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生物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八单元第42讲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考生物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八单元第42讲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35:09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42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1 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二、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环境 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_________ 湿润或较湿润
群落结构 _________;结构非常简单 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 ___________;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不均匀
物种少
物种繁多
生存生物特点 动植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植物抵抗干旱能力强,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
1.(选择性必修2 P35“思考·讨论”)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37“拓展应用”)农田生物群落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物群落相比,有何不同?
与自然生物群落相比,农田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群落结构简单,易受外界影响,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维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
三、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等因素。
2.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
(1)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____________。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__________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___________的天然群聚。
水分、温度
非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
四、其他生物群落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______植物和大型______ (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
水生生物
陆生生物
浮游
藻类
1.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
2.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
3.森林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间,可以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
4.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等特点。(  )




科研人员为了揭示锦鸡儿属不同类型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为内蒙古高原地区造林植物物种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该地区的锦鸡儿属A种(生活在半湿润至半干旱区)、B种(生活在干旱区)和C种(生活在极干旱区)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渗透压、气孔开放度日均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种类 叶片
形态 叶片厚
度/mm 叶片面
积/mm2 叶片
被毛 渗透
压/kPa 气孔开放度日均值/
(mmolH2O·m-2·s-1)
A种 平展或
微瓦状 0.208 95.10 少许绿
色柔毛 1 276 234.56
B种 平展或
瓦状 0.235 14.88 密灰色
柔毛 1 807 211.37
C种 平展或
卷筒状 0.323 11.90 密直立
或伏贴
绢毛 2 286 152.93
锦鸡儿属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片形状的筒状改变,叶片厚度加大、面积减少、被毛度大、渗透压增大、气孔开放度日均值降低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甲 乙 丙 丁
代表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
代表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望天树 地衣、苔藓 尖毛草
A.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
B.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
C.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D.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水生动物相对较少
C [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骆驼刺,说明甲为荒漠,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A合理;乙表示森林,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合理;丙表示苔原,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生物群落依旧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不合理;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D合理。]

2.(2025·广东茂名模拟)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不同的群落在外貌和结构上存在差异,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类型的形成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在树顶形成树冠来争夺阳光
D.荒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地面株高远大于根系的长度

D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类型的形成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草原上地势平坦,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正确;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树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C正确;荒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长度较长,甚至大于地面株高,以更好地吸收水分,D错误。]
考点2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另一个群落代替
2.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1.(选择性必修2 P40“图2-12”)若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2.(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在群落演替中,地衣通过____________加速岩石风化形成______,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取代地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
分泌有机酸
土壤
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二、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因素
(1)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变化。
(4)人类的活动。
生物的迁入、迁出
种群相互关系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和______进行。
方向
速度
三、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负面影响
外来物种是指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一个原来并没有该物种存在的生态系统的物种。在自然情况下,自然或地理条件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却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植物物种入侵后,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发展为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
(3)危害物种多样性
外来入侵物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如紫茎泽兰等,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4)影响遗传多样性
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物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的分布区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等。有些入侵物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
1.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仅是由环境决定的。(  )
提示: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部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
2.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3.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无关。(  )
提示: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有关。
×

×
4.人类的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
提示:人类的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等能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
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科研人员对辽宁西部某河流域河滩地植物生态修复模式进行研究。在河滩地上营造杨树纯林和杨树—沙棘混交林、建植紫花苜蓿草地三种植物生态修复模式,观测其生态修复效果(如下表),以每年播种玉米的河滩耕地为对照。其中,杨树纯林中杨树的平均树高6.2 m,平均胸径8.7 cm;杨树—沙棘混交林中杨树的平均树高2.2 m,平均胸径3.8 cm。(注:杨树—乔木,沙棘—灌木,紫花苜蓿—草本植物)
表:不同植物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效果监测数据
组别 风速/(m·s-1) 土壤状况 风蚀量/(kg·m-2)
杨树纯林林地 2.0 树木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 0.21
杨树—沙棘混交林林地   3.5 乔木、灌木杂草根系较多,土壤较紧实 0.25
紫花苜蓿草地 3.6 牧草根系较多,土壤较紧实 0.30
玉米对照地  3.6 玉米杂草根系少,土壤疏松 1.69
据表可知:3种植物生态修复模式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其中杨树纯林林地防护效果最好,试分析其原因。紫花苜蓿草地植株低矮与对照地相比风速没有降低,但风蚀量却显著低于对照地。试分析风蚀量降低的原因。
杨树纯林林地的平均树高更高,平均胸径更大,阻风作用大,风速最低;树木与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风蚀量最低。牧草的根系密集,对土壤起固定作用,不易造成风蚀,玉米对照地每年耕作致使土壤疏松,在较高风速下易造成风蚀。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植物甲不适应该地环境条件
C.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曲线表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
D.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
1.下页图是发生森林火灾后某地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分析

B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还保留了土壤条件,所以发生在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是植物甲获得阳光较少造成的,植物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B错误;从图中看出,优势物种高度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因此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C正确;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保护环境不被破坏,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D正确。]
2.(2025·广东梅州模拟)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经历了从一年生草本到多年生草本再到灌木的变化过程,其典型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A.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
B.a点所对应的物种①的种群密度即为其K值
C.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有关
D.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C [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A错误;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是种群密度的最大值,B错误;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这与它们对光能的竞争有关,例如灌木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C正确;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第42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1.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1 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二、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环境 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 湿润或较湿润
群落结构 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 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生存生物特点 动植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植物抵抗干旱能力强,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
1.(选择性必修2 P35“思考·讨论”)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是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
2.(选择性必修2 P37“拓展应用”)农田生物群落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物群落相比,有何不同?与自然生物群落相比,农田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群落结构简单,易受外界影响,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维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三、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水分、温度等因素。
2.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
(1)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四、其他生物群落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
1.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 )
2.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 )
3.森林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间,可以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 )
4.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等特点。( √ )
科研人员为了揭示锦鸡儿属不同类型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为内蒙古高原地区造林植物物种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该地区的锦鸡儿属A种(生活在半湿润至半干旱区)、B种(生活在干旱区)和C种(生活在极干旱区)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渗透压、气孔开放度日均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种类 叶片形态 叶片厚度/mm 叶片面积/mm2 叶片被毛 渗透压/kPa 气孔开放度日均值/(mmolH2O·m-2·s-1)
A种 平展或微瓦状 0.208 95.10 少许绿色柔毛 1 276 234.56
B种 平展或瓦状 0.235 14.88 密灰色柔毛 1 807 211.37
C种 平展或卷筒状 0.323 11.90 密直立或伏贴绢毛 2 286 152.93
锦鸡儿属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叶片形状的筒状改变,叶片厚度加大、面积减少、被毛度大、渗透压增大、气孔开放度日均值降低。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甲 乙 丙 丁
代表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
代表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望天树 地衣、苔藓 尖毛草
A.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
B.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
C.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D.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水生动物相对较少
C [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骆驼刺,说明甲为荒漠,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A合理;乙表示森林,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合理;丙表示苔原,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生物群落依旧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不合理;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D合理。]
2.(2025·广东茂名模拟)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不同的群落在外貌和结构上存在差异,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类型的形成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B.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在树顶形成树冠来争夺阳光
D.荒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地面株高远大于根系的长度
D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类型的形成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草原上地势平坦,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正确;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树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C正确;荒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长度较长,甚至大于地面株高,以更好地吸收水分,D错误。]
考点2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1.(选择性必修2 P40“图2-12”)若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2.(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在群落演替中,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取代地衣的原因是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取代了地衣。
二、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因素
(1)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迁出。
(3)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4)人类的活动。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三、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负面影响
外来物种是指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一个原来并没有该物种存在的生态系统的物种。在自然情况下,自然或地理条件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却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植物物种入侵后,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发展为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
(3)危害物种多样性
外来入侵物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如紫茎泽兰等,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4)影响遗传多样性
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物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的分布区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等。有些入侵物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
1.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仅是由环境决定的。( × )
提示: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部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
2.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3.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无关。( × )
提示: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有关。
4.人类的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 )
提示:人类的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等能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
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科研人员对辽宁西部某河流域河滩地植物生态修复模式进行研究。在河滩地上营造杨树纯林和杨树—沙棘混交林、建植紫花苜蓿草地三种植物生态修复模式,观测其生态修复效果(如下表),以每年播种玉米的河滩耕地为对照。其中,杨树纯林中杨树的平均树高6.2 m,平均胸径8.7 cm;杨树—沙棘混交林中杨树的平均树高2.2 m,平均胸径3.8 cm。(注:杨树—乔木,沙棘—灌木,紫花苜蓿—草本植物)
表:不同植物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效果监测数据
组别 风速/(m·s-1) 土壤状况 风蚀量/(kg·m-2)
杨树纯林林地 2.0 树木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 0.21
杨树—沙棘混交林林地   3.5 乔木、灌木杂草根系较多,土壤较紧实 0.25
紫花苜蓿草地 3.6 牧草根系较多,土壤较紧实 0.30
玉米对照地  3.6 玉米杂草根系少,土壤疏松 1.69
据表可知:3种植物生态修复模式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其中杨树纯林林地防护效果最好,试分析其原因。紫花苜蓿草地植株低矮与对照地相比风速没有降低,但风蚀量却显著低于对照地。试分析风蚀量降低的原因。
杨树纯林林地的平均树高更高,平均胸径更大,阻风作用大,风速最低;树木与杂草根系多,土壤紧实,风蚀量最低。牧草的根系密集,对土壤起固定作用,不易造成风蚀,玉米对照地每年耕作致使土壤疏松,在较高风速下易造成风蚀。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分析
1.下页图是发生森林火灾后某地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植物甲不适应该地环境条件
C.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曲线表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
D.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
B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还
保留了土壤条件,所以发生在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是植物甲获得阳光较少造成的,植物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B错误;从图中看出,优势物种高度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因此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C正确;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工干预,保护环境不被破坏,可以加快该地生态恢复,D正确。]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2.(2025·广东梅州模拟)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经历了从一年生草本到多年生草本再到灌木的变化过程,其典型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
B.a点所对应的物种①的种群密度即为其K值
C.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有关
D.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C [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A错误;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是种群密度的最大值,B错误;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这与它们对光能的竞争有关,例如灌木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C正确;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四十二)
1.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在冬眠状态下比活动状态下低
B.生活于寒温带的貂熊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抗寒
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主要是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C [冬眠状态的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比活动状态下低,有利于其减少冬眠期间的物质消耗,A正确;耳小、尾短、毛长利于保温,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有利于抗寒,B正确;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C 错误;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白天关闭,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同时不影响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是其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的一种表现,D正确。]
2.(2025·广东佛山模拟)卡拉麦里国家公园是我国温带荒漠的典型代表,地貌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生物种类包括维管植物46科393种,脊椎动物69科26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蒙古野驴、鹅喉羚和普氏野马等65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公园内地貌的形成与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密切相关
B.公园动植物的分布区域差异大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独特的物种组成是决定该荒漠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D.蒙古野驴、鹅喉羚和普氏野马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B [公园内地貌的形成与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密切相关,A正确;动植物分布区域的差异大,反映了群落水平结构的变化,即不同物种在不同区域的分布,B错误;物种组成是决定一个群落性质的基础,在荒漠地区,独特的物种组成使得群落具有耐旱、耐瘠薄等特征,这些特征是荒漠群落与其他类型群落的主要区别,C正确;在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中,不同物种各自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D正确。]
3.(2025·广东梅州模拟)研究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占据优势地位。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与所处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
B.该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C.该群落丰富度指数下降的原因是克隆植物占据优势,阻碍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D.耕地经过多年的演替与人类耕种时有显著差异,区分它们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作演替,因此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与所处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指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稳定,则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稳定,B错误;由题意可知,克隆植物能在演替中后期的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阻碍其他生物的发展,导致群落丰富度指数减小,C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4.通过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青土湖的演替顺序为荒漠→盐化草甸→草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青土湖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
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D.严重缺水时青土湖无法形成顶极群落
D [由于青土湖保留了土壤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由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可知,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B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正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有所不同,其群落最终会演替到各自的顶极群落,D错误。]
5.进展演替指生物群落向结构和成分复杂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逆行演替则指群落向结构简单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分别是森林和荒漠
B.人类的活动可改变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火灾后的森林和过度放牧的草原上的演替属于逆行演替
D.进展演替提高了物种丰富度但不影响物种生态位的变化
B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不一定分别是森林和荒漠,而是与环境有关,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类的行为可加速或减慢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B正确;火灾后的森林和过度放牧的草原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次生演替不一定属于逆行演替,也可能为进展演替,C错误;进展演替群落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物种丰富度,同时也会改变物种的空间位置、食物来源和种间关系,因此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生态位,D错误。]
6.如图所示,以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的某高草草原①,由于烧荒和放牧,逐渐演替成②,一段时间后,②中出现的一些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出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演替成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
B.③取代②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繁殖力较强
C.经过较长时间发展,③就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D.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 [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烧荒、放牧引起的,烧荒、放牧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②中出现的一些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出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演替成③,并不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繁殖力较强,B错误;只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③才能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
7.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并形成较大树冠占据的上层空间,而云冷杉幼体喜阴,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
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
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
A [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山脚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长,优势种为云冷杉,山顶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短,优势种为柳、沙棘,A错误;演替早期,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B正确;冬瓜杨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种取代了柳、沙棘,并且其可以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C正确;据调查结果分析,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D正确。]
8.对生态环境的中度干扰,可能会造成连续群落中出现断层,如森林中因大风、雷电造成的大树的倒塌,可形成斑块大小不一的林窗,为草本、小树苗等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断层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发展成为优势者,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因此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抽彩式竞争的产生需要存在能入侵、耐受断层环境并阻止后来入侵者能力的物种
B.在干扰形成的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C.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D.群落断层的形成对生物进化无影响
D [入侵的物种必须适应新环境,并运用一定的方法阻止后来入侵者,才能成为优势物种,A正确;断层上进行的演替因生存环境并没有完全被破坏,是次生演替,B正确;若有频繁的断层出现,会导致生境出现各种群落,从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断层的出现是因为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化的环境可能会导致生物进化,D错误。]
9.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湿地不同区域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通过引种速生红树林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可加快次生演替速度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
C [该湿地不同区域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通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分析题意,红树林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通过引种速生红树林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可加快次生演替速度,B正确;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0.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重庆汉丰湖是三峡库区上游湖泊,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水位每年发生周期性变化,最大垂直落差可达30米,使汉丰湖出现了水陆交替消落带(如图甲所示)。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消落带生态治理方案,在汉丰湖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年入冬开始,数万只候鸟如鸿雁、鸳鸯、小天鹅等从北方迁徙至汉丰湖“安家”。影响该区域鸿雁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汉丰湖区域鸿雁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而不是样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丰湖沿岸:消落带与汉丰湖湖底,彼此之间群落外貌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每年1月,汉丰湖水面由高水位逐渐下降,部分草本植物趁着初春季节在显露出的消落带上生长,该区域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消落带被湖水完全淹没,若仅依靠自然演替,该区域难以演替到达灌木阶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汉丰湖消落带N、P污染物的拦截情况,科学家引入了基塘修复、生态缓冲带修复、复合林泽系统修复三种措施,一段时间后对生态修复区域与未修复区域进行水质取样并分析,得到图乙所示结果,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每年入冬开始,数万只候鸟如鸿雁、鸳鸯、小天鹅等从北方迁徙至汉丰湖“安家”,即可推出影响该区域鸿雁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鸿雁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调查。(2)结合图甲,消落带与汉丰湖湖底,彼此之间群落外貌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每年1月,汉丰湖水面由高水位逐渐下降,部分草本植物趁着初春季节在显露出的消落带上生长,该区域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消落带被湖水完全淹没,若仅依靠自然演替,该区域难以演替到达灌木阶段,其原因是灌木长期处于水淹条件,光合作用太弱无法满足自身生长;灌木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对自身有毒害作用;灌木无法适应水淹环境。(3)由图乙可知,三种修复措施均能降低(拦截)N、P污染(污染物),其中基塘修复与复合林泽系统修复对于拦截N、P污染物的能力相似,且大于生态缓冲带修复。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鸿雁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调查 (2)水平 次生演替 灌木长期处于水淹条件,光合作用太弱无法满足自身生长;灌木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对自身有毒害作用;灌木无法适应水淹环境 (3)三种修复措施均能降低(拦截)N、P污染(污染物),拦截N、P污染物能力基塘修复与复合林泽系统修复相似,且大于生态缓冲带修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时分层作业(四十二)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1.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在冬眠状态下比活动状态下低
B.生活于寒温带的貂熊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抗寒
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主要是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C [冬眠状态的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比活动状态下低,有利于其减少冬眠期间的物质消耗,A正确;耳小、尾短、毛长利于保温,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有利于抗寒,B正确;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C 错误;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白天关闭,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同时不影响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是其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的一种表现,D正确。]
2.(2025·广东佛山模拟)卡拉麦里国家公园是我国温带荒漠的典型代表,地貌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生物种类包括维管植物46科393种,脊椎动物69科26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蒙古野驴、鹅喉羚和普氏野马等65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公园内地貌的形成与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密切相关
B.公园动植物的分布区域差异大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独特的物种组成是决定该荒漠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D.蒙古野驴、鹅喉羚和普氏野马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B [公园内地貌的形成与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密切相关,A正确;动植物分布区域的差异大,反映了群落水平结构的变化,即不同物种在不同区域的分布,B错误;物种组成是决定一个群落性质的基础,在荒漠地区,独特的物种组成使得群落具有耐旱、耐瘠薄等特征,这些特征是荒漠群落与其他类型群落的主要区别,C正确;在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中,不同物种各自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D正确。]
3.(2025·广东梅州模拟)研究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占据优势地位。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与所处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
B.该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C.该群落丰富度指数下降的原因是克隆植物占据优势,阻碍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D.耕地经过多年的演替与人类耕种时有显著差异,区分它们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作演替,因此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与所处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指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稳定,则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稳定,B错误;由题意可知,克隆植物能在演替中后期的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阻碍其他生物的发展,导致群落丰富度指数减小,C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4.通过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青土湖的演替顺序为荒漠→盐化草甸→草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青土湖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
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D.严重缺水时青土湖无法形成顶极群落
D [由于青土湖保留了土壤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由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可知,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B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正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有所不同,其群落最终会演替到各自的顶极群落,D错误。]
5.进展演替指生物群落向结构和成分复杂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逆行演替则指群落向结构简单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分别是森林和荒漠
B.人类的活动可改变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火灾后的森林和过度放牧的草原上的演替属于逆行演替
D.进展演替提高了物种丰富度但不影响物种生态位的变化
B [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不一定分别是森林和荒漠,而是与环境有关,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类的行为可加速或减慢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B正确;火灾后的森林和过度放牧的草原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次生演替不一定属于逆行演替,也可能为进展演替,C错误;进展演替群落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物种丰富度,同时也会改变物种的空间位置、食物来源和种间关系,因此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生态位,D错误。]
6.如图所示,以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的某高草草原①,由于烧荒和放牧,逐渐演替成②,一段时间后,②中出现的一些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出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演替成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
B.③取代②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繁殖力较强
C.经过较长时间发展,③就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D.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 [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烧荒、放牧引起的,烧荒、放牧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②中出现的一些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出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演替成③,并不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繁殖力较强,B错误;只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③才能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
7.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并形成较大树冠占据的上层空间,而云冷杉幼体喜阴,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
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
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
A [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山脚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长,优势种为云冷杉,山顶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短,优势种为柳、沙棘,A错误;演替早期,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B正确;冬瓜杨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种取代了柳、沙棘,并且其可以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C正确;据调查结果分析,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D正确。]
8.对生态环境的中度干扰,可能会造成连续群落中出现断层,如森林中因大风、雷电造成的大树的倒塌,可形成斑块大小不一的林窗,为草本、小树苗等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断层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发展成为优势者,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因此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抽彩式竞争的产生需要存在能入侵、耐受断层环境并阻止后来入侵者能力的物种
B.在干扰形成的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C.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D.群落断层的形成对生物进化无影响
D [入侵的物种必须适应新环境,并运用一定的方法阻止后来入侵者,才能成为优势物种,A正确;断层上进行的演替因生存环境并没有完全被破坏,是次生演替,B正确;若有频繁的断层出现,会导致生境出现各种群落,从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C正确;断层的出现是因为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化的环境可能会导致生物进化,D错误。]
9.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湿地不同区域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通过引种速生红树林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可加快次生演替速度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负反馈调节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
C [该湿地不同区域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通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分析题意,红树林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通过引种速生红树林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可加快次生演替速度,B正确;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0.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重庆汉丰湖是三峡库区上游湖泊,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水位每年发生周期性变化,最大垂直落差可达30米,使汉丰湖出现了水陆交替消落带(如图甲所示)。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消落带生态治理方案,在汉丰湖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年入冬开始,数万只候鸟如鸿雁、鸳鸯、小天鹅等从北方迁徙至汉丰湖“安家”。影响该区域鸿雁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汉丰湖区域鸿雁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而不是样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丰湖沿岸:消落带与汉丰湖湖底,彼此之间群落外貌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每年1月,汉丰湖水面由高水位逐渐下降,部分草本植物趁着初春季节在显露出的消落带上生长,该区域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消落带被湖水完全淹没,若仅依靠自然演替,该区域难以演替到达灌木阶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汉丰湖消落带N、P污染物的拦截情况,科学家引入了基塘修复、生态缓冲带修复、复合林泽系统修复三种措施,一段时间后对生态修复区域与未修复区域进行水质取样并分析,得到图乙所示结果,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每年入冬开始,数万只候鸟如鸿雁、鸳鸯、小天鹅等从北方迁徙至汉丰湖“安家”,即可推出影响该区域鸿雁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鸿雁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调查。(2)结合图甲,消落带与汉丰湖湖底,彼此之间群落外貌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每年1月,汉丰湖水面由高水位逐渐下降,部分草本植物趁着初春季节在显露出的消落带上生长,该区域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消落带被湖水完全淹没,若仅依靠自然演替,该区域难以演替到达灌木阶段,其原因是灌木长期处于水淹条件,光合作用太弱无法满足自身生长;灌木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对自身有毒害作用;灌木无法适应水淹环境。(3)由图乙可知,三种修复措施均能降低(拦截)N、P污染(污染物),其中基塘修复与复合林泽系统修复对于拦截N、P污染物的能力相似,且大于生态缓冲带修复。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鸿雁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调查 (2)水平 次生演替 灌木长期处于水淹条件,光合作用太弱无法满足自身生长;灌木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对自身有毒害作用;灌木无法适应水淹环境 (3)三种修复措施均能降低(拦截)N、P污染(污染物),拦截N、P污染物能力基塘修复与复合林泽系统修复相似,且大于生态缓冲带修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