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第1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1 第1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05: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1 第1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口诀来源与意义,掌握“一五得五”至“五五二十五”的口诀。
通过计数、连加、编制口诀的活动,发现口诀规律(相邻得数差5,末位为5或10),能熟练背诵口诀。
运用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手指计数、物品分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编制并记忆5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与乘法算式的对应关系。
难点:运用口诀快速计算,理解“五五二十五”等口诀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玩具熊情境图、教材第16页例1)、5个磁性盒子模型、手指操示意图。学具:练习纸(记录口诀与算式)、5色小圆片(每组5个)。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复习计算:出示算式:5×3=?7×8=?学生用连加计算后反馈:
5×3=5+5+5=15,7×8=7+7+…+7(8个)=56。
提问:“乘法算式简便,但计算麻烦,古人如何解决?”引出乘法口诀。
(二)新知探究
情境引入(例1):
PPT呈现问题:1个盒子有5个玩具熊,2-5个盒子各有多少个?(PPT第41-42页)
学生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玩具熊,5个5个地数或连加计算:
1个盒子:5个→5×1=5
2个盒子:5+5=10→5×2=10
3个盒子:10+5=15→5×3=15
4个盒子:15+5=20→5×4=20
5个盒子:20+5=25→5×5=25(PPT第49-52页)
编制乘法口诀:
引导将算式转化为口诀(PPT第68页):
5×1=5→一五得五(1×5=5)
5×2=10→二五一十(2×5=10)
5×3=15→三五十五(3×5=15)
5×4=20→四五二十(4×5=20)
5×5=25→五五二十五(仅1个算式)
强调:积不满十时加“得”字,满十直接连读。
观察口诀规律:
横向对比:相邻口诀得数差5(如10-5=5,15-10=5)。
末位特征:得数末位为5或10(如5、10、15、20、25)。
应用规律:快速记忆口诀,如“三五十五”后接“四五二十”(+5)。
(三)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做一做):
对口诀: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二五……” “一十”)(PPT第76页)。
列式计算:出示4组5个蛋糕图,学生列乘法算式并说口诀:5×4=20,口诀“四五二十”(PPT第77-78页)。
变式练习(练一练):
连一连:将算式与得数连线(如3×5—15,5×5—25)(PPT第85-92页)。
拓展计算:3+3+3+3+3+5=?引导转化为3×5+5=4×5=20,用口诀“四五二十”(PPT第94页)。
(四)课堂小结
口诀梳理:齐读5的乘法口诀,强调“一五得五”至“五五二十五”的顺序与规律。
应用总结:乘法口诀可快速计算乘法算式,解决“几个5相加”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背诵任务:背诵5的乘法口诀,家长抽查对口诀(如“三五?” “十五”)。
实践作业:用手指操表示5的乘法(如1只手5根手指,2只手10根),记录生活中5的倍数物品(如5个苹果、5本书)。
五、板书设计
2.2.1 5的乘法口诀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规律:相邻口诀差5,末位是5或10。
六、教学反思
学生能参与口诀编制,但“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的反应速度较慢,需通过“口诀接龙” “手指操”强化记忆。部分学生易混淆“5×3”与“3×5”的口诀应用,后续可增加“看算式说口诀”的针对性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如5行树,每行3棵)提升熟练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