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单元提升练 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单元 单元提升练 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09:26:12

文档简介

单元提升练(十四) 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深圳模拟)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2.(2025·湖南衡阳模拟)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
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 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
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 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
3.(2025·浙江宁波模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鲜的蔬果和生鲜食品,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型的模式主要得益于(  )
A.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 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D.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4.(2025·山东临沂模拟)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5.(2025·江苏如皋调研)1935年对上海市印刷工业的工人体检发现,2/3的工人患有各种疾病,铅中毒的比例很高。上海镀铬工厂工人体检结果显示,许多电镀工人患有因职业所致疾病:结膜炎和慢性溃疡、鼻部溃疡等。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职业病危害大 B.医疗保障缺乏
C.生产环境恶劣 D.劳动强度过重
6.(2025·河南焦作高三测试)据报道,杭州亚运会推出了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观众、游客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体验从购票、出行、观赛到住宿、用餐和旅游等一站式服务。这主要反映了(  )
A.杭州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破 B.人们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C.中国引领现代科技发展潮流 D.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社会生活
7.(2025·河南洛阳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8.(2025·广东广州模拟)中世纪的欧洲,市场交换的价格往往是按照习俗和惯例来制订,其道德的公平成为衡量价格的尺度;16—17世纪,交换的价格逐渐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制订。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取决于贸易中心的转移
9.(2025·湖北宜昌模拟)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如图为截至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 B.经济发展日益多极化
C.多元货币体系已经确立 D.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
10.(2024·贵州六盘水一模)盛泽镇地处太湖东南之滨,靠近大运河且又处于两大丝织巨镇——苏州、湖州之间,南北往来的商人都从这儿经过。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盛泽镇的商业有很好的发展环境,最终成为一座商业巨镇。据此可知,盛泽镇的发展(  )
A.带动了城市格局变化 B.推动了交通运输发展
C.得益于优越地理环境 D.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11.(2025·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12.(2024·山东潍坊模拟)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
13.(2025·东北师大附中模拟)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20世纪初,汽车制造商及钢铁、石油产业者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这反映出(  )
A.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C.进步力量主导时代发展方向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
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
15.(2025·浙江湖州模拟)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当时陕甘宁边区(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完善 B.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16.(2024·辽宁丹东模拟)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
C.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福建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落后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耨,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 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 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300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10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8分)
18.(2025·湖北省第二届“学习杯”高三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在医学领域,一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掌握古代医学学术传统的行医者人数有所下降,使医学的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战争、疾病、饥饿和灾荒对社会和生命所造成的灾难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于是纵容了迷信风气的滋长。一次又一次的瘟疫为人们在心理上接受神秘主义准备了外在条件。神秘主义和魔术医学在欧洲再次抬头。此时信心和信仰疗法对于无助的人和无能为力的人而言是最后一贴良方。
——摘编自张大庆主编《医学史》
材料二 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13世纪,殷人对一些疾病已有一定的认识,如蛊表示腹内有小虫作祟,龋表示小虫蛀齿,也有了按照体表部位对疾病分类的概念。春秋以后,随着医学经验的积累和对疾病现象认识的深入,医生们意识到鬼神致病的观念并不能解决疾病的治疗问题,于是开始自觉地转向从现世的自然物质中寻找疾病的原因。东汉医家张仲景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首先将疾病的原因分为三类。他认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摘编自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观念变迁》
材料三 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早期的公共卫生观念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农业革命副作用的应急反应,而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副作用的应对反应,发展于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摘编自苏佳灿等主编《医学起源与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中世纪医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医学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外医学对其的贡献。(8分)
19.(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注: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俄国建成于1903年7月。1920年起东清铁路始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
南满铁路:日俄战争(1904年爆发)后,沙俄把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这段铁路改称为南满铁路。
北宁铁路:北宁铁路始建于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段。后不断自两端展筑。1901年修至北京,1911年修至奉天省城(今沈阳),1912年全线通车,称京奉铁路。
平绥铁路:又称京张铁路,清政府建成于1909年10月,总工程师为詹天佑。
津浦铁路:南京浦口以北段称津浦铁路,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长的一条铁路。1908年6月开工建设,1912年11月全线通车。
胶济铁路:德国修建成于1904年。
结合材料,以“铁路·缩影”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元提升练(十四) 经济与社会生活
1.D [据材料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故选D项;“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不合史实,此时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占绝对优势,排除A项;“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男女生产分工相悖,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
2.B [据材料庄园“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可知,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地主种植更多的农作物以获利,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故选B项;“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土豆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不符,排除A项;“备荒选择”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土豆作为口粮相悖,排除C项;“列强殖民争夺”重在列强对外侵略,与材料侧重高产作物对欧洲的影响相悖,排除D项。]
3.C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故选C项;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也仅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其也仅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
4.A [据材料“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是大型窑场”“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可知,商周时期,生活用具多由民营窑场生产,且大量的陶器废品表明当时制陶业有一定规模,故选A项;陕西、河南等地多为商周时期统治中心,且某个别的大型窑场不能证明当地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排除B项;生活用具的生产多是民营窑场,且材料未体现贵族在其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大型窑场和陶窑遗址,但未说明其为官营作坊,且材料无法体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排除D项。]
5.C [上海市印刷工业的工人、镀铬工厂工人不少患有职业病,这是由于在工厂的生产环境中存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而工人却防护不到位或者缺乏防护,所以导致职业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环境恶劣,故选C项;职业病危害大是上述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劳动强度过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6.D [据题干材料可得杭州亚运会通过运用智能技术来提升游客和观众的体验感,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融入社会生活,故选D项。]
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政府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由政府掌控手工业和商业;结合材料“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可知,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商人崛起,说明“工商食官”政策破产,商业经营方式由以官营为主转变为以私营为主,故选B项;材料体现商人崛起的影响是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属于明清商业的新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材料“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可知,是民间大商人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而不是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排除D项。]
8.A [据材料“中世纪……价格……按照习俗和惯例来制订”“16—17世纪,交换的价格逐渐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制订”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市场交换的价格不再像中世纪按照习俗和惯例定价而是根据供求关系制定,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故选A项;16世纪之前,人文主义已经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定价规则的变化,不是“文化交流”,并且材料只涉及“欧洲”,不是“国际化”,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不符,材料涉及欧洲商品定价规则变化,排除D项。]
9.B [特别提款权的份额占比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图中拥有特别提款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故选B项;美元在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最多,其货币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A项;多元货币体系至今并未确立,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欧元在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不能据此得出“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的结论,且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0.C [据材料“太湖东南之滨”“靠近大运河”可知盛泽镇地理环境优越,处于农业手工业发达和交通便捷的地方,故选C项;盛泽镇属于专业市镇,只是作为卫星城而分布于大城市的近郊地区,不会影响整体城市格局的变化,排除A项;“靠近大运河”可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盛泽镇的繁荣,B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分布于城郊的市镇经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纽带,市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1.B [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隐杜觊觎”说明自开商埠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
12.C [据材料“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可知,吴国为了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修建了邗沟,据材料“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可知,吴王阖闾为了征伐楚国,开通了运河,运送粮食。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运河开凿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整体战略,故选C项;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农业生产、商业交往和社会变革,排除A、B、D项。]
13.A [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汽车制造商及钢铁、石油产业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路改善运动的参与者由自行车骑手扩大到了汽车制造商及钢铁、石油产业者,说明人们改善交通意识的增强和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反映出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故选A项。]
14.B [由题干中的“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可得,宋代瘟疫防治比较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故选B项;由题干中的“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可得,社会民众起的是辅助作用,而不是发挥核心作用,排除A项;题干提到了宋代瘟疫防治既注重传承,又注重创新和应用,这与儒家的礼乐思想无关,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是瘟疫防治,与自然灾害无必然关联,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发推动瘟疫防治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15.B [据材料“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可知,陕甘宁边区重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反映了关注民众的生命健康,故选B项;据表格信息“‘卫生专栏’、委员会、防治制度、展览会”可知,体现了对传染病预防这一环节的宣传工作,没有体现治疗措施和机构等医疗卫生体系,也不能得知医疗卫生体系完善,排除A项;据材料“防疫工作统计表”可知,体现的是边区政府在传染病预防上的宣传,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说明的是宣传的效果,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防疫委员会并非医疗卫生机构,不能体现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职能扩大,排除D项。]
16.D [据材料“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可知,二战后世卫组织虽然对一些疾病进行了全球防疫但进展缓慢,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到1967年处于冷战时期,受意识形态影响,全球合作推进缓慢,故选D项。]
17.(1)古代:起源早;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近代: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重视育种;通过广泛试验选取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任答两点即可)
(2)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人口不断增长;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民本思想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近代:列强侵略、经济凋敝,粮食危机严重;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传入;近代农业科技有所发展。
18.(1)特点:传统医学受到打击;宗教迷信影响医学发展。
原因:罗马帝国崩溃使得掌握传统医学的行医人数有所下降;持续不断的战争、疾病、饥饿和灾荒对社会和生命所造成的灾难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传统医学存在弊端和局限。
(2)趋势:医学逐渐发展,对疾病的认识逐渐理性。
影响:推动了古代医学的发展;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推动了思想进步和发展。
(3)特点:深受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众多力量和群体的参与。
贡献: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保障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19.示例一 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列强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
近代中国如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铁路达到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利益要求,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其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示例二 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挽救社会危机,避免利权丧失。近代中国如唐胥铁路是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平绥铁路(京张铁路)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清政府自建铁路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部和内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清政府通过自建铁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挽回了部分利权。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共39张PPT)
单元提升练(十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深圳模拟)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解析 据材料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故选D项;“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不合史实,此时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占绝对优势,排除A项;“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男女生产分工相悖,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
答案 D
2.(2025·湖南衡阳模拟)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
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 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
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 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
解析 据材料庄园“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可知,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地主种植更多的农作物以获利,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故选B项;“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土豆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不符,排除A项;“备荒选择”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土豆作为口粮相悖,排除C项;“列强殖民争夺”重在列强对外侵略,与材料侧重高产作物对欧洲的影响相悖,排除D项。
答案 B
3.(2025·浙江宁波模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而且可以较少受季节的影响,使人们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新鲜的蔬果和生鲜食品,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型的模式主要得益于(  )
A.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 B.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D.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解析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故选C项;大批优良品种的育成推广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也仅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其也仅是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
答案 C
4.(2025·山东临沂模拟)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解析 据材料“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是大型窑场”“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可知,商周时期,生活用具多由民营窑场生产,且大量的陶器废品表明当时制陶业有一定规模,故选A项;陕西、河南等地多为商周时期统治中心,且某个别的大型窑场不能证明当地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排除B项;生活用具的生产多是民营窑场,且材料未体现贵族在其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大型窑场和陶窑遗址,但未说明其为官营作坊,且材料无法体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排除D项。
答案 A
5.(2025·江苏如皋调研)1935年对上海市印刷工业的工人体检发现,2/3的工人患有各种疾病,铅中毒的比例很高。上海镀铬工厂工人体检结果显示,许多电镀工人患有因职业所致疾病:结膜炎和慢性溃疡、鼻部溃疡等。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职业病危害大 B.医疗保障缺乏
C.生产环境恶劣 D.劳动强度过重
解析 上海市印刷工业的工人、镀铬工厂工人不少患有职业病,这是由于在工厂的生产环境中存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而工人却防护不到位或者缺乏防护,所以导致职业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环境恶劣,故选C项;职业病危害大是上述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劳动强度过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6.(2025·河南焦作高三测试)据报道,杭州亚运会推出了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观众、游客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体验从购票、出行、观赛到住宿、用餐和旅游等一站式服务。这主要反映了(  )
A.杭州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破 B.人们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C.中国引领现代科技发展潮流 D.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社会生活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得杭州亚运会通过运用智能技术来提升游客和观众的体验感,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融入社会生活,故选D项。
答案 D
7.(2025·河南洛阳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政府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由政府掌控手工业和商业;结合材料“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可知,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商人崛起,说明“工商食官”政策破产,商业经营方式由以官营为主转变为以私营为主,故选B项;材料体现商人崛起的影响是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属于明清商业的新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材料“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可知,是民间大商人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而不是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排除D项。
答案 B
8.(2025·广东广州模拟)中世纪的欧洲,市场交换的价格往往是按照习俗和惯例来制订,其道德的公平成为衡量价格的尺度;16—17世纪,交换的价格逐渐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制订。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取决于贸易中心的转移
解析 据材料“中世纪……价格……按照习俗和惯例来制订”“16—17世纪,交换的价格逐渐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制订”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市场交换的价格不再像中世纪按照习俗和惯例定价而是根据供求关系制定,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故选A项;16世纪之前,人文主义已经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定价规则的变化,不是“文化交流”,并且材料只涉及“欧洲”,不是“国际化”,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不符,材料涉及欧洲商品定价规则变化,排除D项。
答案 A
9.(2025·湖北宜昌模拟)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下图为截至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 B.经济发展日益多极化
C.多元货币体系已经确立 D.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
解析 特别提款权的份额占比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图中拥有特别提款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故选B项;美元在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最多,其货币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A项;多元货币体系至今并未确立,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欧元在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不能据此得出“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的结论,且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10.(2024·贵州六盘水一模)盛泽镇地处太湖东南之滨,靠近大运河且又处于两大丝织巨镇——苏州、湖州之间,南北往来的商人都从这儿经过。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盛泽镇的商业有很好的发展环境,最终成为一座商业巨镇。据此可知,盛泽镇的发展(  )
A.带动了城市格局变化 B.推动了交通运输发展
C.得益于优越地理环境 D.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解析 据材料“太湖东南之滨”“靠近大运河”可知盛泽镇地理环境优越,处于农业手工业发达和交通便捷的地方,故选C项;盛泽镇属于专业市镇,只是作为卫星城而分布于大城市的近郊地区,不会影响整体城市格局的变化,排除A项;“靠近大运河”可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盛泽镇的繁荣,B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分布于城郊的市镇经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纽带,市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C
11.(2025·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解析 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隐杜觊觎”说明自开商埠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4·山东潍坊模拟)下表为古代地理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开凿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运河的开凿服务于(  )
著作 记载
《水经注》 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
《图经》 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
A.农业生产 B.商业交往
C.国家战略 D.社会变革
解析 据材料“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可知,吴国为了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修建了邗沟,据材料“昔吴王阖闾伐楚,以伍相带兵,因开此溪,以通漕运”可知,吴王阖闾为了征伐楚国,开通了运河,运送粮食。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运河开凿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整体战略,故选C项;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运河的修建是为了国家军事战争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农业生产、商业交往和社会变革,排除A、B、D项。
答案 C
13.(2025·东北师大附中模拟)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20世纪初,汽车制造商及钢铁、石油产业者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这反映出(  )
A.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C.进步力量主导时代发展方向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汽车制造商及钢铁、石油产业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路改善运动的参与者由自行车骑手扩大到了汽车制造商及钢铁、石油产业者,说明人们改善交通意识的增强和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反映出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故选A项。
答案 A
14.(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
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
解析 由题干中的“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可得,宋代瘟疫防治比较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故选B项;由题干中的“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可得,社会民众起的是辅助作用,而不是发挥核心作用,排除A项;题干提到了宋代瘟疫防治既注重传承,又注重创新和应用,这与儒家的礼乐思想无关,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是瘟疫防治,与自然灾害无必然关联,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发推动瘟疫防治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B
15.(2025·浙江湖州模拟)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当时陕甘宁边区(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完善 B.民众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关注
C.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解析 据材料“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可知,陕甘宁边区重视对传染病预防的宣传工作,反映了关注民众的生命健康,故选B项;据表格信息“‘卫生专栏’、委员会、防治制度、展览会”可知,体现了对传染病预防这一环节的宣传工作,没有体现治疗措施和机构等医疗卫生体系,也不能得知医疗卫生体系完善,排除A项;据材料“防疫工作统计表”可知,体现的是边区政府在传染病预防上的宣传,公共卫生意识持续强化说明的是宣传的效果,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防疫委员会并非医疗卫生机构,不能体现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职能扩大,排除D项。
答案 B
16.(2024·辽宁丹东模拟)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
C.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解析 据材料“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可知,二战后世卫组织虽然对一些疾病进行了全球防疫但进展缓慢,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到1967年处于冷战时期,受意识形态影响,全球合作推进缓慢,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福建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落后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耨,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 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 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300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10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
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8分)
答案 (1)古代:起源早;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近代: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重视育种;通过广泛试验选取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任答两点即可)
(2)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人口不断增长;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民本思想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近代:列强侵略、经济凋敝,粮食危机严重;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传入;近代农业科技有所发展。
18.(2025·湖北省第二届“学习杯”高三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在医学领域,一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掌握古代医学学术传统的行医者人数有所下降,使医学的发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战争、疾病、饥饿和灾荒对社会和生命所造成的灾难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于是纵容了迷信风气的滋长。一次又一次的瘟疫为人们在心理上接受神秘主义准备了外在条件。神秘主义和魔术医学在欧洲再次抬头。此时信心和信仰疗法对于无助的人和无能为力的人而言是最后一贴良方。
——摘编自张大庆主编《医学史》
材料二 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13世纪,殷人对一些疾病已有一定的认识,如蛊表示腹内有小虫作祟,龋表示小虫蛀齿,也有了按照体表部位对疾病分类的概念。春秋以后,随着医学经验的积累和对疾病现象认识的深入,医生们意识到鬼神致病的观念并不能解决疾病的治疗问题,于是开始自觉地转向从现世的自然物质中寻找疾病的原因。东汉医家张仲景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医学对疾病的认识,首先将疾病的原因分为三类。他认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摘编自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观念变迁》
材料三 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早期的公共卫生观念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农业革命副作用的应急反应,而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副作用的应对反应,发展于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摘编自苏佳灿等主编《医学起源与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中世纪医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答案 特点:传统医学受到打击;宗教迷信影响医学发展。
原因:罗马帝国崩溃使得掌握传统医学的行医人数有所下降;持续不断的战争、疾病、饥饿和灾荒对社会和生命所造成的灾难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传统医学存在弊端和局限。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医学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外医学对其的贡献。(8分)
答案 (2)趋势:医学逐渐发展,对疾病的认识逐渐理性。
影响:推动了古代医学的发展;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推动了思想进步和发展。
(3)特点:深受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众多力量和群体的参与。
贡献: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保障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19.(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注: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俄国建成于1903年7月。1920年起东清铁路始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
南满铁路:日俄战争(1904年爆发)后,沙俄把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了日本。这段铁路改称为南满铁路。
北宁铁路:北宁铁路始建于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段。后不断自两端展筑。1901年修至北京,1911年修至奉天省城(今沈阳),1912年全线通车,称京奉铁路。
平绥铁路:又称京张铁路,清政府建成于1909年10月,总工程师为詹天佑。
津浦铁路:南京浦口以北段称津浦铁路,是清政府借款建成最长的一条铁路。1908年6月开工建设,1912年11月全线通车。
胶济铁路:德国修建成于1904年。
结合材料,以“铁路·缩影”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列强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
近代中国如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铁路达到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利益要求,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其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示例二 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挽救社会危机,避免利权丧失。近代中国如唐胥铁路是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平绥铁路(京张铁路)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清政府自建铁路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部和内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清政府通过自建铁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挽回了部分利权。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