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6 19: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4分。
1.以下一组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  )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
A. 远古人类的演化 B. 打制石器的出现 C. 中华文明的起源 D. 青铜技术的成熟
2.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大量奴隶被迫在农田集体耕作,在手工作坊做工,在贵族家中劳动。这反映出商朝(  )
A. 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实行王位世袭制 C. 是一个奴隶制王朝 D. 军事上连年征伐
3.《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上有“太保墉燕”铭文,意思是召公到达燕地主持燕都营建。这表明(  )
A.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 《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 西周朝政日益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D. 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4.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涌现。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  )
A. 兴起的背景 B. 发生的过程 C. 各派的主张 D. 产生的影响
5.秦朝推行以下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A. 加速统一的进程 B. 加强对各地的控制 C. 扩大疆域的范围 D.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6.如图示意图中①处的历史人物是(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霍去病 D. 光武帝
7.如图为汉代西域与中原部分物产、技术交流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B. 秦末农民大起义
C.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D. 丝绸之路的开通
8.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 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
C. 从天下大乱到局部统一 D. 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9.唐太宗常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诫臣下,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百姓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材料反映了(  )
A. 隋朝暴政而亡的过程 B. 唐朝走向兴盛的原因
C. 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D. 唐末藩镇割据的影响
10.如图为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狩猎花草纹高足银杯,其造型仿东罗马酒杯,杯身装饰是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该文物体现了唐朝(  )
A. 中外文化的交流
B. 教育事业的发展
C.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坊市制度逐渐松弛
11.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大量文官得到重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材料反映了北宋(  )
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 重视文教,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C. 与周边辽、西夏等政权并立 D. 推行王安石变法,挽救社会危机
12.如图是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上缴赋税及耕地情况统计图,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北方经济超过南方 B. 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制瓷行业繁荣
1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C. 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D. 毕昇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制成泥活字,活字印刷术问世
14.一位同学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相同点,得出的以下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 B. 成书于北宋时期
C. 记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 史书的典范之作
15.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 攻占元大都 B. 废除丞相 C. 郑和下西洋 D. 设奴儿干都司
16.有人说:在18世纪迅速变化的世界面前,中国推行的这一做法无疑将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中的“做法”指(  )
A. 一条鞭法 B. 移民屯田 C. 八旗制度 D. 闭关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7.中国古代的建筑技艺
材料一:建筑不仅反映其本身的技术与艺术水平,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① ② ③
干栏式建筑(复原)
妙应寺
六胜塔
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主要房屋形式,距今约7000年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由忽必烈亲自勘察定址,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六胜塔位于福建泉州,北宋建造,被毁后元朝重建,是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任选表格中的两个建筑,分别指出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金朝时增修完毕,不仅继承了唐宋的建筑技艺,还融合了契丹族雄浑朴实的风格。其设计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卵榫咬合而成,尤其是木塔中斗拱的存在,赋予了木塔结构上的“弹性”,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应县木塔的建筑结构特点及应县木塔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粮食丰收的场所,是保存下来的封建王朝祭祀建筑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见证了古代中国祭天文化的辉煌与沧桑。天坛祈年殿为三层重檐攒尖顶,上铺蓝色琉璃瓦,象征苍天崇高不可超越的地位。琉璃瓦是皇家宫殿屋顶的主要用材,与民间建筑灰瓦白墙形成显著对比,这体现了明清皇家建筑色彩的等级特点,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1988年,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编自郑永华《天坛——皇家祭坛文明传承》等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天坛的历史文化价值。
18.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春秋时期出现了“华夏”的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夏之称逐渐演化为“中华”,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主动接受汉文化,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正统自居。他们往往自称是炎黄等传说中的华夏先王之后,从民族起源上认同华夏。
——摘编自晁福林《从“华夏”到“中华”——试论“中华民族”观念的渊源》等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与材料中“推行汉化政策”相关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了唐朝的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大批丝绸、乐器等。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受封后的渤海国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说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清朝的边疆民族治理
金瓶掣签 清朝先后册封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1793年,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伊犁将军府 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派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克服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承德避暑山庄 清朝皇帝经常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边疆各族首领,蒙古、维吾尔、藏、苗、高山等族首领都曾到这里觐见过皇帝。避暑山庄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清朝边疆民族治理的历史影响。
19.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一:
①新石器时代的骨耜、石斧
②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③东汉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④绘画中的曹魏牛转翻车图
⑤古籍中的唐朝筒车图
⑥绘画中的清朝牛耕场景
(1) 指出材料一中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农具的实物史料。(写序号)概括中国古代农具的特点。
材料二:
序号 史实
①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利用地形和水势,建造了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等工程
②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③ 北魏贾思勰著A ______ ,整理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④ 唐玄宗不仅亲自参与农业活动,还重用姚崇,整顿吏治,设置劝农使,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减免赋税
⑤ 唐朝修建了渠河堰等水利工程共264项,其中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最多,共163项,约占总数的60%
⑥ 从越南引进的高产作物占城稻,北宋真宗年间推广到东南地区,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南方农民还培养出许多优良品种
⑦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高产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⑧ 明朝徐光启著B ______ ,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业的创新研究成果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取以下著作将表格填写完整。
《农政全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
(3) 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史实,参照示例,对其产生的共同影响进行说明。(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
选择史实:②④
共同影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唐玄宗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出现了盛世局面。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小题1】干栏式建筑:距今约 7000 年处于新石器时代,当时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可防潮、防虫蛇,反映了原始农耕文明发展,人们逐渐定居生活,建筑适应环境与生产生活需求。
妙应寺:元朝时期,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实行民族融合政策,同时佛教在元朝得到推崇,妙应寺作为藏传佛教寺院,体现元朝宗教政策及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也反映元朝统治下多民族国家的宗教与文化格局。
六胜塔:宋元时期,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六胜塔作为航标塔,见证了当时海外贸易兴盛,反映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海外交通发达,体现泉州在海上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任选两个作答即可)
【小题2】建筑结构特点:继承唐宋建筑技艺,融合契丹风格;全靠木构件互相榫卯咬合,不用铁钉;斗拱赋予结构“弹性”,有良好抗震、抗冲击性能。时代特征:辽金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文化上呈现多元融合;建筑技术传承与创新,反映当时手工业(木工技艺等)发展水平,体现这一时期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合的时代特点
【小题3】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建筑,见证古代祭天文化,反映封建王朝“敬天”思想与农业社会对粮食丰收的祈愿,是研究古代祭祀制度、天人观念的实物资料。祈年殿等建筑体现明清皇家建筑色彩等级、建筑技艺,是古代建筑艺术重要成果,反映当时建筑技术与审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艺术的窗口,具有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承价值,彰显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18.【答案】【小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题2】方式:军事征服、设置机构、和亲联姻、册封、经贸文化交流。特点:开明包容,制度创新
【小题3】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19.【答案】【小题1】①和②;材质坚固耐用、类型多样、动力不断传承发展、长期以牛耕为主
【小题2】《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小题3】选择史实:③、⑧。
共同影响:推动农业发展,传承农业知识。
说明:《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都是中国古代重要农学著作。这两部书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技术,为后世提供参考,利于农业技术传播和应用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