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解决问题(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问题需求准确选择合适条件,运用乘法或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通过画图、列式等活动,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区分不同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目标。
在购物等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培养细致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问题选择对应条件,正确运用乘法解决“求总价”类问题。
难点: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联性,避免混淆无关信息。
三、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购物情境图、练习题)、磁性价格标签、模拟购物道具。
学具:练习纸、彩笔(用于画图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生活经验激活
提问:说说你的购物经验,买东西时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需要知道物品的价格和买的数量,比如买几支笔,每支多少钱。
(二)新知探究
例题情境呈现(例6)
出示问题: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
展示商品价格:自动铅笔3元、橡皮2元、笔袋6元、日记本5元。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预设:知道笔袋每个6元,需要选择笔袋的价格条件,因为问题问的是笔袋的总价。
分析解答引导
画图表征:
提问:怎样画图表示3个笔袋的价格?
预设:画3个圈,每个圈标“6元”,或用线段图表示3个6元。
列式计算:
提问:能用加法和乘法计算吗?
预设:
加法:6+6+6=18(元),因为3个6相加;
乘法:6×3=18(元),求3个6是多少。
回顾反思:
提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都是求3个6元的和,结果都是18元,乘法计算更简便。
提出新问题拓展
提问:根据图中条件,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预设:
买5本日记本多少钱?5×5=25(元);
买4支自动铅笔多少钱?3×4=12(元)。
(三)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练一练第1题)
小题(1):小丽买5元一盒的水彩笔,4盒多少钱?
提问:求4盒的总价,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
预设:5×4=20(元),因为是4个5元相加。
小题(2):提出其他乘法问题,如买3盒6元的水彩笔,20元够吗?
提问:先算什么?再怎么比较?
预设:先算3×6=18(元),再比20>18,够。
生活问题应用(练一练第2题)
出示地砖问题:横着每行6块,竖着每列4块,一共多少块?
提问:竖着每列4块说明有几行?怎样求总数?
预设:4行,用6×4=24(块),或6+6+6+6=24(块)。
汉字笔画计算(练一练第3题)
提问:“森”字由几个“木”组成?“森林”呢?
预设:“森”有3个“木”,4×3=12(画);“森林”有5个“木”,4×5=20(画)。
购物综合练习(练一练第5题)
小题(1):小华买6盒6元的水彩笔,带多少钱?
预设:6×6=36(元)。
小题(2):小军买5根4元的跳绳,20元够吗?
预设:4×5=20(元),刚好够。
(四)拓展提升
大象脚趾问题
提问:亚洲象每个前肢5个脚趾,每个后肢4个脚趾,共有几个脚趾?
引导:大象有几个前肢和后肢?
预设:2个前肢和2个后肢,前肢总脚趾5×2=10(个),后肢4×2=8(个),一共10+8=18(个)。
(五)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解决问题时,怎样找到合适的条件?
预设:先看问题求什么,再找对应的价格或数量,买几个相同物品用乘法算总价。
五、板书设计
2.2.6 解决问题(二)
例:买3个笔袋(6元/个)
加法:6+6+6=18(元)
乘法:6×3=18(元)
关键:单价×数量=总价
六、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但部分人易忽略“数量”与“单价”的对应,如混淆不同物品价格。练习中发现,少数学生对“每列4块”等表述理解不深,需加强图文转化训练。后续可增加模拟购物活动,强化“总价=单价×数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