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21教育网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等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3.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予,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
A.宗法制已经崩溃 B.姬括是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4.“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5.《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6.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材料中的“国”是的封地( )21·cn·jy·com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郡守
7.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 )
①王族 ②少数民族首领 ③功臣 ④古代帝王的后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2-1-c-n-j-y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9.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10.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 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
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B.强化了宗法体制
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巩固了西周统治
11.“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www.21-cn-jy.com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12.《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1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2·1·c·n·j·y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14.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成立韩赵魏三国。公元前391年,田氏士大夫田和自立为君。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诸侯。这从本质上表明战国时期( )
A.宗法制趋于瓦解
B.分封制趋于崩溃
C.士阶层崛起
D.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15.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16.有学者指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反映了( )21*cnjy*com
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
17.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18.《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 )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C.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9.《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礼仪 B.风俗
C.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D.贡赋
20.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当然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本质是( )
A. 差异 B. 和同 C. 阶级 D. 情感
二、材料解析题
2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西周推行该制度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人员身份并概括受封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4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2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问题: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出处:21教育名师】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来源:21cnj*y.co*m】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基于对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思考,秦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4.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一一《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1*cnjy*com
一一《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日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版权所有:21教育】
一一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4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三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7分)
25.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21cnjy.com
材料二 2011年5月4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www-2-1-cnjy-com
(1)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4分)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由谁开启?如何评价?(6分)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2分)
(4)“授权”与“尽忠”在上述制度中有何体现?有何积极意义?(10分)
“授权”:
“尽忠”:
意义: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B
【解析】“国”和“家”紧密相连,即所谓的“家国同构”,也就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A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天子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排除;宗法制是利用血缘亲疏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是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故选B项;C、D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合题意。
2.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等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中“族刑”由“整个宗族”到“三族”的变化,可知当时宗族血缘关系的范围大为缩小,这是宗法观念逐渐淡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分封,A项不符合题意;仁政思想针对的是百姓,而不是宗族,d项错误;郡县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与宗族没有关系,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3.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予,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
A.宗法制已经崩溃 B.姬括是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由“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可知宗法制仍然存在,故A错误;“姬戏即位”意味着姬戏是鲁国的大宗,则姬括就应该是鲁国的小宗,故B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下的鲁国国君产生方式,即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故C错误;材料所述史实是个个例,而不是普遍的现象,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B。 2·1·c·n·j·y
4.“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故C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在理论上有合法性,故A项排除。对王权的争夺不仅仅体现在商周时期,故B项排除。材料与一夫多妻制无关,故D项排除。
5.《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答案】B
【解析】题干并未强调夫妻同心协力,故A项错误;由题干“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以看出其体现对家族负责,注重传宗接代,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家庭对延续家族的使命是繁衍下一代,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男女分工,故D项错误。
6.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材料中的“国”是的封地( )21·cn·jy·com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郡守
【答案】A
【解析】西周实施分封制,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各诸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故A项正确;卿大夫和士”是诸侯层层分封而形成的,是分封制下所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排除BC;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且郡出现在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 )
①王族 ②少数民族首领 ③功臣 ④古代帝王的后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含有②的均可排除。21·世纪*教育网
8.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版权所有:21教育】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题干结尾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项不正确。
9.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答案】A
【解析】商周盛行世卿世禄制。舍人是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蔺相如出身舍人,非贵族,但后官为上大夫、上卿,说明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蔺相如因功而提拔,没有提及对秦国存在偏见,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军功授爵只是官爵升迁的一个途径,并不是唯一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当时存在百家争鸣,儒生政治地位并没有大幅提高,故D项错误。
10.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 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
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B.强化了宗法体制
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巩固了西周统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B项不选;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易导致国家分裂,不是巩固统治。
11.“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尊贤下士”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尊贤下士”冲击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形成,故A项错误;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尊贤下士”的现象并不能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故C项错误。
12.《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视察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对诸侯的奖赏,也体现了对诸侯的责罚,故C项说法错误。
1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21*cnjy*com
14.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成立韩赵魏三国。公元前391年,田氏士大夫田和自立为君。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诸侯。这从本质上表明战国时期( )
A.宗法制趋于瓦解
B.分封制趋于崩溃
C.士阶层崛起
D.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答案】B
【解析】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也叫田氏篡齐,到周安王正式册命,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在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现宗法制和士阶层崛起,排除AC;D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15.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6.有学者指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反映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
【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说明诸侯国的形成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选择C。分封制下诸侯势力变得强大,题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并没有中央监督地方的意思,故B项错误;题中未提到商朝的统治模式,故D项错误。
17.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答案】B
【解析】A项与题意相反,排除;根据“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可以看出先秦节庆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B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D项“取代”说法错误。21cnjy.com
18.《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 )【出处:21教育名师】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C.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周朝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材料无从体现“世袭制”特征,从而排除BCD三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9.《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风俗
C.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D.贡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可以看出礼的职责是稳定社会秩序,为国家服务,因此实质上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故选C。ABD三项均是从礼的表面现象进行分析的,故错误。www-2-1-cnjy-com
20.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当然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本质是( )
A. 差异 B. 和同 C. 阶级 D. 情感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据此分析可知“礼”讲究差异,而“乐”则讲究和同。
二、材料解析题
2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西周推行该制度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人员身份并概括受封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4分)【来源:21cnj*y.co*m】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2 分)
【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 目的:拱卫周王室。(2分)
(2)人员身份: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2分)
义务: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同周王作战等。(2分)
(3)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2分)
【解析】
(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的信息可知是分封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分封制知识从“拱卫周王室”的角度阐述答案。 21*cnjy*com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的信息分类进行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的信息概括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的信息可以推断出西周后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并起,诸侯国的权利越来越大,开始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从经济的角度可知是井田制的破坏。21教育网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问题: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做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
【答案】
(1)诸侯要按期朝觐述职,违者要受处罚。周王与诸侯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2)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周王不再受诸侯尊重
(3)自西周晚期周朝统治开始发生危机,王权日趋衰落,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原因:分封制下诸侯虽是周王的属下,但在领地内却是国君,享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性,一些诸侯趁势坐大,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在材料中“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反映的是诸侯要朝见天子,否则受到处罚;二者是君臣关系;
(2)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分封制的瓦解,从材料中“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可以看出,学生概况得出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问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王权衰微的趋势,第二问学生可以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的角度来作答,注意写出分封制之下诸侯的独立性很强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三??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基于对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思考,秦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分封制。(1分)
(2)战国时期。表现:宗法分封制(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4分)
(3)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4分)
【解析】(1)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2)本题考查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七国”是战国时期。材料“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说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材料“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说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所以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3)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体现出,天下争斗不休的原因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所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这样国家就会安宁。
24.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一一《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一一《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日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一一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4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三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7分)
【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照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的。(4分)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4分)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分)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分)
【解析】(1)材料一大意是说:古代为王者制订了官禄和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公五个等级······,天子的土地有一千里,公和侯的属地有百里,伯的属地有七十里!材料二大意是说:周天子分各诸侯王到各地,诸侯王需按时朝拜天子,对周天子尽相应的义务,服从管辖和调遣。(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征伐。
(2)根据材料信息“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体现了宗法制的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25.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 2011年5月4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2-1-c-n-j-y
(1)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4分)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由谁开启?如何评价?(6分)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2分)
(4)“授权”与“尽忠”在上述制度中有何体现?有何积极意义?(10分)
“授权”:
“尽忠”:
意义:
【答案】
(1)老三将继承王位(2分)老三是嫡长子(2分)
(2)王位世袭制(2分)由夏启开创(2分)
这种制度的实行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发展,阶级对立下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6分)www.21-cn-jy.com
(3)指分封制(4分)
(4)“授权”周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臣民分封给诸侯并有世袭统治权。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8分)
“尽忠”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8分)
“意义”扩大了疆域;巩固统治;使西周成为成奴隶制强国(6分)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一中可得出周王的四儿子都想继承王位、周王的妾所生为老大、老二,周王的妻所生为老三和老四。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继承王位的原则:王位及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所以老三继承符合继承原则,答案显然易见。
第(2)问由材料中“周王”并结合第(1)问可以回答此题第一小问即王位世袭制,根据所21世纪教育网位世袭制由夏启开创,评价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和所学作答。
第(3)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人口和土地分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所以材料中“列土封建”指分封制。
第(4)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对材料二分析可知“授权”分封诸侯有哪些权利;“尽忠”指诸侯的义务。有所学可知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享有实行再分封和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利;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而意义是答积极性还是局限性是根据材料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