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生物复习必修2第四单元第20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重点题型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考生物复习必修2第四单元第20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重点题型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1:14:32

文档简介

第20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重点题型
已知亲代推配子和子代(正向推断法)
1.思路
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2.方法
题型分类 解题规律 示例
种类问题 配子类型(配子种类数) 2n(n为等位基因对数) AaBbCCDd产生配子种类数为23=8(种)
配子间结合方式 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AABbCc×aaBbCC,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1×4×2=8(种)
子代基因型(或表型)种类 双亲杂交(已知双亲基因型),子代基因型(或表型)种类等于各性状按分离定律所求基因型(或表型)种类的乘积 AaBbCc×Aabbcc,基因型为3×2×2=12(种),表型为2×2×2=8(种)
概率问题 基因型(或表型)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相应基因型(或表型)的比例,然后利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1×1/2×1/2=1/4
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为纯合子出现的比例,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1/2×1/2×1/2=1/8
1.(2025·广东珠海模拟)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杂合子与纯合子数量之比为3∶1
B.F2中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
C.F2中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F2中普通叶黑色种子个体有9种基因型
D [F1为双杂合体,自交得F2,F2中杂合子(12/16)与纯合子(4/16)数量之比为3∶1,A正确;F2中两对性状分开分析,每一对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B正确;与亲本表型相同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F2中A_bb比例为3/4×1/4=3/16,aaB_比例为1/4×3/4=3/16,故F2中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C正确;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的F1自交得F2,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型,其中双显性的普通叶黑色种子个体有4种基因型,D错误。]
已知子代推亲代(逆向组合法)
1.基因填充法
根据亲代表型可大概写出其基因型,如A_B_、aaB_等,再根据子代表型将所缺处补充完整,特别要学会利用后代中的隐性性状,因为后代中一旦存在双隐性个体,那亲代基因型中一定存在a、b等隐性基因。
2.分解组合法
根据子代表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1)9∶3∶3∶1→(3∶1)(3∶1)→(Aa×Aa)(Bb×Bb)→AaBb×AaBb。
(2)1∶1∶1∶1→(1∶1)(1∶1)→(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
(3)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
2.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       。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    、     和    。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型都是板叶紫叶抗病,说明板叶对花叶为显性、紫叶对绿叶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2)丙的表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根据甲与丙杂交子代都是板叶紫叶抗病推断,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即2×2×2)种不同表型,可以确定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丁基因型为aaBbdd。(3)若丙(基因型为aabbdd)与丁(基因型为aaBbdd)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表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4)植株X与乙(基因型为AabbDd)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根据叶形的分离比为3∶1,确定是Aa×Aa的结果;根据叶色的分离比为1∶1,确定是Bb×bb的结果;根据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确定是dd×Dd的结果,因此植株X的基因型为AaBbdd。
答案:(1)板叶、紫叶、抗病 (2)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AaBbdd
多对基因自由组合
n对等位基因(完全显性)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
亲本相对性状的对数 1 2 n
F1配子种类和比例 2(1∶1)1 22(1∶1)2 2n(1∶1)n
F2表型种类和比例 2(3∶1)1 22(3∶1)2 2n(3∶1)n
F2基因型种类和比例 3(1∶2∶1)1 32(1∶2∶1)2 3n(1∶2∶1)n
F2全显性个体比例 (3/4)1 (3/4)2 (3/4)n
F2中隐性个体比例 (1/4)1 (1/4)2 (1/4)n
F1测交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 2(1∶1)1 22(1∶1)2 2n(1∶1)n
F1测交后代全显性个体比例 (1/2)1 (1/2)2 (1/2)n
逆向思维:(1)某显性亲本的自交后代中,若全显个体的比例为(3/4)n或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4)n,可知该显性亲本含有n对杂合基因,该性状至少受n对等位基因控制。
(2)某显性亲本的测交后代中,若全显性个体或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2)n,可知该显性亲本含有n对杂合基因,该性状至少受n对等位基因控制。
(3)若F2中子代性状分离比之和为4n,则该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
3.(2024·广东卷)雄性不育对遗传育种有重要价值。为获得以茎的颜色或叶片形状为标记的雄性不育番茄材料,研究者用基因型为AaCcFf的番茄植株自交,所得子代的部分结果见图。其中,控制紫茎(A)与绿茎(a)、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雄性可育(F)与雄性不育(f)为另一对相对性状,3对性状均为完全显隐性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育种实践中缺刻叶可以作为雄性不育材料筛选的标记
B.子代的雄性可育株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的比例约为1∶1
C.子代中紫茎雄性可育株与绿茎雄性不育株的比例约为3∶1
D.出现等量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根据绿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不育,紫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可育,可推测绿茎(a)和雄性不育(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紫茎(A)和雄性可育(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由子代雄性不育株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可知,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绿茎可以作为雄性不育材料筛选的标记,A错误;控制缺刻叶(C)、马铃薯叶(c)与控制雄性可育(F)、雄性不育(f)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子代雄性可育株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的比例也约为3∶1,B错误;由于基因A和基因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基因a和基因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子代中紫茎雄性可育株与绿茎雄性不育株的比例约为3∶1,C正确;出现等量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是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D错误。]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与探究
1.两对等位基因位置与遗传分析
项目 条件
自由组合 至少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互换 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改变配子类型及比例
2.以两对等位基因为例,分析自由组合和连锁
项目 自由组合 连锁
图示
配子 AB∶Ab∶aB∶ab=1∶1∶1∶1 AB∶ab=1∶1 Ab∶aB=1∶1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  AABB(1/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4/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1/16) AABB(1/4)AaBb(2/4)aabb(1/4) AAbb(1/4)AaBb(2/4)aaBB(1/4)
测交后代的比例   AaBb(1/4)Aabb(1/4)aaBb(1/4)aabb(1/4) AaBb(1/2)aabb(1/2) Aabb(1/2)aaBb(1/2)
3.“连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如AaBb个体(如图所示)自交:
(1)先计算其中一对等位基因自交结果:AA∶Aa∶aa=1∶2∶1。
(2)根据连锁情况,有A必有B,有a必有b,对上述比例进行补充:AABB∶AaBb∶aabb=1∶2∶1。
4.连锁和互换的分析
如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但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2%∶8%∶8%∶42%,测交结果“两大”“两小”,且“两两相同”,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A和B连锁,a和b连锁,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部分初级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发生互换,产生四种类型配子,其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42%∶8%∶8%∶42%。
4.某动物的肢体发育需要A/a和B/b基因的共同参与,A、B同时存在才正常。对一只AaBb的雄性个体进行测交,在240只F1中4只个体正常,其他均为肢体畸形。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a、B/b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这4只肢体正常的个体基因型相同
C.AABb测交结果与AaBB测交结果相同
D.F1相互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
A [aaBB和AAbb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是AaBb,当其和aabb交配,子代240只后代中,正常个体A_B_只有4只,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正常的个体占1/4,由此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对一只AaBb的雄性个体进行测交,在240只F1中4只个体正常,应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故肢体正常鼠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肢体发育需要A/a和B/b基因的同时参与,即只有2对基因都是显性才表现为正常,由题意分析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故AABb测交结果与AaBB测交结果相同,即子代肢体正常和肢体畸形的比例为1∶1,C正确;由于测交子代出现了A_B_的正常个体,所以F1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互换,产生了AB、Ab、aB和ab的配子,所以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D正确。]
5.2017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两项重大研究成果:一是成功的培育出了耐盐碱的“海水稻”,二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普通水稻中的吸镉基因敲除,获得了含镉量低的低镉水稻。有关遗传分析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稻品种 表型 导入或敲除的相关基因
普通水稻 不耐盐高镉 未导入和敲除
海水稻 耐盐高镉 B+
低镉稻 不耐盐低镉 C-
注:B+表示导入的耐盐基因,C-表示吸镉基因被敲除,B+对B-为完全显性,基因型C+C+、C+C-和C-C-分别表现为高镉、中镉和低镉。
(1)根据已知条件,C+对C-为     (填“完全显性”或“不完全显性”),纯合普通水稻的基因型为    。
(2)在进行水稻(2n=24)基因组测序时,应对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测序。
(3)现有普通水稻、海水稻和低镉稻(均为纯合子),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B+/B-和C+/C-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
①若F2中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    ,则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F2中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    ,则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1)据题意可知,基因型C+C+、C+C-和C-C-分别表现为高镉、中镉和低镉,因此C+对C-为不完全显性。B+表示导入的耐盐基因,B+对B-为完全显性,普通水稻不耐盐高镉,因此基因型为B-B-C+C+。(2)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株,因此对水稻(2n=24)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12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3)探究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双杂合个体自交或者测交,现有的材料是普通水稻(B-B-C+C+)、海水稻(B+B+C+C+)和低镉稻(B-B-C-C-),因此首先要得到双杂合个体,可用海水稻(B+B+C+C+)和低镉稻(B-B-C-C-)杂交得到B+B-C+C-,然后再进行自交或者测交。据此实验思路为:用纯合海水稻和低镉稻杂交得F1,再用F1自交或者测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中的表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为:如果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B+B-C+C-)能产生B+C+和B-C-两种配子,自交后代为B+B+C+C+(耐盐高镉)∶B+B-C+C-(耐盐中镉)∶B-B-C-C-(不耐盐低镉)=1∶2∶1,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1/4;测交后代:B+B-C+C-(耐盐中镉)∶B-B-C-C-(不耐盐低镉)=1∶1,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1/2。如果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B+B-C+C-)能产生B+C+、B+C-、B-C+、B-C-四种配子,自交后代为不耐盐低镉B-B-C-C-比例为1/4×1/4=1/16;测交后代不耐盐低镉B-B-C-C-比例为1/4×1=1/4。
答案:(1)不完全显性 B-B-C+C+ (2)12 (3)用纯合海水稻和低镉稻杂交得F1,再用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中的表型及比例(或用纯合海水稻和低镉稻杂交得F1,再用F1测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中的表型及比例) ①1/4(或1/2) ②1/16(或1/4)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1.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F1和F2,则在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  )
A.9/64、1/9     B.9/64、1/64
C.3/64、1/3 D.3/64、1/64
A [设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C/c表示,亲代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F1的基因型为AaBbCc,F2中A_∶aa=3∶1,B_∶bb=3∶1,C_∶cc=3∶1,所以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是3/4×1/4×3/4=9/64;在F2的每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中的纯合子占1/3,故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3×1/3=1/9。]
2.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一高秆抗病的亲本水稻和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杂交,产生的F1再进行测交,结果如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问F1的基因型为 (  )
A.DdRR和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C [测交后代中高秆∶矮秆=1∶1,说明F1的基因型为Dd,测交后代中抗瘟病∶易染病=1∶3,说明F1中有两种基因型,即Rr和rr;综合可得,F1的基因型为DdRr、Ddrr,C正确。]
3.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e和Df分别对d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因型为DedHh和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De对Df共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6种表型
B.若De对Df共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12种表型
C.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9种表型
D.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8种表型
B [若De对Df共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型;若H对h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2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8种表型,A错误。若De对Df共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型;若H对h不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3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12种表型,B正确。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型;若H对h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2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8种表型,C错误。若De对Df完全显性,则Ded×Dfd子代有3种表型;若H对h不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3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9种表型,D错误。]
4.番茄中红色果实(R)对黄色果实(r)为显性,两室果(D)对多室果(d)为显性高藤(T)对矮藤(t)为显性,控制三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红果两室高藤植株甲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4;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植株甲的基因型是(  )
A.RRDdTt B.RrDdTt
C.RrDdTT D.RrDDTt
D [分析题干可知,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则三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甲表型为红果两室高藤,对应的基因型为R_D_T_,甲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说明R_D_有对是纯合子,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4,甲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说明甲的基因型为RrDDTt,D正确,A、B、C错误。]
5.(2025·广东揭阳模拟)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但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i=1为雌性,i=1.5胚胎致死),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对雄蝇无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4条常染色体
B.基因型分别为TtXO、ttXXY和ttXYY的黑腹果蝇均为不育雄蝇
C.基因型为TtXX和ttX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雌雄比例为3∶5
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与正常雌蝇(TtXX)杂交,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
D [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A错误。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O为不育雄蝇;i=1为雌性,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XY为可育雄蝇;i=0.5为雄性,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因此ttXYY为可育雄蝇,B错误。基因型为TtXX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X、tX,ttXY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Y、tX,二者杂交,F1的基因为TtXY(可育雄蝇)、ttXY(可育雄蝇)、TtXX(可育雌蝇)、ttXX(不育雄蝇),TtXY、ttX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Y∶tX∶TX∶tY=1∶3∶1∶3,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雄)∶TtXX(雌)∶TTXX(雌)∶TtXY(雄)∶TtXY(雄)∶ttXX(雄)∶TtXX(雌):ttXY(雄)=1∶3∶1∶3∶1∶3∶1∶3,由此可知,F2中雌雄比例为5∶11,C错误。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其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TY∶tXX∶t=2∶1∶1或tY∶TXX∶T=2∶1∶1,正常雌蝇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二者杂交,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若为第二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D正确。]
6.(2025·广东广州模拟)在野生水稻中存在大量具有抗性的基因,某野生稻甲的4、8号染色体上分别具有纯合的抗稻飞虱基因A和抗冻基因B,栽培稻乙的染色体上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均发生丢失现象。选择一定数量的甲、乙品种的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抗稻飞虱的个体占3/4,不抗冻个体占1/6。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因两对抗性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甲、乙品种水稻杂交,F1只有一种表型,F2中具有抗性的水稻占15/24
C.F2抗稻飞虱水稻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1/3,比能稳定遗传的抗冻水稻的比例低
D.F2中不抗冻个体占1/6的原因是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
B [分析题意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AABB×aabb→AaBb,F1只有一种表型,F2中抗稻飞虱的个体A_占3/4,不抗稻飞虱的个体aa占1/4,不抗冻个体占1/6,抗冻个体占5/6,具有抗性的个体包括抗稻飞虱不抗冻+抗冻不抗稻飞虱+抗冻抗稻飞虱=3/4×1/6+5/6×1/4+3/4×5/6=23/24,B错误。由bb占1/6可推知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若含b基因的精子出现部分致死卵细胞正常,F1(Bb)产生的雌配子为1/2B、1/2b,F1(Bb)产生雄配子b的概率为1/6÷1/2=1/3,雄配子B的概率为1-1/3=2/3,F2抗冻水稻BB=2/3×1/2=1/3;Bb=2/3×1/2+1/3×1/2=1/2;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1/3)/(1/3+1/2)=2/5,已知F2抗稻飞虱水稻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1/3,故比能稳定遗传的抗冻水稻的比例低,C、D正确。]
7.某雌雄同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A、a控制叶形,B、b控制花色),研究人员通过测交或自交的方式来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若测交后代有2种表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若自交后代有3种表型,说明两对基因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D.若测交后代有4种表型,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则AB基因连锁,ab基因连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若Ab基因连锁,aB基因连锁,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自交后代的表型有3种,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时,自交后代的表型有4种,故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正确;若测交后代有2种表型,则AaBb只能产生两种配子,可以确定两对基因完全连锁,但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能确定,可能是AB基因连锁,也可能是Ab基因连锁,B错误;若自交后代有3种表型,说明A和b基因连锁,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故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测交后代有4种表型,因不清楚表型比例,可能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也有可能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是部分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互换,后代也产生了四种表型,D正确。]
8.柑橘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为红色,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即aabbcc……)为黄色,否则为橙色。现有果皮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橙色的三株柑橘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甲: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乙:红色×橙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柑橘果皮的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B.实验甲中亲子代红色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C.实验乙橙色亲本有2种可能的基因型
D.实验乙的子代橙色个体具有9种基因型
C [实验甲中,红色(A_B_C_……)×黄色(aabbcc……)→红色∶橙色∶黄色=1∶6∶1,相当于测交,由于子代出现了黄色植株,说明亲本红色植株的每对等位基因都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其产生的ABC……配子占1/8,即(1/2)3,则可推测柑桔果皮的色泽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实验甲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实验甲亲、子代中红色植株基因型相同,都是 AaBbCc,B正确;实验乙中,红色亲本的基因型是 AaBbCc,由子代中红色植株所占比例为3/16,即 3/4×1/2×1/2,可推测橙色亲本含1 对杂合基因和2 对隐性纯合基因,橙色亲本可能有3 种基因型,即Aabbcc、aaBbcc 或aabbCc,C 错误;实验乙亲本红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橙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故实验乙的子代基因型共有3×2×2(或2×3×2或2×2×3)=12(种),其中红色子代有2种基因型(AABbCc和AaBbCc或AaBBCc和AaBbCc或AaBbCC和AaBbCc),黄色子代有1种基因型(aabbcc),则橙色子代有12-3=9种基因型,D正确。]
9.番茄的抗病和易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团队利用番茄抗病品系甲,培育出两种纯合突变体,突变体1和突变体2表型均为易感病。研究人员用品系甲、突变体1和突变体2进行了杂交实验。
杂交实验1:品系甲×突变体1,F1中除1株为易感病外,其余均为抗病。F1中抗病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
杂交实验2:品系甲×突变体2,F1均为抗病。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
(1)若只研究品系甲与突变体2,抗病与易感病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系甲与突变体1杂交,F1中出现1株易感病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为进一步研究突变体1和突变体2是否为同一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案是:突变体1×突变体2,F1自交,观察并记录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不考虑互换)。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发生突变的基因为同一基因;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发生突变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解析:(1)由杂交实验2可知,若只研究品系甲与突变体2,抗病与易感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依据是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2)由题意可知,抗病为显性,则杂交实验1中F1应该为Aa抗病,出现1株易感病,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aa或A所在的染色体缺失。(3)①若突变体1、突变体2发生突变的基因为同一基因,则二者基因型均为aa,则F1为易感病,F1自交子代均为易感病。②若突变体1、突变体2发生突变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突变体1、突变体2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者杂交F1为AaBb抗病,F1自交,子代为(A_B_)抗病∶(A_bb+aaB_+aabb)易感病=9∶7。③若突变体1、突变体2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突变体1、突变体2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但aB、Ab连锁,则二者杂交F1为AaBb抗病,F1可产生aB、Ab两种配子=1∶1,F1自交产生后代为aaBB(易感病)∶AaBb(抗病)∶AAbb(易感病)=1∶2∶1,即抗病∶易感病=1∶1。
答案:(1)基因的分离 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 (2)基因突变产生aa或A所在的染色体缺失 (3)①均为易感病 ②抗病∶易感病=9∶7 ③抗病∶易感病=1∶1
10.科研人员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wt(野生型水稻)得到mp和ac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再利用其进行下列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F1是否表现突变性状 F2突变型植株数 F2野生型植株数
wt×♀mp 否 102 310
mp×♀wt 否 95 290
wt×♀ac 否 74 208
ac×♀wt 否 85 260
A.两对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C.mp与ac杂交,F1的表型为突变型
D.mp与ac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中突变型植株占7/16
C [据题意可知,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表中wt和mp不管正交还是反交,F2的性状分离比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mp突变型是隐性性状,同理wt和ac正反交,F2中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ac突变型是隐性性状,综上所述,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B正确;设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则wt的基因型为AABB,mp的基因型为aaBB,ac的基因型为AAbb(或mp的基因型为AAbb,ac的基因型为aaBB),mp与ac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野生型,C错误;mp与ac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中突变型植株(A_bb、aaB_、aabb)占7/16,D正确。]
1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含A基因时普通玉米蔗糖含量低,无甜味。科研工作者偶然发现一个单基因突变纯合子aaBBDD,甜度微甜。继续培育甜玉米品种过程中,得到了两个超甜玉米品种甲(aabbDD)和乙(aaBBdd),其相关基因位置及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为验证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蔗糖能合成为淀粉
B.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21种
C.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C [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故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淀粉能合成为蔗糖,A错误。据图分析,基因型为A_B_D_的无甜味,其他基因型为有甜味,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由于没有明确A与D还是d连锁,故A/a和D/d的组合不受限制,因此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3×3×3-2×2×2=19种,B错误。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都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D_(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3∶1;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DD(普通玉米)∶aaB_DD(微甜玉米)∶A_bbDD(微甜玉米)∶aabbDD(超甜玉米)=9∶3∶3∶1,由此可见,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超甜玉米=9∶6∶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C正确,D错误。]
12.小鼠的毛色与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有关,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合成机理如图所示。现有一只白色雄鼠,与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杂交后得到的子代情况如表所示(子代个体数足够多)。通过子代表型及比例不能得到对应结论的是(  )
选项 两只雌鼠的子代表型及比例 可得出的结论
A 全为黑色 黑色∶白色=1∶1 亲代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
B 黑色∶棕黄色=1∶1 黑色∶棕黄色∶白色=1∶1∶2 基因B/b、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 全为黑色 黑色∶白色=1∶1 子代黑色鼠的基因型相同
D 黑色∶棕黄色=1∶1 黑色∶棕黄色∶白色=1∶1∶2 子代棕黄色鼠一定为杂合子
B [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_dd杂交,子代鼠表型及比例分别是全为黑色和黑色∶白色=1∶1,则说明白色雄鼠基因型为bbDD,所以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A正确。现有一只基因型为bb__的白色雄鼠,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_dd杂交,子代鼠表型及比例分别是黑色∶棕黄色=1∶1和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说明白色雄鼠基因型为bbDd,雌性小鼠的基因型为B_dd,则无论B/b、D/d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有相同的结果,B错误。由于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bb__,棕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B_dd,若两组子代鼠表型出现黑色,可判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一定为BbDd,C正确。由于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bb__,棕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B_dd,若子代鼠表型出现黑色∶棕黄色=1∶1,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棕黄色子代基因型为Bbdd;若子代为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子代棕黄色基因型为Bbdd,所以子代棕黄色鼠一定为杂合子,D正确。]
13.作为遗传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果蝇有着众多的突变品系,下表为一些果蝇品系的部分性状及基因位置情况。某研究小组用裂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为裂翅∶非裂翅=2∶1;用裂翅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雌雄后代均表现为裂翅∶非裂翅=1∶1。
品系名称 特征 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野生型 灰体、直翅、非裂翅 3号、2号、待定
甲 卷翅 2号
乙 黑檀体 3号
丙 裂翅 待定
注:野生型为纯合子,各品系与野生型之间均仅有一对基因有差异;卷翅为显性,黑檀体为隐性。
回答下列问题:
(1)裂翅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其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X”或“Y”)染色体上。若将裂翅果蝇相互交配的子代与野生型杂交,则后代翅形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卷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若从表中选用卷翅果蝇(纯合)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得F1,F1再与表中黑檀体果蝇杂交得F2,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是否在3号染色体上,可从表中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判断,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预期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裂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为裂翅∶非裂翅=2∶1,说明裂翅显性纯合致死,裂翅为显性性状,用裂翅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雌雄后代均表现为裂翅∶非裂翅=1∶1,与性别无关,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裂翅个体都是杂合子,设基因型为Aa,裂翅果蝇相互交配的子代为Aa∶aa=2∶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则子代裂翅比例为1/3,非裂翅比例为2/3,所以子代裂翅∶非裂翅=1∶2。(2)卷翅相关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黑檀体相关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卷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卷翅基因为B,黑檀体基因为c,则表中甲基因型为BBCC表型为卷翅灰体,乙基因型为bbcc表型为直翅黑檀体,甲乙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BbCc,表型为卷翅灰体,BbCc与bbcc杂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直翅黑檀体∶直翅灰体∶卷翅灰体∶卷翅黑檀体=1∶1∶1∶1。(3)为探究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是否在3号染色体上,则可选择3号染色体上的相关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后代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即可。实验思路如下:乙与丙杂交获得F1,选取F1中裂翅灰体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因裂翅显性纯合致死,若F2中裂翅灰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6∶2∶3∶1,说明裂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
答案:(1)显性 常 裂翅∶非裂翅=1∶2 (2)自由组合 直翅黑檀体∶直翅灰体∶卷翅灰体∶卷翅黑檀体=1∶1∶1∶1 (3)乙与丙杂交获得F1,选取F1中裂翅灰体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F2中裂翅灰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6∶2∶3∶1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重点题型
1.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F1和F2,则在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  )
A.9/64、1/9     B.9/64、1/64
C.3/64、1/3 D.3/64、1/64
A [设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C/c表示,亲代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F1的基因型为AaBbCc,F2中A_∶aa=3∶1,B_∶bb=3∶1,C_∶cc=3∶1,所以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是3/4×1/4×3/4=9/64;在F2的每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中的纯合子占1/3,故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3×1/3=1/9。]
2.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一高秆抗病的亲本水稻和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杂交,产生的F1再进行测交,结果如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问F1的基因型为 (  )
A.DdRR和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C [测交后代中高秆∶矮秆=1∶1,说明F1的基因型为Dd,测交后代中抗瘟病∶易染病=1∶3,说明F1中有两种基因型,即Rr和rr;综合可得,F1的基因型为DdRr、Ddrr,C正确。]
3.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e和Df分别对d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因型为DedHh和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De对Df共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6种表型
B.若De对Df共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12种表型
C.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9种表型
D.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8种表型
B [若De对Df共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型;若H对h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2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8种表型,A错误。若De对Df共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型;若H对h不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3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12种表型,B正确。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则Ded×Dfd子代有4种表型;若H对h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2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8种表型,C错误。若De对Df完全显性,则Ded×Dfd子代有3种表型;若H对h不完全显性,则Hh×Hh子代有3种表型;两对相对性状组合,则F1有9种表型,D错误。]
4.番茄中红色果实(R)对黄色果实(r)为显性,两室果(D)对多室果(d)为显性高藤(T)对矮藤(t)为显性,控制三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红果两室高藤植株甲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4;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植株甲的基因型是(  )
A.RRDdTt B.RrDdTt
C.RrDdTT D.RrDDTt
D [分析题干可知,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则三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甲表型为红果两室高藤,对应的基因型为R_D_T_,甲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说明R_D_有对是纯合子,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4,甲与RRddtt杂交,子代中红果两室高藤植株占1/2,说明甲的基因型为RrDDTt,D正确,A、B、C错误。]
5.(2025·广东揭阳模拟)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但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i=1为雌性,i=1.5胚胎致死),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对雄蝇无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4条常染色体
B.基因型分别为TtXO、ttXXY和ttXYY的黑腹果蝇均为不育雄蝇
C.基因型为TtXX和ttX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雌雄比例为3∶5
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与正常雌蝇(TtXX)杂交,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
D [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A错误。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O为不育雄蝇;i=1为雌性,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XY为可育雄蝇;i=0.5为雄性,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因此ttXYY为可育雄蝇,B错误。基因型为TtXX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X、tX,ttXY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Y、tX,二者杂交,F1的基因为TtXY(可育雄蝇)、ttXY(可育雄蝇)、TtXX(可育雌蝇)、ttXX(不育雄蝇),TtXY、ttX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Y∶tX∶TX∶tY=1∶3∶1∶3,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雄)∶TtXX(雌)∶TTXX(雌)∶TtXY(雄)∶TtXY(雄)∶ttXX(雄)∶TtXX(雌):ttXY(雄)=1∶3∶1∶3∶1∶3∶1∶3,由此可知,F2中雌雄比例为5∶11,C错误。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其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TY∶tXX∶t=2∶1∶1或tY∶TXX∶T=2∶1∶1,正常雌蝇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二者杂交,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若为第二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D正确。]
6.(2025·广东广州模拟)在野生水稻中存在大量具有抗性的基因,某野生稻甲的4、8号染色体上分别具有纯合的抗稻飞虱基因A和抗冻基因B,栽培稻乙的染色体上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均发生丢失现象。选择一定数量的甲、乙品种的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抗稻飞虱的个体占3/4,不抗冻个体占1/6。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因两对抗性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甲、乙品种水稻杂交,F1只有一种表型,F2中具有抗性的水稻占15/24
C.F2抗稻飞虱水稻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1/3,比能稳定遗传的抗冻水稻的比例低
D.F2中不抗冻个体占1/6的原因是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
B [分析题意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AABB×aabb→AaBb,F1只有一种表型,F2中抗稻飞虱的个体A_占3/4,不抗稻飞虱的个体aa占1/4,不抗冻个体占1/6,抗冻个体占5/6,具有抗性的个体包括抗稻飞虱不抗冻+抗冻不抗稻飞虱+抗冻抗稻飞虱=3/4×1/6+5/6×1/4+3/4×5/6=23/24,B错误。由bb占1/6可推知含b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出现部分致死,若含b基因的精子出现部分致死卵细胞正常,F1(Bb)产生的雌配子为1/2B、1/2b,F1(Bb)产生雄配子b的概率为1/6÷1/2=1/3,雄配子B的概率为1-1/3=2/3,F2抗冻水稻BB=2/3×1/2=1/3;Bb=2/3×1/2+1/3×1/2=1/2;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1/3)/(1/3+1/2)=2/5,已知F2抗稻飞虱水稻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1/3,故比能稳定遗传的抗冻水稻的比例低,C、D正确。]
7.某雌雄同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A、a控制叶形,B、b控制花色),研究人员通过测交或自交的方式来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若测交后代有2种表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若自交后代有3种表型,说明两对基因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D.若测交后代有4种表型,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则AB基因连锁,ab基因连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若Ab基因连锁,aB基因连锁,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自交后代的表型有3种,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时,自交后代的表型有4种,故若自交后代有2种表型,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正确;若测交后代有2种表型,则AaBb只能产生两种配子,可以确定两对基因完全连锁,但Aa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能确定,可能是AB基因连锁,也可能是Ab基因连锁,B错误;若自交后代有3种表型,说明A和b基因连锁,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故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测交后代有4种表型,因不清楚表型比例,可能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也有可能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是部分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互换,后代也产生了四种表型,D正确。]
8.柑橘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为红色,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即aabbcc……)为黄色,否则为橙色。现有果皮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橙色的三株柑橘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甲: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乙:红色×橙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柑橘果皮的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B.实验甲中亲子代红色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C.实验乙橙色亲本有2种可能的基因型
D.实验乙的子代橙色个体具有9种基因型
C [实验甲中,红色(A_B_C_……)×黄色(aabbcc……)→红色∶橙色∶黄色=1∶6∶1,相当于测交,由于子代出现了黄色植株,说明亲本红色植株的每对等位基因都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其产生的ABC……配子占1/8,即(1/2)3,则可推测柑桔果皮的色泽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实验甲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实验甲亲、子代中红色植株基因型相同,都是 AaBbCc,B正确;实验乙中,红色亲本的基因型是 AaBbCc,由子代中红色植株所占比例为3/16,即 3/4×1/2×1/2,可推测橙色亲本含1 对杂合基因和2 对隐性纯合基因,橙色亲本可能有3 种基因型,即Aabbcc、aaBbcc 或aabbCc,C 错误;实验乙亲本红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橙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故实验乙的子代基因型共有3×2×2(或2×3×2或2×2×3)=12(种),其中红色子代有2种基因型(AABbCc和AaBbCc或AaBBCc和AaBbCc或AaBbCC和AaBbCc),黄色子代有1种基因型(aabbcc),则橙色子代有12-3=9种基因型,D正确。]
9.番茄的抗病和易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团队利用番茄抗病品系甲,培育出两种纯合突变体,突变体1和突变体2表型均为易感病。研究人员用品系甲、突变体1和突变体2进行了杂交实验。
杂交实验1:品系甲×突变体1,F1中除1株为易感病外,其余均为抗病。F1中抗病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
杂交实验2:品系甲×突变体2,F1均为抗病。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
(1)若只研究品系甲与突变体2,抗病与易感病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定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系甲与突变体1杂交,F1中出现1株易感病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为进一步研究突变体1和突变体2是否为同一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案是:突变体1×突变体2,F1自交,观察并记录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不考虑互换)。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发生突变的基因为同一基因;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发生突变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解析:(1)由杂交实验2可知,若只研究品系甲与突变体2,抗病与易感病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依据是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2)由题意可知,抗病为显性,则杂交实验1中F1应该为Aa抗病,出现1株易感病,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aa或A所在的染色体缺失。(3)①若突变体1、突变体2发生突变的基因为同一基因,则二者基因型均为aa,则F1为易感病,F1自交子代均为易感病。②若突变体1、突变体2发生突变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突变体1、突变体2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者杂交F1为AaBb抗病,F1自交,子代为(A_B_)抗病∶(A_bb+aaB_+aabb)易感病=9∶7。③若突变体1、突变体2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突变体1、突变体2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但aB、Ab连锁,则二者杂交F1为AaBb抗病,F1可产生aB、Ab两种配子=1∶1,F1自交产生后代为aaBB(易感病)∶AaBb(抗病)∶AAbb(易感病)=1∶2∶1,即抗病∶易感病=1∶1。
答案:(1)基因的分离 F1自交得到的F2中抗病∶易感病=3∶1 (2)基因突变产生aa或A所在的染色体缺失 (3)①均为易感病 ②抗病∶易感病=9∶7 ③抗病∶易感病=1∶1
10.科研人员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wt(野生型水稻)得到mp和ac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再利用其进行下列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F1是否表现突变性状 F2突变型植株数 F2野生型植株数
wt×♀mp 否 102 310
mp×♀wt 否 95 290
wt×♀ac 否 74 208
ac×♀wt 否 85 260
A.两对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C.mp与ac杂交,F1的表型为突变型
D.mp与ac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中突变型植株占7/16
C [据题意可知,mp与ac的突变基因分别位于1号和11号染色体上,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矮秆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表中wt和mp不管正交还是反交,F2的性状分离比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mp突变型是隐性性状,同理wt和ac正反交,F2中突变型∶野生型都接近1∶3,说明野生型是显性性状,ac突变型是隐性性状,综上所述,两个矮秆突变型植株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B正确;设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和B、b,则wt的基因型为AABB,mp的基因型为aaBB,ac的基因型为AAbb(或mp的基因型为AAbb,ac的基因型为aaBB),mp与ac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野生型,C错误;mp与ac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F2中突变型植株(A_bb、aaB_、aabb)占7/16,D正确。]
1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含A基因时普通玉米蔗糖含量低,无甜味。科研工作者偶然发现一个单基因突变纯合子aaBBDD,甜度微甜。继续培育甜玉米品种过程中,得到了两个超甜玉米品种甲(aabbDD)和乙(aaBBdd),其相关基因位置及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为验证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蔗糖能合成为淀粉
B.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21种
C.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C [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故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淀粉能合成为蔗糖,A错误。据图分析,基因型为A_B_D_的无甜味,其他基因型为有甜味,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由于没有明确A与D还是d连锁,故A/a和D/d的组合不受限制,因此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3×3×3-2×2×2=19种,B错误。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都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D_(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3∶1;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DD(普通玉米)∶aaB_DD(微甜玉米)∶A_bbDD(微甜玉米)∶aabbDD(超甜玉米)=9∶3∶3∶1,由此可见,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超甜玉米=9∶6∶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C正确,D错误。]
12.小鼠的毛色与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有关,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合成机理如图所示。现有一只白色雄鼠,与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杂交后得到的子代情况如表所示(子代个体数足够多)。通过子代表型及比例不能得到对应结论的是(  )
选项 两只雌鼠的子代表型及比例 可得出的结论
A 全为黑色 黑色∶白色=1∶1 亲代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
B 黑色∶棕黄色=1∶1 黑色∶棕黄色∶白色=1∶1∶2 基因B/b、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 全为黑色 黑色∶白色=1∶1 子代黑色鼠的基因型相同
D 黑色∶棕黄色=1∶1 黑色∶棕黄色∶白色=1∶1∶2 子代棕黄色鼠一定为杂合子
B [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_dd杂交,子代鼠表型及比例分别是全为黑色和黑色∶白色=1∶1,则说明白色雄鼠基因型为bbDD,所以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A正确。现有一只基因型为bb__的白色雄鼠,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_dd杂交,子代鼠表型及比例分别是黑色∶棕黄色=1∶1和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说明白色雄鼠基因型为bbDd,雌性小鼠的基因型为B_dd,则无论B/b、D/d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有相同的结果,B错误。由于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bb__,棕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B_dd,若两组子代鼠表型出现黑色,可判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一定为BbDd,C正确。由于白色雄鼠的基因型为bb__,棕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B_dd,若子代鼠表型出现黑色∶棕黄色=1∶1,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棕黄色子代基因型为Bbdd;若子代为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子代棕黄色基因型为Bbdd,所以子代棕黄色鼠一定为杂合子,D正确。]
13.作为遗传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果蝇有着众多的突变品系,下表为一些果蝇品系的部分性状及基因位置情况。某研究小组用裂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为裂翅∶非裂翅=2∶1;用裂翅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雌雄后代均表现为裂翅∶非裂翅=1∶1。
品系名称 特征 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野生型 灰体、直翅、非裂翅 3号、2号、待定
甲 卷翅 2号
乙 黑檀体 3号
丙 裂翅 待定
注:野生型为纯合子,各品系与野生型之间均仅有一对基因有差异;卷翅为显性,黑檀体为隐性。
回答下列问题:
(1)裂翅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其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X”或“Y”)染色体上。若将裂翅果蝇相互交配的子代与野生型杂交,则后代翅形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卷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若从表中选用卷翅果蝇(纯合)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得F1,F1再与表中黑檀体果蝇杂交得F2,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是否在3号染色体上,可从表中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判断,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预期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裂翅果蝇相互交配,子代为裂翅∶非裂翅=2∶1,说明裂翅显性纯合致死,裂翅为显性性状,用裂翅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雌雄后代均表现为裂翅∶非裂翅=1∶1,与性别无关,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裂翅个体都是杂合子,设基因型为Aa,裂翅果蝇相互交配的子代为Aa∶aa=2∶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则子代裂翅比例为1/3,非裂翅比例为2/3,所以子代裂翅∶非裂翅=1∶2。(2)卷翅相关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黑檀体相关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则卷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卷翅基因为B,黑檀体基因为c,则表中甲基因型为BBCC表型为卷翅灰体,乙基因型为bbcc表型为直翅黑檀体,甲乙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BbCc,表型为卷翅灰体,BbCc与bbcc杂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直翅黑檀体∶直翅灰体∶卷翅灰体∶卷翅黑檀体=1∶1∶1∶1。(3)为探究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是否在3号染色体上,则可选择3号染色体上的相关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后代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即可。实验思路如下:乙与丙杂交获得F1,选取F1中裂翅灰体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因裂翅显性纯合致死,若F2中裂翅灰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6∶2∶3∶1,说明裂翅性状与黑檀体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裂翅性状的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
答案:(1)显性 常 裂翅∶非裂翅=1∶2 (2)自由组合 直翅黑檀体∶直翅灰体∶卷翅灰体∶卷翅黑檀体=1∶1∶1∶1 (3)乙与丙杂交获得F1,选取F1中裂翅灰体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F2中裂翅灰体∶裂翅黑檀体∶非裂翅灰体∶非裂翅黑檀体=6∶2∶3∶1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四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20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重点题型
1.思路
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已知亲代推配子和子代(正向推断法)
2.方法
题型分类 解题规律 示例
种类问题 配子类型
(配子种类数) 2n(n为等位基因对数) AaBbCCDd产生配子种类数为23=8(种)
配子间结
合方式 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AABbCc×aaBbCC,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1×4×2=8(种)
子代基因
型(或表
型)种类 双亲杂交(已知双亲基因型),子代基因型(或表型)种类等于各性状按分离定律所求基因型(或表型)种类的乘积 AaBbCc×Aabbcc,基因型为3×2×2=12(种),表型为2×2×2=8(种)
题型分类 解题规律 示例
概率问题 基因型
(或表型)
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相应基因型(或表型)的比例,然后利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1×1/2×1/2=1/4
纯合子或
杂合子出
现的比例 按分离定律求出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为纯合子出现的比例,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1/2×1/2×1/2=1/8
1.(2025·广东珠海模拟)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杂合子与纯合子数量之比为3∶1
B.F2中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
C.F2中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F2中普通叶黑色种子个体有9种基因型

D [F1为双杂合体,自交得F2,F2中杂合子(12/16)与纯合子(4/16)数量之比为3∶1,A正确;F2中两对性状分开分析,每一对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B正确;与亲本表型相同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F2中A_bb比例为3/4×1/4=3/16,aaB_比例为1/4×3/4=3/16,故F2中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C正确;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的F1自交得F2,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型,其中双显性的普通叶黑色种子个体有4种基因型,D错误。]
1.基因填充法
根据亲代表型可大概写出其基因型,如A_B_、aaB_等,再根据子代表型将所缺处补充完整,特别要学会利用后代中的隐性性状,因为后代中一旦存在双隐性个体,那亲代基因型中一定存在a、b等隐性基因。
已知子代推亲代(逆向组合法)
2.分解组合法
根据子代表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1)9∶3∶3∶1→(3∶1)(3∶1)→(Aa×Aa)(Bb×Bb)→AaBb×AaBb。
(2)1∶1∶1∶1→(1∶1)(1∶1)→(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
(3)3∶3∶1∶1→(3∶1)(1∶1)→(Aa×Aa)(Bb×bb)或(Aa×aa)
(Bb×Bb)→AaBb×Aabb或AaBb×aaBb。
2.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型都是板叶紫叶抗病,说明板叶对花叶为显性、紫叶对绿叶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2)丙的表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根据甲与丙杂交子代都是板叶紫叶抗病推断,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即2×2×2)种不同表型,可以确定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丁基因型为aaBbdd。(3)若丙(基因型为aabbdd)与丁(基因型为aaBbdd)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表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4)植株X与乙(基因型为AabbDd)杂交,
统计子代个体性状。根据叶形的分离比为3∶1,确定是Aa×Aa的结果;根据叶色的分离比为1∶1,确定是Bb×bb的结果;根据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确定是dd×Dd的结果,因此植株X的基因型为AaBbdd。
答案:(1)板叶、紫叶、抗病 (2)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AaBbdd
n对等位基因(完全显性)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
多对基因自由组合
亲本相对性
状的对数 1 2 n
F1配子
种类和比例 2
(1∶1)1 22
(1∶1)2 2n
(1∶1)n
F2表型
种类和比例 2
(3∶1)1 22
(3∶1)2 2n
(3∶1)n
亲本相对性
状的对数 1 2 n
F2基因型
种类和比例 3
(1∶2∶1)1 32
(1∶2∶1)2 3n
(1∶2∶1)n
F2全显性
个体比例 (3/4)1 (3/4)2 (3/4)n
F2中隐性
个体比例 (1/4)1 (1/4)2 (1/4)n
亲本相对性
状的对数 1 2 n
F1测交后代
表型种类及比例 2
(1∶1)1 22
(1∶1)2 2n
(1∶1)n
F1测交后代
全显性个体比例 (1/2)1 (1/2)2 (1/2)n
逆向思维:(1)某显性亲本的自交后代中,若全显个体的比例为(3/4)n或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4)n,可知该显性亲本含有n对杂合基因,该性状至少受n对等位基因控制。
(2)某显性亲本的测交后代中,若全显性个体或隐性个体的比例为(1/2)n,可知该显性亲本含有n对杂合基因,该性状至少受n对等位基因控制。
(3)若F2中子代性状分离比之和为4n,则该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
3.(2024·广东卷)雄性不育对遗传育种有重要价值。为获得以茎的颜色或叶片形状为标记的雄性不育番茄材料,研究者用基因型为AaCcFf的番茄植株自交,所得子代的部分结果见图。其中,控制紫茎(A)与绿茎(a)、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雄性可育(F)与雄性不育(f)为另一对相对性状,3对性状均为完全显隐性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育种实践中缺刻叶可以作为雄性不育材料筛选的标记
B.子代的雄性可育株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的比例约为1∶1
C.子代中紫茎雄性可育株与绿茎雄性不育株的比例约为3∶1
D.出现等量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根据绿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不育,紫茎株中绝大多数雄性可育,可推测绿茎(a)和雄性不育(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紫茎(A)和雄性可育(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由子代雄性不育株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可知,缺刻叶(C)与马铃薯叶(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绿茎可以作为雄性不育材料筛选的标记,A错误;控制缺刻叶(C)、马铃薯叶(c)与控制雄性可育(F)、雄性不育(f)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子代雄性可育株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的比例也约为3∶1,B错误;由于基因A和基因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基因a和基因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子代中紫茎雄性可育株与绿茎雄性不育株的比例约为3∶1,C正确;出现等量绿茎可育株与紫茎不育株是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D错误。]
1.两对等位基因位置与遗传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与探究
项目 条件
自由组合 至少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连锁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互换 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改变配子类型及比例
2.以两对等位基因为例,分析自由组合和连锁
项目 自由组合 连锁
自交后
代的基
因型及
比例  AABB(1/16)
AABb(2/16)
AAbb(1/16)
AaBB(2/16)
AaBb(4/16)
Aabb(2/16)
aaBB(1/16)
aaBb(2/16)
aabb(1/16) AABB(1/4)
AaBb(2/4)
aabb(1/4) AAbb(1/4)
AaBb(2/4)
aaBB(1/4)
项目 自由组合 连锁
测交后
代的比例   AaBb(1/4)
Aabb(1/4)
aaBb(1/4)
aabb(1/4) AaBb(1/2)
aabb(1/2) Aabb(1/2)
aaBb(1/2)
3.“连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1)先计算其中一对等位基因自交结果:AA∶Aa∶aa=1∶2∶1。
(2)根据连锁情况,有A必有B,有a必有b,对上述比例进行补充:AABB∶AaBb∶aabb=1∶2∶1。
4.连锁和互换的分析
如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但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2%∶8%∶8%∶42%,测交结果“两大”“两小”,且“两两相同”,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A和B连锁,a和b连锁,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部分初级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发生互换,产生四种类型配子,其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42%∶8%∶8%∶42%。
4.某动物的肢体发育需要A/a和B/b基因的共同参与,A、B同时存在才正常。对一只AaBb的雄性个体进行测交,在240只F1中4只个体正常,其他均为肢体畸形。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a、B/b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这4只肢体正常的个体基因型相同
C.AABb测交结果与AaBB测交结果相同
D.F1相互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

A [aaBB和AAbb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是AaBb,当其和aabb交配,子代240只后代中,正常个体A_B_只有4只,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正常的个体占1/4,由此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对一只AaBb的雄性个体进行测交,在240只F1中4只个体正常,应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故肢体正常鼠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肢体发育需要A/a和B/b基因的同时参与,即只有2对基因都是显性才表现为正常,由题意分析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故AABb测交结果与AaBB测交结果相同,即子代肢体正常和肢体畸形的比例为1∶1,C正确;由于测交子代出现了A_B_的正常个体,所以F1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互换,产生了AB、Ab、aB和ab的配子,所以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D正确。]
5.2017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两项重大研究成果:一是成功的培育出了耐盐碱的“海水稻”,二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普通水稻中的吸镉基因敲除,获得了含镉量低的低镉水稻。有关遗传分析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稻品种 表型 导入或敲除的相关基因
普通水稻 不耐盐高镉 未导入和敲除
海水稻 耐盐高镉 B+
低镉稻 不耐盐低镉 C-
注:B+表示导入的耐盐基因,C-表示吸镉基因被敲除,B+对B-为完全显性,基因型C+C+、C+C-和C-C-分别表现为高镉、中镉和低镉。
(1)根据已知条件,C+对C-为_______________(填“完全显性”或“不完全显性”),纯合普通水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在进行水稻(2n=24)基因组测序时,应对__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测序。
(3)现有普通水稻、海水稻和低镉稻(均为纯合子),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B+/B-和C+/C-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
①若F2中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F2中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1)据题意可知,基因型C+C+、C+C-和C-C-分别表现为高镉、中镉和低镉,因此C+对C-为不完全显性。B+表示导入的耐盐基因,B+对B-为完全显性,普通水稻不耐盐高镉,因此基因型为B-B-C+C+。(2)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株,因此对水稻(2n=24)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12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3)探究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双杂合个体自交或者测交,现有的材料是普通水稻(B-B-C+C+)、海水稻(B+B+C+C+)和低镉稻(B-B-C-C-),因此首先要得到双杂合个体,可用海水稻(B+B+C+C+)和低镉稻(B-B-C-C-)杂交得到B+B-C+C-,然后再进行自交或者测交。据此实验思路为:用纯合海水稻和低镉稻杂
交得F1,再用F1自交或者测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中的表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为:如果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B+B-C+C-)能产生B+C+和B-C-两种配子,自交后代为B+B+C+C+(耐盐高镉)∶B+B-C+C-(耐盐中镉)∶B-B-C-C-(不耐盐低镉)=1∶2∶1,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1/4;测交后代:B+B-C+C-(耐盐中镉)∶B-B-C-C-(不耐盐低镉)=1∶1,不耐盐低镉的比例为1/2。如果B+/B-和C+/C-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B+B-C+C-)能产生B+C+、B+C-、B-C+、B-C-四种配子,自交后代为不耐盐低镉B-B-C-C-比例为1/4×1/4=1/16;测交后代不耐盐低镉B-B-C-C-比例为1/4×1=1/4。
答案:(1)不完全显性 B-B-C+C+ (2)12 (3)用纯合海水稻和低镉稻杂交得F1,再用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中的表型及比例(或用纯合海水稻和低镉稻杂交得F1,再用F1测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中的表型及比例) ①1/4(或1/2) ②1/16(或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