权,材料并未涉及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相权的削弱和皇权膨胀助长了专制独裁,不利于决策合理化的发展,排除D项。]
2.A [清代在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外又增设负有巡查职权的非正式的政区——“道”,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和控制,故选A项;“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说明权力相对集中,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从制度上看,道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社会发展,排除D项。]
3.B [据题干信息可知,剑桥市民的骚乱事件最终通过议会的请愿得到了国王的赦免,并重新获得了自治特权,这显示了议会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说明议会君主制在当时得到了发展,故选B项;题干中只描述了一个城市的自治运动,不能代表整个英格兰,“兴起”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题干“恩惠”“建议”等信息可知,国王的权力较大,“严重削弱”说法错误,排除C项;题干中议会的行为主要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权力的考虑,并未明确体现其维护人民利益,排除D项。]
4.D [据材料“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学习”可知,法国文官的选拔需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故选D项;据材料“高级文官……通过考试……学习”可知法国注重文官的选拔与培养,不能反映帝国扩张的需要,排除A项;据所学,文官层次增多、工作层层报批推诿扯皮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但材料不能反映这一现象,排除B项;据所学,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主要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传播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5.A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郑国和齐国都出现了官吏举荐制度,这表明原有的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官僚政治雏形出现,故选A项;这一时期处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初创阶段,排除B项;春秋时期还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未涉及这些被举荐人才的阶级出身,因此不能判断出这一时期的阶级关系发生剧变,排除D项。]
6.C [表格材料反映了各朝对官员的考核,均有法律、制度、标准,尤其是在“制度”上,从秦汉到明清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汉至明清时期,政府对官员考核的标准和制度演变的特点,不能直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否加强,排除A项;明清时期依旧注重对政绩的考核,排除B项;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始终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排除D项。]
7.D [据材料并结合选择性必修1所学可知,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故选D项;“随政党共进退”不合史实,随政党共进退的是政务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权力制衡架构思想,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8.A [外务(交)部人事来源中,驻外使馆占比6.44%,同文馆和译学馆占比19.31%,留学生占比33.91%,这些人都受到了西方外交的影响,因而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故选A项;仅从材料的表格而言,无法看出整个清末新政的效果如何,排除B项;从人事来源上看,章京考选、同文馆和留学生比例明显较高,这说明清末新政废除科举,使得人事来源途径发生变化,排除C项;仅从人事来源看不出外务部的地位如何,排除D项。]
9.C [据材料可知,唐律在制定过程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说明其内容和精神与儒家伦理道德高度契合,体现了封建伦理的基本精神,故选C项;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唐律不可能融合宋代理学思想的精华,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D项。]
10.A [材料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排除B项;据材料“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可知百姓要按时交纳租税,这不是对乡土成员的保障,而是要满足国家的赋税征收,排除C项;三则材料中,只有绩溪梁安高氏《祖训》中有关于法律的要求,而其他两则材料均未涉及法律,不能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D项。]
11.D [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贸易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样既可以密切明朝政府与蒙古政权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促进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1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国和外围国组成的中心—外围体系,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国,因此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分工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选D项。]
13.C [据材料“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可知,封建社会晚期,西欧王权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了权力,民族国家逐渐兴起,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加强了司法统一,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领主和管家不是主动放弃主持庄园法庭的,主要是由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兴起导致的,排除A项;教会法是通过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并未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封建社会晚期,庄园……最终丧失了司法权”可知,封建社会晚期,伴随着王权的强化,庄园经济逐渐崩溃,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主要基层单位的说法不适用于中世纪的晚期,排除D项。]
14.D [据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885—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关税占比不断提高,田赋、厘金占比变化不大,这反映了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打开国门,清廷无法固守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田赋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因此无法反映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排除B项;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5.C [据材料“徐家织布……‘市者辄能辨识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此背景下一条鞭法推行,赋役征银,这为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重要生计来源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与徐霞客生存时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徐母所织的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以体现其质地优良,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是否兴盛,排除B项;晚明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但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6.B [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有所扩展,并逐渐承担起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增多,需要政府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20世纪80年代英国地方政府减少对地方的干预,将社区服务等交给公司承担,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史实可知,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政府财政支出过重,减少对社会的干预,因此可知材料中政府对社会干预情况的变化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故选B项。]
17.(1)背景:议会传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议会的政治地位;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
表现: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通过《王位继承法》等法令,进一步限制王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不断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2)实践: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介绍西方议会制度,但未进行实践;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设议院”的改革主张,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施行;20世纪初,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开始议会的尝试,最后随着改革失败而终止;辛亥革命后,正式成立参议院,但很快被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所取代。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异常艰难、曲折,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专制主义历史悠久;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影响深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
(3)认识:边区政府提出的“三三制”原则,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政权(或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现实需要;巩固了根据地,广泛调动了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为此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
18.(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
(2)相同:两者都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的稳定的文官制度;都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不同: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根据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安排工作;西方坚持“政治中立”,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服务于政府,中国服务于人民;西方注重才能,中国要求德才兼备。
19.论题:古代中国以多重手段构建社会治安管理体系。
论述:加强户籍管理,利用联保连坐等高压手段加强基层治安管理。西周和战国时期,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员相互监督,联保连坐,百姓参与社会治安。
追究基层治安管理负责人的责任。遇到社会治安事件,唐朝里正知而不纠,将受到流放等惩罚。以此督促基层官员维护社会治安。
建立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宋代保丁都要承担起维护地区治安的责任,遇有盗贼,同保居民皆前往救应。以此建立起基层治安网络,维护了社会治安。
完善地方基层组织职能。清代保甲制度职能更加完备,强化社会教化,中央政治权力渗入基层组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
总结:古代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是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共39张PPT)
单元提升练(十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福建漳州模拟)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下表。
①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②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③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④ 立新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解析 据材料信息,秦汉至唐宋,宰相人数和机构分权逐渐增多和细化,有利于削弱相权,内侍机构的扩张和实权转移机构的增设体现了皇权膨胀对外朝权力的侵夺,二者共同说明了相权的逐渐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增强,故选B项;宰相人数和机构分权的增多和细化,可能会导致中央行政效率下降,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针对的是地方分权,材料并未涉及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相权的削弱和皇权膨胀助长了专制独裁,不利于决策合理化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B
2.(2024·安徽安庆模拟)清代大吏带兵备衔的道是行政与军事相兼的职官,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并负有巡查地方的重要责任。各道辖有数量不等的府和直隶州,但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级正式政区,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级准政区。清代道的设立(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D.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发展
解析 清代在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外又增设负有巡查职权的非正式的政区——“道”,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和控制,故选A项;“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说明权力相对集中,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从制度上看,道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社会发展,排除D项。
答案 A
3.(2025·陕西西安高三测试)1381年6月15日,剑桥市民在市政厅集结并引发骚乱事件,后来下议院通过公共请愿的形式发起请求,英格兰国王出于其恩典赦免了剑桥市民,最终在议会高级教士、贵族的建议下,决定将自治特权重新授予剑桥市民。这反映出当时英格兰(  )
A.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B.议会君主制得到发展
C.王权受到严重削弱 D.议会维护人民的利益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剑桥市民的骚乱事件最终通过议会的请愿得到了国王的赦免,并重新获得了自治特权,这显示了议会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说明议会君主制在当时得到了发展,故选B项;题干中只描述了一个城市的自治运动,不能代表整个英格兰,“兴起”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题干“恩惠”“建议”等信息可知,国王的权力较大,“严重削弱”说法错误,排除C项;题干中议会的行为主要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权力的考虑,并未明确体现其维护人民利益,排除D项。
答案 B
4.(2025·湖南衡阳模拟)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学院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
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解析 据材料“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学习”可知,法国文官的选拔需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故选D项;据材料“高级文官……通过考试……学习”可知法国注重文官的选拔与培养,不能反映帝国扩张的需要,排除A项;据所学,文官层次增多、工作层层报批推诿扯皮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但材料不能反映这一现象,排除B项;据所学,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主要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传播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5.(2025·湖南长沙模拟)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举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
A.官僚政治雏形出现 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C.君主专制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郑国和齐国都出现了官吏举荐制度,这表明原有的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官僚政治雏形出现,故选A项;这一时期处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初创阶段,排除B项;春秋时期还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未涉及这些被举荐人才的阶级出身,因此不能判断出这一时期的阶级关系发生剧变,排除D项。
答案 A
6.(2025·山东济宁模拟)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
时期 制度 相关法律/规定 考核标准/内容 考核机构
秦汉、魏晋 上计 汉《上计律》、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尚书台
隋唐、宋代 考课、磨勘 《唐六典》、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 吏部、考课院
明清 外察与京察(大计)考察、考满 《大明会典》《大清律例》等 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 内阁、吏部、都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核不断完善 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解析 表格材料反映了各朝对官员的考核,均有法律、制度、标准,尤其是在“制度”上,从秦汉到明清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汉至明清时期,政府对官员考核的标准和制度演变的特点,不能直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否加强,排除A项;明清时期依旧注重对政绩的考核,排除B项;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始终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排除D项。
答案 C
7.(2024·广东深圳模拟)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
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
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选择性必修1所学可知,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故选D项;“随政党共进退”不合史实,随政党共进退的是政务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权力制衡架构思想,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D
8.(2025·安徽合肥模拟)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 使馆 同文馆与 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 考试 其他 合计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233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100
A.有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体现出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
C.表明科举取士制度的根深蒂固 D.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
解析 外务(交)部人事来源中,驻外使馆占比6.44%,同文馆和译学馆占比19.31%,留学生占比33.91%,这些人都受到了西方外交的影响,因而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故选A项;仅从材料的表格而言,无法看出整个清末新政的效果如何,排除B项;从人事来源上看,章京考选、同文馆和留学生比例明显较高,这说明清末新政废除科举,使得人事来源途径发生变化,排除C项;仅从人事来源看不出外务部的地位如何,排除D项。
答案 A
9.(2025·河南焦作高三测试)据统计,唐律直接引证《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注律者达五十余处,引其他儒家经典更超此数。由此可见,唐律(  )
A.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先河 B.融合了理学思想的精华
C.体现了封建伦理基本精神 D.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律在制定过程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说明其内容和精神与儒家伦理道德高度契合,体现了封建伦理的基本精神,故选C项;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唐律不可能融合宋代理学思想的精华,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排除D项。
答案 C
10.(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
记载 出处
“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 休宁古林黄氏《祠规》
“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 南关许余氏《家训》
“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 绩溪梁安高氏《祖训》
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
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解析 材料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排除B项;据材料“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可知百姓要按时交纳租税,这不是对乡土成员的保障,而是要满足国家的赋税征收,排除C项;三则材料中,只有绩溪梁安高氏《祖训》中有关于法律的要求,而其他两则材料均未涉及法律,不能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D项。
答案 A
11.(2025·广西南宁模拟)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贸易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  )
A.体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新特点 B.解除了蒙古对明朝边疆的威胁
C.回应了晋商对商业发展的诉求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贸易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样既可以密切明朝政府与蒙古政权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促进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12.(2025·江西九师联盟高三测试)在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据此可知,美元本位制(  )
A.完善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B.加强了多边组织的平等交流协商
C.实现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D.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国和外围国组成的中心—外围体系,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国,因此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分工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选D项。
答案 D
13.(2025·浙江温州模拟)在西欧中世纪的庄园里,领主除了在庄园里行使经济特权外,还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人民享有司法权。庄园中的农民和农奴,遇有纠纷只能在庄园法庭进行诉讼。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庄园的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了司法权。这种转变表明(  )
A.领主和管家放弃主持庄园法庭
B.教会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C.民族国家的兴起加强司法统一
D.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主要基层单位
解析 据材料“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可知,封建社会晚期,西欧王权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了权力,民族国家逐渐兴起,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加强了司法统一,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领主和管家不是主动放弃主持庄园法庭的,主要是由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兴起导致的,排除A项;教会法是通过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并未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封建社会晚期,庄园……最终丧失了司法权”可知,封建社会晚期,伴随着王权的强化,庄园经济逐渐崩溃,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主要基层单位的说法不适用于中世纪的晚期,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 276 38.6 17.9 18.8
1887 85 787 36.4 19.6 24.3
1889 86 187 35.5 17.4 25.7
1891 95 394 33.4 17.1 25.1
1892 88 816 35.2 17.2 26.0
A.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C.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885—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关税占比不断提高,田赋、厘金占比变化不大,这反映了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打开国门,清廷无法固守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田赋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因此无法反映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排除B项;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 D
15.(2025·江西南昌模拟)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
A.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D.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解析 据材料“徐家织布……‘市者辄能辨识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此背景下一条鞭法推行,赋役征银,这为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重要生计来源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与徐霞客生存时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徐母所织的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以体现其质地优良,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是否兴盛,排除B项;晚明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但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答案 C
16.(2025·江苏扬州高三测试)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从主要集中于治安及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扩展到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并逐渐承担起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英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把社区服务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变化(  )
A.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B.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
C.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以后,英国地方政府职能有所扩展,并逐渐承担起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增多,需要政府参与更多的社会事务;20世纪80年代英国地方政府减少对地方的干预,将社区服务等交给公司承担,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史实可知,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政府财政支出过重,减少对社会的干预,因此可知材料中政府对社会干预情况的变化折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河南郑州高三期中)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议会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近代民主制度发展的标志之一。英国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在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上要咨询议会的意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国王和贵族的共治。从“模范议会”召开到都铎王朝建立,190年间共召开了175届议会,大约每年一届,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可行的议事立法程序。17世纪中期,随着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
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1689年的《权利法案》,逐渐树立君主立宪制和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但是英国下议院自从1688年后再也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随着一些新兴城市迅速崛起,他们为了获得议会的席位,极力要求改革议会,于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为全面实现普选和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摘编自蒙夺黄月芬《英国议会制度的
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 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 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1910年 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确立和发展的背景并简述英国民主政治渐进性的表现。(8分)
答案 背景:议会传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议会的政治地位;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
表现: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通过《王位继承法》等法令,进一步限制王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不断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并分析它在中国实践失败的原因。(12分)
答案 实践: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介绍西方议会制度,但未进行实践;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设议院”的改革主张,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施行;20世纪初,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开始议会的尝试,最后随着改革失败而终止;辛亥革命后,正式成立参议院,但很快被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所取代。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异常艰难、曲折,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专制主义历史悠久;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影响深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的认识。(5分)
答案 认识:边区政府提出的“三三制”原则,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政权(或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现实需要;巩固了根据地,广泛调动了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为此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
18.(2025·广东清远高三测试)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
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9分)
答案 (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
(2)相同:两者都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的稳定的文官制度;都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不同: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根据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安排工作;西方坚持“政治中立”,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服务于政府,中国服务于人民;西方注重才能,中国要求德才兼备。
19.(2024·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周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战国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唐 “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坊正、村正亦同)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宋 保丁在本大保地界往来巡逻,遇有盗贼,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如果保内有犯罪者,须报官府,如知情不告,则按五保连坐法处罚
清 保甲“弭盗贼、缉逃人、查赌博、诘奸宄、均力役、息武断、睦乡里、课耕桑、寓旌别,无一善不备”
——摘编自张利《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安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古代中国以多重手段构建社会治安管理体系。
论述:加强户籍管理,利用联保连坐等高压手段加强基层治安管理。西周和战国时期,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员相互监督,联保连坐,百姓参与社会治安。
追究基层治安管理负责人的责任。遇到社会治安事件,唐朝里正知而不纠,将受到流放等惩罚。以此督促基层官员维护社会治安。
建立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宋代保丁都要承担起维护地区治安的责任,遇有盗贼,同保居民皆前往救应。以此建立起基层治安网络,维护了社会治安。
完善地方基层组织职能。清代保甲制度职能更加完备,强化社会教化,中央政治权力渗入基层组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
总结:古代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是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