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逐层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逐层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06 20: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逐层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课时目标:
能按不同标准(如形状、颜色、扣眼等)对物品进行二次分类,并用统计表记录结果。
经历“观察—一次分类—二次分类”的完整过程,理解分类标准的切换逻辑。
通过纽扣、图形等实例,感受逐层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分类的方法,能用统计表呈现分层分类结果。
难点:理解“分类标准改变不影响最终类别数”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纽扣图片(不同形状、颜色、扣眼)、分类操作卡、PPT课件。
学具:纽扣学具、彩色笔、统计表练习纸。
一、情境导入
呈现“打翻的纽扣盒”图片,提问:“这些纽扣有哪些特征?如何分类更清晰?”引导学生发现纽扣的形状、颜色、扣眼数量等特征,揭示“逐层分类”的课题。
二、新知探究
初次分类实践
任务:先按形状将纽扣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类,用学具操作并记录数量。
展示:学生分享分堆结果,教师板书一级分类(形状)的统计表。
二次分类拓展
提问:“按形状分后的每类纽扣,还能继续分吗?”引导学生按颜色或扣眼进行二次分类。
小组活动:选择“形状→颜色”或“颜色→形状”的分类顺序,用表格记录结果。
对比发现:无论分类顺序如何,最终都分成8类,总结“分类顺序不影响最终类别数”。
(
①按颜色分
②按形状分
③按扣眼分
)
(
①按扣眼分
②按形状分
③按颜色分
)
生活应用迁移
讨论“超市零食区分类”:先按食品类型(饼干、薯片)分,再按口味细分,体会逐层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教材第5页“做一做”)
按形状将卡片分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按图案(苹果、桃、梨)二次分类,填写双层统计表。
变式练习(教材第7页“练一练”)
对算式进行分类:先按“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分,再按“退位/不退位”二次分类,强化标准切换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逐层分类和上节课的单一分类有什么不同?”
总结:逐层分类是按不同标准依次细分,结果更精确;统计表能清晰呈现分层分类的数量关系。
五、课后作业
整理书包:先按“课本/练习本/文具”分,再将课本按学科细分,用简单图画记录分类过程。
实践调查:观察超市蔬菜区,记录其分层分类的标准(如“根茎类→白菜/萝卜”)。
六、板书设计
逐层分类与整理
┌──────────────┐
│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
│ 例:纽扣分类 │
│ ① 按形状分:圆形、方形 │
│ ② 按颜色分:红色、蓝色 │
│ 最终类别数:2×2=4类 │
└──────────────┘
统计表:分层记录数量
七、教学反思
80%学生能完成二次分类操作,但30%存在“标准切换混淆”问题(如二次分类时仍沿用一级标准)。
统计表填写中,15%学生混淆层级结构,需加强“分步填表”示范。
改进策略:增加“分类标准标签”工具(如用不同颜色贴纸标注每级标准),通过流程图可视化分类路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