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第53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单元 第53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09:24:21

文档简介

第53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古代村落、集镇出现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2.早期中西城市的布局特点及影响 3.近代城市化演变的原因、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出现
原因     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      ,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的出现
过程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    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表现 ①两宋: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元朝:漕运和    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      丝织业兴盛
意义 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城市的产生
(1)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表现
地域 表现
中国 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时,营建    形成制度
欧洲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      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4.世界各地的民居
两河流域 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栋梁
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古代中国 ①远古:巢居和    构成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先秦以来: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      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③明朝:    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古希腊 罗马 ①在古希腊罗马,带有    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    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    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③复合式公寓:3世纪,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    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
北美 印第安人住在    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集镇,集镇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②世界各地不同形式的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
2.必知——易错易混
中国古代的“城”属于政治范畴,最初的城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并且是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属于经济范畴,指买卖交易和交换物品的场所。
3.必练——教材边角
①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2“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试答                                     
                                        
②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57“历史纵横”)说明清朝集镇的特点。
试答                                     
                                        
③《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58“学思之窗”)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试答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   。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    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社区发展 二战后,城市中的   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日益齐全
休闲购物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出现;娱乐休闲场所、公园等增多,城市绿化面积扩大
文化娱乐 图书馆、    、影剧院、体育场馆增多,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多样
3.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      建设不断完善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    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    趋势
中国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饮用水源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2)贫富矛盾: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伴随私人    的普及,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出现了近代化的工商业城市。
②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2.必考——核心概念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63—64“史料阅读”: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什么变化
试答                                     
                                        
②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66“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试答                                     
                                        
③观察选择性必修2教材图片P65“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试答                                     
                                        
主题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3年4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古代集镇、城市的发展 2022·全国乙卷:以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为视角,考查江南市镇的发展 (1)热考主题: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2)角度预测: ①考查古代集镇、城市的发展 ②多角度考查影响民居的因素
2024·黑、吉、辽卷:以元代上都为视角,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民居 2022·海南卷:以船型屋为视角,考查影响民居的因素
2024·重庆卷: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视角1 学者观点——古代聚落的形成
史料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形成完整的具有气候和生态调节改善功能的生物小气候环境空间单元。传统聚落环境包括了传统聚落周边的农业生产土地和其外围的自然环境空间。它是人类在传统农业生活模式下,有主观目的地开发和改造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而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下去的环境。
——摘编自董芦笛、樊亚妮、刘加平《绿色基础设施的传统智慧:
气候适宜性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模式分析》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对聚落环境的影响。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古代集镇和城市的发展
史料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自宋以后,在国都之外,地方上的工商业城镇兴起。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试答                                     
                                        
视角3 学者研究——古代的民居
史料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试答                                     
                                        
1.唯物史观——古代村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②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手工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为定居村落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
③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平原、大河等自然地理环境等。
④特定区域内的风俗习惯影响了村落的形成。
(2)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2)独特的单体造型。大致可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体现了民居建筑的整体美观和统一。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
(4)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等。
(5)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布局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主题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3年2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城市化的演进 2023·浙江卷:近代上海基础设施的发展 (1)热考主题:城市化的影响 (2)角度预测: ①影响城市化演进的因素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
基础建设 2024·浙江卷:考查伦敦地下铁路建设
视角1 图文证史——中英的城市化进程
史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史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摘编自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史料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解决。
——摘编自《中国国家历史·拾柒》等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
试答                                     
                                        
唯物史观——城市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人口转移 城市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调整 城市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主要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数多、人口老龄化、社会治安等
【练·教材改编题】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6“史料阅读”改编]《易经·系辞下》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说明(  )
A.相当数量和规模聚居点的形成与畜牧业直接相关
B.筑屋定居的村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C.兴隆洼遗址作为半穴居房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D.人类居住形式大致经历了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7“历史纵横”改编]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8“学思之窗”改编]《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  )
A.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C.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7“问题探究”改编]美国学者巴里·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中描绘道: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4“学思之窗”改编]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科学技术新发展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
【练·高考真题】
1.(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2022·海南高考,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3.(2024·海南高考,12)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王室权威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第53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农业 两河流域 2.雏形 商人 海运 吴江盛泽镇 3.(3)城市 道路系统 4.庭院 穴居 等级观念 砖木 列柱 混凝土 拱券 复合式 圆锥形
必练——教材边角
①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通风、防潮等也成为选址的影响因素。
②以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③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市面积、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体现等级观念,不同等级城市的大小不同。
知识点二 1.鸦片战争后 2.(1)电梯 供暖 (2)社区 博物馆
3.基础设施 地铁线 立体化 4.(3)汽车
必练——教材边角
①工厂数量增加,工人人数激增,工人居住区发展,城市中心区域发展,贫富分化加剧。
②英国城市工人住房拥挤,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③中国近代城市开始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通商口岸等),水平有限,发展也不均衡。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传统定居聚落的形成,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定居聚落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充足的食物供给,不同的气候环境、地形等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视角2 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宋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视角3 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散发着儒家文化的精神气质。
[主题二]
视角1 英国: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
中国:发生较晚;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市化进程缓慢。
视角2 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盲目追求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观念的盛行;城市化进程过快;等等。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教材改编题]
1.D [根据材料“穴居”“宫室”可得出人类居住形式发生变化,从穴居到地面筑屋,D项正确;相当数量和规模聚居点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排除A项;材料与集体活动、兴隆洼遗址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2.A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汉口在明初是一片荒滩,但是在明朝末年,已成为商业巨镇,这得益于汉口的水路交通发展,故选A项;汉口的兴起得益于该地的水路交通状况,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汉口并不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排除C项;汉口并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排除D项。]
3.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宫城四周的布局比较固定有序,体现中正有序的特点,说明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4.B [根据材料著作时间“1750—1890年”并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巴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故选B项。]
5.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以来世界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城市化的史实可知,二战后亚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故选C项;1850年前英国实现城镇化,“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排除B项;“持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练·高考真题]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市镇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风尚、审美趣味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明代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在宋朝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代正处于封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2.B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
3.B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英国城市中市政厅的建设“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体现市政厅地位的重要性,市政厅竣工剪彩时,英国王子、众多观众与学生到场,还有乐队表演节目,体现人们对市政厅的重视,结合所学市政厅是城市管理机构办公和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1848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进步,民众的积极参与表明城市治理的民主性,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