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曹操的《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名篇,以雄浑的笔触描绘沧海吞吐日月的壮景,暗含诗人统一天下的豪迈抱负。
诗歌意象宏大(“日月”“星汉”),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兼具写景抒情与言志功能,适合培养七年级学生的意象品析能力、审美感知力及历史格局观。
二、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建安文学“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及曹操“乱世枭雄”的双重形象。
(2)联系当代“奋斗精神”,理解个人理想与时代洪流的关系。
2.语言运用
(1)掌握“竦峙”“澹澹”“萧瑟”等词语的读音及含义,理解“以”“其”等虚词的语法作用。
(2)通过重音、拖音等诵读技巧,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磅礴气势。
3.思维能力
(1)分析“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的写景逻辑,学习景物描写的层次递进。
(2)结合东汉末年历史背景,探究“歌以咏志”中隐含的政治抱负,培养历史关联思维。
4.审美创造
(1)感受“沧海—日月—星汉”的意境叠加,体会诗歌“以景喻志”的崇高美学。
(2)尝试用“意象+志向”句式(如“大鹏展翅云间过,志在九霄不言高”)仿写壮志主题短诗。
三、教学流程
环节一:图景导入,激趣揭题
活动设计:
1.视觉冲击: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片段,提问:“如果用一句诗形容此景,你会选什么?”
2.解字溯源:
篆书解析“观”(雚+见,表凝视)、“沧”(水+仓,表深青色),板书课题《观沧海》。
环节二:诵读绘景,解词悟境
活动设计:
1.分层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用手势模拟波浪起伏(“水何澹澹”手臂平展,“洪波涌起”双手上扬)。
2.意象品析:
“竦峙”:展示山岛耸立剪影图,对比“耸立”“矗立”等近义词。
“澹澹”:播放水滴声效,联想“微风拂过湖面”的场景。
“星汉”:天文馆银河投影,理解“银河”的文化象征意义。
3.游戏巩固:
“沧海寻宝”:将词语卡藏于教室各处,学生需找到并正确造句(如“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环节三:景中探志,历史共情
活动设计:
1.时空对话: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地图,讨论:“曹操为何在‘东临碣石’时写下此诗?‘咏志’的‘志’指什么?”
2.科学链接:
实验观察:将石子投入水盆,观察波纹扩散,类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宏大视角。
3.角色扮演:
学生分饰“诗人曹操”与“随从”,即兴对话:“主公,这沧海让您想到了______?”“大业如潮,吾心所向!”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微诗创作:
提供模板:“我站在______(地点),看见______(意象),心中______(志向)。”
范例:“我站在昆仑之巅,看见雪莲迎风绽放,心中热血激荡。”
2.画配诗:
为《观沧海》设计连环画(分镜:登碣石→观沧海→抒壮志),配一句原创诗句。
环节五:文化延展,精神传承
活动设计:
1.群诗对比:
补充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讨论不同时代的“沧海情怀”。
2.诵读升华:
师生手持“日月星辰”道具齐诵,配乐《英雄的黎明》,结尾定格“志在千里”手势。
3.课后实践(二选一):
搜集曹操其他诗句(如《龟虽寿》),制作“建安风骨”手抄报。
以《如果我是曹操》为题,写300字短文,阐述自己的“观海之志”。
板书设计:
观沧海
登临碣石→澹澹洪波(绘景之眼)
日月星汉→志在天下(咏志之心)
景阔如海→心雄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