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2.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及其作用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 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开辟:公元前138年, 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商路 作用
草原丝绸之路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和技术 输出 ①丝绸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铁器及冶铁技术经过 向西传播 ②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瓷器的传统纹饰传入西亚和北非 ③中国古代的 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传入 ①大宛国的“ ”,引进苜蓿、葡萄等作物;传入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物种 ②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时期,棉花在中国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精神 文化 ①佛教在 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中国文化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 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读思学用
1.必考——核心概念
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张骞出使西域畅通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2.必练——教材边角
①《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记载: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0“史料阅读”)这说明丝绸之路发挥了什么作用
试答
②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历史纵横”)说明材料的史料价值。
试答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 ,洲际贸易得到扩展。
②表现: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和发展。
③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际贸易,促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推动。
②表现: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世界贸易额剧增。
(3)生产的 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①影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的发生。
②促进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 的成立。
③发展表现:1950—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的传播。
(2)表现
茶的 外传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影响:中俄之间形成“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服饰的 变化 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 的样式
民国早期设计的 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的 传入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读思学用
1.必背——重要结论
①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各洲之间贸易不断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②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2.必考——核心概念
①世界贸易:又称国际贸易或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②中山装: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置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两只袖口各有三粒扣子表示自由、平等、博爱和民族、民权、民生;内外五只口袋代表五权宪法。
3.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5“教材图片”):这说明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有何趋向
试答
②“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8“史料阅读”)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试答
主题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年4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丝绸之路 2022·天津卷:考查印度洋贸易的活跃 (1)热考主题: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特点 (2)角度预测: ①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商品交流 ②以文化交流为视角,考查古代商品流动对文化的影响
商品的文化交流 2022·浙江卷:考查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
2024·浙江卷:以茶叶贸易为视角,考查商品的文化交流
视角1 名家说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史料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的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中国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英]拉乌尔·麦克劳克林《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史料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试答
1.历史解释——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线路多,覆盖面广。
(3)重经济交流,互利互惠。
(4)全方位: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6)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7)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2.唯物史观——丝绸之路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1)经济文化: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社会进步: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二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文化交流的扩展[5年2考]
考点 五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021·福建卷:考查近代东西方商品文化的交流 (1)热考主题: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影响 (2)角度预测: ①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024·安徽卷:以英式红茶为视角,考查全球联系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视角1 问题探史——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史料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需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在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在新的贸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试答
视角3 历史解释——近代服饰与文化交流
史料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布料占领中国市场。20世纪初,孙中山仿照西式服装定制了一套服装……被称为“中山装”。……民国政府建立之后,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新服饰开始在大中城市流行,并以此辐射到其他小城镇中去。当时的服装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袒胸露背,新旧土洋,千奇百怪,而传统衣冠服饰所蕴含的贵贱之等级,逐渐消失在个体追新求异的时尚潮海中。
——摘编自王静渊等《明清近代服饰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
试答
历史解释——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特点 阐释
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民族化 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
渐进性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文化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
包容性 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传入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宽松样式,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交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本土化 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创新
互动性 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的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
【练·教材改编题】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2“学思之窗”改编]《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 )
A.张骞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B.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丝绸之路推动了汉朝与大夏的经贸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历史纵横”改编]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且器型、色彩、花纹、风格都与中国瓷器类似。据此推断( )
A.海外贸易促进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
C.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
D.商路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199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综合上表可知,跨国公司( )
A.主导了世界经济命脉 B.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改善了国际竞争环境 D.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9“问题探究”改编]清朝史学家赵翼的《檐曝杂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赵翼( )
A.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 B.固守传统的保守态度
C.崇洋贬中的文化观念 D.厚古薄今的思想观念
【练·高考真题】
1.(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2.(2022·广东高考,12)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3.(2024·安徽高考,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第59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1.(1)欧亚大陆 (2)张骞 3.中亚 四大发明 汗血马 汉朝 中医药
必练——教材边角
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
②大量的来自中国的瓷器见证了历史悠久的中非商贸史。
知识点二 1.(1)①殖民扩张 ②股份公司 (3)国际分工 ②世界贸易组织 2.(2)万里茶道 东方女装 中山装
必练——教材边角
①世界贸易的扩大;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
②中国茶传播到欧洲,欧洲国家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主题一]
视角1 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有来自罗马帝国的贸易需求;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
视角2 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日益密切;加快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促进科学技术交流。
[主题二]
视角1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视角2 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即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出口原料,成为商品市场。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视角3 洋布大量使用;西式服装越来越普遍;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装样式实现了革新;服饰呈现中西结合的多样化局面;服饰作为等级的象征作用慢慢地消失。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教材改编题]
1.B [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可知,大夏的蜀布等都来自身毒国(古印度),说明汉朝四川地区与印度有经贸往来,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张骞汇报中国西南地区跟身毒国有交往,不代表这条路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且是张骞开通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之间有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大夏与身毒国的贸易,而不是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排除D项。]
2.B [依据材料可知,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说明中国的瓷器不仅远达非洲埃及,而且当地已经在仿制中国瓷器,这些重量较大的瓷器基本从海路出发,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B项正确。]
3.B [通过表格中呈现的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知,跨国公司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投资,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经济命脉,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且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出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改善国际竞争环境关联不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无法直接体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赵翼认为西方的自鸣钟和中国的传统计时工具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盛赞西方技术,这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A项正确;赵翼的主张并非保守,排除B项;赵翼没有贬低中国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对比古今,排除D项。故选A项。]
[练·高考真题]
1.C [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2.A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亦受此影响,由此可见荷兰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故A项正确。]
3.A [由于全球联系的加强,使得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进而推动英式红茶的出现,说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故选A项。经济附庸强调的是沦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排除;资本原始积累指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只论及英国饮食文化,并未提及英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D项排除。](共79张PPT)
第
59
讲
商路
、
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2.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及其作用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课时精练
目
录
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
学什么
1
知识点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__________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开辟:公元前138年,______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欧亚大陆
张骞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商路 作用
草原丝绸之路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和技术 输出 ①丝绸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铁器及冶铁技术经过______向西传播
②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瓷器的传统纹饰传入西亚和北非
③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传入 ①大宛国的“________”,引进苜蓿、葡萄等作物;传入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物种
②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时期,棉花在中国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中亚
四大发明
汗血马
精神 文化 ①佛教在______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中国文化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________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汉朝
中医药
必考——核心概念
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张骞出使西域畅通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读思学用
必练——教材边角
①《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记载: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0“史料阅读”)这说明丝绸之路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 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
②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历史纵横”)说明材料的史料价值。
提示 大量的来自中国的瓷器见证了历史悠久的中非商贸史。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__________,洲际贸易得到扩展。
②表现: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__________出现和发展。
③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际贸易,促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推动。
②表现: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世界贸易额剧增。
殖民扩张
股份公司
(3)生产的__________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①影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的发生。
②促进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______________的成立。
③发展表现:1950—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
国际分工
世界贸易组织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的传播。
(2)表现
茶的 外传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影响:中俄之间形成“__________”,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万里茶道
服饰的 变化 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__________的样式
民国早期设计的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的 传入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东方女装
中山装
必背——重要结论
①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各洲之间贸易不断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②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读思学用
必考——核心概念
①世界贸易:又称国际贸易或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②中山装: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置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两只袖口各有三粒扣子表示自由、平等、博爱和民族、民权、民生;内外五只口袋代表五权宪法。
必练——教材边角
①阅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5“教材图片”):这说明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有何趋向?
提示 世界贸易的扩大;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
②“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8“史料阅读”)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 中国茶传播到欧洲,欧洲国家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
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
考什么
2
主题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年4考]
主题二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文化交流的扩展[5年2考]
主题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年4考]
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丝绸之路 2022·天津卷:考查印度洋贸易的活跃 (1)热考主题: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特点
(2)角度预测:
①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商品交流
②以文化交流为视角,考查古代商品流动对文化的影响
商品的文化交流 2022·浙江卷:考查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
2024·浙江卷:以茶叶贸易为视角,考查商品的文化交流
视角
名家说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史料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的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中国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英]拉乌尔·麦克劳克林《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提示 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有来自罗马帝国的贸易需求;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
视角
史料证史——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史料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提示 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日益密切;加快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促进科学技术交流。
1.历史解释——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线路多,覆盖面广。
(3)重经济交流,互利互惠。
(4)全方位: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6)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7)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2.唯物史观——丝绸之路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1)经济文化: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社会进步: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二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文化交流的扩展[5年2考]
考点 五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021·福建卷:考查近代东西方商品文化的交流 (1)热考主题: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影响
(2)角度预测:
①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024·安徽卷:以英式红茶为视角,考查全球联系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视角
问题探史——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史料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需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提示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视角
史料证史——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在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在新的贸易格局中占主导地位。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提示 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即英国等先进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出口原料,成为商品市场。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视角
历史解释——近代服饰与文化交流
史料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布料占领中国市场。20世纪初,孙中山仿照西式服装定制了一套服装……被称为“中山装”。……民国政府建立之后,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新服饰开始在大中城市流行,并以此辐射到其他小城镇中去。当时的服装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袒胸露背,新旧土洋,千奇百怪,而传统衣冠服饰所蕴含的贵贱之等级,逐渐消失在个体追新求异的时尚潮海中。
——摘编自王静渊等《明清近代服饰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
提示 洋布大量使用;西式服装越来越普遍;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装样式实现了革新;服饰呈现中西结合的多样化局面;服饰作为等级的象征作用慢慢地消失。
历史解释——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特点 阐释
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民族化 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
渐进性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文化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
特点 阐释
包容性 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传入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宽松样式,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交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本土化 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创新
互动性 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的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
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
练什么
3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2“学思之窗”改编]《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 )
A.张骞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B.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
C.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D.丝绸之路推动了汉朝与大夏的经贸
【练 教材改编题】
解析 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可知,大夏的蜀布等都来自身毒国(古印度),说明汉朝四川地区与印度有经贸往来,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张骞汇报中国西南地区跟身毒国有交往,不代表这条路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且是张骞开通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之间有交流,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大夏与身毒国的贸易,而不是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排除D项。
答案 B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历史纵横”改编]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且器型、色彩、花纹、风格都与中国瓷器类似。据此推断( )
A.海外贸易促进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B.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
C.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
D.商路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说明中国的瓷器不仅远达非洲埃及,而且当地已经在仿制中国瓷器,这些重量较大的瓷器基本从海路出发,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外国制瓷业的发展而不是中国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埃及与中国文化交流是否频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播的途径,不能说明商路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199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综合上表可知,跨国公司( )
A.主导了世界经济命脉 B.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改善了国际竞争环境 D.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
解析 通过表格中呈现的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知,跨国公司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投资,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经济命脉,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且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出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改善国际竞争环境关联不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无法直接体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 B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9“问题探究”改编]清朝史学家赵翼的《檐曝杂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赵翼( )
A.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 B.固守传统的保守态度
C.崇洋贬中的文化观念 D.厚古薄今的思想观念
解析 赵翼认为西方的自鸣钟和中国的传统计时工具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盛赞西方技术,这体现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A项正确;赵翼的主张并非保守,排除B项;赵翼没有贬低中国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对比古今,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 A
1.(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练 高考真题】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 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答案 C
2.(2022·广东高考,12)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解析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亦受此影响,由此可见荷兰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故A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故B项错误;荷兰凭借东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渐取代葡萄牙在东方的商业垄断,但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17世纪在英国兴起,18世纪在法国达到了高潮,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强调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主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24·安徽高考,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解析 由于全球联系的加强,使得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进而推动英式红茶的出现,说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故选A项。经济附庸强调的是沦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排除;资本原始积累指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只论及英国饮食文化,并未提及英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D项排除。
答案 A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韶关模拟)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等地区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即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故选A项;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说明贸易不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中亚的非汉族……丝绸运到罗马”说明中国与罗马有间接的贸易交往,排除C项;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沟通了中国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文明,排除D项。
答案 A
2.(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2)如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A.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解析 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中有骆驼形象,说明当时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频繁,而骆驼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符合题意,故选B项。
答案 B
3.(2025·九省大联考高三检测)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这表明汉代( )
A.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 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 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既重视与丝路沿线国家和亲,又组织学者研究西域社会,共同助推汉朝成为西域诸国的天朝,这表明丝绸之路政治功能增强,成为发展与西域诸国友好外交关系的重要纽带,从而拓宽汉朝外交空间,故选A项。
答案 A
4.(2025·湖北宜昌模拟)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王建《凉州行》
“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司马光《资治通鉴》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解析 据材料“蕃人”“伊吾”“陇右”可知,三则史料描述了唐代河西走廊、西域地区、甘肃陇右地区从事农耕、中外贸易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比较繁荣,故选A项。
答案 A
5.(2025·湖南宁乡模拟)考古工作者在对河套地区元代贵族墓陪葬品的整理中,发现纹图银币(如图),经研究,币上的文字是繁体汉字,图案是古波斯风格。对此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承续了丝绸之路 B.元朝中心在河套地区
C.波斯商人已使用银币 D.亚洲内部文明大碰撞
解析 由材料可知,纹图银币是中国汉文化与波斯文化的融合,而这一融合靠的是丝绸之路,故选A项;元朝中心在北京地区,排除B项;银币出自元代贵族墓陪葬品之中,仅凭材料不能得出波斯商人已使用银币,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应是文明交融,而不是文明碰撞,排除D项。
答案 A
6.(2025·辽宁葫芦岛调研)如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品的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说明当时的中西方文化有交流,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冯素弗墓之中,并不能说明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排除C项;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属于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D项。
答案 A
7.(2024·天津模拟)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瓷器运往各地,也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我国,这说明丝绸之路能够促进各地物质交流,使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选D项;材料反映丝绸之路起到促进各地物质交流的作用,并非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丝绸之路以中国为核心,并未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显示丝绸之路有利于物质文明交流,并无碰撞的信息,排除C项。
答案 D
8.(2024·云南昆明模拟)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辗)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佛经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经互市人进行辗转传送,这说明这些地区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故选C项;材料只是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体社会的情况,而且社会动荡不一定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不是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传统丝路贸易是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地区,最后到达罗马的线路,排除D项。
答案 C
9.(2025·山东济南模拟)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B.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D.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中国以太阳灶具、传统手工艺品、字画、出土文物等参加世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故选D项。
答案 D
10.(2025·江苏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葡萄牙打破了威尼斯人对欧洲香料贸易的垄断,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葡萄牙用印度棉布交换非洲的龙涎香和奴隶,再用它们换取胡椒。印度棉布也是交换东南亚香料的重要商品。于是,美洲白银成了葡萄牙支付亚洲贸易的主要手段。这表明( )
A.香料贸易促使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三角贸易成为葡萄牙殖民掠夺的手段
C.印度棉纺织工业推动亚欧贸易增长
D.美洲白银流入导致欧洲商品价格上涨
解析 由“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用印度棉布……换取胡椒”“印度棉布也是交换东南亚香料的重要商品”“美洲白银成了葡萄牙支付亚洲贸易的主要手段”可得,葡萄牙用印度棉布直接或者间接换取亚洲的香料,并用美洲的白银来支付,这说明葡萄牙开展的围绕香料的贸易形成了亚、非、欧、美各洲之间的商业贸易网络,可见香料贸易促使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A项。
答案 A
11.(2025·安徽池州模拟)如图是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工仿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瓷盘,上面装饰有抽着烟斗的仙人图案。该瓷盘反映了( )
A.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 B.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全球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手工制造的发达
解析 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工仿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瓷盘,说明当时中国制瓷技术已经传入荷兰,而由瓷器上面装饰的是抽着烟斗的仙人图案,说明美洲的烟草已经传入荷兰,所以该瓷盘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B项;这个瓷盘是荷兰人仿制的,单凭它不能反映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排除A项;全球贸易中心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就已经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了,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仅提到了荷兰人仿制的一个瓷盘,且并未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荷兰手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4·福建泉州模拟)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
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8世纪,英国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并“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的基础之上,“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同时,中国的康熙皇帝也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一现象说明随着中西方商业贸易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英国或者中国相关的“政府政策”问题,排除A项;“学习珐琅技法”属于制瓷技术的范畴,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并不一致,排除D项。
答案 B
13.(2024·湖北武汉模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
解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相符,故选A项。
答案 A
14.(2025·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解析 据材料“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可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增加,饮茶文化也被传入西方,成为绘画的主要内容,说明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故选C项;“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而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强调欧洲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
15.(2025·浙江宁波模拟)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的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士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 )
A.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
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
C.东西方的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
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了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
解析 据题干可知,西方服饰设计师借用东方新鲜的题材,如中国的水墨折扇、日本浮士绘、艺伎的装饰等,在他们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可知经过服饰设计师的重新改造,西方的服饰借鉴不同地区的文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新风尚,故选B项。
答案 B
16.(2024·广东潮州模拟)如图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国时装设计过程中受到希腊、俄国、中国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法国的时装是文化国际交流的成果,故选D项;中华文化不属于西方文化,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欧洲文明是否衰败,排除B项;古典主义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与俄国、中华文化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江苏苏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欧洲的饮茶习俗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18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
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却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
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答案 (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
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外传。
18.(2025·福建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世界近现代史事(部分)
时间 史事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16世纪初 马、牛被引进到美洲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80年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 英国殖民北美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
《世界:一部历史》编制
时间 史事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新英格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1750—1850年 美洲人口增长6倍
约1800年 运往美洲大陆的奴隶数量达到750万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900年左右 埃及的棉花种植造成200万农民失去土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答案 论题: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
论述: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总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训练59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韶关模拟)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2.(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2)如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
A.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3.(2025·九省大联考高三检测)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这表明汉代 ( )
A.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 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 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
4.(2025·湖北宜昌模拟)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王建《凉州行》
“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司马光《资治通鉴》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5.(2025·湖南宁乡模拟)考古工作者在对河套地区元代贵族墓陪葬品的整理中,发现纹图银币(如图),经研究,币上的文字是繁体汉字,图案是古波斯风格。对此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承续了丝绸之路 B.元朝中心在河套地区
C.波斯商人已使用银币 D.亚洲内部文明大碰撞
6.(2025·辽宁葫芦岛调研)如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品的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7.(2024·天津模拟)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8.(2024·云南昆明模拟)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辗)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9.(2025·山东济南模拟)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
A.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B.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D.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10.(2025·江苏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葡萄牙打破了威尼斯人对欧洲香料贸易的垄断,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葡萄牙用印度棉布交换非洲的龙涎香和奴隶,再用它们换取胡椒。印度棉布也是交换东南亚香料的重要商品。于是,美洲白银成了葡萄牙支付亚洲贸易的主要手段。这表明 ( )
A.香料贸易促使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三角贸易成为葡萄牙殖民掠夺的手段
C.印度棉纺织工业推动亚欧贸易增长 D.美洲白银流入导致欧洲商品价格上涨
11.(2025·安徽池州模拟)如图是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工仿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瓷盘,上面装饰有抽着烟斗的仙人图案。该瓷盘反映了 ( )
A.荷兰的海外殖民扩张 B.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全球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手工制造的发达
12.(2024·福建泉州模拟)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
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
13.(2024·湖北武汉模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
14.(2025·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15.(2025·浙江宁波模拟)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的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士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
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
C.东西方的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
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了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
16.(2024·广东潮州模拟)如图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5·江苏苏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欧洲的饮茶习俗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18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却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18.(2025·福建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世界近现代史事(部分)
时间 史事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16世纪初 马、牛被引进到美洲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80年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 英国殖民北美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新英格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1750—1850年 美洲人口增长6倍
约1800年 运往美洲大陆的奴隶数量达到750万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900年左右 埃及的棉花种植造成200万农民失去土地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编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训练59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A [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等地区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即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故选A项;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说明贸易不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中亚的非汉族……丝绸运到罗马”说明中国与罗马有间接的贸易交往,排除C项;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沟通了中国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文明,排除D项。]
2.B [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中有骆驼形象,说明当时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频繁,而骆驼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A [据材料可知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既重视与丝路沿线国家和亲,又组织学者研究西域社会,共同助推汉朝成为西域诸国的天朝,这表明丝绸之路政治功能增强,成为发展与西域诸国友好外交关系的重要纽带,从而拓宽汉朝外交空间,故选A项。]
4.A [据材料“蕃人”“伊吾”“陇右”可知,三则史料描述了唐代河西走廊、西域地区、甘肃陇右地区从事农耕、中外贸易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比较繁荣,故选A项。]
5.A [由材料可知,纹图银币是中国汉文化与波斯文化的融合,而这一融合靠的是丝绸之路,故选A项;元朝中心在北京地区,排除B项;银币出自元代贵族墓陪葬品之中,仅凭材料不能得出波斯商人已使用银币,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应是文明交融,而不是文明碰撞,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说明当时的中西方文化有交流,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冯素弗墓之中,并不能说明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排除C项;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属于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D项。]
7.D [据材料信息可知,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瓷器运往各地,也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我国,这说明丝绸之路能够促进各地物质交流,使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选D项;材料反映丝绸之路起到促进各地物质交流的作用,并非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丝绸之路以中国为核心,并未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显示丝绸之路有利于物质文明交流,并无碰撞的信息,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佛经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经互市人进行辗转传送,这说明这些地区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故选C项。]
9.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中国以太阳灶具、传统手工艺品、字画、出土文物等参加世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故选D项。]
10.A [由“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用印度棉布……换取胡椒”“印度棉布也是交换东南亚香料的重要商品”“美洲白银成了葡萄牙支付亚洲贸易的主要手段”可得,葡萄牙用印度棉布直接或者间接换取亚洲的香料,并用美洲的白银来支付,这说明葡萄牙开展的围绕香料的贸易形成了亚、非、欧、美各洲之间的商业贸易网络,可见香料贸易促使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A项。]
11.B [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工仿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瓷盘,说明当时中国制瓷技术已经传入荷兰,而由瓷器上面装饰的是抽着烟斗的仙人图案,说明美洲的烟草已经传入荷兰,所以该瓷盘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B项。]
12.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8世纪,英国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并“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的基础之上,“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同时,中国的康熙皇帝也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一现象说明随着中西方商业贸易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英国或者中国相关的“政府政策”问题,排除A项;“学习珐琅技法”属于制瓷技术的范畴,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并不一致,排除D项。]
13.A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相符,故选A项。]
14.C [据材料“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可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增加,饮茶文化也被传入西方,成为绘画的主要内容,说明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故选C项;“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而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强调欧洲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B [据题干可知,西方服饰设计师借用东方新鲜的题材,如中国的水墨折扇、日本浮士绘、艺伎的装饰等,在他们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可知经过服饰设计师的重新改造,西方的服饰借鉴不同地区的文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新风尚,故选B项。]
16.D [据材料可知,法国时装设计过程中受到希腊、俄国、中国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法国的时装是文化国际交流的成果,故选D项;中华文化不属于西方文化,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欧洲文明是否衰败,排除B项;古典主义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与俄国、中华文化无关,排除C项。]
17.(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
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外传。
18.论题: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
论述: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总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