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第50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单元 第50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09:22:49

文档简介

第50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3.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农业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2.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影响 3.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表现及影响 4.现代食物生产、储备的技术及影响 5.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的意义
知识点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早期人类的生活
(1)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      来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          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2)表现
农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    的原产地
东亚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是粟和    的发源地
中美洲 是    、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意义
①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    。
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3.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地区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土地经营
两河 流域 种植大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掌握在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和商人等手中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尼罗河 流域 由    和神庙占有 —
古代 中国 南稻北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以家庭为单位,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橄榄     所有 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实行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 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   、甘薯、马铃薯,驯化了骆马 阿兹特克人有     、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 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4.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应运而生。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在原始社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人类走向文明时代。
②世界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2.必考——核心概念
①原始农业: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0000年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②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
3.必练——教材边角
①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刻有猪纹的陶钵。(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3“教材图片”)这一文物的发现有何历史价值
试答                                     
                                        
②东汉的崔寔在《政论》中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4“史料阅读”)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试答                                     
                                        
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
试答                                     
                                        
知识点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过程: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表现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①从16世纪中叶起,在      广泛种植 ②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传入西北、西南、东南沿海地区 ②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    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    ②16世纪传到    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    ”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传播
(2)禽畜传播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性 提高了全球      ,使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了人们的      ,有利于增强体质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消极性 大面积垦荒,破坏了     
导致各种    的传播,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
②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③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必考——核心概念
①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三洲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
②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3.必练——教材边角
①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番薯)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9“学思之窗”)说明番薯传入中国的意义。
试答                                     
                                        
②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12“史料阅读”)概述马铃薯、玉米传入后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试答                                     
                                        
知识点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
机械现 代化 ①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 ③21世纪初,农业科技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    转变
杂交育 种技术 ①美国:1930年,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墨西哥:20世纪40年代,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中国:2014年,“          ”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2)畜牧业: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大型化。
(3)渔业
捕捞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养殖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    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原始农业社会 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已经使用      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2)食物储存技术
古代 利用腌制或    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近代 ①自20世纪20年代起,      、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现代 2010年,中国颁布《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原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各国政府都把保障      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解决 措施 世界             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1996年,发布《        》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食品安全
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解决 措施 世界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 ①2009年,通过《              》,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②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冷冻食品的迅猛发展。
③食物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日益受到关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2.必知——易错易混
①欧美各国农业机械化的完成时间是在20世纪中叶,并非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②冷链物流产业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保证了食品的安全输送等。但存在行业标准落实不到位,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3.必考——核心概念
①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②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4.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3“铧式犁”:相比传统耕犁,铧式犁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试答                                     
                                        
②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4“历史纵横”:据此指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试答                                     
                                        
③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6“历史纵横”: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大饥荒,体现了当今世界面临什么问题
试答                                     
                                        
④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7“史料阅读”:我国政府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试答                                     
                                        
主题一 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3年3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022·江苏卷:以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为视角,考查现代农业的影响 (1)热考主题:现代农业技术、粮食安全 (2)角度预测: ①对比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考查科学技术进步对食物生产与储备的影响 ②从战略高度,考查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23·湖南卷:以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为视角,考查现代农业技术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024·1月浙江卷: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视角1 史料证史——世界农业现代化
史料 人类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使用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
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粮食安全问题
史料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摘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试答                                     
                                        
1.历史解释——农业革命的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古代社会中各王朝的基本物质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满足本身所需之外的粮食,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促使人类生产关系变化,人类向阶级社会迈进,进而国家出现。
2.唯物史观——世界食物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挑战
①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②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产品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2)应对措施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③大力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的“精确农业”。
④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相结合等。
主题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3年5考]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多利用文献资料、图片、社会生活等借助图文史料,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是重点,尤其是浙江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频度较高。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物种的外传 2023·海南卷:以巧克力豆传播为视角,考查物种传播的原因 (1)热考主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2)角度预测: ①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表现
2024·浙江卷:考查小麦的传播
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3·浙江卷:考查新物种种植普及的影响
2023·辽宁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种的交流
视角1 史料证史——近代物种交流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 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500—1700年,至少1/5的金银被欧洲人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再以香料为例,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收购的香料,每年不过2 100吨。在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骤增到7 000吨。到1503年,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已降到威尼斯的1/5。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物种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试答                                     
                                        
视角2 学者观点——近代物种交流的意义
史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在喂饱了远道而来的牲畜的同时,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殖民者开发大片的土地,种植小麦以供出口。在那里,科学家培育出了变种小麦,能够在多变的气候及解冻的土壤中繁荣生长。这样,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加上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小麦终于在1750年至1850年这段时期逐步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从此,小麦开始满足人们的大量需要,彻底确定了其传统的主食地位。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试答                                     
                                        
1.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而进行。
(2)内容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全球性: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
(4)结果两重性:改变了食物结构,加速了生产专业化,推动了贸易进一步发展,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5)时间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
(6)过程双向互补性。美洲作物向亚欧大陆传播的同时,亚欧大陆作物也在美洲得到推广。
2.唯物史观——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意义
人口增长 提高了输入地的粮食、蔬菜产量,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
饮食结构 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有利于增强体质
经济发展 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动力变化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引入畜力,减轻了人力劳动
人类生活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
文明交流 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练·教材改编题】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学思之窗”改编]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  )
A.阶级的分化 B.国家的出现
C.农业的产生 D.氏族公社的解体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9“学思之窗”改编]《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陈益)偕往……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下表是咖啡由原产地非洲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
时间 传播过程
6世纪 传入阿拉伯半岛
15世纪 传播到欧洲
17世纪中叶后 传播到斯里兰卡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18世纪 传入拉丁美洲
据此可知(  )
A.物种交流集中于彼此邻近地区 B.物种交流提高了各地的抗饥荒能力
C.商贸活动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 D.经济作物传播速度比农业作物要快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7“问题探究”改编]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B.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突破
C.粮食储备技术改进 D.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推动
【练·高考真题】
1.(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2023·湖南高考,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第50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1)采集和渔猎 (2)原始的农耕和畜牧 2.(2)大麦 水稻 玉米 (3)②聚落 3.小麦 佃户 王室 精耕细作 公民 土地国有 玉米 贵族私有
必练——教材边角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野猪被驯化为家畜的过程。
②到东汉时,牛耕已经推广到辽东。
③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知识点二 1.(3)南欧地区 光绪 西班牙 英国 番椒
2.(1)甘蔗 主要粮食作物 第二大农作物 (2)动物群落
3.粮食产量 饮食习惯 生态环境 疾病
必练——教材边角
①丰富了粮食种类,增加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
②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但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知识点三 1.(1)农业机械 自动化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3)集约化 2.(1)机械通风 (2)风干 速冻加工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3.(1)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中国的粮食问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必练——教材边角
①特点:可以使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
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②农业生产技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③问题: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
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并运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问题。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①科技与资本投资大;②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而生;③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④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视角2 政策支持: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法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农业技术: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主题二]
视角1 特点:具有全球性;以欧洲为主导。
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早期的殖民扩张。
视角2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北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北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教材改编题]
1.C [根据题干“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可知是指阶级的出现;“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可知是指国家的产生;“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可知是指私有制的出现;上述文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早期农业的产生,即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项。]
2.D [根据材料可得出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如菲律宾、越南等,D项正确;材料可说明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没有涉及甘薯的原产地,且传入时间尚待考证,排除A、B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溯源工作史料丰富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C [材料中咖啡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就是世界商路不断扩张,世界联系不断密切的过程,C项正确。]
4.B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主要在于育种技术突破,粮食产量大增,B项正确;中国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排除A项;储备技术是解决粮食安全的辅助手段,排除C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推动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练·高考真题]
1.C [材料描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的传播及其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这些都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故选C项。]
2.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美国农业机械投入和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使用都是农业技术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农业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趋势密切相关,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农业机械投入总体增加,说明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化学品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图中信息无法体现出这一点,排除C项。在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劳动力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落,排除D项。](共92张PPT)

50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3.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1.农业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2.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影响
3.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表现及影响
4.现代食物生产、储备的技术及影响
5.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的意义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知识点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早期人类的生活
(1)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____________来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采集和渔猎
原始的农耕和畜牧
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2)表现
农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______的原产地
东亚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是粟和______的发源地
中美洲 是_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大麦
水稻
玉米
(3)意义
①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______。
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聚落
3.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地区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土地经营
两河流域 种植大麦、______,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掌握在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和商人等手中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______
尼罗河流域 由______和神庙占有 —
古代中国 南稻北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以家庭为单位,__________
小麦
王室
佃户
精耕细作
地区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土地经营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橄榄 ______所有 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实行__________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甘薯、马铃薯,驯化了骆马 阿兹特克人有__________、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 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公民
土地国有
玉米
贵族私有
4.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应运而生。
必背——重要结论
①在原始社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人类走向文明时代。
②世界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读思学用
必考——核心概念
①原始农业: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0000年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②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
必练——教材边角
①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刻有猪纹的陶钵。(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3“教材图片”)这一文物的发现有何历史价值?
提示 有助于我们了解野猪被驯化为家畜的过程。
②东汉的崔寔在《政论》中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4“史料阅读”)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 到东汉时,牛耕已经推广到辽东。
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
提示 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知识点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过程: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表现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①从16世纪中叶起,在__________广泛种植 ②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传入西北、西南、东南沿海地区
②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南欧地区
项目 欧洲 中国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______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________ ②16世纪传到______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______”
光绪
西班牙
英国
番椒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传播
甘蔗
主要粮食作物
第二大农作物
(2)禽畜传播
动物群落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性 提高了全球__________,使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有利于增强体质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消极性 大面积垦荒,破坏了__________
导致各种______的传播,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粮食产量
饮食习惯
生态环境
疾病
必背——重要结论
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
②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③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读思学用
必考——核心概念
①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三洲之间就存在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
②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必练——教材边角
①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番薯)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9“学思之窗”)说明番薯传入中国的意义。
提示 丰富了粮食种类,增加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
②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12“史料阅读”)概述马铃薯、玉米传入后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提示 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但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知识点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
机械现代化 ①__________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
③21世纪初,农业科技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________转变
杂交育种技术 ①美国:1930年,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墨西哥:20世纪40年代,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中国:2014年,“_________________”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农业机械
自动化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2)畜牧业: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大型化。
(3)渔业
捕捞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养殖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________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集约化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原始农业社会 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已经使用__________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机械通风
(2)食物储存技术
古代 利用腌制或______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近代 ①自20世纪20年代起,__________、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现代 2010年,中国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速冻加工
风干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原因 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各国政府都把保障__________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解决 措施 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 1996年,发布《________________》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中国的粮食问题
(2)食品安全
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解决 措施 世界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 ①2009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②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必背——重要结论
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冷冻食品的迅猛发展。
③食物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日益受到关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读思学用
必知——易错易混
①欧美各国农业机械化的完成时间是在20世纪中叶,并非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②冷链物流产业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保证了食品的安全输送等。但存在行业标准落实不到位,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必考——核心概念
①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②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3“铧式犁”:相比传统耕犁,铧式犁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 特点:可以使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
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②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4“历史纵横”:据此指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提示 农业生产技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③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6“历史纵横”: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大饥荒,体现了当今世界面临什么问题?
提示 问题: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
④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17“史料阅读”:我国政府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提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并运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问题。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3年3考]
主题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3年5考]
主题一 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3年3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022·江苏卷:以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为视角,考查现代农业的影响 (1)热考主题:现代农业技术、粮食安全
(2)角度预测:
①对比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考查科学技术进步对食物生产与储备的影响
②从战略高度,考查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23·湖南卷:以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为视角,考查现代农业技术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024·1月浙江卷: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视角
史料证史——世界农业现代化
史料 人类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使用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
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提示 ①科技与资本投资大;②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而生;③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④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视角
史料证史——粮食安全问题
史料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摘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提示 政策支持: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法律法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农业技术:大、中、小型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提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1.历史解释——农业革命的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古代社会中各王朝的基本物质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满足本身所需之外的粮食,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促使人类生产关系变化,人类向阶级社会迈进,进而国家出现。
2.唯物史观——世界食物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挑战
①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几亿人,在发达国家还有几千万人在长期挨饿。
②农业可持续性减弱:如水资源短缺、农产品污染、农产品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趋严重。
(2)应对措施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农业。
②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③大力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的“精确农业”。
④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
⑤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注重食物安全和营养相结合等。
主题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3年5考]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多利用文献资料、图片、社会生活等借助图文史料,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是重点,尤其是浙江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频度较高。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物种的外传 2023·海南卷:以巧克力豆传播为视角,考查物种传播的原因 (1)热考主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2)角度预测:
①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表现
2024·浙江卷:考查小麦的传播
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3·浙江卷:考查新物种种植普及的影响
2023·辽宁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种的交流
视角
史料证史——近代物种交流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 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500—1700年,至少1/5的金银被欧洲人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再以香料为例,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收购的香料,每年不过2 100吨。在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骤增到7 000吨。到1503年,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已降到威尼斯的1/5。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物种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特点:具有全球性;以欧洲为主导。
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早期的殖民扩张。
视角
学者观点——近代物种交流的意义
史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者开始改造北美大草原。在喂饱了远道而来的牲畜的同时,欧洲人又开始了有意识的物种迁移,殖民者开发大片的土地,种植小麦以供出口。在那里,科学家培育出了变种小麦,能够在多变的气候及解冻的土壤中繁荣生长。这样,变种小麦在欧洲大陆取代了传统小麦,大大提高了产量,加上铁路将北美洲的富余小麦运回欧洲,小麦终于在1750年至1850年这段时期逐步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从此,小麦开始满足人们的大量需要,彻底确定了其传统的主食地位。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示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北美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北美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1.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而进行。
(2)内容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全球性: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
(4)结果两重性:改变了食物结构,加速了生产专业化,推动了贸易进一步发展,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5)时间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
(6)过程双向互补性。美洲作物向亚欧大陆传播的同时,亚欧大陆作物也在美洲得到推广。
2.唯物史观——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意义
人口增长 提高了输入地的粮食、蔬菜产量,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
饮食结构 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有利于增强体质
经济发展 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动力变化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引入畜力,减轻了人力劳动
人类生活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
文明交流 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学思之窗”改编]恩格斯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  )
A.阶级的分化 B.国家的出现
C.农业的产生 D.氏族公社的解体
【练 教材改编题】
解析 根据题干“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可知是指阶级的出现;“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可知是指国家的产生;“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可知是指私有制的出现;上述文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早期农业的产生,即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C项。
答案 C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9“学思之窗”改编]《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陈益)偕往……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如菲律宾、越南等,D项正确;材料可说明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没有涉及甘薯的原产地,且传入时间尚待考证,排除A、B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溯源工作史料丰富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 D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下表是咖啡由原产地非洲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
时间 传播过程
6世纪 传入阿拉伯半岛
15世纪 传播到欧洲
17世纪中叶后 传播到斯里兰卡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18世纪 传入拉丁美洲
据此可知(  )
A.物种交流集中于彼此邻近地区 B.物种交流提高了各地的抗饥荒能力
C.商贸活动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 D.经济作物传播速度比农业作物要快
解析 材料中咖啡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就是世界商路不断扩张,世界联系不断密切的过程,C项正确;材料中咖啡由非洲向世界各地传播,并非集中于邻近地区,排除A项;咖啡并非粮食作物,咖啡的种植无法提高抗饥荒能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作物传播与农业作物传播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17“问题探究”改编]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B.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突破
C.粮食储备技术改进 D.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推动
解析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主要在于育种技术突破,粮食产量大增,B项正确;中国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排除A项;储备技术是解决粮食安全的辅助手段,排除C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推动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1.(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练 高考真题】
解析 材料描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的传播及其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这些都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故选C项。
答案 C
2.(2023·湖南高考,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美国农业机械投入和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使用都是农业技术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农业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趋势密切相关,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美国农业机械投入总体增加,说明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化学品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图中信息无法体现出这一点,排除C项。在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劳动力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落,排除D项。
答案 B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山西孝义高三期中)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相较之前的渔猎方式获得食物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采集和狩猎在当时已完全被取代  B.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D.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解析 据材料“食物的生产者……饲养和种植的生活……稳定……”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逐渐取代狩猎和采集,最初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故选C项。
答案 C
2.(2025·安徽合肥模拟)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解析 由“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可得,古埃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业技术不需要改进就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可见地理环境影响农业文明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比较,得不出“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埃及农业技术革新的动力不足,而不是强调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古埃及农业文明发展受到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未与其他地方作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古埃及文明较为落后的结论,且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C项。
答案 D
3.(2025·广东湛江模拟)如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
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解析 据材料“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壁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而且尼罗河流域是灌溉农业,因此壁画反映古埃及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故选C项。
答案 C
4.(2024·福建漳州一模)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解析 由“从灌溉、耕耘到收获”“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可得,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
5.(2024·重庆南开中学模拟)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解析 据材料“其受年?十一月”“黍(种黍),一月”“获刍(割草),七月”可知当时农业耕作、种植农作物和割草都需要遵从明确的时令规定,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对农时非常重视,故选C项;“割草”放牧不属于粮食种植的范畴,而且材料也只提及了农时方面的经验,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逐渐出现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井田制是商朝和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甲骨文主要盛行于商代,排除D项。
答案 C
6.(2025·陕西汉中高三测试)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B.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C.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D.得益于欧洲人的环球航行
解析 题干中提到,牲畜的引入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因此成为游牧族群。这表明,随着牲畜的引入,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从原本的采集、狩猎或农耕可能转变为游牧,即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故选C项;美洲的传统社会生活因外来物种的引入而发生变化,但并未完全中断,排除A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非物种本身的趋同,排除B项;哥伦布及其后继者的航行主要是跨大西洋的,而非环球航行,排除D项。
答案 C
7.(2025·山西太原模拟)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D.丰富了人们的粮食种类
解析 据材料欧洲人“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玉米传入欧洲后,成为欧洲居民新的粮食,故选D项;“世界性”以偏概全,应为“有利于解决欧洲人的饥饿问题”,排除A项;“实现了”不合题意,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多因素共同促进,排除B项;“传统生活习惯”不合题意,应为“传统饮食结构”,排除C项。
答案 D
8.(2025·浙江杭州模拟)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解析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农作物大交换相悖,排除A项;“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得到维护”不合史实,应为“遭到破坏”,排除C项。
答案 D
9.(2025·福建漳州模拟)英国人最初认为吸烟是落后群体的消遣。17世纪开始,中产阶级认为烟草不仅有神秘的药用价值,还能让其与他人自由交流从而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烟草逐渐被推广为大众化消费品。该变化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的传播 B.自然科学的普及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经济利益的驱使
解析 据材料“17世纪开始……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可知,中产阶级认为烟草不仅有药用价值,同时还能彰显富裕的身份和地位,说明烟草地位的变化,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D项;人文主义的传播是针对宗教神权的思想束缚,这与题中烟草成为大众化消费品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烟草不仅有神秘的药用价值”及常识可知,吸烟有害健康,烟草的推广有违自然科学的精神,排除B项;据材料“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可知,社会阶层的流动是烟草大众化的反映而非原因,排除C项。
答案 D
10.(2025·山东济南模拟)如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
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结合题图可知,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路径有东南、西南、西北三条,而以东南方海外的传播为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海外进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物种应为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其传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故选B项。
答案 B
11.(2025·河南洛阳高三测试)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主要说明农作物的交流(  )
A.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B.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C.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来自美洲的甘薯、马铃薯帮助中国和爱尔兰人度过了饥荒,避免了社会严重动荡,这说明物种交流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故选A项。
答案 A
12.(2024·福建厦门模拟)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但没有说明肉蛋奶的消耗情况,谷物消耗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结构变化,营养结构多元化,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动这种变化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故选B项。
答案 B
13.(2025·辽宁鞍山模拟)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注重通过农业科研提高粮食产量  B.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影响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解析 据材料“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可知通过农业科研,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A项;“未受”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包产到户推行于1978年以后,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答案 A
14.(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测试)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  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
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  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肉类食品加工厂,这导致了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出现。而罗斯福总统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迅速行动并推动了《联邦肉类检查法》的通过,这体现了技术发展(冷链运输的普及)对社会治理(食品监管机制)的需求和推动,故选B项。
答案 B
15.(2025·山东济宁模拟)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 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 046.3千克
A.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解析 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再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品种的不断优化,故选B项;材料中仅涉及水稻品种的优化,未提及农业机械是否使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农作物的新品种,没有优质高效化肥推广的信息,排除C项;粮食储存技术提高与否不会提高粮食产量,排除D项。
答案 B
16.(2025·山东德州模拟)《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
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受到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影响,导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各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说明粮食安全问题是因为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的,与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开放贸易市场的要求,排除C项;粮食安全问题只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中的其中一个,并不能以偏概全地针对全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粮食储备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周礼》提出“荒政委积”。汉代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隋朝,长孙平在二元储备基础上增设义仓,义仓是委托社司管理,属自治,由百姓自发捐粮,为典型的民间储备。唐朝加强了对义仓的干预,由自愿纳粮变为按户等征收,管理也从社司转变为州县。南宋朱熹建立具有互助性质、民间力量主导的社仓,并被后代所继承,正式开启了中央、地方、民间的三元储备制度。明清时期于都城设京仓、通州仓,漕运线上设水次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各州县设常平仓,由地方各级官员主导;于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均由民间管理。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
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众多贫困人口膳食结构单一,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能量中占的比例高,营养质量低,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 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内战和冲突,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同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小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越来越不稳定,世界粮食的可供应量及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因此,世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重大措施,以在21世纪实现和确保可持续粮食安全。
——摘编自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
问题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现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9分)
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仓储系统;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仓储种类多,覆盖面广;国家重视、管理严格。
(2)原因:经济全球化加大风险;城市化迅速提高,贫困人口膨胀;地区冲突和自然灾害频发;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的制约。
措施: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建立全球粮食治理体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投资。
18.(2024·河北承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摘自《选择性必修2》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12分)
答案 现象:咖啡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
评价:新航路开辟前,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新航路开辟后,咖啡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商贸往来等逐步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加工与消费。除此之外,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它们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很多欧亚作物也伴随着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小麦、水稻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
结论:以咖啡为代表的物种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促进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训练50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山西孝义高三期中)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相较之前的渔猎方式获得食物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
A.采集和狩猎在当时已完全被取代 B.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D.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2025·安徽合肥模拟)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3.(2025·广东湛江模拟)如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
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 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4.(2024·福建漳州一模)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5.(2024·重庆南开中学模拟)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集体耕作)其受年 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  )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 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6.(2025·陕西汉中高三测试)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B.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C.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D.得益于欧洲人的环球航行
7.(2025·山西太原模拟)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
A.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D.丰富了人们的粮食种类
8.(2025·浙江杭州模拟)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9.(2025·福建漳州模拟)英国人最初认为吸烟是落后群体的消遣。17世纪开始,中产阶级认为烟草不仅有神秘的药用价值,还能让其与他人自由交流从而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烟草逐渐被推广为大众化消费品。该变化主要原因是 (  )
A.人文主义的传播 B.自然科学的普及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经济利益的驱使
10.(2025·山东济南模拟)如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  )
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1.(2025·河南洛阳高三测试)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主要说明农作物的交流 (  )
A.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B.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C.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2024·福建厦门模拟)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
13.(2025·辽宁鞍山模拟)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
A.注重通过农业科研提高粮食产量 B.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影响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14.(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测试)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 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
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 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15.(2025·山东济宁模拟)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 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 046.3千克
A.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16.(2025·山东德州模拟)《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  )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
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粮食储备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周礼》提出“荒政委积”。汉代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隋朝,长孙平在二元储备基础上增设义仓,义仓是委托社司管理,属自治,由百姓自发捐粮,为典型的民间储备。唐朝加强了对义仓的干预,由自愿纳粮变为按户等征收,管理也从社司转变为州县。南宋朱熹建立具有互助性质、民间力量主导的社仓,并被后代所继承,正式开启了中央、地方、民间的三元储备制度。明清时期于都城设京仓、通州仓,漕运线上设水次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各州县设常平仓,由地方各级官员主导;于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均由民间管理。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众多贫困人口膳食结构单一,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能量中占的比例高,营养质量低,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 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内战和冲突,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同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小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越来越不稳定,世界粮食的可供应量及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因此,世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重大措施,以在21世纪实现和确保可持续粮食安全。
——摘编自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现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9分)
18.(2024·河北承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摘自《选择性必修2》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12分)
训练50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C [据材料“食物的生产者……饲养和种植的生活……稳定……”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逐渐取代狩猎和采集,最初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故选C项。]
2.D [由“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可得,古埃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业技术不需要改进就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可见地理环境影响农业文明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比较,得不出“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埃及农业技术革新的动力不足,而不是强调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古埃及农业文明发展受到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未与其他地方作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古埃及文明较为落后的结论,且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C项。]
3.C [据材料“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壁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而且尼罗河流域是灌溉农业,因此壁画反映古埃及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故选C项。]
4.A [由“从灌溉、耕耘到收获”“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可得,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A项。]
5.C [据材料“其受年 十一月”“黍(种黍),一月”“获刍(割草),七月”可知当时农业耕作、种植农作物和割草都需要遵从明确的时令规定,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对农时非常重视,故选C项;“割草”放牧不属于粮食种植的范畴,而且材料也只提及了农时方面的经验,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逐渐出现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井田制是商朝和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甲骨文主要盛行于商代,排除D项。]
6.C [题干中提到,牲畜的引入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因此成为游牧族群。这表明,随着牲畜的引入,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从原本的采集、狩猎或农耕可能转变为游牧,即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故选C项。]
7.D [据材料欧洲人“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玉米传入欧洲后,成为欧洲居民新的粮食,故选D项;“世界性”以偏概全,应为“有利于解决欧洲人的饥饿问题”,排除A项;“实现了”不合题意,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多因素共同促进,排除B项;“传统生活习惯”不合题意,应为“传统饮食结构”,排除C项。]
8.D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农作物大交换相悖,排除A项;“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得到维护”不合史实,应为“遭到破坏”,排除C项。]
9.D [据材料“17世纪开始……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可知,中产阶级认为烟草不仅有药用价值,同时还能彰显富裕的身份和地位,说明烟草地位的变化,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D项。]
10.B [结合题图可知,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路径有东南、西南、西北三条,而以东南方海外的传播为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海外进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物种应为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其传入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故选B项。]
11.A [据材料“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来自美洲的甘薯、马铃薯帮助中国和爱尔兰人度过了饥荒,避免了社会严重动荡,这说明物种交流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故选A项。]
12.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但没有说明肉蛋奶的消耗情况,谷物消耗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结构变化,营养结构多元化,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动这种变化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故选B项。]
13.A [据材料“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可知通过农业科研,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A项;“未受”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包产到户推行于1978年以后,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14.B [据材料可知,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肉类食品加工厂,这导致了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出现。而罗斯福总统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迅速行动并推动了《联邦肉类检查法》的通过,这体现了技术发展(冷链运输的普及)对社会治理(食品监管机制)的需求和推动,故选B项。]
15.B [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再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品种的不断优化,故选B项;材料中仅涉及水稻品种的优化,未提及农业机械是否使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农作物的新品种,没有优质高效化肥推广的信息,排除C项;粮食储存技术提高与否不会提高粮食产量,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受到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影响,导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各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说明粮食安全问题是因为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的,与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开放贸易市场的要求,排除C项;粮食安全问题只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中的其中一个,并不能以偏概全地针对全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
17.(1)特点:历史悠久;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仓储系统;官方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仓储种类多,覆盖面广;国家重视、管理严格。
(2)原因:经济全球化加大风险;城市化迅速提高,贫困人口膨胀;地区冲突和自然灾害频发;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的制约。
措施: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建立全球粮食治理体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投资。
18.现象:咖啡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
评价:新航路开辟前,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新航路开辟后,咖啡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商贸往来等逐步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加工与消费。除此之外,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它们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很多欧亚作物也伴随着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小麦、水稻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
结论:以咖啡为代表的物种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促进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