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1.古代的水陆交通出现的原因及成就 2.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作用 3.现代交通的发展成就
知识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陆路 交通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 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开通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代: 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以 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水路 交通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开凿 ,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 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法国 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中国 ①西汉: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③明代: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世界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 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近代对海洋的探索
15世纪末 16世纪初 达·伽马 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 完成环球航行
1869年 苏伊士运河 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1914年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铁路
西方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海运
西方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公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4.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古代水陆交通建设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古代中国、古罗马等一些集权国家重视修筑人工道路、人工运河,官方交通建设主要用于军事和通信。
②水陆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改善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的交通联系和人员往来变成现实。
④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在全球流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2.必考——核心概念
①驰道:是从秦朝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著名的驰道有9条。
②直道: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起点在咸阳附近的云阳,终点在包头。
③五尺道: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一带。仅能容下一辆马车通过,故名“五尺道”。
④邮驿制度:“邮”也称为“递”“传”,是通信组织;“驿”实际上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和通信工具,兼有招待所性质。西周时期已经有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隋唐时期邮驿制度既负责国家公文传递,也传达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追捕罪犯、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清代“邮”“驿”合并,大大简化了通信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3.必练——教材边角
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9“史料阅读”)秦朝的驰道有什么特点
试答
②《梦粱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1“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试答
③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3“学思之窗”)运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试答
知识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汽车 ①出现:1908年,美国的 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②发展: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高速 公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1988年,上海 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高速 铁路 ①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②2008年,京津 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③到202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5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2)海路交通
①航运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③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1994年开通,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2.航空的发展
世界 1903年 美国 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1919年 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 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中国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
2019年 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
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 ”。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 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交通运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②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③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正在加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
2.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75“1908年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它的诞生有何意义
试答
②一九四九年民航局成立时,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8“学思之窗”)由此可知,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成立之初有何特点
试答
③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79“史料阅读”:这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有何显著特点
试答
④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80“问题探究”)修建青藏铁路有何意义
试答
主题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3年10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2024·安徽卷:以税粮北运为视角,考查元代水运的发展 (1)热考主题:古代水陆交通的成就、作用;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2)角度预测: ①考查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 ②考查工业革命后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促进作用
2022·北京卷:以古代中国和罗马谚语为视角,考查中西方的道路建设
2022·海南卷:以敦煌悬泉置遗址为视角,考查古代道路建设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2024·浙江卷:考查工业革命后伦敦的城市道路
2022·全国乙卷:以德国杜伊斯堡为视角,考查航运业的发展
交通与社会变迁 2022·浙江卷:以上海社会之剪影为视角,考查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2022·北京卷:以长途运输鲜肉为视角,考查铁路交通业的影响
视角1 名家说史——古代交通的特征
史料 隋唐两朝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呈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朝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
试答
视角2 图表证史——工业革命对近代交通的影响
史料 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千米)
年份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1870年 105 93 8 2 2
1880年 169 175 16 5 8
1890年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284 402 60 20 24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试答
1.唯物史观——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从交通角度,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从政治角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
(3)从经济角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
(4)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发展。
(5)从国防角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2.历史解释——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1)工业革命促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
①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蒸汽机车的出现,也使得交通运输业迎来突破性发展。
②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人们想方设法地改进交通工具。
(2)工业革命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应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拉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主题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变化与影响[3年3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陆海交通的发展 2024·甘肃卷:以中国私人汽车统计为视角,考查现代中国汽车的发展 (1)热考主题: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及其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2)角度预测:20世纪以来水陆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3·浙江卷:现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2024·黑、吉、辽卷:以燃油汽车转型为视角,考查现代交通的影响
视角1 史料证史——西方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史料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等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 英国已形成由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城市交通体系。截至2012年,伦敦已有地铁运营线路12条、275个车站,总里程408公里,高峰期地铁运营车辆525辆,每天客运量约380万人次。伦敦市共有公共汽车、电车线路700余条,市区公交专用道里程280公里,1.7万个公共汽车站,6 800多辆营运车辆,日均客流约600万人次,公共汽车、电车运营企业9家。
——摘编自徐文强、徐亚华等《英国城市公共交通
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试答
唯物史观——现代交通运输的意义
经济 作用 ①运输业的发展使生产、销售集中,使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②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地区分工,不断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
社会 公益 遇到非常时期,交通工具会用来抢救伤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种超经济的社会公益作用会显示得更为突出
宏观 调控 当国民经济失调而需要调整或治理整顿时,交通运输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会更显得突出,如物资抢运、全国性粮食调运等
经济 布局 依靠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练·教材改编题】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9“史料阅读”改编]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4“历史纵横”改编]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以日本数量最大。客邮的设立( )
A.服务于门户开放政策的侵略需要
B.是对中国公民通讯自由权的侵犯
C.阻断了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9“史料阅读”改编]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中提道:“(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B.近代天津最早出现城市公交
C.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D.交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成长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0“问题探究”改编]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 )
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练·高考真题】
1.(2022·北京高考,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2.(2024·安徽高考,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3.(2024·甘肃高考,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第54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咸阳 驿道 大都 灵渠 京杭大运河 米迪
2.(1)腓尼基人 (2)哥伦布 巴拿马运河
必练——教材边角
①特点:四通八达,延伸全国,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
②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对外贸易繁荣。
③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的共同追求与梦想。
知识点二 1.(1)福特T型汽车 沪嘉高速 城际铁路 2.莱特兄弟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3.(1)地球村 (4)大众旅游
必练——教材边角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②以军队领导为主的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③交通发展促使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伴随交通方式的发展而扩张。
④铁路贯穿西藏和青海,跨越青藏高原,极具战略意义;有利于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特征:①陆路、河道、海路并举,以陆路交通为主;②发展不平衡;③交通运输工具较发达,技术一度领先世界;④航海事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视角2 基本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主题二]
视角1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
视角2 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教材改编题]
1.D [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罗马帝国和秦朝都通过道路交通建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治,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
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政属于近代通讯机构,其中西方国家及日本纷纷在中国开设客邮的行为有利于推动中国邮政的现代化,D项正确,C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的,A项排除;材料与公民通讯自由权的破坏无关,B项排除。故选D项。]
3.A [据题意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从围绕旧城到沿河流、沿铁路和沿电车道,都是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B项;天津市的交通进步不能说明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C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强调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不是民族工业成长,排除D项。]
4.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故D项正确;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都不是政治角度,故A、B、C三项错误。]
[练·高考真题]
1.D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于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A项;“密集”说法错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变,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从江南运输粮食北上,但存在河运航道险阻和船只不适合的问题,于是朝廷决定将嘉兴、松江的粮食以及江淮、江浙征收的粮食通过海路运输,这说明税粮北运促进了海运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元朝海运的发展,并未涉及江南粮食商品化的程度,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的经济,C项错误;税粮由河运转为海运并不能说明财赋重心的变化,D项错误。]
3.D [统计图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故D项正确。](共81张PPT)
第
54
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1.古代的水陆交通出现的原因及成就
2.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作用
3.现代交通的发展成就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目
录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知识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陆路 交通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______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开通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代:______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以______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驿道
大都
咸阳
水路 交通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开凿______,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____________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法国______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灵渠
京杭大运河
米迪
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中国 ①西汉: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③明代: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世界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__________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腓尼基人
(2)近代对海洋的探索
15世纪末 16世纪初 达·伽马 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________ 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 完成环球航行
1869年 苏伊士运河 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1914年 ____________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哥伦布
巴拿马运河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铁路
西方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海运
西方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公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4.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必背——重要结论
①古代水陆交通建设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古代中国、古罗马等一些集权国家重视修筑人工道路、人工运河,官方交通建设主要用于军事和通信。
②水陆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改善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的交通联系和人员往来变成现实。
④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解决了机械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在全球流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读思学用
必考——核心概念
①驰道:是从秦朝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著名的驰道有9条。
②直道: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起点在咸阳附近的云阳,终点在包头。
③五尺道: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一带。仅能容下一辆马车通过,故名“五尺道”。
④邮驿制度:“邮”也称为“递”“传”,是通信组织;“驿”实际上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和通信工具,兼有招待所性质。西周时期已经有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隋唐时期邮驿制度既负责国家公文传递,也传达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追捕罪犯、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清代“邮”“驿”合并,大大简化了通信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必练——教材边角
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9“史料阅读”)秦朝的驰道有什么特点?
提示 特点:四通八达,延伸全国,有严格的建设规范和质量要求。
②《梦粱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1“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 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对外贸易繁荣。
③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3“学思之窗”)运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提示 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的共同追求与梦想。
知识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1.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汽车 ①出现:1908年,美国的______________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②发展: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高速公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1988年,上海__________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①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②2008年,京津__________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③到202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5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福特T型汽车
沪嘉高速
城际铁路
(2)海路交通
①航运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③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1994年开通,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2.航空的发展
世界 1903年 美国__________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1919年 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中国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 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
莱特兄弟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________”。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__________ 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地球村
大众旅游
必背——重要结论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交通运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②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③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正在加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
读思学用
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75“1908年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它的诞生有何意义?
提示 它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②一九四九年民航局成立时,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8“学思之窗”)由此可知,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成立之初有何特点?
提示 以军队领导为主的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③阅读选择性必修2教材P79“史料阅读”:这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有何显著特点?
提示 交通发展促使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伴随交通方式的发展而扩张。
④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80“问题探究”)修建青藏铁路有何意义?
提示 铁路贯穿西藏和青海,跨越青藏高原,极具战略意义;有利于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3年10考]
主题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变化与影响[3年3考]
主题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3年10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2024·安徽卷:以税粮北运为视角,考查元代水运的发展 (1)热考主题:古代水陆交通的成就、作用;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2)角度预测:
①考查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
②考查工业革命后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促进作用
2022·北京卷:以古代中国和罗马谚语为视角,考查中西方的道路建设
2022·海南卷:以敦煌悬泉置遗址为视角,考查古代道路建设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2024·浙江卷:考查工业革命后伦敦的城市道路
2022·全国乙卷:以德国杜伊斯堡为视角,考查航运业的发展
交通与社会变迁 2022·浙江卷:以上海社会之剪影为视角,考查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2022·北京卷:以长途运输鲜肉为视角,考查铁路交通业的影响
视角
名家说史——古代交通的特征
史料 隋唐两朝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呈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朝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
提示 特征:①陆路、河道、海路并举,以陆路交通为主;②发展不平衡;③交通运输工具较发达,技术一度领先世界;④航海事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视角
图表证史——工业革命对近代交通的影响
史料 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千米)
年份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1870年 105 93 8 2 2
1880年 169 175 16 5 8
1890年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284 402 60 20 24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提示 基本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唯物史观——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从交通角度,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从政治角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
(3)从经济角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
(4)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发展。
(5)从国防角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2.历史解释——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1)工业革命促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
①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蒸汽机车的出现,也使得交通运输业迎来突破性发展。
②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人们想方设法地改进交通工具。
(2)工业革命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
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应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拉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主题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变化与影响[3年3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陆海交通的发展 2024·甘肃卷:以中国私人汽车统计为视角,考查现代中国汽车的发展 (1)热考主题: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及其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2)角度预测:20世纪以来水陆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3·浙江卷:现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2024·黑、吉、辽卷:以燃油汽车转型为视角,考查现代交通的影响
视角
史料证史——西方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史料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等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提示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
视角
史料证史——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史料 英国已形成由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城市交通体系。截至2012年,伦敦已有地铁运营线路12条、275个车站,总里程408公里,高峰期地铁运营车辆525辆,每天客运量约380万人次。伦敦市共有公共汽车、电车线路700余条,市区公交专用道里程280公里,1.7万个公共汽车站,6 800多辆营运车辆,日均客流约600万人次,公共汽车、电车运营企业9家。
——摘编自徐文强、徐亚华等《英国城市公共交通
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提示 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
唯物史观——现代交通运输的意义
经济作用 ①运输业的发展使生产、销售集中,使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②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地区分工,不断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
社会公益 遇到非常时期,交通工具会用来抢救伤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种超经济的社会公益作用会显示得更为突出
宏观调控 当国民经济失调而需要调整或治理整顿时,交通运输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会更显得突出,如物资抢运、全国性粮食调运等
经济布局 依靠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9“史料阅读”改编]罗马帝国为把罗马与各行省连接起来,铺设了很多人工道路,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见,道路的修建( )
A.彰显了皇权至上 B.有利于对外界的征服
C.推动了思想统一 D.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练 教材改编题】
解析 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罗马帝国和秦朝都通过道路交通建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治,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
答案 D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4“历史纵横”改编]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仿。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其中以日本数量最大。客邮的设立( )
A.服务于门户开放政策的侵略需要 B.是对中国公民通讯自由权的侵犯
C.阻断了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政属于近代通讯机构,其中西方国家及日本纷纷在中国开设客邮的行为有利于推动中国邮政的现代化,D项正确,C项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的,A项排除;材料与公民通讯自由权的破坏无关,B项排除。故选D项。
答案 D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9“史料阅读”改编]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中提道:“(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B.近代天津最早出现城市公交
C.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D.交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成长
解析 据题意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从围绕旧城到沿河流、沿铁路和沿电车道,都是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B项;天津市的交通进步不能说明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C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强调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不是民族工业成长,排除D项。
答案 A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80“问题探究”改编]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 )
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故D项正确;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都不是政治角度,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1.(2022·北京高考,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练 高考真题】
解析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于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A项;“密集”说法错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变,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答案 D
2.(2024·安徽高考,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从江南运输粮食北上,但存在河运航道险阻和船只不适合的问题,于是朝廷决定将嘉兴、松江的粮食以及江淮、江浙征收的粮食通过海路运输,这说明税粮北运促进了海运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元朝海运的发展,并未涉及江南粮食商品化的程度,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的经济,C项错误;税粮由河运转为海运并不能说明财赋重心的变化,D项错误。
答案 B
3.(2024·甘肃高考,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解析 统计图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把汽车与其他交通出行工具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的趋势,无法推断“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判断人民群众是对自驾游更感兴趣,还是对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出游更感兴趣,排除C项。
答案 D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山西晋中模拟)据考证,罗马大道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逐渐覆盖了整个欧洲和部分亚非大陆。这些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且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据此可知,罗马大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推广行省制度 B.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实现军事目的 D.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以罗马为中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逐渐覆盖……部分亚非大陆”等信息及所学可知,罗马大道是为军事扩张服务,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利于加快部队行进速度,“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是为了防备敌军埋伏,故选择C项;罗马大道能够沟通各行省,但这不代表修建罗马大道的主要目的是推广行省制度,故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处于奴隶社会,故排除B项;推动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了罗马大道的影响,而非目的,故排除D项。
答案 C
2.(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波斯帝国建立后,在国内建立了许多驿道,沿途设有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罗马帝国也曾大规模修建道路,秦朝更是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以上现象反映了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 )
A.繁荣经济,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B.稳定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统一车轨,为经济交流创造条件
D.缓和矛盾,推动民族交流交往
解析 据材料“波斯帝国……建立了许多驿道”“罗马帝国也曾大规模修建道路”“秦朝更是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秦朝修建驿道、道路、驰道和直道,不仅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还极大地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通过这些交通网络,中央政府可以更快地传递命令、收集信息,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国家,故选B项。
答案 B
3.(2025·湖北武汉调研)秦朝修建驰道,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西汉沿袭秦制,但到汉宣帝时“民公犯之”却“罚罪之轻”,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顺应了经济发展
C.体现了与民休息 D.推动了礼法结合
解析 据材料“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行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到汉朝时期,对于民众在驰道上的刑罚逐渐减轻,最后废除,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运行,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仅从刑罚的减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相关状况,排除A项;与民休息是汉初的治国方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刑罚的减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能得出中华法系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 B
4.(2024·重庆市巴蜀中学模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里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解析 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四通八达,范围广,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即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故选A项;材料强调驿道制度的作用,与长途贩运贸易(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的兴盛无关,排除B项;驿道主要有利于及时传递国家政令,而非推动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驿道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专制君主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独揽国家一切大权),排除D项。
答案 A
5.(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1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 000英里扩展至近4 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
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
解析 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企业主作为投资者,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运河的修建改善了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贸易范围,增加利润,实现资本积累,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25·河南省湘豫名校联考高三测试)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德国的铁路交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并没有在城市中形成大批“城市贫民”的聚居,而是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农村产业空心化 B.使工人阶级难以形成
C.倒逼德国铁路建设加速 D.缓解了城市化的困境
解析 据材料“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迅速发展,人民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而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流动,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带来的压力,缓解城市化困境,故选D项。
答案 D
7.(2025·湖南长沙模拟)1916年,粤汉铁路湘鄂段艰难修通。凭借粤汉铁路,岳阳、衡阳的工业迅速发展,衡阳更是成为周边四省的中心点;郴州结束了翻越骑田岭挑盐的历史,成为湘南地区商品集散地;湘潭日渐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 )
A.湖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新式交通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C.交通发展影响湖南经济格局 D.铁路修筑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粤汉铁路湘鄂段的开通,沿线岳阳、衡阳、郴州、长沙等经济地位提高,而湘潭日渐衰落,这反映了交通发展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故选C项;仅凭粤汉铁路的修建不能说明湖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排除D项。
答案 C
8.(2025·海南海口高三调研)1911年,《申报》上出现了第一个汽车销售广告——施突的贝克尔机器车。1921年2月8日,《申报》上出现了汽车出租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外资垄断交通行业 D.汽车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解析 据材料“1911年……1921年……”可知,汽车广告在中国的出现,向中国民众推广汽车服务,体现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故选B项;《申报》广告反映的是汽车的使用和维修,未说明汽车的来源是国产还是进口,不能得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反映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状况,无法判断外资是否垄断交通行业,排除C项;汽车对于近代的中国民众来说,是十分奢侈的消费品,因此,汽车并未普及广大民众,改变了广大民众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B
9.(2024·吉林长春模拟)下图为1931年《申报》刊登的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 B.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排挤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解析 据材料“六气缸之汽车现照四气缸车以下之定价出售”“本行定有分期付款办法”可知,《申报》刊登的外国品牌汽车采取降价、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促销,体现了西方消费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故选A项;“受到了排挤”不合题意、逻辑,排除B项;“普遍提高”不合史实,1931年战争频繁、日本侵略、遭受经济大危机等,民众生活水平遭受极大冲击,排除C项;“主要”不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4·辽宁沈阳模拟)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其中近60%的铁路里程在湖南境内,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由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 )
A.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B.促进了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 D.创新了近代商业的经营模式
解析 粤汉铁路开通后,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可见粤汉铁路开通密切了湖南和广州等地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题干所述并未体现粤汉铁路对抗战的作用,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于古代的明清时期,而不是1936年,排除B项;“创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 C
11.(2024·福建泉州五模)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上海地铁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影响,其建设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上海地铁的建设步伐加快,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使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12.(2025·辽宁大连模拟)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解析 据图片信息,1988—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来增速较快,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已经开始,排除A项;三线建设的时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排除B项;高速公路只是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完整的工业体系,D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答案 C
13.(2025·浙江浙南名校联考)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中德贸易扩大
B.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商品交易种类
C.交通线路演进助力国际贸易发展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解析 据材料“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可知,“渝新欧”国际铁路带动了中国和德国及铁路沿线的商贸发展,两国互通有无,加强了经济交流,体现了交通线路的演进,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柏林墙倒塌于1989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商品交易种类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两国国家实力对比对商品种类影响不大,排除B项;“一带一路”提出于2013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4·湖南岳阳模拟)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 B.南方谈话促成公路运输飞跃发展
C.高铁的发展冲击了铁路货运 D.民航的发展导致其货运量增长低
解析 一般情况下,人们以为水运的货物周转量并不多,但是图中的信息却体现水运的货物周转量最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增长更快,说明中国不断发展海洋运输,扩大世界市场,故答案选A项。1992年南方谈话发表,但图中的起飞点是2007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铁主要负责客运,与货运不冲突,排除C项。航空运输载货量低,与民航的发展无制约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15.(2025·河南开封模拟)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解析 据材料“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实现交通联运”可知,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交通联运有助于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点,缩短人流和物流时间,提升效率,进而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序竞争,故选B项。
答案 B
16.(2025·浙江精诚联盟模拟)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表: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Kgoe/ton—km)。由此可知,我国(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铁路 0.013 7 0.011 0.009 7 0.008 1
公路 0.123 4 0.070 4 0.057 9 0.067 5
航空 2.451 1.167 6 1.066 4 0.668 6
A.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B.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 D.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解析 据表格“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可知,从1980至2000年,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注重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运输能效,故选D项;表格信息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没有体现三种交通方式的效率情况,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排除;从1990年到2000年,公路的能耗强度有所上升,B项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表格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未涉及交通所用能源,得不出“结构变化”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江苏徐州模拟)交通建设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从辖区面积上说,江浙行省仅当腹里的三分之一。据统计,江浙行省所辖各路站赤(驿站)总计二百六十二处,腹里各路总计一百九十八处。同时,江浙行省的站赤数字占全国各行省的第一位。
——摘编自赖家度《元代的河漕和海运》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于1881年,修建了9.7千米的唐胥铁路。1890年帝俄加紧对东北掠夺,为了保卫东北,清政府准备把唐胥铁路延伸到山海关,再由山海关经锦州扩展到沈阳,直到吉林。1905年,英俄两国争夺中国华北路权,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修建京张铁路。
——吴启迪主编《中国工程师史》
(1)阅读材料一,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出论题,史论结合进行阐述,并简要小结。)(10分)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江浙行省的驿站情况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
阐释:南宋以来,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江浙行省所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故为了利用南方财源,元朝特别重视江浙行省的驿站建设。
总之,交通是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而发展的,交通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经济发展水平。
示例二 论题:元朝交通建设成就突出。
阐释:元朝疆域辽阔,为了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一,也为了发展商贸活动,元朝重视驿站系统的建设,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元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腹里地区地位重要,故设有大量驿站;由于造船工艺的改进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元朝水上交通出现大发展局面,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
总之,元朝的道路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开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修筑铁路的原因,并分别指出唐胥铁路与京张铁路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5分)
答案 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应对列强侵略;迫于舆论压力;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历史地位: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8.(2025·河北邢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以下是某一知名学者就有关交通问题所写的著作目录。
第一章 轮船、汽车、火车:近代交通新格局
第二章 新式交通与现代经济:以乡村社会为中心
第三章 新式交通与近代城市化:一个起步的动力
第四章 近代战争与新式交通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中心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围绕“历史上的交通”,请选择目录中的一章或多章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论题: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
阐述: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如轮船取代帆船,火车、汽车取代马车、牛车、轿子、人力车等,加速了货物的流通,鼓励了生产,刺激了消费,增加了财源;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即人畅其行,延伸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
近代以来,西器东渐,新式交通工具被引入中国,中国的交通格局、交通网络发生变化,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货畅其流与人畅其行交互影响,加速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专业分工,增加了就业机会。
总之,新式交通不仅促进了现代经济的腾飞、城市化的深入及其格局的变化,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了人的空间、时间、伦理、价值等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训练54 交通与社会变迁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山西晋中模拟)据考证,罗马大道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逐渐覆盖了整个欧洲和部分亚非大陆。这些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且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据此可知,罗马大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
A.推广行省制度 B.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实现军事目的 D.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2.(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波斯帝国建立后,在国内建立了许多驿道,沿途设有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罗马帝国也曾大规模修建道路,秦朝更是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以上现象反映了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 ( )
A.繁荣经济,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B.稳定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统一车轨,为经济交流创造条件 D.缓和矛盾,推动民族交流交往
3.(2025·湖北武汉调研)秦朝修建驰道,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西汉沿袭秦制,但到汉宣帝时“民公犯之”却“罚罪之轻”,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这一变化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顺应了经济发展
C.体现了与民休息 D.推动了礼法结合
4.(2024·重庆市巴蜀中学模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里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 )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5.(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1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 000英里扩展至近4 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 )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
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
6.(2025·河南省湘豫名校联考高三测试)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德国的铁路交通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后,并没有在城市中形成大批“城市贫民”的聚居,而是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这一现象 ( )
A.加速了农村产业空心化 B.使工人阶级难以形成
C.倒逼德国铁路建设加速 D.缓解了城市化的困境
7.(2025·湖南长沙模拟)1916年,粤汉铁路湘鄂段艰难修通。凭借粤汉铁路,岳阳、衡阳的工业迅速发展,衡阳更是成为周边四省的中心点;郴州结束了翻越骑田岭挑盐的历史,成为湘南地区商品集散地;湘潭日渐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 ( )
A.湖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新式交通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C.交通发展影响湖南经济格局 D.铁路修筑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8.(2025·海南海口高三调研)1911年,《申报》上出现了第一个汽车销售广告——施突的贝克尔机器车。1921年2月8日,《申报》上出现了汽车出租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外资垄断交通行业 D.汽车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9.(2024·吉林长春模拟)如图为1931年《申报》刊登的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
A.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 B.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排挤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10.(2024·辽宁沈阳模拟)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其中近60%的铁路里程在湖南境内,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由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 ( )
A.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B.促进了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 D.创新了近代商业的经营模式
11.(2024·福建泉州五模)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12.(2025·辽宁大连模拟)如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
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三线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迅速开展
C.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
13.(2025·浙江浙南名校联考)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
A.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中德贸易扩大 B.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商品交易种类
C.交通线路演进助力国际贸易发展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14.(2024·湖南岳阳模拟)如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
B.南方谈话促成公路运输飞跃发展
C.高铁的发展冲击了铁路货运
D.民航的发展导致其货运量增长低
15.(2025·河南开封模拟)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16.(2025·浙江精诚联盟模拟)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表: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Kgoe/ton—km)。由此可知,我国 (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铁路 0.013 7 0.011 0.009 7 0.008 1
公路 0.123 4 0.070 4 0.057 9 0.067 5
航空 2.451 1.167 6 1.066 4 0.668 6
A.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B.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 D.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江苏徐州模拟)交通建设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包括今山东、山西、河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从辖区面积上说,江浙行省仅当腹里的三分之一。据统计,江浙行省所辖各路站赤(驿站)总计二百六十二处,腹里各路总计一百九十八处。同时,江浙行省的站赤数字占全国各行省的第一位。
——摘编自赖家度《元代的河漕和海运》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筑铁路是振兴民族经济,与外商争利的重要手段,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对铁路也从刚开始的拒办转为筹办,于1881年,修建了9.7千米的唐胥铁路。1890年帝俄加紧对东北掠夺,为了保卫东北,清政府准备把唐胥铁路延伸到山海关,再由山海关经锦州扩展到沈阳,直到吉林。1905年,英俄两国争夺中国华北路权,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修建京张铁路。
——吴启迪主编《中国工程师史》
(1)阅读材料一,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出论题,史论结合进行阐述,并简要小结。)(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修筑铁路的原因,并分别指出唐胥铁路与京张铁路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5分)
18.(2025·河北邢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以下是某一知名学者就有关交通问题所写的著作目录。
第一章 轮船、汽车、火车:近代交通新格局
第二章 新式交通与现代经济:以乡村社会为中心
第三章 新式交通与近代城市化:一个起步的动力
第四章 近代战争与新式交通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中心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围绕“历史上的交通”,请选择目录中的一章或多章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训练54 交通与社会变迁
1.C [根据材料“以罗马为中心”“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逐渐覆盖……部分亚非大陆”等信息及所学可知,罗马大道是为军事扩张服务,大道“一律呈直线铺设”利于加快部队行进速度,“多数道路两侧树木被砍尽而改植草坪”是为了防备敌军埋伏,故选择C项;罗马大道能够沟通各行省,但这不代表修建罗马大道的主要目的是推广行省制度,故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处于奴隶社会,故排除B项;推动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了罗马大道的影响,而非目的,故排除D项。]
2.B [据材料“波斯帝国……建立了许多驿道”“罗马帝国也曾大规模修建道路”“秦朝更是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秦朝修建驿道、道路、驰道和直道,不仅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还极大地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通过这些交通网络,中央政府可以更快地传递命令、收集信息,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国家,故选B项。]
3.B [据材料“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行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到汉朝时期,对于民众在驰道上的刑罚逐渐减轻,最后废除,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运行,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仅从刑罚的减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相关状况,排除A项;与民休息是汉初的治国方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刑罚的减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能得出中华法系的特点,排除D项。]
4.A [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四通八达,范围广,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即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故选A项;材料强调驿道制度的作用,与长途贩运贸易(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的兴盛无关,排除B项;驿道主要有利于及时传递国家政令,而非推动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驿道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专制君主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独揽国家一切大权),排除D项。]
5.A [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企业主作为投资者,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运河的修建改善了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贸易范围,增加利润,实现资本积累,故A项正确。]
6.D [据材料“乘坐火车在工作地与原居住地之间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迅速发展,人民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而交通发展促进了人们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流动,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带来的压力,缓解城市化困境,故选D项。]
7.C [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粤汉铁路湘鄂段的开通,沿线岳阳、衡阳、郴州、长沙等经济地位提高,而湘潭日渐衰落,这反映了交通发展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故选C项。]
8.B [据材料“1911年……1921年……”可知,汽车广告在中国的出现,向中国民众推广汽车服务,体现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故选B项;《申报》广告反映的是汽车的使用和维修,未说明汽车的来源是国产还是进口,不能得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反映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状况,无法判断外资是否垄断交通行业,排除C项;汽车对于近代的中国民众来说,是十分奢侈的消费品,因此,汽车并未普及广大民众,改变了广大民众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A [据材料“六气缸之汽车现照四气缸车以下之定价出售”“本行定有分期付款办法”可知,《申报》刊登的外国品牌汽车采取降价、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促销,体现了西方消费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故选A项;“受到了排挤”不合题意、逻辑,排除B项;“普遍提高”不合史实,1931年战争频繁、日本侵略、遭受经济大危机等,民众生活水平遭受极大冲击,排除C项;“主要”不合史实,排除D项。]
10.C [粤汉铁路开通后,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可见粤汉铁路开通密切了湖南和广州等地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题干所述并未体现粤汉铁路对抗战的作用,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于古代的明清时期,而不是1936年,排除B项;“创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可知,上海地铁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筹划,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影响,其建设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上海地铁的建设步伐加快,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使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影响,故选D项。]
12.C [据图片信息,1988—2020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来增速较快,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选C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已经开始,排除A项;三线建设的时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排除B项;高速公路只是交通运输业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完整的工业体系,D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13.C [据材料“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可知,“渝新欧”国际铁路带动了中国和德国及铁路沿线的商贸发展,两国互通有无,加强了经济交流,体现了交通线路的演进,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
14.A [一般情况下,人们以为水运的货物周转量并不多,但是图中的信息却体现水运的货物周转量最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增长更快,说明中国不断发展海洋运输,扩大世界市场,故答案选A项。1992年南方谈话发表,但图中的起飞点是2007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铁主要负责客运,与货运不冲突,排除C项。航空运输载货量低,与民航的发展无制约关系,排除D项。]
15.B [据材料“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实现交通联运”可知,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交通联运有助于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点,缩短人流和物流时间,提升效率,进而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序竞争,故选B项。]
16.D [据表格“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可知,从1980至2000年,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注重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运输能效,故选D项;表格信息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没有体现三种交通方式的效率情况,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排除;从1990年到2000年,公路的能耗强度有所上升,B项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表格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未涉及交通所用能源,得不出“结构变化”的结论,排除C项。]
17.(1)示例 论题:元朝交通建设成就突出。
阐释:元朝疆域辽阔,为了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一,也为了发展商贸活动,元朝重视驿站系统的建设,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元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腹里地区地位重要,故设有大量驿站;由于造船工艺的改进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元朝水上交通出现大发展局面,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
总之,元朝的道路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道路交通的开辟。
(2)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应对列强侵略;迫于舆论压力;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历史地位: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8.论题: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
阐述: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如轮船取代帆船,火车、汽车取代马车、牛车、轿子、人力车等,加速了货物的流通,鼓励了生产,刺激了消费,增加了财源;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即人畅其行,延伸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
近代以来,西器东渐,新式交通工具被引入中国,中国的交通格局、交通网络发生变化,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货畅其流与人畅其行交互影响,加速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专业分工,增加了就业机会。
总之,新式交通不仅促进了现代经济的腾飞、城市化的深入及其格局的变化,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促进了人的空间、时间、伦理、价值等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