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讲 群落及其演替
课标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4.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情分析 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2024·广东卷,12;2024·北京卷,16;2024·安徽卷,17;2024·河北卷,12、21;2024·重庆卷,16;2024·贵州卷,19;2024·浙江6月选考,22;2023·福建卷,13;2023·北京卷,18;2023·海南卷,6、19;2023·湖南卷,4;2022·全国乙卷,5;2022·湖南卷,8、20
2.生态位与季节性 2024·贵州卷,12;2024·甘肃卷,19;2024·广东卷,13;2024·安徽卷,5;2024·重庆卷,16;2024·河北卷,10、11;2024·全国甲卷,31;2023·湖南卷,4;2023·福建卷,11;2023·海南卷,6;2022·江苏卷,14;2023·新课标卷,33;2022·山东卷,24
3.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2024·湖南卷,13;2024·山东卷,11
4.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2024·江西卷,8;2024·甘肃卷,12;2024·黑吉辽卷,3;2024·湖北卷,19;2024·浙江6月选考,5;2023·北京卷,11;2023·山东卷,24;2023·广东卷,21;2023·海南卷,5;2023·江苏卷,18;2022·天津卷,13;2022·山东卷,17;2022·河北卷,12;2022·辽宁卷,23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INCLUDEPICTURE"核心要点再研.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要点再研.tif" \* MERGEFORMAT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INCLUDEPICTURE"SY764-.tif" INCLUDEPICTURE "../../SY764-.tif" \* MERGEFORMAT
2.群落的物种组成
INCLUDEPICTURE"SW626-.tif" INCLUDEPICTURE "../../SW626-.tif" \* MERGEFORMAT
3.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
INCLUDEPICTURE"X279-.TIF" INCLUDEPICTURE "../../X279-.TIF" \* MERGEFORMAT
提醒 ①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②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③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前者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一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
4.群落的空间结构
INCLUDEPICTURE"X281-.TIF" INCLUDEPICTURE "../../X2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名师解读.tif" INCLUDEPICTURE "../../名师解读.tif" \* MERGEFORMAT
①“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高山上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5.群落的季节性
INCLUDEPICTURE"SY765A-.tif" INCLUDEPICTURE "../../SY765A-.tif" \* MERGEFORMAT
6.生态位
INCLUDEPICTURE"SY765-A.tif" INCLUDEPICTURE "../../SY765-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SY765-B.tif" INCLUDEPICTURE "../../SY765-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考点速览.tif" INCLUDEPICTURE "../../考点速览.tif" \* MERGEFORMAT
(1)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2024·河北卷,12C)( )
(2)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2024·河北卷,11A)( )
(3)“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2024·河北卷,10C)( )
(4)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2023·海南卷,5D)( )
(5)“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2021·福建卷,8B)( )
(6)某种植物单作转为与其他植物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2021·河北卷,13C)( )
(7)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2021·江苏卷,9B)( )
INCLUDEPICTURE"典型例题深研.tif" INCLUDEPICTURE "../../典型例题深研.tif" \* MERGEFORMAT
考向1 围绕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考查科学思维
1.(2022·全国乙卷,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2.(2025·湖南娄底期末)下列关于群落及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
B.农田中虽然庄稼长得很茂盛,但物种丰富度低
C.一般来说,群落中个体数量越多,群落结构就越复杂
D.群落中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
考向2 结合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
3.(2024·广东卷,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24GT91.tif" INCLUDEPICTURE "../../24GT91.tif" \* MERGEFORMAT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4.(2024·安徽卷,5)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INCLUDEPICTURE"24GT76.tif" INCLUDEPICTURE "../../../../../2026版%20创新设计%20高考总复习%20生物学(配人教版)(琼鄂津……)/24GT7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026版%20创新设计%20高考总复习%20生物学(配人教版)(琼鄂津……)/不用/24GT7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jBY-BF\\陈红\\2025\\课件\\2026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生物学(配人教版)(琼鄂津……)\\不用\\24GT7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24GT77.tif" INCLUDEPICTURE "../../../../../2026版%20创新设计%20高考总复习%20生物学(配人教版)(琼鄂津……)/24GT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026版%20创新设计%20高考总复习%20生物学(配人教版)(琼鄂津……)/不用/24GT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jBY-BF\\陈红\\2025\\课件\\2026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生物学(配人教版)(琼鄂津……)\\不用\\24GT77.tif" \* MERGEFORMATINET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5.(2024·甘肃卷,19)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跳出题海.tif" INCLUDEPICTURE "../../跳出题海.tif" \* MERGEFORMAT
(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
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大。
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的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INCLUDEPICTURE"SY766.tif" INCLUDEPICTURE "../../SY76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SY767.tif" INCLUDEPICTURE "../../SY767.tif" \* MERGEFORMAT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
③可能的结果:
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
c.出现优势物种。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INCLUDEPICTURE"核心要点再研.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要点再研.tif" \* MERGEFORMAT
1.实验原理
(1)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 ,而且身体 ,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统计方法
INCLUDEPICTURE"X287A-.TIF" INCLUDEPICTURE "../../X287A-.TIF" \* MERGEFORMAT
2.实验步骤
INCLUDEPICTURE"X287-.TIF" INCLUDEPICTURE "../../X28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典型例题深研.tif" INCLUDEPICTURE "../../典型例题深研.tif" \* MERGEFORMAT
考向 结合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查观察及方案实施的能力
1.(2025·连云港模拟)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B.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
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2.(2025·河南驻马店高中质检)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诱虫器采集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INCLUDEPICTURE"核心要点再研.tif" INCLUDEPICTURE "../../核心要点再研.tif" \* MERGEFORMAT
1.群落的主要类型 分类依据: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
INCLUDEPICTURE"X289-.TIF" INCLUDEPICTURE "../../X289-.TIF" \* MERGEFORMAT
2.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 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INCLUDEPICTURE"SW627-.tif" INCLUDEPICTURE "../../SW627-.tif" \* MERGEFORMAT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实例:
INCLUDEPICTURE"X291.TIF" INCLUDEPICTURE "../../X291.TIF" \* MERGEFORMAT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提醒 ①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本质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
②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之所以成为“开路先锋者”,是因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生长提供了条件。随后,苔藓之所以能取代地衣是由于苔藓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阳光。
③群落演替是否发生的标志是优势物种是否发生变化,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森林阶段依然能找到地衣、苔藓等物种。
④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达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最终的结果是否能成为森林,还要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环境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INCLUDEPICTURE"考点速览.tif" INCLUDEPICTURE "../../考点速览.tif" \* MERGEFORMAT
(1)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2024·黑吉辽卷,3B)( )
(2)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2024·甘肃卷,12C)( )
(3)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022·江苏卷,17)( )
(4)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2022·河北卷,12)( )
(5)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2021·全国甲卷,6C)( )
(6)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2020·山东卷,19B)( )
INCLUDEPICTURE"典型例题深研.tif" INCLUDEPICTURE "../../典型例题深研.tif" \* MERGEFORMAT
考向1 围绕群落的主要类型,考查生命观念
1.(2024·甘肃卷,12)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稳定碳氧平衡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小,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垂直分层较多,一般不发生光竞争
B.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退化后恢复相对较快
C.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D.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循环相对封闭
2.(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7)夏季高山峡谷常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体,滑坡体的恢复治理主要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滑坡体的动植物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播种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B.人工播种干预应该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
C.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能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
考向2 围绕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
3.(2024·黑吉辽卷,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4.(2023·海南卷,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INCLUDEPICTURE"关键真题必刷.tif" INCLUDEPICTURE "../../关键真题必刷.tif" \* MERGEFORMAT 1.(2024·江西卷,8)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2.(2024·河北卷,12)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
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
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3.(2024·河北卷,10)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INCLUDEPICTURE"禾.tif" INCLUDEPICTURE "../../禾.tif" \* MERGEFORMAT 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4.(2024·山东卷,11)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
5.(2024·贵州卷,19)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
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3)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 (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情境·探究·长句.tif" INCLUDEPICTURE "../../情境·探究·长句.tif" \* MERGEFORMAT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环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某林区曾经遭受火灾,造成部分天然林死亡,为了尽快恢复该地植被,当地采取人工营造方式培育了人工林。若干年后,某研究小组分别调查了该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结构组成,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13kts183.TIF" INCLUDEPICTURE "../../13kts183.TIF" \* MERGEFORMAT
(1)由图可知,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物种丰富度较小的是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 ,垂直结构复杂更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提出人工林虫害防控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1点即可)
第44讲 群落及其演替
考点一
核心要点·再研
1.(1)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2)物种 种间 演替 空间 范围
2.物种 大
3.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e—Ⅴ ⑤—a—Ⅱ
4.分层 镶嵌 光照 食物条件 湿度 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
5.外貌 结构 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6.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栖息地 天敌 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协同进化 充分利用
考点速览
(1)× 提示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2)× 提示 占优势的物种会改变。
(3)× 提示 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句话体现了大豆和麻子生态位的共同点。
(4)× 提示 种间竞争增强。
(5)× 提示 捕食关系。
(6)√
(7)× 提示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
典型例题·深研
1.A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2.C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因此虽然某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A正确;农田中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B正确;一般来说,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群落结构越复杂,C错误;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不是随机组合的,而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即群落中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3.C [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种间竞争更小,B正确;自然保护区杂食性鸟类物种数量少,比其他生境的杂食性鸟类有更窄的生态位,C错误;城区杂食性鸟的种类较多,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 正确。]
4.B [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白马鸡和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异很大,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不同降水条件下,白马鸡和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不同,其中血雉的差异更大,C正确;由日活动节律曲线图可以直接看出,白马鸡和血雉都是白天的相对密度高,夜晚的相对密度低,且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又知白马鸡和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图存在差异,推测两物种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5.(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2)大 S5 S6 (3)二者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为0.93,说明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相似度更高 (4)S3 S4 它们与物种S2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分别是0.02、0,说明它们与物种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
解析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动物干扰少。(2)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为0.93,说明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相似度最高,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
考点二
核心要点·再研
1.(1)活动能力 微小 (2)较大 有限 多度等级
2.取样器 避光 趋湿 避高温 酒精溶液 体视显微镜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典型例题·深研
1.D [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诱虫器,A错误;诱虫器的花盆壁和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B错误;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
2.C [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
考点三
核心要点·再研
1.稀少 不均匀 少 繁多 树栖
2.(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2)从来没有 彻底消灭了 地衣 草本 冰川泥 原有土壤条件 其他繁殖体
3.(2)方向 速度
考点速览
(1)× 提示 会影响。
(2)× 提示 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弱光条件。
(3)× 提示 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
(4)√
(5)× 提示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
(6)× 提示 属于群落演替。
典型例题·深研
1.D [热带雨林的生物组分较多,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不同高度的植物之间会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A错误;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同的,虽然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但退化后恢复时间很漫长,恢复难度很大,B错误;热带雨林林下光线相对较弱,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弱光条件,C错误;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在热带雨林中,不需要从外界获取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物质循环相对封闭,D正确。]
2.D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工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A正确;人工播种干预选用的植物应该满足的条件是①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②不会对本地物种造成破坏,同时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的植物,有利于土壤营养的恢复,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营养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C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化会加速群落的演替,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使该区域营养结构复杂化,会加速群落演替速度,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D错误。]
3.C [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错误;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的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森林过于茂盛,适当砍伐树木可促进高大乔木下幼苗或种子的生长,D错误。]
4.D [采伐迹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题述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生长得高,更能充分利用阳光,B正确;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动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结构更复杂,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竞争更激烈,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
关键·真题必刷
1.D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题述退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故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阶段,D错误。]
2.C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A正确;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因此,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B正确;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不同,C错误;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包含多种乔木,其物种组成更复杂,D正确。]
3.C [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农作物与杂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C选项所述体现了大豆和麻子生态位的共同点,C错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绿豆植株可被微生物等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被绿色植物再利用,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正确。]
4.C [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正确;棉蚜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B正确;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可能对棉蚜天敌也有影响,因此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
5.(1)温度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 (2)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季节性(答出其中2点即可) 水平 (3)较强 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种类较多,物种密度较大,相互争夺有限的食物或栖息空间等的竞争比较强
解析 (1)随海拔升高,气温变低,生态系统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即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2)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群落不同,其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群落的季节性和空间结构也有差别。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种群不同,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一些物种以及交替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即在交替区生物种类较多,物种密度较大,营养结构较复杂,相互争夺有限的食物或栖息空间等的竞争比较强。
情境·探究·长句
(1)人工林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较少,故物种丰富度较小 (2)天然林 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增加植物种类
解析 (1)由于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较少,故其物种丰富度较小。(2)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天然林,垂直结构复杂更有利于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4)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共68张PPT)
群落及其演替
第 44 讲
课标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4.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情分析 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 2024·广东卷,12;2024·北京卷,16;2024·安徽卷,17;2024·河北卷,12、21;2024·重庆卷,16;2024·贵州卷,19;2024·浙江6月选考,22;2023·福建卷,13;2023·北京卷,18;2023·海南卷,6、19;2023·湖南卷,4;2022·全国乙卷,5;2022·湖南卷,8、20
2.生态位与季节性 2024·贵州卷,12;2024·甘肃卷,19;2024·广东卷,13;2024·安徽卷,5;2024·重庆卷,16;2024·河北卷,10、11;2024·全国甲卷,31;2023·湖南卷,4;2023·福建卷,11;2023·海南卷,6;2022·江苏卷,14;2023·新课标卷,33;2022·山东卷,24
3.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2024·湖南卷,13;2024·山东卷,11
4.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2024·江西卷,8;2024·甘肃卷,12;2024·黑吉辽卷,3;2024·湖北卷,19;2024·浙江6月选考,5;2023·北京卷,11;2023·山东卷,24;2023·广东卷,21;2023·海南卷,5;2023·江苏卷,18;2022·天津卷,13;2022·山东卷,17;2022·河北卷,12;2022·辽宁卷,23
1
目 录
群落的结构
2
4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关键 · 真题必刷
3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5
情境 · 探究 · 长句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核心要点·再研
典型例题·深研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__________聚集在__________中各种生物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
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种间
演替
空间
范围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
大
3.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
提醒 ①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②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③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的区别:前者是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并没有发展到彼此相依为命的程度,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而后者是物种之间不能分开的一种种间关系,双方分开后,会出现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分层
镶嵌
光照
食物条件
湿度
盐碱度
自身生
长特点
①“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高山上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5.群落的季节性
外貌
结构
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6.生态位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栖息地
天敌
出现频率
种群密
度
相对稳定
协同进化
充分利用
(1)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2024·河北卷,12C)( )
提示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2)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2024·河北卷,11A)( )
提示 占优势的物种会改变。
(3)“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2024·河北卷,10C)( )
提示 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句话体现了大豆和麻子生态位的共同点。
×
×
×
(4)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2023·海南卷,5D)( )
提示 种间竞争增强。
(5)“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2021·福建卷,8B)( )
提示 捕食关系。
(6)某种植物单作转为与其他植物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2021·河北卷,13C)( )
(7)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2021·江苏卷,9B)( )
提示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
×
×
√
×
考向1 围绕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考查科学思维
1.(2022·全国乙卷,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A
解析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2.(2025·湖南娄底期末)下列关于群落及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
B.农田中虽然庄稼长得很茂盛,但物种丰富度低
C.一般来说,群落中个体数量越多,群落结构就越复杂
D.群落中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
C
解析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因此虽然某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A正确;
农田中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B正确;
一般来说,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群落结构越复杂,C错误;
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不是随机组合的,而是通过一定的联系聚集在一起的,即群落中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考向2 结合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
3.(2024·广东卷,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右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C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解析 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种间竞争更小,B正确;
自然保护区杂食性鸟类物种数量少,比其他生境的杂食性鸟类有更窄的生态位,C错误;
城区杂食性鸟的种类较多,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 正确。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4.(2024·安徽卷,5)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
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
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
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
灌丛 3.82 5.55 10.00 12.16
日活动节律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
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
解析 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白马鸡和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异很大,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
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不同降水条件下,白马鸡和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不同,其中血雉的差异更大,C正确;
由日活动节律曲线图可以直接看出,白马鸡和血雉都是白天的相对密度高,夜晚的相对密度低,且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又知白马鸡和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图存在差异,推测两物种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
5.(2024·甘肃卷,19)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____和物种________。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大
S5
S6
二者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为0.93,说明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相似度更高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____和物种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3
S4
它们与物种S2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分别是0.02、0,说明它们与物种S2在时间维度上几乎不重叠
解析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动物干扰少。
(2)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生态位有重叠,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
(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为0.93,说明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相似度最高,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
(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
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大。
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的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
③可能的结果:
a.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b.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共存下来。
c.出现优势物种。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核心要点·再研
典型例题·深研
1.实验原理
(1)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_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统计方法
活动能力
微小
较大
有限
多度等级
2.实验步骤
取样器
避光
趋湿
避高温
酒精溶液
体视显微镜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考向 结合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查观察及方案实施的能力
1.(2025·连云港模拟)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B.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
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D
解析 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诱虫器,A错误;
诱虫器的花盆壁和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B错误;
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
2.(2025·河南驻马店高中质检)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诱虫器采集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C
解析 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A错误;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
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核心要点·再研
典型例题·深研
1.群落的主要类型 分类依据: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
稀
少
不均
匀
少
繁多
树栖
2.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2)演替的类型
从来没有
彻底消灭了
地衣
草本
冰川泥
原有土壤条
件
其他繁殖体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实例: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和______进行。
方向
速度
提醒 ①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本质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
②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之所以成为“开路先锋者”,是因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生长提供了条件。随后,苔藓之所以能取代地衣是由于苔藓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阳光。
③群落演替是否发生的标志是优势物种是否发生变化,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森林阶段依然能找到地衣、苔藓等物种。
④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达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最终的结果是否能成为森林,还要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环境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1)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2024·黑吉辽卷,3B)( )
提示 会影响。
(2)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2024·甘肃卷,12C)( )
提示 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弱光条件。
(3)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022·江苏卷,17)( )
提示 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
×
×
×
(4)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2022·河北卷,12)( )
(5)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2021·全国甲卷,6C)( )
提示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
(6)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2020·山东卷,19B)( )
提示 属于群落演替。
√
×
×
考向1 围绕群落的主要类型,考查生命观念
1.(2024·甘肃卷,12)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稳定碳氧平衡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小,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垂直分层较多,一般不发生光竞争
B.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退化后恢复相对较快
C.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D.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循环相对封闭
D
解析 热带雨林的生物组分较多,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不同高度的植物之间会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A错误;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同的,虽然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但退化后恢复时间很漫长,恢复难度很大,B错误;
热带雨林林下光线相对较弱,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弱光条件,C错误;
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在热带雨林中,不需要从外界获取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物质循环相对封闭,D正确。
2.(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7)夏季高山峡谷常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体,滑坡体的恢复治理主要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滑坡体的动植物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播种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B.人工播种干预应该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
C.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能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
D
解析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工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A正确;
人工播种干预选用的植物应该满足的条件是①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②不会对本地物种造成破坏,同时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的植物,有利于土壤营养的恢复,B正确;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营养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C正确;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化会加速群落的演替,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使该区域营养结构复杂化,会加速群落演替速度,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D错误。
考向2 围绕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
3.(2024·黑吉辽卷,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C
解析 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错误;
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错误;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
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但不一定总是负面的,适度的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森林过于茂盛,适当砍伐树木可促进高大乔木下幼苗或种子的生长,D错误。
4.(2023·海南卷,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D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解析 采伐迹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题述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生长得高,更能充分利用阳光,B正确;
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动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
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结构更复杂,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竞争更激烈,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
关键 · 真题必刷
1.(2024·江西卷,8)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D
解析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
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题述退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故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阶段,D错误。
2.(2024·河北卷,12)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
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
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C
解析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A正确;
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因此,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B正确;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不同,C错误;
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包含多种乔木,其物种组成更复杂,D正确。
3.(2024·河北卷,10)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 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C
解析 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农作物与杂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C选项所述体现了大豆和麻子生态位的共同点,C错误;
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绿豆植株可被微生物等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被绿色植物再利用,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正确。
4.(2024·山东卷,11)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
C
解析 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正确;
棉蚜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B正确;
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可能对棉蚜天敌也有影响,因此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
5.(2024·贵州卷,19)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温度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
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季节性(答出其中2点即可)
水平
(3)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________(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强
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种类较多,
物种密度较大,相互争夺有限的食物或栖息空间等的竞争比较强
解析 (1)随海拔升高,气温变低,生态系统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即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
(2)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群落不同,其优势物种、物种丰富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群落的季节性和空间结构也有差别。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种群不同,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一些物种以及交替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即在交替区生物种类较多,物种密度较大,营养结构较复杂,相互争夺有限的食物或栖息空间等的竞争比较强。
情境 · 探究 · 长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环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某林区曾经遭受火灾,造成部分天然林死亡,为了尽快恢复该地植被,当地采取人工营造方式培育了人工林。若干年后,某研究小组分别调查了该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结构组成,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物种丰富度较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林
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
较少,故物种丰富度较小
(2)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________,垂直结构复杂更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1点即可)。
(3)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林
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提出人工林虫害防控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增加植物种类
解析 (1)由于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较少,故其物种丰富度较小。
(2)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天然林,垂直结构复杂更有利于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限时练44 群落及其演替(A组)
(时间:25分钟 分值:35分)
选择题1~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对点强化】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2025·辽宁沈阳二中模拟)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和因水牛走动而被惊扰飞出来的小虫;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鹭赶走身上的蝇虫,另一方面依靠牛背鹭为其承担警卫任务。牛背鹭还兼食鱼、蛙等。通常一头水牛背上最多停两只牛背鹭,若是有第三只牛背鹭想来凑一脚时,前两只会联手将它赶走。上述信息中不包括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
2.(2020·海南卷,2)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3.(2025·山东烟台模拟)不同物种在群落中作用不同。“关键种”对群落至关重要,在群落中具有独特作用;“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通常其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冗余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无太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去除某物种并观察其他物种组合反应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种
B.用去除某物种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种,丰富度高比丰富度低的群落更易实现
C.群落的关键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优势种也不一定是该群落的关键种
D.冗余种对群落的作用较微弱,但它对群落仍然是有意义的
4.(2025·广东揭阳期中)下列有关群落的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B.某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出现季节性变化与温度有关,与水资源无关
C.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会使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D.北方地区的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
5.(2025·重庆育才中学、重庆外国语学校联考)近几年,野生鸳鸯陆续飞抵重庆市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湖泊越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鸳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栖息水质十分挑剔,每年冬季从北方迁往长江中下游等地越冬。下列有关金佛山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C.金佛山生物群落中的珙桐、银杉、红豆杉之间为种间竞争的关系
D.每年冬天野生鸳鸯迁徙到金佛山,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6.(2025·江苏苏州调研)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是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能直接忽略,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对于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7.(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3)高原浅水湖泊一般分为草型(沉水植物为主)和藻型(浮游藻类为主)。某高原浅水淡水湖泊因水位提高、鱼类大量繁殖,使草型向藻型转变,会引起水华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B.该湖泊各水层中的不同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该湖泊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水华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8.(2025·江苏盐城期末)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都必将经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
B.裸岩上的群落演替速度慢,与缺乏土壤、植物繁殖体等因素有关
C.一般来说,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比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经历的阶段多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化,群落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9.(2024·广东卷,12)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10.(2023·福建卷,11)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13KTS258.tif" INCLUDEPICTURE "../../13KTS258.tif" \* MERGEFORMAT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11.(2023·江苏卷,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INCLUDEPICTURE"13kts105.tif" INCLUDEPICTURE "../../13kts105.tif" \* MERGEFORMAT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综合提升】
12.(13分)(2023·山东卷,24)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INCLUDEPICTURE"13kts76.TIF" INCLUDEPICTURE "../../13kts76.TIF" \* MERGEFORMAT
(1)(2分)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3分)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分)据图分析,第30年至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44 群落及其演替(A组)
1.C [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即牛背鹭可以以寄生虫为食,牛背鹭还兼食鱼、蛙等,故牛背鹭和寄生虫、牛背鹭和鱼、牛背鹭和蛙之间均是捕食关系;牛背上有寄生虫,故体现了牛和寄生虫之间的寄生关系;牛背鹭常栖息在水牛背上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同时可为水牛承担警卫任务,并赶走水牛身上的蝇虫,体现了二者的原始合作关系。]
2.C [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植物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因此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最终演替为多年生灌木群落,灌木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3.B [确定某物种是不是关键种可以把它从群落中去除,观察其他物种组合的反应,若其他物种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引起生态系统崩溃,则说明该物种为关键种,A正确;用去除某物种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比丰富度低的群落更难实现,因为一方面在物种非常丰富的群落中很可能会使那些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物种被忽视,另一方面,越复杂的生物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去除实验不一定能观察到对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影响,B错误;关键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一个群落的关键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优势种也不一定是该群落的关键种,C正确;冗余种存在与否对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对群落的作用比较微弱,但它的存在对于群落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其可为系统的稳定或正常功能的维持提供保障,D正确。]
4.B [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A正确;季节性河流区域等群落中的动物出现迁入、迁出情况,主要受水资源的影响,B错误;草原鸟类的季节性迁移会使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C正确。]
5.A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不能构成群落,因为没有包括所有生物,A错误;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B正确;种间竞争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金佛山群落中的珙桐、银杉、红豆杉为不同种植物,它们之间会争夺阳光、空间等,为种间竞争的关系,C正确;动物的季节性迁徙(比如每年冬天野生鸳鸯迁徙到金佛山)会造成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
6.C [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C符合题意。]
7.A [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错误;该湖泊各水层中的不同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该湖泊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水华是淡水水体中某些藻类过度生长所产生的现象,所以水华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D正确。]
8.A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若条件不允许,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到乔木阶段,A错误;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之初,裸岩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地衣出现后才慢慢有植被产生的土壤条件,故演替速度较慢,与缺乏土壤、植物繁殖体等因素有关,B正确;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一般来说,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比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经历的阶段多,C正确。]
9.B [由于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因此根据该假说,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应有利于幼苗生长,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导致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和昆虫等暴发,导致产量降低,C不符合题意;水旱轮作可以避免长时间种植同种作物导致同种病原菌和昆虫的积累,D不符合题意。]
10.B [根据图示信息,在升温后,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A正确;升温后乙的数量增多,在竞争中占优势,分布范围变广,生态位发生了改变,甲数量骤降后应该实施易地保护,避免物种灭绝,B错误;升温使生产者种类、数量发生改变,改变了能量输入,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发生变化,C正确;升温改变了底栖环境,根据覆盖率可知,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D正确。]
11.A [a、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根据题图无法判断二者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A错误;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网),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循环,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2.(1)可能有种子等繁殖体、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无法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 (4)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 (1)退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退耕农田演替类型可能有种子等繁殖体、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等特点。(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但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故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不能确定的。(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共27张PPT)
群落及其演替(A组)
限时练44
(时间:25分钟 分值:35分)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2025·辽宁沈阳二中模拟)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和因水牛走动而被惊扰飞出来的小虫;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鹭赶走身上的蝇虫,另一方面依靠牛背鹭为其承担警卫任务。牛背鹭还兼食鱼、蛙等。通常一头水牛背上最多停两只牛背鹭,若是有第三只牛背鹭想来凑一脚时,前两只会联手将它赶走。上述信息中不包括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
C
解析 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即牛背鹭可以以寄生虫为食,牛背鹭还兼食鱼、蛙等,故牛背鹭和寄生虫、牛背鹭和鱼、牛背鹭和蛙之间均是捕食关系;牛背上有寄生虫,故体现了牛和寄生虫之间的寄生关系;牛背鹭常栖息在水牛背上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同时可为水牛承担警卫任务,并赶走水牛身上的蝇虫,体现了二者的原始合作关系。
2.(2020·海南卷,2)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C
解析 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植物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正确;
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因此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
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该沙地最终演替为多年生灌木群落,灌木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3.(2025·山东烟台模拟)不同物种在群落中作用不同。“关键种”对群落至关重要,在群落中具有独特作用;“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通常其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冗余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无太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去除某物种并观察其他物种组合反应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种
B.用去除某物种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种,丰富度高比丰富度低的群落更易实现
C.群落的关键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优势种也不一定是该群落的关键种
D.冗余种对群落的作用较微弱,但它对群落仍然是有意义的
B
解析 确定某物种是不是关键种可以把它从群落中去除,观察其他物种组合的反应,若其他物种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引起生态系统崩溃,则说明该物种为关键种,A正确;
用去除某物种的方法来确定关键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比丰富度低的群落更难实现,因为一方面在物种非常丰富的群落中很可能会使那些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物种被忽视,另一方面,越复杂的生物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去除实验不一定能观察到对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影响,B错误;
关键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一个群落的关键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优势种也不一定是该群落的关键种,C正确;
冗余种存在与否对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对群落的作用比较微弱,但它的存在对于群落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其可为系统的稳定或正常功能的维持提供保障,D正确。
4.(2025·广东揭阳期中)下列有关群落的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B.某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出现季节性变化与温度有关,与水资源无关
C.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会使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D.北方地区的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
B
解析 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A正确;
季节性河流区域等群落中的动物出现迁入、迁出情况,主要受水资源的影响,B错误;
草原鸟类的季节性迁移会使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C正确。
5.(2025·重庆育才中学、重庆外国语学校联考)近几年,野生鸳鸯陆续飞抵重庆市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湖泊越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鸳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栖息水质十分挑剔,每年冬季从北方迁往长江中下游等地越冬。下列有关金佛山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C.金佛山生物群落中的珙桐、银杉、红豆杉之间为种间竞争的关系
D.每年冬天野生鸳鸯迁徙到金佛山,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A
解析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不能构成群落,因为没有包括所有生物,A错误;
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B正确;
种间竞争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金佛山群落中的珙桐、银杉、红豆杉为不同种植物,它们之间会争夺阳光、空间等,为种间竞争的关系,C正确;
动物的季节性迁徙(比如每年冬天野生鸳鸯迁徙到金佛山)会造成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
考点二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6.(2025·江苏苏州调研)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是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能直接忽略,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对于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解析 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C符合题意。
C
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7.(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3)高原浅水湖泊一般分为草型(沉水植物为主)和藻型(浮游藻类为主)。某高原浅水淡水湖泊因水位提高、鱼类大量繁殖,使草型向藻型转变,会引起水华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B.该湖泊各水层中的不同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该湖泊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水华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A
解析 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错误;
该湖泊各水层中的不同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该湖泊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某些藻类过度生长所产生的现象,所以水华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D正确。
8.(2025·江苏盐城期末)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都必将经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
B.裸岩上的群落演替速度慢,与缺乏土壤、植物繁殖体等因素有关
C.一般来说,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比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经历的阶段多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化,群落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A
解析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若条件不允许,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到乔木阶段,A错误;
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之初,裸岩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地衣出现后才慢慢有植被产生的土壤条件,故演替速度较慢,与缺乏土壤、植物繁殖体等因素有关,B正确;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一般来说,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比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经历的阶段多,C正确。
9.(2024·广东卷,12)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B
解析 由于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因此根据该假说,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应有利于幼苗生长,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导致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和昆虫等暴发,导致产量降低,C不符合题意;
水旱轮作可以避免长时间种植同种作物导致同种病原菌和昆虫的积累,D不符合题意。
10.(2023·福建卷,11)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B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在升温后,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A正确;
升温后乙的数量增多,在竞争中占优势,分布范围变广,生态位发生了改变,甲数量骤降后应该实施易地保护,避免物种灭绝,B错误;
升温使生产者种类、数量发生改变,改变了能量输入,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发生变化,C正确;
升温改变了底栖环境,根据覆盖率可知,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D正确。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11.(2023·江苏卷,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a、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根据题图无法判断二者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A错误;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网),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循环,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
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
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12.(2023·山东卷,24)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有种子等繁殖体、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无法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
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 (1)退耕农田的自然演替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退耕农田演替类型可能有种子等繁殖体、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等特点。
(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但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故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不能确定的。(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限时练44 群落及其演替(B组)
(时间:25分钟 分值:40分)
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对点强化】
考点一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2024·河北卷,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2.(2024·贵州卷,12)孑遗植物桫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3.(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9)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生物资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如①公元前《书经》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②晋朝《南方草木状》记载,利用蚂蚁扑灭柑橘害虫;③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④宋真宗时期,种人痘以防天花。上述应用与微生物有关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4)岛屿上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灭亡率取决于岛屿上资源(一般与岛屿面积正相关)的多少,也与种间竞争强度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距离大陆越远,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
C.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
D.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
5.(2024·九省联考江西卷,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中不同种类的草组成了一个种群
B.“一岁一枯荣”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
C.“野火烧不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D.“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考点二 群落丰富度的调查
6.(2023·海南卷,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7.(2025·广东梅州期末)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V610.TIF" INCLUDEPICTURE "../../V610.TIF" \* MERGEFORMAT
A.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D.林窗下和林下的土壤中,0~5 cm土层的小动物丰富度通常最高
【综合提升】
8.(13分)(2024·河北卷,21)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INCLUDEPICTURE"24GT62.tif" INCLUDEPICTURE "../../24GT62.tif" \* MERGEFORMAT
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4分)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和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4分)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3分)(2024·北京卷,16)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
(1)(2分)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
INCLUDEPICTURE"24GT164.tif" INCLUDEPICTURE "../../24GT164.tif" \* MERGEFORMAT
(2)(5分)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上图)
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
(3)(2分)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44 群落及其演替(B组)
1.D [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使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发生改变,A错误;多种生物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不一定能组成群落,因为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等因素,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2.B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两个物种之间,D错误。]
3.D [“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酒曲富含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①符合题意;蚂蚁扑灭柑橘害虫,利用了捕食关系,与微生物无关,②不符合题意;由于豆科植物有固氮菌与之共生,所以种植豆科植物能够肥田,③符合题意;种人痘以防天花,天花是天花病毒,④符合题意,故选D。]
4.A [依题意,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岛屿与大陆的距离影响物种的迁入,距离大陆越远,则迁入率越低,物种多样性下降,营养结构变简单,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B正确;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C正确;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
5.A [“离离原上草”中相同种类的草组成了一个种群,A错误;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B正确;火是非生物因素,“野火烧不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C正确;“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6.D [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海草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分析表格,只有在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5种海草才都有分布,C正确;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在各种潮带中都有分布,说明二者生态位最宽,而海神草在潮下带下部没有分布,D错误。]
7.D [光照不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由题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据题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在取样的三个土壤深度中,0~5 cm土层小动物种类数最多,丰富度最高。]
8.(1)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力,出生率增加;空间充足和食物资源丰富降低了死亡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大熊猫种群密度增加 (4)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进行保护;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保护
解析 (1)人和家畜的活动导致大熊猫的食物资源减少,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植被的种类减少,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减少,则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图示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同,说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扩大,食物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被分成多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3)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力,出生率增加,空间充足和食物资源丰富降低了种内竞争等,降低了死亡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增加。(4)除了就地保护,还可采取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采取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保护等。
9.(1)生态系统 (2)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缺少鸟类参与传粉,只依赖昆虫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并发挥重要作用 A (3)无昆虫和鸟类传粉,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及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 (4)小岛的自然环境与陆地不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小岛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岛屿环境资源有限,物种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的进化速度更快
解析 (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即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故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自然状态下,昆虫和鸟类都可以访花,图中的结果表明,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相对传粉率显著降低,这说明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后,鸟类无法对花葵进行传粉,花葵只能依赖能通过网孔的昆虫进行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本题中的鸟类可以帮助花葵传粉,花葵能为鸟类提供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鸟和花葵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不影响生存,所以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故选A。(3)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后花葵无法进行异花传粉,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通过计算自花传粉的传粉率来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4)与陆地相比,小岛的自然环境不同,则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小岛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这是“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之一;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共27张PPT)
群落及其演替(B组)
限时练44
(时间:25分钟 分值:40分)
考点一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2024·河北卷,1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D
解析 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使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发生改变,A错误;
多种生物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不一定能组成群落,因为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等因素,B错误;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C错误;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2.(2024·贵州卷,12)孑遗植物桫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B
解析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
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两个物种之间,D错误。
3.(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9)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生物资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如①公元前《书经》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②晋朝《南方草木状》记载,利用蚂蚁扑灭柑橘害虫;③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④宋真宗时期,种人痘以防天花。上述应用与微生物有关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酒曲富含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①符合题意;蚂蚁扑灭柑橘害虫,利用了捕食关系,与微生物无关,②不符合题意;由于豆科植物有固氮菌与之共生,所以种植豆科植物能够肥田,③符合题意;种人痘以防天花,天花是天花病毒,④符合题意,故选D。
D
4.(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4)岛屿上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灭亡率取决于岛屿上资源(一般与岛屿面积正相关)的多少,也与种间竞争强度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距离大陆越远,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
C.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
D.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
A
解析 依题意,迁入率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物种来源地)之间的距离,岛屿与大陆的距离影响物种的迁入,距离大陆越远,则迁入率越低,物种多样性下降,营养结构变简单,岛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般来说,岛屿的面积越大能够提供的生态位越多,B正确;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因此,岛屿上某种群的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种群密度,C正确;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种间竞争会影响竞争双方的资源占有量进而影响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
5.(2024·九省联考江西卷,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智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中不同种类的草组成了一个种群
B.“一岁一枯荣”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
C.“野火烧不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D.“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A
解析 “离离原上草”中相同种类的草组成了一个种群,A错误;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与“荣”属于群落的季节性特点,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B正确;
火是非生物因素,“野火烧不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C正确;
“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考点二 群落丰富度的调查
6.(2023·海南卷,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解析 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海草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分析表格,只有在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5种海草才都有分布,C正确;
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在各种潮带中都有分布,说明二者生态位最宽,而海神草在潮下带下部没有分布,D错误。
D
7.(2025·广东梅州期末)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
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
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D.林窗下和林下的土壤中,0~5 cm土层的小动物丰富度通常最高
解析 光照不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由题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据题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在取样的三个土壤深度中,0~5 cm土层小动物种类数最多,丰富度最高。
A.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D.林窗下和林下的土壤中,0~5 cm土层的小动物丰富度通常最高
8.(2024·河北卷,21)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力,出生率增加;空间充足和食物资源丰富降低了死亡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大熊猫种群密度增加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进行保护;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保护
解析 (1)人和家畜的活动导致大熊猫的食物资源减少,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因此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植被的种类减少,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减少,则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分析图示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同,说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扩大,食物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被分成多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力,出生率增加,空间充足和食物资源丰富降低了种内竞争等,降低了死亡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增加。
(4)除了就地保护,还可采取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采取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保护等。
9.(2024·北京卷,16)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
(1)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
(2)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上图)。
生态系统
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
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缺少鸟类参与传粉,只依赖昆虫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并发挥重要作用
A
(3)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昆虫和鸟类传粉,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及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
小岛的自然环境与陆地不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小岛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岛屿环境资源有限,物种之间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的进化速度更快
解析 (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即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故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自然状态下,昆虫和鸟类都可以访花,图中的结果表明,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相对传粉率显著降低,这说明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后,鸟类无法对花葵进行传粉,花葵只能依赖能通过网孔的昆虫进行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也可以参与花葵的传粉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本题中的鸟类可以帮助花葵传粉,花葵能为鸟类提供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鸟和花葵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不影响生存,所以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故选A。
(3)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后花葵无法进行异花传粉,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通过计算自花传粉的传粉率来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
(4)与陆地相比,小岛的自然环境不同,则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小岛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这是“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之一;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