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练(十五) 文化交流与传播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深圳调研)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 )
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 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 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
2.(2024·山东青岛模拟)“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辨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3.(2025·山西太原模拟)《吉尔伽美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史诗,诗中叙述到,神乖张残暴且任意妄为,人类难以反抗,生与死只在神的一念之间。接着乌特那庇什提牟借睡眠考验摧毁了吉尔伽美什对自身身体禀赋的自信,展现人类自身的缺陷。由此可见,该史诗( )
A.凸显了民众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的敬畏之情
C.蕴含着一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D.体现了区域间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4.(2025·湖北孝感模拟)学者汤因比曾提到:“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由此可知( )
A.西方人赞成希腊政治制度 B.西方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C.希腊社会与西方社会一脉相承 D.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影响
5.(2024·湖南衡阳模拟)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由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6.(2024·浙江杭州模拟)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中。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以下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是( )
A.罗马帝国征服希腊 B.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
C.匈奴内迁建立政权 D.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
7.(2025·福建漳州模拟)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8.(2025·江苏苏州模拟)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
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
9.(2025·山东济南模拟)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
A.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 B.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
C.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 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
10.(2024·山东日照模拟)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
11.(2025·湖南高三大联考模拟)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 )
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2.(2024·吉林长春模拟)在西征时,随蒙古军队西至欧洲的有蒙古人、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与此同时,也有因战争而东迁的不同民族的人,这种迁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这种“被迫”的迁徙客观上( )
A.使西方国家依附于蒙古 B.埋下了帝国分裂的隐患
C.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衰落 D.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13.(2025·江苏宿迁模拟)下列文字节选自普希金在不同时期有关拿破仑的评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出处 内容
1814年 《皇村回忆》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1821年 《拿破仑》 “伟大的人物明星”“不朽的光却在闪烁”“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A.拿破仑战争从非正义战争到正义战争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影响
C.时代背景决定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
14.(2025·江苏苏州模拟)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它们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洲国家( )
A.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15.(2025·安徽A10联盟测试)欧洲大学出现于11世纪,它的课程除了神学,还包括文学、医学、法学等学科,同时还设有《几何学》《天文学》,以及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相关课程。欧洲大学课程的设置( )
A.表明教会势力走向衰落 B.适应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C.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D.体现了世俗王权的扩张
16.(2024·浙江嘉兴模拟)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C.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D.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河南郑州模拟)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摘编自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利玛窦的贡献为例,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补开辟所未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瀛寰志略》的作者,并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5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启示。(8分)
18.(2024·浙江嘉兴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言,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英]理查德·埃文斯《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的时代成因,并据此指出美洲文化的新特色。(10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历史影响下的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8分)
19.(2025·河南开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按照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20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了,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长期历史中经过筛选淘汰而传衍下来的。那些已经“消逝”或衰落下去的文明,现在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化石”了。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都曾是有功之臣。文明,总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各个民族之间自有了接触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文明在接触中,有的渐渐隐遁了,留下了生命力比较强壮的文明;文明在融合中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有些东西被吸收进其他文明中去,原来的文明可能会因而增加了新的因素,甚至悄悄地起了变化。文明不是死物件,是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造的,有人的能动性寓在其中。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元提升练(十五) 文化交流与传播
1.B [据题干可知,先秦儒家的叙事将圣王的天命所归解释为禅让之举、仁德之心,说明先秦儒家将政治统治与仁德、举贤、圣人等理想联系起来,故选B项;“天人合一”理念指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而题干侧重只有圣人才能受到上天的认同,而非所有的天子都能被上天认同,排除A项;“神话传说”不合题意,先秦儒家的“天命所归”是儒家构想出来的,而非来自神话传说,排除C项;“统一了”不合逻辑、史实,先秦儒家为百家争鸣的一派,其并未统一政治评价的标准,排除D项。]
2.B [据所学知识,“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即区分华夏与蛮夷,春秋战国时期认为应该以周礼影响、改变周边蛮夷;魏晋时期,佛教发展后则转向与佛教的碰撞及吸收;到明清时期,则实际上变为中西文化之争,三者都共同体现了思想界维护民族文化地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故选B项。]
3.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为《吉尔伽美什》的相关内容,该史诗中述及人类的生死问题,也展现了人类自身的缺陷,这凸显了民众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故选A项。]
4.D [据材料“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可知汤因比认为从希腊社会到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说明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汤因比认为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但并未明确指出是希腊政治制度,而且汤因比的观点只能代表他个人的立场,排除A项;西方民主政治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基础上逐渐确立起来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性,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是直接继承的关系,排除C项。]
5.B [由“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由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可以看出,昌昌古城城堡内是统治阶层的区域,其建筑精美且宏伟,城堡外是普通居民区,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故选B项;从古城建筑中,无法得出农耕文明的信息,排除A项;城堡突出的是军事和政治功能,并不是经济功能,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只能得出有关社会等级的特点,而无法得出此地的气候复杂多变的特点,排除D项。]
6.A [罗马帝国并不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它在征服希腊之前就已经是个帝国,征服之后也未建立新王朝,所以罗马帝国征服希腊与题干所述情形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大月氏是西域的游牧民族,后来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融入文明体系,与题干所述相似,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匈奴属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后凭借武力不断扩张,内迁后在中原地区定居并建立政权,与题干所述相似,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之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与题干所述相似,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A [根据材料“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该作品反映了非洲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西方殖民者文化的交融,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种族歧视和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故排除B、D两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因此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故排除C项。]
8.B [据材料“种族性质的社区……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多元化的种族平等”“基层组织……社会整合”“和谐的种族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在独立后积极进行基层组织的改造,起到了保持经济发展,稳定政治环境,和谐种族关系的作用,故选B项。]
9.A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北叙利亚和地中海西部都出现了希腊陶器,这说明商贸活动伴随着文化交流,即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故选A项;材料并无希腊手工业和其他地区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冲击”,排除C项;材料强调在北叙利亚和地中海西部出现了希腊陶器,体现出希腊文化的传播,并不能得出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
10.C [据图可知,汉朝鎏金铜马的艺术造型源自大宛的“汗血马”,十六国的玻璃水注从东罗马帝国传入,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故选C项;汉朝鎏金铜马体现汉代养马业兴盛和马文化发达,得不出“一度战乱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丝绸之路物种、技术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生活,与“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不符,排除B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D项。]
11.D [据材料“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下降”“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可知,麦克法兰认为饮茶有助于改善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饮茶习惯的形成减少了谷物用于酿酒的比例。这体现了文化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选D项;茶文化传入英国,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而非对酿造工业造成破坏,排除A项;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长,此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B项;茶叶传入英国,不属于中医中药,与“医疗的革命”无关,排除C项。]
12.D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导致不同民族被迫迁徙,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即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依附”说法错误,排除A项;蒙古帝国的分裂,主要是制度上的缺陷和文化上的割裂造成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B [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将法国革命成果向征服地区传播,受到了各地先驱者的欢迎;但另一方面也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了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普希金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一现象,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影响,故选B项;拿破仑战争后期的战争(特别是侵犯俄国)主要是不正义的,排除A项;时代背景会影响人们的历史评价,但无法决定,排除C项;当时俄国政府是保守的、反动的,一些贵族青年还在1825年发动过“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的观点发表于1821年,排除D项。]
14.D [据材料“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如人意’”可知,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为保持政治独立、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新文明,这些国家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经验与传统非洲文明相结合,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说明非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强烈冲突和艰难融合,故选D项。]
15.B
16.C [据材料“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印刷书”可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书籍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故选C项;“自然遗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印刷书”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无关,排除B项;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7.(1)认识: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贡献: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数学概念,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刊印《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2)作者:徐继畬。
原因: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冲破“华夷”话语,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3)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启示: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等。
18.(1)语言分布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
时代成因:英国在北美拓展殖民地;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新特色: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2)促成:法国大革命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了法国及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控制;英国出于均势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命运:拉美基本获得独立,但各国政治动荡且遭到英国等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19.示例一 标题:文明以多种形式发展与延续。
论述:有的文明通过战争形式不断地扩展影响,如亚历山大远征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哲学、艺术和科学在亚历山大的征服地区得以传播和吸收,这对希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有的文明本身就是通过汲取外来文明而进一步发展的,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后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的文明在原有地理区域的基础上,先是受外来强势文明的入侵,后与外来文明相融合,形成新的文明类型,如拉美文明。(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文明不是死物件”,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示例二 标题:文明在交流中融合与创新。
论述: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的文明汇聚、升华的过程。如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其历代哈里发都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桥梁”的角色,即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可见,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与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等逐渐融合而成的,有很强的包容性,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明,以促进本民族的社会进步。(共39张PPT)
单元提升练(十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5·广东深圳调研)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 )
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 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 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
解析 据题干可知,先秦儒家的叙事将圣王的天命所归解释为禅让之举、仁德之心,说明先秦儒家将政治统治与仁德、举贤、圣人等理想联系起来,故选B项;“天人合一”理念指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而题干侧重只有圣人才能受到上天的认同,而非所有的天子都能被上天认同,排除A项;“神话传说”不合题意,先秦儒家的“天命所归”是儒家构想出来的,而非来自神话传说,排除C项;“统一了”不合逻辑、史实,先秦儒家为百家争鸣的一派,其并未统一政治评价的标准,排除D项。
答案 B
2.(2024·山东青岛模拟)“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辨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解析 据所学知识,“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即区分华夏与蛮夷,春秋战国时期认为应该以周礼影响、改变周边蛮夷;魏晋时期,佛教发展后则转向与佛教的碰撞及吸收;到明清时期,则实际上变为中西文化之争,三者都共同体现了思想界维护民族文化地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故选B项。
答案 B
3.(2025·山西太原模拟)《吉尔伽美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史诗,诗中叙述到,神乖张残暴且任意妄为,人类难以反抗,生与死只在神的一念之间。接着乌特那庇什提牟借睡眠考验摧毁了吉尔伽美什对自身身体禀赋的自信,展现人类自身的缺陷。由此可见,该史诗( )
A.凸显了民众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B.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的敬畏之情
C.蕴含着一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D.体现了区域间文明的交流和碰撞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为《吉尔伽美什》的相关内容,该史诗中述及人类的生死问题,也展现了人类自身的缺陷,这凸显了民众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故选A项。
答案 A
4.(2025·湖北孝感模拟)学者汤因比曾提到:“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由此可知( )
A.西方人赞成希腊政治制度
B.西方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C.希腊社会与西方社会一脉相承
D.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影响
解析 据材料“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可知汤因比认为从希腊社会到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说明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汤因比认为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但并未明确指出是希腊政治制度,而且汤因比的观点只能代表他个人的立场,排除A项;西方民主政治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基础上逐渐确立起来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希腊社会对西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性,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是直接继承的关系,排除C项。
答案 D
5.(2024·湖南衡阳模拟)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由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解析 由“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由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可以看出,昌昌古城城堡内是统治阶层的区域,其建筑精美且宏伟,城堡外是普通居民区,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故选B项;从古城建筑中,无法得出农耕文明的信息,排除A项;城堡突出的是军事和政治功能,并不是经济功能,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只能得出有关社会等级的特点,而无法得出此地的气候复杂多变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 B
6.(2024·浙江杭州模拟)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中。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以下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是( )
A.罗马帝国征服希腊 B.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
C.匈奴内迁建立政权 D.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
答案 A
解析 罗马帝国并不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它在征服希腊之前就已经是个帝国,征服之后也未建立新王朝,所以罗马帝国征服希腊与题干所述情形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大月氏是西域的游牧民族,后来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融入文明体系,与题干所述相似,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匈奴属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后凭借武力不断扩张,内迁后在中原地区定居并建立政权,与题干所述相似,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之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与题干所述相似,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2025·福建漳州模拟)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解析 根据材料“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该作品反映了非洲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西方殖民者文化的交融,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种族歧视和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故排除B、D两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因此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故排除C项。
答案 A
8.(2025·江苏苏州模拟)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
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
解析 据材料“种族性质的社区……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多元化的种族平等”“基层组织……社会整合”“和谐的种族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在独立后积极进行基层组织的改造,起到了保持经济发展,稳定政治环境,和谐种族关系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 B
9.(2025·山东济南模拟)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
A.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 B.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
C.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 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北叙利亚和地中海西部都出现了希腊陶器,这说明商贸活动伴随着文化交流,即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故选A项;材料并无希腊手工业和其他地区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冲击”,排除C项;材料强调在北叙利亚和地中海西部出现了希腊陶器,体现出希腊文化的传播,并不能得出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4·山东日照模拟)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
解析 据图可知,汉朝鎏金铜马的艺术造型源自大宛的“汗血马”,十六国的玻璃水注从东罗马帝国传入,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故选C项;汉朝鎏金铜马体现汉代养马业兴盛和马文化发达,得不出“一度战乱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丝绸之路物种、技术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生活,与“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不符,排除B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 C
11.(2025·湖南高三大联考模拟)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 )
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下降”“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可知,麦克法兰认为饮茶有助于改善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饮茶习惯的形成减少了谷物用于酿酒的比例。这体现了文化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选D项;茶文化传入英国,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而非对酿造工业造成破坏,排除A项;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长,此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B项;茶叶传入英国,不属于中医中药,与“医疗的革命”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12.(2024·吉林长春模拟)在西征时,随蒙古军队西至欧洲的有蒙古人、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与此同时,也有因战争而东迁的不同民族的人,这种迁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这种“被迫”的迁徙客观上( )
A.使西方国家依附于蒙古 B.埋下了帝国分裂的隐患
C.导致阿拉伯帝国的衰落 D.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导致不同民族被迫迁徙,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即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依附”说法错误,排除A项;蒙古帝国的分裂,主要是制度上的缺陷和文化上的割裂造成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D
13.(2025·江苏宿迁模拟)下列文字节选自普希金在不同时期有关拿破仑的评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出处 内容
1814年 《皇村回忆》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
“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1821年 《拿破仑》 “伟大的人物明星”“不朽的光却在闪烁”“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A.拿破仑战争从非正义战争到正义战争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影响
C.时代背景决定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
解析 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将法国革命成果向征服地区传播,受到了各地先驱者的欢迎;但另一方面也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了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普希金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一现象,即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影响,故选B项;拿破仑战争后期的战争(特别是侵犯俄国)主要是不正义的,排除A项;时代背景会影响人们的历史评价,但无法决定,排除C项;当时俄国政府是保守的、反动的,一些贵族青年还在1825年发动过“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的观点发表于1821年,排除D项。
答案 B
14.(2025·江苏苏州模拟)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它们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洲国家( )
A.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解析 据材料“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如人意’”可知,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为保持政治独立、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新文明,这些国家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经验与传统非洲文明相结合,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说明非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强烈冲突和艰难融合,故选D项。
答案 D
15.(2025·安徽A10联盟测试)欧洲大学出现于11世纪,它的课程除了神学,还包括文学、医学、法学等学科,同时还设有《几何学》《天文学》,以及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相关课程。欧洲大学课程的设置( )
A.表明教会势力走向衰落 B.适应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C.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D.体现了世俗王权的扩张
答案 B
16.(2024·浙江嘉兴模拟)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C.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D.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解析 据材料“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印刷书”可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书籍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故选C项;“自然遗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印刷书”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无关,排除B项;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河南郑州模拟)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摘编自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利玛窦的贡献为例,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补开辟所未有”。(5分)
答案 认识: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贡献: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数学概念,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刊印《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瀛寰志略》的作者,并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5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启示。(8分)
答案 (2)作者:徐继畬。
原因: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冲破“华夷”话语,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3)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启示: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等。
18.(2024·浙江嘉兴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言,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英]理查德·埃文斯《企鹅欧洲史·
竞逐权力:1815—19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的时代成因,并据此指出美洲文化的新特色。(10分)
答案 语言分布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
时代成因:英国在北美拓展殖民地;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新特色: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历史影响下的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8分)
答案 促成:法国大革命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了法国及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控制;英国出于均势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命运:拉美基本获得独立,但各国政治动荡且遭到英国等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19.(2025·河南开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按照汤因比的说法,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20多种文明已经消逝了,今天存在于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明,都是在长期历史中经过筛选淘汰而传衍下来的。那些已经“消逝”或衰落下去的文明,现在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化石”了。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都曾是有功之臣。文明,总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各个民族之间自有了接触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文明在接触中,有的渐渐隐遁了,留下了生命力比较强壮的文明;文明在融合中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有些东西被吸收进其他文明中去,原来的文明可能会因而增加了新的因素,甚至悄悄地起了变化。文明不是死物件,是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创造的,有人的能动性寓在其中。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一 标题:文明以多种形式发展与延续。
论述:有的文明通过战争形式不断地扩展影响,如亚历山大远征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希腊哲学、艺术和科学在亚历山大的征服地区得以传播和吸收,这对希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有的文明本身就是通过汲取外来文明而进一步发展的,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后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的文明在原有地理区域的基础上,先是受外来强势文明的入侵,后与外来文明相融合,形成新的文明类型,如拉美文明。(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文明不是死物件”,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示例二 标题:文明在交流中融合与创新。
论述: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的文明汇聚、升华的过程。如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其历代哈里发都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桥梁”的角色,即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可见,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与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等逐渐融合而成的,有很强的包容性,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明,以促进本民族的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